《以自由看待发展》是阿马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全书论证,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泛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森根据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阐明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在强调市场机制、全球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基础性重大贡献的同时,他指出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领域承担责任,更需要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全面的社会交往和变革中发挥主动作用。
作者简介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他1933年生于印度。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年取得博士学位。森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现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对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深切关心,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森的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框架设计的。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思·阿罗认为,“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目录: 导论 以自由看待发展 第1章 自由的视角 1.1 不自由的形式 1.2 过程与机会 1.3 自由的两种作用 1.4 评价体系:收入与可行能力 1.5 贫困与不平等 1.6 收入与死亡率 1.7 自由、可行能力与生活质量 1.8 市场和自由 1.9 价值标准和赋值过程 1.10 传统、文化与民主 1.11 结语 第2章 发展的目标和手段 2.1 自由的建构性和工具性作用 2.2 工具性自由 2.3 相互联系及互补性 2.4 不同层面的中国和印度对比 2.5 增长引发的社会安排 2.6 公共服务、低收入和相对成本 2.7 20世纪英国死亡率的降低 2.8 民主与政治激励因素 2.9 结语 第3章 自由与正义的基础 3.1 包括在内的与排除在外的信息 3.2 作为信息基础的效用 3.3 功利主义视角的长处 3.4 功利主义视角的局限性 3.5 罗尔斯与自由权优先 3.6 诺齐克和自由至上主义 3.7 效用、实际收入与人际比较 3.8 福利:多样性与异质性 3.9 收入、资源和自由 3.10 福利、自由与可行能力 3.11 权数、评值与社会选择 3.12 关于可行能力的信息:几种不同用法 3.13 结语 第4章 以可行能力剥夺看待的贫困 4.1 收入贫困与可行能力贫困 4.2 何种意义上的不平等? 4.3 失业和可行能力剥夺 4.4 医疗保健和死亡率:欧洲与美国的社会取向 4.5 印度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贫困和剥夺 4.6 性别不平等和失踪的妇女 4.7 结语 第5章 市场、国家与社会机会 5.1 市场、自由权与劳动 5.2 市场与效率 5.3 处境劣势与自由不均等的配对效应 5.4 市场与利益集团 5.5 需要批判地审视市场的作用 5.6 需要一种多层面的思路 5.7 相互依赖性与公共物品 5.8 公共支持与激励因素 5.9 激励因素、可行能力与功能性活动 5.10 扶助对象选定与手段核查 5.11 主体地位与信息基础 5.12 财政审慎与综合考察的需要 5.13 结语 第6章 民主的重要性 6.1 经济需要与政治自由 6.2 政治自由与民主的首要性 6.3 否定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的观点 6.4 民主与经济增长 6.5 穷人关心民主和政治权利吗 6.6 政治自由的工具性作用 6.7 政治自由的建设性作用 6.8 民主的运作 6.9 民主的实践与反对派的作用 6.10 结语 第7章 饥荒和其他危机 7.1 权益和互相依赖 7.2 饥荒的起因 7.3 饥荒的防止 7.4 饥荒与疏离 7.5 生产、多样化经营和增长 7.6 就业途径和主体问题 7.7 民主与饥荒的防止 7.8 激励因素、信息与饥荒的防止 7.9 民主的保护作用 7.10 透明性、安全与亚洲金融危机 7.11 结语 第8章 妇女的主体地位与社会变化 8.1 主体地位与福利 8.2 合作性冲突 8.3 对权益的认识 8.4 儿童生存率与妇女的主体地位 8.5 主体地位、解放与生育率降低 8.6 妇女的政治、社会与经济作用 8.7 结语 第9章 人口、粮食与自由 9.1 是否存在世界粮食危机? 9.2 经济激励与粮食生产 9.3 人均粮食产量趋势之外的因素 9.4 人口增长与提倡强制 9.5 强制与生育权 9.6 马尔萨斯的分析 9.7 经济或社会发展 9.8 年轻妇女权利的增强 9.9 外部因素、价值观念与交流 9.10 强制的有效程度有多大 9.11 生育率降低的副作用与速度 9.12 强制的诱惑力 9.13 结语 第10章 文化与人权 10.1 三种批评 10.2 正当性批评 10.3 逻辑连贯性批评 10.4 “文化性批评”与亚洲价值观 10.5 当代西方与独特性 10.6 对孔子的解释 10.7 阿育王和考底利耶 10.8 伊斯兰的宽容 10.9 全球化:经济、文化和权利 10.10 文化交流与无处不在的相互依赖 10.11 普适性前提 10.12 结语 第11章 社会选择与个人行为 11.1 不可能定理与信息基础 11.2 社会正义与更丰富的信息 11.3 社会交往与局部共识 11.4 有意追求的变化与无意造成的后果 11.5 来自中国的一些例子 11.6 社会价值观与公共利益 11.7 价值观在资本主义中的作用 11.8 商业伦理、诚信与契约 11.9 市场经济中规范与制度的差异 11.10 制度、行为规范与黑手党 11.11 环境、法规与价值观 11.12 审慎、同情与承诺 11.13 动机选择与进化生存 11.14 伦理价值标准与政策制定 11.15 腐败、激励因素与商业伦理 11.16 结语 第12章 个人自由与社会承诺 12.1 自由与责任之间的相互依赖 12.2 正义、自由与责任 12.3 自由造成的区别何在 12.4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12.5 人力资本与人类可行能力 12.6 最终的结语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