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中国历史分为“远古文明”、“争霸图强”、“九州一统”等十个篇章,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以词条的形式呈现中国历史。 目录: 第一章远古文明 旧石器时代(800万年前~约1万年前) 1.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 猿人 直立人与智人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头盖骨 金牛山人 丁村人 许家窑人 2.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 下草湾人 资阳人第一章远古文明 旧石器时代(800万年前~约1万年前) 1.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 猿人 直立人与智人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头盖骨 金牛山人 丁村人 许家窑人 2.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 下草湾人 资阳人 左镇人 柳江人 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4000年前) 1.母系氏族公社 早期原始农业 河姆渡文化 半坡村遗址 2.父系氏族公社 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 良渚文化 仰韶文化 大溪文化 马家窑文化 红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卡若遗址 陶器文化 阶级出现 部落 部落联盟 传说时代 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 女娲造人补天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嫘祖 刻画符号 原始宗教 原始科学 炎帝 黄帝 尧 舜 尧舜古城 禅让制 越俎代庖 第二章钟鼎之声 夏朝(前2070~前1600年) 1.政治 禹 夏朝的建立 夏朝分期 启 设官分职 军队和刑法 分土贡赋 少康中兴 鸣条之战 桀 2.社会经济 农业 畜牧业 手工业 纺织 医药的创造 3.文化 文字 二里头文化 卜骨 夏历 《夏小正》 音乐舞蹈 商朝(前1600~前1046年) 1.政治 汤 伊尹辅政 盘庚迁殷 武丁中兴 纣 比干剖心 殷墟 王位继承制 内服外服制 殉葬 车战兴起 武王伐纣 2.社会经济 农具 耒耜 畜牧业 窦武 豪强地主 宦官 东汉外戚、宦官之争 十常侍专权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董卓 杨彪 袁绍 袁术 刘表 五斗米道 官渡之战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称魏王 2.社会经济 度田令 提花织机 3文化与科技 白虎观会议 《九章算术》 《熹平石经》 王充与《论衡》 张衡与地动仪 蔡伦与造纸术 郑玄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华佗 五禽戏 《汉纪》 《东观汉记》 许慎与“六书”构造 《四民月令》 《汉书》 班固 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 第五章离析与交融 三国(220~280年) 魏(220~265年) 1.政治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 司马懿平辽东 司马昭杀曹髦 2.社会经济 曹魏屯田 租调制 3.文化与科技 建安文学 曹植 竹林七贤 阮籍 嵇康 钟繇 文姬归汉 三教九流 王肃 何晏 王弼 马钧与机械 裴秀与“制图六体” 刘徽与数学 蜀(221~263年) 蜀汉昭烈帝刘备 三顾茅庐 诸葛亮 关羽 张飞 草船借箭 马谡失街亭 关云长水淹七军 法正 刘备称帝 七擒孟获 夷陵之战 白帝城托孤 邓芝赴吴 刘禅 乐不思蜀 邓艾灭蜀 吴(222~280年) 1.政治 孙坚 孙策 吴大帝孙权 张昭 周瑜 吕蒙 吕蒙袭取荆州 陆逊 2.文化 曹不兴 韦昭 陆绩 康僧会 3.对外关系 朱应、康泰出使扶南 卫温求夷洲 西晋(265~316年) 1.政治 晋武帝司马炎 羊祜 王濬 杜预 西晋分封制 石王斗富 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 张昌、石冰起义 秦雍流民起义 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贾后 周玘 周处除三害 刘琨 2.社会经济 占田课田制 品官占田荫客制 赋税制度 3.文化 魏晋玄学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郭象 裴頠 陈寿 左思 佛图澄 《三国志》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脉经》 东晋·十六国(317~420年) 1.