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作者:夏玮     整理日期:2015-06-20 12:30:29

作者历经多年资料整理和收集,详细讲述了作为新中国一个重要的政治地标京西宾馆在历史进程中的特殊意义。全书以京西宾馆为线索,披露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在京西宾馆及与之有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鲜为人知的内幕。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风云际会,也有改变个人命运的传奇故事
  作者简介:
  夏玮,1982年从安徽和县入伍,先后服役于总参部队、院校、机关,主要从事新闻宣传、秘书等工作。著有《神兵——中国防化兵在行动》《我们经历了朝鲜战争》等,另有《尼克松访华时的特别警卫》《保存毛泽东遗体的一段秘闻》《炮击金门前的烟幕》《中印之战:火烧克节朗河》《日军侵华发动化学战》《美军在朝鲜战场用“毒”》《日军在华遗弃化武处理》等近千篇各类文章散见于军地报刊。
  目录:
  第一章“政治宾馆”的历史记忆
  一、周总理确定:饭店由军队管理,军政共用
  二、军委明确:“京西宾馆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一样属于保护单位”
  三、服务员全部经过“政审”,副总长亲自做职工思想工作
  四、“文革”期间摘掉“语录”换挂字画
  五、见证历史
  第二章京西宾馆修建秘闻
  一、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俱乐部
  二、林彪通知萧华:军人俱乐部不修了,兴建一处招待所
  三、总后的一位处长,给周总理出了道难题
  四、周总理决定:军队在京西新建的饭店可以继续施工
  五、国务院批准扩建京西宾馆东楼
  六、天津市对东楼进行装饰改造和回访整修
  七、北京和上海,联手支援会议楼落地翻建、西楼抗震加固改造第一章“政治宾馆”的历史记忆
  一、周总理确定:饭店由军队管理,军政共用
  二、军委明确:“京西宾馆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一样属于保护单位”
  三、服务员全部经过“政审”,副总长亲自做职工思想工作
  四、“文革”期间摘掉“语录”换挂字画
  五、见证历史
  第二章京西宾馆修建秘闻
  一、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俱乐部
  二、林彪通知萧华:军人俱乐部不修了,兴建一处招待所
  三、总后的一位处长,给周总理出了道难题
  四、周总理决定:军队在京西新建的饭店可以继续施工
  五、国务院批准扩建京西宾馆东楼
  六、天津市对东楼进行装饰改造和回访整修
  七、北京和上海,联手支援会议楼落地翻建、西楼抗震加固改造
  八、各方支援为京西宾馆锦上添花
  第三章“大闹京西宾馆”始末
  一、前奏:暴风雨来临之前
  二、“大闹京西宾馆”真相
  三、老同志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摧残
  四、“大闹京西宾馆”之后
  第四章“文革”高潮中,毛泽东指示:“北京卫戍区常驻京西宾馆两个连”
  一、许世友摆起“水雷阵”
  二、造翻派3米直径的大喇叭,震得窗户玻璃哗哗响
  三、陈再道的特殊回忆
  四、发生在京西宾馆的“八二一事件”惊动了毛泽东
  五、智斗造翻派
  第五章毛泽东主席的两次特别提问
  一、两次提问之前
  二、八届十二中全会上的首次提问
  三、九届一中全会上的第二次提问
  四、两次提问考察之后
  第六章康生在京西宾馆“相面”定冤案
  一、“相面”定案
  二、唯一“证据”
  三、“醉翁”之意
  四、迫害扩大
  第七章毛泽东在京西宾馆确定:“纪登奎到北京工作”
  一、纪登奎的革命经历
  二、毛泽东初见纪登奎
  四、毛泽东称纪登奎为“老朋友”
  第八章特殊时期的“华北会议”
  一、毛泽东批转38军报告,要求召开“华北会议”
  二、华北会议前期:主题茫然
  三、毛泽东让参加军委座谈会的同志参加华北会议
  四、周恩来作总结报告,提出“三点不同”
  第九章活跃在京西宾馆的“军委办事组”
  一、毛泽东不主张再设军委秘书长
  二、林彪提议设立军委办事组
  三、军委办事组与“老帅组”的分歧
  四、“第一个号令”
  五、“炮轰”罗瑞卿
  六、密谋“李必达事件”
  七、毛泽东为军委办事组“掺沙子”
  第十章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专线连通京西宾馆
  一、珍宝岛战斗的过程
  二、专线连通京西宾馆
  三、毛泽东指示:“到此为止,不要打了。”
  四、苏联采取报复行动,战争危险迫在眉睫
  五、中共中央急谋应对之策
  六、中苏总理机场见面,毛泽东怀疑苏联有阴谋
  七、中苏对抗、中美接触
  第十一章“九大”前夕,陈毅受迫害的一出闹剧
  一、张春桥在康平路成立上海“九大”材料小组
  二、轮番发难
  三、周总理出面制止:“适可而止!”
  第十二章在京西宾馆安排接老干部出“牛棚”
  一、在京西宾馆受领任务
  二、“总政来的这位处长举动可不一般!”
