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国家公祭:你应该关注的八个问题


作者:蔡玉高,蒋芳     整理日期:2015-03-24 19:43:11

《国家公祭(你应该关注的八个问题)》是普及国家公祭知识的大众读物。
  该书宗旨明确、结构合理、文字通俗易懂,以回答公众关心的八个问题为主线,配以大量的历史照片与新闻图片,揭秘国家公祭日出台的前后过程,并结合国际国内背景,尤其是中日关系的演变,深入分析我国为何设立国家公祭日。在此基础上,就公祭日祭奠谁、30万遇难者数字、如何参与国家公祭等问题,从新华社记者的视角为读者进行了解读。
  本书以叙述的方式,融南京大屠杀基本史实与国家公祭相关问题于其中,具有通俗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明显特点。另外,还加入了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举行首个国家公祭仪式的现场直击,读者可以感受到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气氛的肃穆与庄严。
  全书约20万字,16开本,200页,进口艺术纸印刷。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具有阅读与纪念收藏价值。
  目录:
  首个国家公祭仪式
  第一章我国缘何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一节设立公祭日的台前幕后
  第二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第三节中国对二战的贡献与遭受的损失不应被遗忘
  第四节震慑日本右翼,警示日本当局
  第二章国家公祭祭奠谁?
  第一节南京之悼,理应也是民族之悼
  第二节直到每一位同胞都有姓名
  第三节是被集体屠杀的战俘,也是英勇守城的英烈
  第三章30万数字为何不容挑战?
  第一节“如果不能证明30万,南京大屠杀就是虚构的”——日本右翼质疑30万数字的三种典型谬论
  第二节国际国内两个法庭的判决不容挑战
  第三节白骨为证——孙宅巍和他的埋尸记录研究
  第四章日本右翼为何专攻“南京大屠杀”历史?首个国家公祭仪式
  第一章 我国缘何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一节 设立公祭日的台前幕后
   第二节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第三节 中国对二战的贡献与遭受的损失不应被遗忘
   第四节 震慑日本右翼,警示日本当局
  第二章 国家公祭祭奠谁?
   第一节 南京之悼,理应也是民族之悼
   第二节 直到每一位同胞都有姓名
   第三节 是被集体屠杀的战俘,也是英勇守城的英烈
  第三章 30万数字为何不容挑战?
   第一节 “如果不能证明30万,南京大屠杀就是虚构的”——日本右翼质疑30万数字的三种典型谬论
   第二节 国际国内两个法庭的判决不容挑战
   第三节 白骨为证——孙宅巍和他的埋尸记录研究
  第四章 日本右翼为何专攻“南京大屠杀”历史?
   第一节 为质疑而质疑,为否定而否定——日本右翼专攻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三种典型伎俩
   第二节 南京大屠杀为何成为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罪行的突破口?
  第五章 谁是第一个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人?
   第一节 朱成山的四个重要“第一次”
   第二节 朱成山的三个阶段性目标
  第六章 国家公祭日“身后”,哪些群体不应被忘怀?
   第一节 特殊的群体:战争受害者、历史见证人
   第二节 那些获得“特別贡献奖章”的人
   第三节 保家卫国的抗战老兵们
  第七章 国外公祭如何祭?
   第一节 中国决策贏得世界掌声
   第二节 国外公祭日知几许?
   第三节 战争加害国日本的公祭日
  第八章 参与国家公祭,你该如何作为?
   第一节加强历史修养
   第二节 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第三节 多种方式参与公祭
  附录 新华社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部分重点报道
  后记“国家公祭鼎”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在国家公祭鼎正面,用骈文体写成的铭文共160个字,魏碑简体字,内容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鼎浑然一体。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
  鼎的后侧左右两边则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书简体字。详细记载了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既保存古代青铜器的古朴之美,宏伟壮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又与祝贺、庆典用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器型相区别。
  鼎高1650毫米,鼎上外口径1266毫米,内口径1156毫米,鼎耳高498毫米,鼎足高915毫米,底座为高450毫米、长宽各2000毫米的黑金沙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该鼎的设计还充分凸显了“南京元素”,设计团队包括中国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工业学院等。据没计者之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邬烈炎介绍,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象征着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举办地;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上为何需要设置国家公祭鼎?意义是什么?一是国家重器体现国家礼仪。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首次以国之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以此鼎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国家礼仪,营造庄重氛围。
  二是铸鼎记事纪念国家公祭。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铸鼎记事的传统。设置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更能表达公祭活动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现实意义。
  三是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是中国人民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之痛。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77名青少年朗诵《和平宣言》,和平大钟撞响3次,放飞3000羽和平鸽……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着特殊的寓意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敬献花圈后,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现场朗诵《和平宣言》。宣言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客观描述和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让很多现场公众落泪。据了解,之所以选择77名青少年诵读宣言,在于“77”这个数字寓意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周年。
  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由6名来自南京市工、农、兵、科、学、企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次,每次间隔5秒,第一次钟声响起时,放飞3000羽和平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达30万以上,这是经战后国际军事法庭认定的事实,不容任何诋毁与质疑。“3”声钟响和“3000”羽白鸽,寓意纪念30万遇难同胞,也是再次重申这一法定事实。
  首份诗经体《和平宣言》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卓越智慧“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13日举行的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用饱含热情的声音深情朗诵了一首《和平宣言》。
  “这是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和平宣言》,是第13份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而作的《和平宣言》,也是第一次采用诗经体写作的《和平宣言》。”74岁的作者、南京市作协顾问冯亦同说,之所以采用诗经体写作,意在用先贤智慧表达时代主题,将悲壮的历史追溯、庄严的和平祈愿,浓缩于240字的宣言中。
  创作《和平宣言》对冯亦同来说并非第一次,自2002年起他已应邀执笔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国际和平集会撰写了五次《和平宣言》,均是以散文体撰写。
  谈及这次《和平宣言》的创作经过,冯亦同表示,虽然此前曾多次撰稿和平宣言,并担任民族交响乐《和平颂》的文字撰稿,但写作过程仍不轻松。通篇既要考虑韵律和节奏,也要考虑内涵和气势,希望能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卓越智慧。
  《和平宣言》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日生,和气致祥”等蕴含先贤智慧的词句掷地有声。冯亦同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地之大德日生”两句经典分别出自《礼记》与《周易》,大意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这是中国人讲究的道与德。“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和平。我要表达的就是为全人类祈福,远离战争、珍重生命。”P5-7……





上一本:女性,战争与回忆:35位重庆妇女的抗战讲述 下一本:税收史话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国家公祭:你应该关注的八个问题的作者是蔡玉高,蒋芳,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