政治 永嘉南渡 祖逖北伐 晋元帝司马睿 苏峻、祖约之乱 乞活军 门阀政治 淝水之战 谢安 桓温 桓玄之乱 陶侃 王敦 五胡十六国 前凉(314~376年) 张轨 汉(304~318年) 刘渊 刘聪 成汉(304~347年) 李雄 刘曜 前赵(318~329年) 后赵(319~351年) 石勒 慕容廆 前燕(337~370年) 慕容皝 前秦(351~394年) 苻坚 后秦(383~417年) 姚苌 后燕(384~409年) 慕容垂 西秦(384~431年) 乞伏国仁 代(338~376年) 南凉(397~414年) 秃发乌孤 秃发侲檀 北凉(401~439年) 沮渠蒙逊 南燕(398~410年) 慕容德 西燕(384~394年) 后凉(386~403年) 吕光 西凉(400~421年) 李暠 夏(407~431年) 赫连勃勃 北燕(407~436年) 2.文化 葛洪 高僧慧远 法显取经 书圣王羲之 顾恺之 陶渊明 《搜神记》 西凉乐 麦积山石窟 3.对外交往 东晋与拜占庭建交 南北朝(420~589年) 1.政治 南朝(420~589年) 宋(420~479年) 宋武帝刘裕 元嘉之治 齐(479~502年) 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年) 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出家 侯景之乱 陈(557~589年)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439~581年) 北魏(386~534年) 六镇起义 葛荣起义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灭佛 崔浩 冯太后 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改革 东魏(534~550年) 高欢 西魏(535~556年) 宇文泰 三朝国丈 北齐(550~577年)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年) 周孝闵帝宇文觉 宇文护 周武帝宇文邕 2.社会经济 均田制 户调 九品混通 百工 3.文化与科技 范晔与《后汉书》 《周书》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竟陵八友 山水诗 永明体 《玉台新咏》 《南史》 《宋书》 《南齐书》 刘勰与《文心雕龙》 南北朝民歌 《北齐书》 《洛阳伽蓝记》 谢灵运 祖冲之 《大明历》 范缜 陶弘景 萧统 寇谦之 宋云取经 钟嵘与《诗品》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魏碑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郦道元与《水经注》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第六章流金岁月 隋朝(581~618年) 1.政治 杨坚废周 隋文帝杨坚 开皇之治 高颎 杨素 三省六部制 《开皇律》 创立科举制 保闾制度 隋文帝设义仓 独孤皇后 仁寿宫之变 隋炀帝杨广 黎阳兵变 窦建德 王世充 宇文化及 李密 翟让 远征高句丽 2.社会经济 大索貌阅与输籍法 开凿大运河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置仓积谷 营建东都 李春造安济桥 杨素造船 对外贸易 3.外交 日本遣隋使 4文化 绮靡文学 “《汉书》学”的兴盛 《切韵》 万宝常 展子虔 王通 宇文恺 唐朝(618~907年) 1.政治 唐高祖李渊 唐律 唐太宗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 长孙无忌 尉迟敬德 房玄龄 李靖 唐高宗李治 贞观之治 魏徵 房谋杜断 武则天 狄仁杰 来俊臣 武则天立无字碑 太平公主 韦后之乱 唐玄宗李隆基 姚崇 宋璟 开元之治 翰林院 太监 安史之乱 节度使 安禄山 史思明 杨国忠 高力士 李林甫 哥舒翰 杨贵妃 郭子仪 藩镇割据 仆固怀恩叛乱 唐德宗李适 杨炎 永贞革新 “二王八司马” 元和中兴 牛李党争 甘露之变 会昌废佛 唐末农民起义 大齐政权 王仙芝 黄巢 唐都长安 2.民族关系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靺鞨 渤海都督府 黑水都督府 南诏 皮罗阁 突厥 回纥 骨力裴罗 吐蕃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尺带丹珠 金城公主 唐蕃会盟 3.经济 租庸调制 均田制 曲辕犁 寺院经济 差科簿 杂徭 色役 地税 户税 貌阅 两税法 唐钱币 4.对外交往 市舶司 天竺 真腊 玄奘 《大唐西域记》 王玄策 义净 遣唐使 鉴真 圆仁 高句丽 勃律 骠国 5.文学 唐诗 王勃 贺知章 孟浩然 王之涣 王维 王昌龄 高适 岑参 李白 杜甫 韩愈 刘禹锡 白居易 柳宗元 李贺 杜牧 温庭筠 李商隐 6.文化与科技 阎立本 李思训 吴道子 周昉 欧阳询 韩滉 虞世南 褚遂良 张旭 薛稷 孙过庭 怀素 颜真卿 柳公权 杜佑 刘知几 僧一行 大衍历 筒车 孙思邈 《千金方》 雕版印刷 唐三彩 敦煌莫高窟 《元和郡县图志》 《新唐书》 《大唐创业起居注》 《贞观政要》 《唐六典》 《通典》 《唐大诏令集》 《唐会要》 《史通》 《全唐文》 《全唐诗》 敦煌文书 五代十国(907~960年) 1.