  三、“晾”在一边的离奇故事
  四、将军重返工作岗位
  第十三章清查“联合舰队”企图谋害毛泽东的阴谋
  一、李德生坐镇空军
  二、空军作战部部长来到京西宾馆:“我有非常紧急的情况,要向首长报告。”
  三、两审江腾蛟
  四、逐个突破“联合舰队”成员
  第十四章“九一三”之后的空军党委扩大会
  一、先“揭发”后“帮助”
  二、周恩来作总结讲话:详述林彪叛逃经过和教训
  三、空军党委扩大会议之后
  第十五章1974:李德生蒙冤
  一、王洪文、毛远新逼问李德生
  二、叶剑英鼓励李德生:“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干啥干啥!”
  三、纪登奎转告毛泽东的话说:“你是惹不起他们的。”
  第十六章抓捕“四人帮”之后,在京西宾馆解决上海领导问题
  一、惊险而又平静的抓捕
  二、玉泉山上连夜召开政治局会议
  三、马天水、周纯麟应召进京
  四、王秀珍、徐景贤入住京西宾馆
  五、改组上海市委和上海市革命委员会
  第十七章见证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呼之欲出的工作重心转移
  二、陈云的发言激起千层浪
  三、“天安门事件”的特别新闻
  四、《于无声处》到京西宾馆演出
  五、会议议程发生转向
  六、讨论内容纵深拓展
  七、邓小平亲拟讲话提纲
  八、亲历“冬去春来”之会
  九、华国锋的历史性贡献
  第十八章邓小平竖起一个指头:裁军100万
  一、邓小平:“不把矛盾交给新的中央军委主席”
  二、决心难下,实施更难
  三、“成昆之变”
  四、中国军队赢得世界尊重
  第十九章1989:邓小平在京西宾馆的深情告白
  一、邓小平决意辞去军委主席职务
  二、新老交替后的嘱咐
  三、军队建设迈上新征程
  第二十章“京西服务”与“京西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北京长安街西延长线上,人民解放军早期建立的各总部、各军兵种的高级机关和直属单位,散布在道路两侧,形成一条著名的“军事走廊”。在这条“走廊”的中部,中央军委八一办公大楼、军事博物馆和中央电视台大楼的斜对面,一排高大的杨树,掩映着一堵蓝色琉璃围墙。围墙西北角有一出入口,外观简单而又平常,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门口两边通常都有两组持枪的卫兵相对而立,显得威严而庄重。放眼望去,围墙内三栋高楼的每一个出入口,同样是挺拔的卫兵严密守卫。围墙内外,穿军服的、警服的、便服的安全警卫人员,在每一个路口和角落来回巡视……这戒备森严的地方,就是以接待党政军重要会议为主,被称为“政治宾馆”、中国“政治会议中心”的京西宾馆。一、周总理确定:饭店由军队管理,军政共用新中国诞生后,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增多,为了接待国际友人,同时也为了给我军最高统帅机关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开会场所,中央军委决定修建一处招待所。京西宾馆初建时称“八一饭店”,实际是军委的招待所,于1958年开始筹建。时任副总参谋长张爱萍要求:“‘八一饭店’的建造,必须遵循实用、耐久和在俭朴的条件下适当照顾美观的原则。”筹建阶段,设计者到全国参观,最后参照上海锦江饭店的样式设计建设主楼(即现在的西楼),以苏式建筑风格为主。因种种原因,直到1960年5月18日,“八一饭店”工程才正式开工,随后又因为遇到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等两度停工。1964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全国人大拟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时举行国庆庆祝活动。早在1963年初,北京市以市委书记彭真的名义向国务院建议: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15周年,能否在人民大会堂的西侧(即现在国家大剧院的位置)修建一座能接待两千多名人大代表的宾馆,请国务院予以考虑。对这个要求,周恩来总理感到很为难,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知道后,就向部队打听停工的“八一饭店”情况。当时,“八一饭店”内部各种设备早已购置,只要把八层以下的楼层内部装修完成后就可以交付使用,周荣鑫将这一情况向周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随即指示:“军队在京西新建的饭店的收尾工程可以继续施工,力争早日完工。饭店由军队管理,军政共用。政府接待外国副总理以上的国宾,住钓鱼台国宾馆;接待外国部长级贵宾可住军队这个饭店。”按当时设计,饭店各层东西两侧的卧室既可合为五居室套房,也可分为三居室和二居室的套房,便于根据情况安排贵宾居住。“八一饭店”建设工程又于1964年1月8日复工,并要求10月1日争取建成投入使用。总后营房部积极组织施工部队,昼夜施工,于9月初完成了主楼(即现在的西楼)工程,12月22日完成了会议楼工程,1965年1月19日完成了随员楼等全部工程。其中主楼建筑面积为4.7万余平方米,会议楼建筑面积为1.1万余平方米,其他附属建筑面积2.6万余平方米。共投资3000余万元。1964年6月9日,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根据“八一饭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其定名为“京西宾馆”。据说,这个名称是受到了周总理“军队在京西新建的饭店”之说的启发。1964年9月1日,宾馆举行了第一期工程落成典礼。京西宾馆的主楼(现称西楼)共13层,1层为大堂,2至12层为客房,13层为包房和餐厅。它气势宏伟,造型美观,是当时北京最高的建筑,为古老的北京城增添了现代气息。会议楼庄严肃穆,部分会议室顶部装饰有巨大的五角星,长长的过道铺着厚厚的红地毯。