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紫禁城(插图本)》由张建伟著,重述了本世纪初年的一个故事——流放紫禁城。 读者肯定觉得熟悉这个故事。一部名《慈禧西逃》的电视剧已经上演过了。 从历史叙事时间上看,确是同一个故事。 但这又是一个不同的故事。 想想看,这个国家闹了义和团,弄得大乱起来;然后就是八国联军来了,把中央政府赶到了大西北;再然后,逼迫着政府把朝廷大臣几乎全杀了,还让中国人每人赔他们一两银子。面对这样的历史,我们后来人该怎样叙述它? 《流放紫禁城(插图本)》适合历史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张建伟:记者、作家、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范长江新闻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新闻文集:《第五代》、《命运备忘录》、《深呼吸》。 纪实文学:《黄与黑》、《中国院士》(合作)、《开国第一刀》、《体验堕落》。 历史文学:《大清王朝的最后改革》、《袁世凯传》、《温故戊戌年》、《最后的神话》、《流放紫禁城》、《世纪晚钟》、《老中国之死》。 电视剧本:《走向共和》(59集)、《朱元璋与沈万三》(30集)、《锦衣卫》(36集)、《努尔哈赤》(40集)、《天下普洱》(30集)。 话剧剧本:《万历十五年》(改编)、《上帝来到中国》。 目录: 修订版总序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母子君臣 1.国旗与饭碗 2.玉碎瓦全 3.金纽扣热汤圆 4.对表 5.吴永接驾 6.罪“己”诏 第二章士大夫的末日 1.父与子 2.状元殉葬 第三章太子党 1.第一种忠诚 2.太上皇的最后日子修订版总序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母子君臣 1.国旗与饭碗 2.玉碎瓦全 3.金纽扣热汤圆 4.对表 5.吴永接驾 6.罪“己”诏 第二章士大夫的末日 1.父与子 2.状元殉葬 第三章太子党 1.第一种忠诚 2.太上皇的最后日子 3.天上人间 第四章军机大臣 1.蜕变的革命传统 2.出恭自杀记 3.死不瞑目 第五章荣禄——政客肖像 1.不在名单上的人 2.政治青春奏鸣曲 3.中南海牌局 4.乱云飞渡 5.两个大炮的故事 6.死里逃生 第六章爱国的坐标 1.琦善与鸦片战争 2.林则徐的两份遗产 3.第三条道路 第七章东南无战事 1.张謇易帜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永远说不的人 4.总督的最后抉择 5.东南互保议 6.悲歌一曲“骆宾王” 第八章鬼子们的鬼胎 1.与鬼为邻 2.紫禁城大游行 3.《赛金花自述》 4.瓦德西来华 5.试金台书院 6.娘子关 第九章李鸿章——政治家肖像 1.两广独立案 2.洒泪珠江 3.感觉大上海 4.框中人 5.两栖人 6.世间已无李合肥 第十章回銮 1.《辛丑条约》 2.袁世凯接班 3.回归紫禁城 庚辛西狩大事记 参考引用书目 后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部作品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大胆地突破了五十年来,甚至近百年来历史学界已经形成的刻板的脸谱化的形象,并大体上使众多历史人物更接近于其历史真实的面目。 ——历史学教授,著名学者萧功秦2.玉碎瓦全 时间回溯8个月,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12月19日,冬雪覆盖着京都紫禁城。傍晚,太监总管李莲英带进一份密电:“康有为逃到了英国,英国人庇护他,虽然悬赏10万两黄金,但英兵的卫护太严,没办法抓到他。”其时,慈禧太后刚刚传膳,脸色骤变,忽地站立起来,说“此仇必报”。然后,厉目四射,见桌边有一把玉壶,便抓在手里,高高举起,狠狠摔到地上,随着一声爆响,切齿说道:“所以志也!” 一年前,1998年9月21日,大清朝戊戌政变,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光绪皇帝被囚瀛台,慈禧太后再次训政。时间过去了一年多,慈禧太后与康、梁之间的仇恨竟然始终不能化解。 这是私仇,并非公愤,生根发芽,愈演愈烈。 但英国的庇护使敏感的慈禧太后看到了事情的背后倾向:西方列强支持光绪皇帝,反对慈禧再次训政。英国是西方列强领袖,英国的倾向,几乎就是西方各国的共同意向。因此,慈禧太后,一个搞政变的老手,她看出来了,戊戌政变的雷声还没有沉寂,国际关系的天际又凝集了乌云。 许久以来,这个大清朝实际上的女皇,热衷于漫不经心地动动指头,把国王们当成小棋子一样挪来挪去,废掉一些人,把别的人扶上王位。这是最能使她神经兴奋的事情。她早就把整个国家看成是她的赌注,看成属于她一人的私产。“我才是皇帝——女皇!”这声音响在她心中,被她看成决不能更移的事实,甚至,连一点更移的暗示也不准有。