政治 后梁 后梁太祖朱温 后唐 后唐太祖李克用 燕云十六州 冯道 后晋 后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后汉高祖刘知远 后周 后周太祖郭威 后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改革 前蜀 前蜀高祖王建 南唐元宗李璟 南唐 楚 吴 吴越 吴越王钱镠 后蜀 花蕊夫人 南汉 闽 南平 北汉 2.文化与科技 猛火油(石油)出现 宫廷画院 花间词派 手工业 青铜器 3.文化 编钟 天文历法 八卦 日食记录 甲骨文 金文 商代宗教 商代的占卜 “商人”的起源 精美玉刻 金银器 乐器 青铜兵器 四羊方尊 4.民族 商朝的方国 西周(前1046~前771年) 1.政治 周文王 文王访贤 周武王 牧野之战 姜尚 镐京 洛邑 周公 周公东征 周公摄政 成康之治 周昭王南征 分封制 世卿世禄制 太师、太保 卿大夫 五礼 朝聘之礼 平民 共和行政 宗法制 宗庙祭祀体制 穆王西巡 周厉王 国人暴动 宣王中兴 周宣王不籍千亩 烽火戏诸侯 幽王被杀 荆浩 董源 顾闳中 杨凝式 李煜 第七章多民族权治并立 北宋(960~1127年) 1.政治 陈桥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 赵普 杯酒释兵权 禁军 中央集权制度 北宋平定南方 宋太祖借刀杀人 宋太宗赵炅 雁门关大捷 杨业 雍熙北伐 王小波、李顺起义 北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 岁币 宋真宗赵恒 澶渊之盟 寇准 宋仁宗赵祯 宋夏三川口之战 好水川之战 庆历新政 范仲淹 狄青 包拯 宋神宗赵顼 王安石变法 乌台诗案 元丰改制 司马光 元祐更化 宋哲宗赵煦 宋徽宗赵佶 蔡京擅权 方腊起义 宋江起义 东京保卫战 靖康之变 李纲 宋钦宗赵桓 2.社会经济 市舶司 榷场 交子 关子 花石纲 沿纳 身丁钱 主户 客户 折变 职役 夫役 义役 漕运四河 中国最早的商标 3.文化与科技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宋词 柳永 理学 邵雍 周敦颐 程颐 程颢 张载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李公麟 蔡襄 黄庭坚 米友仁 米芾 《宋大诏令集》 《资治通鉴》 《三朝北盟会编》 《太平广记》 《文苑英华》 《册府元龟》 《太平御览》 《太平寰宇记》 《东京梦华录》 沈括与《梦溪笔谈》 南宋(1127~1279年) 1.政治 宋高宗赵构 钟相、杨么起义 南宋与金的战争 抗金八字军 宗泽 韩世忠 黄天荡之战 郾城之战 秦桧 岳飞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绍熙内禅 庆元党禁 嘉定和议 韩侂胄 蒙古南宋合力灭金 宋理宗赵昀 钓鱼城之战 襄樊之战 崖山之战 文天祥 2.经济 会子 3.文化与科技 李清照 陆游 辛弃疾 朱熹 陆九渊 马远 宋慈 《统天历》 《文献通考》 《通志》 《都城纪胜》 官窑 定窑 汝窑 景德镇陶瓷 龙泉窑 耀州窑 哥窑 火药武器 第八章马背上的政权 辽朝(916~1125年) 1.政治 契丹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述律皇后 辽朝政治制度 东丹国 辽太宗耶律德光 察割政变 承天皇太后 辽圣宗耶律隆绪 西辽德宗耶律大石 耶律休哥 耶律斜轸 韩德让 萧韩家奴 2.经济与文化 契丹字 二税户 独乐寺 《辽史》 《契丹国志》 西夏(1038~1227年) 1.政治 党项 西夏的政治制度 西夏与周边各族 西夏景宗李元昊 没藏太后 西夏毅宗李谅祚 梁太后 西夏崇宗李乾顺 西夏仁宗李仁孝 永乐城大战 2.经济与文化 西夏货币 西夏文 《西夏文大藏经》 《文海》 金朝(1115~1234年) 1.政治 女真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完颜宗翰 完颜宗弼 完颜希尹 韩企先 出河店之役 猛安谋克 天眷新制 金海陵王完颜亮 金世宗完颜雍 金章宗完颜璟 金蒙议和 金宣宗南迁 金九公封建 钧州三峰山之战 2.经济与文化 刘完素 赵秉文 土地占有与租税 女真文字 《大金国志》 《松漠纪闻》 元好问 元朝(1206~1368年) 1.政治 领户分封制 元太祖成吉思汗 行省制 探马赤军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四等级制 驱口 拖雷 元太宗窝阔台 耶律楚材 元宪宗蒙哥 元世祖忽必烈 伯颜 八思巴 刘秉忠 仁宗之治 南坡之变 红巾军大起义 刘福通 郭子兴 韩山童 小明王 张士诚 陈友谅 脱脱 元军东征日本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 2.社会经济 匠户 元朝税粮 元代大运河 元大都建成 3.文化与科技 元曲 关汉卿 王实甫 马致远 《马可·波罗游记》 赵孟頫 黄公望 倪瓒 张从正 李杲 李治 郭守敬 任仁发 朱思本 朱震亨 黄道婆 《农桑辑要》 《农书》 第九章重塑辉煌 明朝(1368~1644年) 1.