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该丛书就是一套这样的“普及读物”,目的是将那些通常呈现在专业书刊的关于中国文物的知识,或者在学者眼中的“常识”,寻找适宜的点,选择典型的面,运用通俗的文字,趋避冷僻的术语和概念,介绍给喜欢中国文化的大众,成为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某一面相的指南和津梁,进而将这类知识转化为常识,沉淀为自身的文化底色!此书是《中国文物小丛书》其中之一。书中主要介绍了漆树和漆、漆器工艺、中国古代漆器的发展等基础知识,书中还附有图片来源可供查阅检索,同时也列出了一些参考资料和扩展阅读书目,以便有兴趣的读者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 作者简介: 朱启新,中国著名文博书籍出版人,曾任《文物》副主编、《中国文物报》特约编审、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主编或出版《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考古人手记》(第一、二、三辑)、《中国文物与学科丛书》等大型考古文博丛书。著有《说文谈物》、《文物物语:说说文物自身的故事》、《看得见的古人生活》、《文物与语文》等。 目录: 漆树和漆 一、漆是什么 二、漆树的生长和性质 三、色漆的配制 四、我国古代的漆和漆树 五、天然漆和人造漆 漆器工艺 一、什么是漆器 二、中国古代漆器的有关记载 三、漆器工艺的分类 (一)一色漆器 (二)罩漆 (三)描漆 (四)描金 (五)堆漆漆树和漆一、漆是什么二、漆树的生长和性质三、色漆的配制四、我国古代的漆和漆树五、天然漆和人造漆漆器工艺一、什么是漆器二、中国古代漆器的有关记载三、漆器工艺的分类(一)一色漆器(二)罩漆(三)描漆(四)描金(五)堆漆(六)填漆(七)雕填(八)螺钿(九)犀皮(十)剔红(十一)剔犀(十二)款彩(十三)戗金(十四)百宝嵌中国古代漆器的发展一、新石器时代的漆器(一)新石器时代漆器的特点(二)新石器时代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二、夏商时代的漆器(一)夏商时代漆器的特点(二)夏商时代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三、西周春秋时代的漆器(一)西周春秋时代漆器的特点(二)西周春秋时期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四、战国时代的漆器(一)战国时代漆器的主要特点(二)战国时期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五、秦代的漆器(一)秦代漆器的主要特点(二)秦代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六、汉代的漆器(一)汉代漆器的主要特点(二)汉代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七、三国时期的漆器(一)三国时期漆器的主要特点(二)三国时期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八、两晋时期的漆器(一)两晋时期漆器的主要特点(二)两晋时期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九、南北朝时期的漆器(一)南北朝时期漆器的主要特点(二)南北朝时期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十、隋唐时代的漆器(一)隋唐时代漆器的主要特点(二)隋唐时代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十一、五代时期的漆器(一)五代时期漆器的主要特点(二)五代时期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十二、宋代的漆器(一)宋代漆器的主要特点(二)宋代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十三、辽和金的漆器(一)辽、金漆器的主要特点(二)辽、金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十四、元代的漆器(一)元代漆器的主要特点(二)元代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十五、明代的漆器(一)明代漆器的主要特点(二)明代漆器的主要考古发现十六、清代的漆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延伸阅读书目前言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历史教育与见证、艺术欣赏与创作、文化传承建设与文化多样性发展、情感认同与良好情操培育、经济开发特别是文化产业及旅游业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广泛价值,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珍惜、保护与认知。然而,“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百万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和5000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物可谓博大精深,知识体系浩瀚广阔。面对当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性任务,为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历史教育与见证、艺术欣赏与创作、文化传承建设与文化多样性发展、情感认同与良好情操培育、经济开发特别是文化产业及旅游业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广泛价值,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珍惜、保护与认知。然而,“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中国是一个有着百万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和5000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物可谓博大精深,知识体系浩瀚广阔。面对当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性任务,为了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学生和社会上的非专业人士学习和掌握文物知识,甘肃文化出版社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合作,组织编写《中国文物小丛书》,按照文物的特质或功能特征及逻辑发展结构,分门别类地对“文物”及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编写成书,逐步出版。希望这套丛书对普及文物及文化遗产知识,提升阅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国文明体系的认知水平,培育文物艺术欣赏能力,汲取深广的文化营养并作用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事业有所贡献。中国还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物研究传统的国家。至少从北宋开始,就已形成了文物研究的专门学科——金石学;大约在19世纪初叶,从西方国家又传入了现代考古学。一代又一代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物学家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与杰出智慧,为我们今天编写这套丛书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引用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在此,我们向他们以及相关成果的原出版机构表示衷心感谢!在丛书编写过程中,原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部主任、文物研究专家朱启新先生付出了巨大心力,我们对他表示深切的敬意!我们还要感谢甘肃文化出版社给予中国文物学术事业及文物知识推广普及事业的热情投入!感谢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南京大学考古学资料室及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等对我们的编写工作所提供的大力支持!(八)螺钿螺钿,又称“螺甸”“螺填”“钿嵌”,是指将贝壳或者螺蛳壳制成小片,镶嵌在漆器或者木器表面需要装饰的地方的这样一种工艺技法。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贝壳或者螺类的种类很多,颜色复杂而美丽,且有珍珠般优美的光泽,镶嵌在光滑的漆器表面,与周围润泽光亮的漆色相互映衬,有非常独特而秀丽的艺术效果;也用于金属和其他表面的装饰。螺钿工艺在周代已经流行,唐代时从中国传入奈良时代的日本和统一新罗时代的朝鲜半岛。螺钿一般可以分为厚螺钿(硬螺钿)和薄螺钿(软螺钿)两种。厚螺钿壳片较厚,因此又称“硬螺钿”,薄螺钿可以轻薄如纸,又称“软螺钿”。贝壳或者螺经过加工处理,剥离成光泽色彩的薄片,按照所设计的图案,裁切成不同的形状,粘贴到器物上。也有根据所设计图案的不同部位,采用壳片的不同色泽,镶嵌到漆器表面,《髹饰录》中谓之“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螺钿工艺在明、清两代非常盛行,尤其是薄螺钿的发展,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螺钿还常常与莳绘结合装饰漆器。莳绘就是一种用金银粉在漆器上贴出图案和花纹的漆器工艺。螺钿与金银薄片共用的技法叫做平脱,是莳绘的前身,但莳绘工艺比平脱工艺更为先进,制出的纹饰更为美观。(十)剔红剔红,又名“雕红漆”或者“红雕漆”,是指在器胎上先髹多层厚厚的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直至一个相当的厚度,待其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所雕刻花纹的厚度即为漆的厚度。所谓“雕漆”是一类工艺技法的总称,除了雕红漆外也有雕刻其他颜色的色漆,比如黄色、黑色、绿色、彩色等,还有上面介绍过的虎皮色,称作剔黄、剔黑、剔绿、剔彩、剔犀等,都属于雕漆的范畴,以剔红最为常见,数量也最多。但是剔红又常常与其他颜色的雕漆相结合,像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都少不了与剔红的配合使用。这里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工艺技法,将剔红单独作为一类,其他几种技法相同仅是颜色不同的技法被归到剔红。剔彩是多种颜色的运用,做法是在器胎上分层髹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各色漆层均达到一定的厚度,然后用刀剔刻,根据花纹图案色调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它以上的颜色剔去,露出所需色漆。其作品“随妆露色”,色彩绚丽富有层次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