而且,她认为,废不废掉某个皇帝,这是她的家事,与国事无关,与国际关系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三十多年啦,她一次次发动政变,废掉旧皇帝,扶上新傀儡,屡试不爽。但这一回怎么啦——戊戌政变过去一年多了,那事情似乎始终没完。皇帝还在,而且有西方人的支持!她生怕某一天早晨,睁眼一瞅,那真正的皇位又是光绪的了!这提心吊胆的日子简直没法过。 而且,她并没有真正地废掉光绪皇帝。她当时的地位是训政,这就是说,她仅仅是在帮助皇帝执政,而在形式上,真正的皇帝仍然是光绪。这太危险了。只要有一天,朝臣们认为她已经没有能力帮助皇帝执政了,或者,西方列强,比如英国,认为她没必要训什么政了,那么,她的地位便岌岌可危,终将祸起萧墙。 一年多来,她感觉到危险一天天迫近,终于迫在眉睫。捕拿康有为而不得,不过是一个信号,更危险的东西就在肘腋。她心里明白,要彻底摆脱这危机,只有一个办法: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从形式上彻底废掉光绪帝,像过去多次做过的那样,树立一个年龄小小的、最好是不懂事的傀儡任她当猴耍。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搞宫廷阴谋,她是个中老手,自觉万无一失。 先是发布公告:光绪皇帝病了,本年内应该举行的一切皇帝升殿仪式,以及一切筵宴,均著停止。好家伙!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年的活动都不能出席了。皇帝这病,可是不轻。 继而遍请名医:谕令所有督抚都要向朝廷推荐医生。“母后”为“儿臣”请医治病,真是慈母的关怀。然而,真来了那么多名医,就不怕露馅吗?不怕。人吃五谷,孰能无病。诊病时,按例不得面对“龙颜”,一根长长的细线牵着,还真能摸准了脉象,见鬼去吧!但要你们来看病,谁敢说没病?说不准,又得说出病来,一个医生说出一种病,十个医生就能说出十种病。一个人同时生十种病,那就是大病。后面的事情,还不就是“慈母”说了算! 然而,算盘打得如意,事情并不如意。慈禧太后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她的如意算盘惹出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关键在于这一信息的“公开化”。在一个专制国家,皇帝,甚至某位大臣的“病”与“没病”,往往都是表面的文章,它的依据是“需要”。需要你病,你就得病,不需要你病,你就是真有病,对外界报道也是“健康”。公开的事情无不隐藏着不能公开的政治秘密,或者,政治阴谋。 当光绪皇帝的病状像蝙蝠一样在黑暗中飞翔的时候,也正是人们纷纷猜测其中所隐蔽着的政治阴谋的时候。 慈禧太后,这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的女皇,太自信了,太着急了。她自信皇帝的“病”能使她找到猝下杀手的充分理由。她着急一旦皇帝被废掉的那一天,她还没找到一个新的傀儡皇帝。 于是,她在皇帝“病”的时候,便开始物色新皇帝了。那几天,她似乎特别清闲,经常让王公大臣的小贝勒们到紫禁城里玩,老太太就瞅着他们玩,很欢喜的样子。 哦,这可不寻常。老太后什么时候喜欢起小孩子来了。听说,她对她的亲儿子,那个死去的同治皇帝都不喜欢。现任皇帝光绪,她从小看着长大的,也不见她怎么喜欢。这不,他刚刚28岁,亲政没10年,就把他给弄下来了。现在,她又开始喜欢起孩子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哦,明白了,每当老太后“喜欢”孩子的时候,那就是她要换一个皇帝了! 什么叫欲盖弥彰,这就是。 终于有一天,英国公使窦纳乐来到了总理事务衙门(外交部,简称总署),代表整个西方世界,“请求”派西医给光绪皇帝“诊病”。 其时,李鸿章早已下野,总署大臣是庆亲王,满脸堆笑说:“鄙国为皇帝已经请了多位医生,怎敢劳动贵国。” 窦纳乐说:“贵国是中医,我们请的是西医,总没有坏处。” 庆亲王只好千恩万谢,说是要上报太后,再给回报。 当天,庆亲王就此事奏请皇太后,慈禧“不准”。回报窦纳乐,请“再奏”。再奏,又“不准”。如是者再,窦纳乐说了实话。 那天,窦纳乐和法国公使一起来到总署,对庆亲王说:“挑明了说吧。我们各国推荐医生给皇帝看病,不是为了治病吃药。原因是贵国皇帝病重的信息,让我们感到‘举动离奇’,有些骇人听闻。我们各国商定验看大皇帝的病,其实是为了解释我们心里的疑问。而且,我们此举,不是我们自作主张。我们已经奉了我们国家政府的电令。因此,皇帝这病嘛,我们不能不看了。” 原来如此。庆亲王立刻上奏,慈禧太后大怒,叫起全班军机,说:“皇上有病,外国凭什么干预。而且外国医生,也不配给皇上看病!”言罢,等着廷下的应和,却悄无声息。 慈禧太后更怒,喝道:“你们说话呀!” 又是沉默。好久,庆亲王奏道:“依臣之见,此事已迁动数国,恐不易回绝。” “那你说怎么办?” “臣想,皇帝确是有病,就是西医来看,总不会看成没病。”P006-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