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是晚明张燧所著的一部学术性札记,全书共十二卷,512条,大多为史论、史考,间杂有少量文艺批评,起远古,讫明季,内容驳杂,议论新奇。其书名“千百年眼”,欲以“豪杰之眼”看透千百年的中国历史。所谓豪杰之眼,不同于“文人之眼”、“俗儒之眼”,其见解乃是“随手万变,无所规摹,亦无不破的,使后世观者,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因书中多“异端”之语,以至于被康熙列为禁书,自己却攻读不辍。作者张燧,字和仲,湖南湘潭人,据《湘潭县志》记载,他出身富贵,兄弟都好治生产,张燧独“务友朋,耽书史,不为苟同”,并且常常“命仆载纸笔自随,有省辄识之,虽藩溷不释”。明朝末年,张燧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因本书的史论性质,可能短至一两百字的条目,却涉及诸多史实,为帮助读者理解文意,在翻译的基础上,也做了必要的注释,对必要的史实进行了介绍,多采信为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避免冗繁的考证。对字词的注解,也尽量简洁。此外,也对原文一些有疑义的地方作了必要的辨正和校对,有实在难以索解者,均如实以告。总之,注释和翻译均以疏通文意为旨归,至于作者的观点,则不加以评论,而是留待读者辨析。因译者水平所限,注释和翻译难免有所谬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张燧,字和仲,明代湖南潇湘人,是一位博览群书的学者,勇于思考,往往能够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揭示隐微,提出异议。著书多种,而“《千百年眼》盛传于世”,其价值曾经得到王夫之、阮元等学术大家的肯定。居索,历史学研究生,对正史与野史都兴味盈然,尤好历史的别样解读,主张透过事实追寻本质。深知为学不易,著作艰辛。对张燧著作的译注虽无甚伟论创见,但也花费了大量心血,希望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读者。 目录: 分类著作,西汉刘歆根据其父刘向《别录》,“撮其指要”而成。刘歆(约前50—后23),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⑤《艺文》:指《汉书·艺文志》,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 目录: ,根据《七略》改编而成。作者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⑥皋、夔(kuí)、稷(jì)、契: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译文记述泰山封禅事迹的文字极多,周朝有名为外史的官掌管三皇五帝时代的书籍,表明那时候的文献典籍不一定比现在的少。考察这些书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乃是天地初分的时候,纸墨还不是那么发达,加上秦始皇焚书,留传下来的书更是寥寥无几了。汉代一些儒家学者对留存的书籍进行收集连缀,刘歆编著的《七略》一书因此多达三万多卷。考察班固撰写的《艺文志》,其中西汉时期的书籍才占了十分之二三。“皋、夔、稷、契之时,哪有什么书可读”的说法,是否正确?古史之谬谯周《古史考》①以炎帝与神农各为一人,罗泌《路史》②以轩辕与黄帝非是一帝;史皇与苍颉乃一君一臣;共工氏或以为帝,或以为伯而不王;祝融氏或以为臣,或以为火德之主。杨朱③云:“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三王之事,或隐或显,亿不识一;当身之事,或见或闻,万不识一;目前之事,或存或废,千不识一。”至哉言乎!注释①谯(qiáo)周(201—270),字允南,三国巴西西充(今四川阆中)人。所著《古史考》是一部古史考证性质的书籍,主要目的是为司马迁的《史记》纠谬。②罗泌(1131—1189),字长源,号归愚,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路史即大史之意,《路史》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③杨朱:生卒年不详,字子居,战国时魏国人,道家杨朱学派创始人,其言论事迹散见于《孟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书,思想与墨子极为对立。译文谯周所著《古史考》里说炎帝与神农不是同一个人,罗泌《路史》认为轩辕帝与黄帝是两个不同的帝王;史皇与苍颉,一个是君王一个是臣子;有的说共工为帝王,有的说他只是“伯”,未称王;有的说祝融只是臣子,有的说他是火神。杨朱说:“三皇的事迹,若有若无;五帝的事迹,如梦似幻;三王的事迹,有些清楚,有些隐晦,正确的可能不到亿分之一;亲身经历的事情,不管是亲眼所见还是亲耳所闻,正确的可能不到万分之一;当下的事情,或存或废,正确的可能不到千分之一。”可谓至理名言!四岳①为一人孔平仲②以四岳为一人,通为二十二人之数,此说甚妙。《汉书》“三公”一人为“三老”,“次卿”一人为“五更”。注云:“五更,知五行者。”安知四岳非知四方者乎!《书》③“内有百揆④四岳”,以四岳为四人,则百揆亦须百人矣。今翰林有五经博士⑤,钦天监有五官挈壶⑥,亦只一人。益信孔平仲之言矣。注释①四岳:四岳为一人还是四人无定论。一说四岳是共工的从孙,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赐姓姜,封于吕。一说四岳是羲和的四个儿子,分管四方,所以叫四岳。但孔平仲认为四岳为一人,本书作者取此说。②孔平仲(1044-1111),字义甫,一作毅父,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人,孔子四十七代孙,北宋诗人。③《书》:即《尚书》,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④百揆:总理国政之官。⑤五经博士:教授五经的学官。“内有百揆四岳”出自《尚书·周官》。⑥五官挈壶:五官挈壶正的略称,掌知更鼓漏刻。译文孔平仲认为“四岳”是一个人,这才符合舜帝时代有二十二位大臣的数目,这种说法非常妙。《汉书》中,“三公”其中之一为“三老”,“次卿”中的一个是“五更”。其注释说:“五更,精通五行之说的人。”那怎么知道“四岳”不是熟悉四方的人呢?《尚书》记载:“有百揆四岳。”如果四岳为四个人,那么百揆就得是一百个人了。现在翰林院中有名为五经博士的学官,钦天监中有名为五官挈壶的官职,都是一个人。这就让人更加相信孔平仲的说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