政治 明太祖朱元璋 鄱阳湖决战 大脚马皇后 朱升 刘伯温 常遇春 徐达 宋濂 解缙 文字狱 胡惟庸案 蓝玉案 分封藩国 中央集权制度 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 营建北京 永乐迁都 唐赛儿起义 大明律 大学士 明朝的科举制度 明朝宗室封爵制度 明朝选妃制度 里甲制 内阁 巡抚 总督 厂卫 奴儿干都司 五军都督府 仁宣之治 土木堡之变 北京保卫战 于谦 弘治中兴 夺门之变 刘瑾专权 大礼议之争 明世宗朱厚熜 壬寅宫变 庚戌之变 海瑞 严嵩 倭寇 戚继光 俞大猷 明神宗朱翊钧 张居正 税监 葛贤 邓子龙 万历三大征 万历科场案 国本之争 明末三案 东林党 魏忠贤 崇祯帝朱由检 袁崇焕 后金 萨尔浒之战 史可法 郑成功 明末农民起义 张献忠 李自成 2.社会经济 勋贵庄田 皇庄 王府庄田 烧造 潞绸 湖丝 松江布 景泰蓝 一条鞭法 皇店 官店 马市 会馆 茶马 西商 龙江船厂 徽商 海禁 资本主义萌芽 3.文化与科技 皇史宬 天一阁 汲古阁 四书五经 八股文 沈周 唐寅 文徵明 陈洪绶 归有光 董其昌 徐渭 汤显祖 冯梦龙 王阳明 方以智 《明实录》 《皇明祖训》 《永乐大典》 《寰宇通志》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书》 《明史》 《金瓶梅》 《拍案惊奇》 《明经世文编》 《三才图会》 吴承恩与《西游记》 施耐庵与《水浒传》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李时珍 徐光启 《农政全书》 李之藻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徐霞客 《东西洋考》 4.对外交往 郑和七下西洋 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 援朝战争 荷兰侵占台湾 第十章最后的帝国 清朝(1644~1911年) 1.清前期政治(1644~1840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八旗制度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太宗皇太极 孝庄文皇后 剃发易服 天地会 多尔衮 顺治帝福临 孝康章皇后 闭关政策 南明政权 康熙帝玄烨 明珠 四大臣辅政 鳌拜 索额图 南书房 平定三藩叛乱 统一台湾 李光地 吴三桂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 朱三太子案 张廷玉 鄂尔泰 雍正帝胤禛 文字狱 田文镜 军机处 年羹尧 岳钟琪 乾隆帝弘历 《大清律》 和珅 刘墉 杨遇春 十全武功 嘉庆帝颙琰 道光帝旻宁 白莲教起义 2.清后期政治(1840~1911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 虎门销烟 林则徐 关天培 葛云飞 陈化成 《南京条约》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上海租地章程》 马神甫事件 亚罗号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瑷珲条约》 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领事裁判权 协定关税 租界 最惠国待遇 辛酉政变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咸丰帝奕 肃顺 同治中兴 慈禧太后 太平天国 洪秀全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太平军 《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事变 《资政新篇》 安庆保卫战 洋枪队 天京保卫战 小刀会起义 杨秀清 冯云山 萧朝贵 韦昌辉 石达开 洪仁玕 李秀成 陈玉成 同治中兴 湘军 淮军 捻军起义 曾国藩 洋务运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奕 平王东迁 2.社会经济 百工 井田制 耦耕 货币交换 3.文化 《周易》 勾股定理的发现 周历 大盂鼎 毛公鼎 散氏盘 六艺教育 4民族 东夷 西戎 第三章争霸图强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1.政治 周郑交质 春秋五霸 尊王攘夷 齐桓公 管仲 齐桓公伐楚 齐鲁长勺之战 城濮之战 晋文公 退避三舍 宋襄公 秦国崛起 秦穆公 秦晋崤之战 秦穆公称霸西戎 楚庄王 楚庄王问鼎中原 邲之战 鄢陵之战 弭兵之会 吴越争霸 阖闾 勾践 卧薪尝胆 晋悼公恢复霸业 伍子胥奔吴 子产 礼崩乐坏 春秋无义战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左宗棠 张之洞 容闳 北洋海军 福州船政局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中法战争 镇南关大捷 冯子材 刘永福 马尾海战 《中法新约》 中日甲午战争 黄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年)东汉开国皇帝。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在位32年。