1967年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长来馆开会、办公日益频繁,宾馆把全心全意为中央和军委首长服务作为重点任务,干部、战士、职工把为首长服务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服务规范和要求。无论白天还是深夜,都做到首长到、电梯开、会议室门开、保卫人员到。为了中央和军委首长在会议楼工作时就餐方便,1968年初,京西宾馆在会议楼东侧二层开设了餐厅。1975年1月8日至1月10日,党的十届二中全会在京西宾馆召开,周恩来总理带病出席,这是周总理最后一次参加中央全会。1月10日,周总理从解放军305医院的病房赶到会场主持会议,身穿深灰色服装,面容清癯而双目炯炯有神。当时天气很冷,为了总理不受风寒,京西宾馆特意在门口搭起了临时下车棚,并安装了暖气,细心的总理看到了门口的这一变化,当场表扬京西宾馆领导并表示感谢。二、军委明确:“京西宾馆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一样属于保护单位”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前夕,彭真、罗瑞卿到宾馆检查人大会议接待的准备工作,并向国家主席刘少奇作了汇报。刘少奇主席明确指示:“京西宾馆是军队单位,要保持和发扬我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要体现军队的特色。”1965年1月,贺龙元帅到京西宾馆,强调说:“宾馆要发扬和体现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要体现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文革”开始后,全国出现混乱局面,一批军、地领导干部被保护性地安排入住京西宾馆。鉴于宾馆在这一时期负有特殊使命,1967年1月26日,军委决定:“京西宾馆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一样属于保护单位。京西宾馆的‘文化大革命’要按照军以下部队的办法,搞正面教育,不搞四大;不搞战斗组织,不搞串连,军队和地方战斗队组织不许冲击。”1967年1月28日,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指示:“住京西宾馆要经过一定手续批准,不能随便前来住宿,使京西宾馆成为无保障的场所,要像人民大会堂、钓鱼台一样严格控制,并妥善保护。”1967年2月7日,周恩来总理指示北京卫戍区:“京西宾馆从1967年2月7日开始,实行军事接管,未经北京卫戍区允许,任何人不能进入宾馆,不但前门不能进,后门也不能进,一定要管好。如果有人要进的话,讲清道理,避免冲突,说明这些人(各省、自治区和军区的住馆领导)来宾馆开会是中央请来的。”周总理又指示京西宾馆:“京西宾馆要设立接待室,不能设在大楼,可设在东小楼,要把力量配备好,这里(指京西宾馆)不是防空洞,有问题到接待室,一定要按军委八条命令办,不许冲击,不许进去抓人,不许把人揪走,卫戍区要绝对负责。”北京卫戍区接到周总理指示后立即行动,并及时将总理的指示发布通告,张贴在宾馆的四个门口,当天下午周总理派秘书周家鼎到京西宾馆检查实行军事接管情况。周总理仍不放心此事,并于当天晚上,怀着沉重的心情,在浓重的夜幕中亲临京西宾馆查看通告张贴情况。随着全国形势的变化,京西宾馆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1967年7月他指示北京卫戍区:“常驻京西宾馆两个连。”北京卫戍区于1967年7月22日派出两个连的兵力进驻京西宾馆,加强了警卫力量。1967年8月21日,周恩来总理得知沈阳某“造翻派”冲进宾馆围攻宋任穷,抄抢文件、打伤警卫、损坏物品,并企图抢走宋任穷时,严厉批评了某“造翻派”负责人,并对军委办公厅发出了指示:“今后对冲击宾馆,处理要严格,打了人要赔礼道歉,对打伤人的凶手要拘留教育,向大家讲清楚,这里是中央、军委开会办公的地方,大家要遵守纪律,搞好秩序。”1967年9月26日晚,周恩来总理和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在京西宾馆礼堂接见第一批“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军内外领导干部。晚饭过后,毛泽东主席来到京西宾馆,在服务人员的引导下,径直走进礼堂会场,顿时掌声雷动。毛主席挥手致意,说:“我是来看望大家,向同志们问好。”他还鼓励在场的服务员要做好服务工作。为了纪念毛泽东主席首次来到京西宾馆,京西宾馆专门制作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首次亲临京西宾馆纪念”的像章。1972年5月,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向周总理汇报工作时,总理详细询问了京西宾馆的情况,并指示说:“京西完成任务不错,总政和卫戍区要明确责任制,外围警卫要由卫戍区负责,经常分析情况,脑子要清醒,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根据总理的指示,相关部门对京西宾馆的警卫力量及时进行了调整部署。1973年,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来到京西宾馆,详细查看了宾馆所有人员的编制表,要求京西宾馆要根据服务工作特点培养女干部,并指示:“京西宾馆是中央负责同志经常工作的地方,要像大会堂那样,保证不出政治和责任问题。”
  





上一本:二战秘闻录 下一本:家徽里的日本史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见证: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的作者是夏玮,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