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王秀鑫、郭德宏主编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基于作者对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史料的积累,全面、准确、系统地记述了中华民族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现了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总结和宣传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作为一部高质量的全民抗战史,本书20年前出版后影响很大,受到读者广泛关注,多次重印,并曾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为弘扬抗战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修订再版。 目录: 第一章局部抗战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二、一·二八事变与淞沪抗战 三、东北沦陷与东北人民的英勇斗争 四、长城抗战和察哈尔抗战 五、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六、绥远抗战 七、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八、国共谈判与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准备 第二章全国性抗战的爆发 一、七七事变与全国抗战的开始 二、八一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三、国共两党的抗战指导路线和战略方针 四、日军对华北的进攻与平型关大捷 五、太原会战第一章局部抗战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二、一·二八事变与淞沪抗战 三、东北沦陷与东北人民的英勇斗争 四、长城抗战和察哈尔抗战 五、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六、绥远抗战 七、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八、国共谈判与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准备 第二章全国性抗战的爆发 一、七七事变与全国抗战的开始 二、八一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三、国共两党的抗战指导路线和战略方针 四、日军对华北的进攻与平型关大捷 五、太原会战 六、淞沪会战 七、南京保卫战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 八、台儿庄大捷与徐州会战 九、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 十、武汉会战和广州作战 十一、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的抗日斗争 十二、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第三章相持阶段前期两个战场的作战 一、日本侵华战略的变化与国共两党采取的方针 二、汪精卫集团叛国与全国人民的声讨 三、沦陷区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 四、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五、百团大战 六、香港、澳门谈判 七、正面战场的持续抵抗 八、晋西事变和皖南事变 九、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宪政运动的兴起 十、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第四章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前后的中国战场 一、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中国战区的成立 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三、日军的细菌战、化学战和血腥暴行 四、正面战场湘、鄂、浙、赣地区的抗战 五、敌后军民艰苦的反"扫荡"斗争 六、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和中共的整风运动 七、以抗战为中心的文艺工作的发展 八、宋庆龄和保卫中国同盟的抗日活动 第五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中的中国战局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战局的变化 二、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发展和对日军的进攻性战役 三、敌后战场对日军的局部反攻 四、中、美、英开罗会议讨论联合对日作战 五、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的缅北、滇西反攻 六、正面战场豫湘桂作战的败退 七、大后方民主运动的高涨 八、中共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九、国共谈判和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第六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垂死挣扎 二、敌后战场的春夏季攻势和正面战场的作战 三、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和苏联对日宣战 四、解放区战场的全面反攻 五、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 六、中国战区的受降 七、对日本战犯及汪伪汉奸的审判 八、中国普天同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结束语 引用书目 后记 编辑后记 第一章 局部抗战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争夺殖民地,谋求世界霸权,大举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它们相互争夺霸权的斗争日益尖锐;经过战争浩劫而更加贫困的世界各国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日益觉醒,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进一步加强。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波及工业、农业等各个经济部门,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政治危机。在经济危机的剧烈震荡下,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尖锐地暴露出来,各国的革命运动出现新的高涨。面对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想方设法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普遍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强化对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各国采取的办法也不同。在英、美等国,垄断资产阶级企图实行经济改良政策来摆脱危机。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危机,完全拋弃了资本主义仅有的一点民主形式,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大肆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成为最富掠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主义大行其道。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复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膨胀,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特别是20年代末的大危机,是国际法西斯主义势力得以崛起的重要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