王莽末年,赤眉、绿林起义先后爆发,新莽政权呈现败亡之兆。地皇三年(22年),刘秀与其兄刘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联络附近各县的地主豪强,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武装,称为“舂陵军”。舂陵军不久与绿林军约定“合纵”。次年二月更始政权建立后,刘任大司徒,刘秀任太常偏将军。地皇四年(23年)六月,王莽命王邑、王寻率领大军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刘秀突围调集援兵,重创王莽军。由于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立了大功,刘又夺取了宛城,他们的势力逐渐与农民起义军分庭抗礼。趁征战之机,收编了河北地区农民起义军的铜马军,扩充了实力,人称刘秀为“铜马帝”。不久,刘秀与农民军彻底决裂。建武元年(25年)六月,刘秀在群臣拥戴下称帝于鄗(今河北柏乡北),重建汉政权,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刘秀打败了赤眉农民军,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又经过12年搏杀削平群雄,完成了统一大业。刘秀鉴于西汉末年的教训,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权势,也多方限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加强监察制度,提高检举之吏的权限和地位。 建武六年(30年),刘秀又令削减吏员,全国共合并400多个县,吏职减至1/10。这些措施强化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总揽权纲”的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封建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与此同时,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制,并且一度废除了更役制度。自建武二年至四年(26~28年)9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规定民有被卖为奴婢而愿意归随父母的听其自便,奴婢主人如果拘留不放,依法治罪。对没有释放的官私奴婢,在法律上给予一定的人身保障,规定杀奴婢的不得减罪,并废除了奴婢伤人处死刑的法律。建武初年,全国户籍遗存的人口只有1/5,田野荒芜,到建武五年(29年),情况已有所好转,土地逐渐得到垦辟。光武帝末年,载于户籍的人口已达到2100多万。刘秀即位之后,宣称要以“柔道”治天下。所谓“柔道”,实际就是扶植和保护世家豪族的利益。建武十五年(39年),刘秀为了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针对当时隐瞒土地户口的现象,下令全国检核土地户口。郡守、县令不敢触动贵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过程中畏强凌弱,隐瞒谎报。结果,激起各地农民的反抗,郡国的豪强大姓也乘机作乱。对此,刘秀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对于农民的反抗斗争进行分化和镇压,对于大姓豪强,则在处死查田不实的河南尹张伋等十几名郡守后,即下令停止查田,向豪强地主让步。光武帝在其统治末年还“宣布图谶于天下”,企图以儒家学说与神学的混合物作为思想武器,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治。刘秀死于中元二年(57年)。 云台二十八将新莽末年,刘秀在建立东汉前后,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等28人战功居多,皆封列侯,世代承袭。汉明帝永平(公元58~75年)年间,于南宫云台绘28人像,以志表彰。史称云台二十八将,或称中兴二十八将。 邓禹(公元2~公元58年)东汉大臣。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13岁游学长安,与刘秀交往甚密。新莽末年赤眉、绿林起义后,拒绝参加更始政权。至刘秀驻扎河北,他北渡追附刘秀。建议刘秀乘四方分崩离析之时,延揽英雄,“立高祖之业”,颇受刘秀赏识。赤眉军西进关中,刘秀企图乘乱吞并关中,拜邓禹为前将军,分精兵2万人命其西征。邓禹击败更始大将樊参、王匡等,平定河东。刘秀称帝,拜为大司徒。次年封为梁侯,率部入关。建武二年(公元26年),赤眉军退出长安,邓禹率部进驻。赤眉军回师反攻,邓禹交战不利,败走。次年,与车骑将军邓弘出击赤眉,大败,部众死散,独与24骑退至宜阳,引咎辞职,上交大司徒和梁侯印。不久,复拜右将军。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汉明帝即位,拜为太傅。永平元年(公元58年)卒。明帝时画28功臣于云台,邓禹列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