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实现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兼具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宗教学的意义。农民的自我实现可称作“成人”,其实践过程即“做人”。村落熟人社会是农民自我实现的“社会文化场”,其长久性和非选择性决定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本体性关联。这种关联意味着,农民作为人的 意义是社会性地界定与获得的,做人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熟人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在自己人结构的血脉绵延和村落集体记忆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实现有限生命的超越性意义。 然而,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巨变瓦解了这种本体性关联,自己人结构失去了本体性意义而日益工具化,地方性共识的价值导向和行为约束力减弱。个体主义逻辑主导了农民的做人实践,导致了做人的三层目标重组:基础层权重膨胀,社会层日益私人化,公共侧急剧衰落。随之而来的是,超越性意义丧失,社会性意义畸变,原本稳定的社会评价体系陷入混乱,新的体系又尚未生成并得到认同,做人因此变得艰难。这是当代社会我们遇到的亟需解决的课题。 作者简介 王德福,山东临邑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与乡村治理研究。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导论 一、做人与自我实现 二、研究回顾 三、研究框架与核心概念 四、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2章 熟人社会的理想类型 一、“自我”扩大化与“自己人”的生成 二、 自己人单位与熟人社会的结构类型 三、结构地位、结构密度与结构空间 四、熟人社会的秩序原理 第3章 人伦关系中的“自我实现” 一、心理学视域中的自我实现 二、儒学视域中的自我实现 三、熟人社会中的成人 第4章“过日子”:做人的生活之道 一、“过日子”的基本涵义 二、“过日子”的基本逻辑 三、“过日子”的历史变迁 四、“过日子”的区域差异 第5章“结人缘”:做人的交往之道 一、做人与社会交往 二、熟人社会的交往逻辑 三、社会交往的区域差异 四、熟人社会交往逻辑的变迁 第6章 “崇公抑私”:做人的共生之道 一、做人中的公与私 二、熟人社会的公私转化机制 三、公私运作逻辑的区域差异 四、公私运作逻辑的变迁 第7章结论 一、熟人社会与中国农民的“即凡而圣” 二、自我扩大化与熟人社会的区域差异 三、“伦理性成人”的目标价值体系及区域差异 四、半熟人社会化与做人之变 五、“收拾人心”:重建人与社会的本体关联 参考文献 附录 田野工作概况 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