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十年是复杂的历史人物频出,复杂的历史事件频发的时段。随便说一个历史人物,似乎都是费尽史学家的唇舌难以厘清,只说这里讲到的,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光绪、慈禧太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等,对他们的各种言说争论至今不休;随便说一个历史事件,又似乎都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发生、发展及过渡、转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也只说这里讲到的,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等,对它们的各类评价论争始终不断。这该是是历史吸引人的地方! 悲情的历史势必造就悲情的历史人物,反之亦然。 晚清注定是悲情的,曾国藩、李鸿章们,也一定是悲情的。 目录: 那四十年悲情的历史代序 曾国藩与传统文化 曾国藩与湘军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历史漩涡中的李鸿章 历史常态下的百年中国海军 颐和园与北洋海军 戊戌变法始末曾国藩与传统文化 (一) 曾国藩的家乡湖南,自南宋以来,理学一直在学术领域占据优势。省城长沙当时有两个最有名气的书院,一个叫岳麓书院,一个叫城南书院,其嘉、道以来的几代山长(即主持)都是讲习理学的。曾国藩本人及其亲朋好友,如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郭嵩焘、刘蓉、刘长佑、曾国荃等人都在这里学习过,非就学于岳麓,即肄业于城南。湖南著名学者欧阳厚钧和贺熙龄,就是直接向他们传道授业的老师。在这种环境下,曾国藩不可能不受到理学的熏陶和影响。只是由于曾国藩当时正急于谋求功名,眼光完全局限于应试诗文,无暇顾及学问,所以未能从这里直接走上治理学的道路。 曾国藩其后走上治理学的道路,主要是受到唐鉴的影响。唐鉴号镜海,湖南善化人,翰林出身,历任检讨、御史、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等官,道光二十年(1840年)内召为太常寺卿。他“潜研性道,宗尚闽洛”,号称理学大师,在京师士林中颇有声望。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曾国藩为了弄清做学问的门径,登门求教“读书之法”。唐鉴告诉他,“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并说,“治经宜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尽精,则万不能通一经”。为了突出理学的指导地位和关键作用,唐鉴特别强调,“为学只有三门,日义理,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不能至;经济之学即在义理之中”。还说,“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制度不外乎此”。“诗文词曲皆可不必用功,诚能用力于义理之学,彼小技,亦非所难”。曾国藩听后顿开茅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