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日记》的特点,正如薄一波同志所言,“是在每一个历史阶段表达他的思想”,用阎自己的话说,“不记事而记事之理”,“记事是主观的,记理是客观的;记事是为自己留痕迹,记理是给人类贡献作准绳”;“余不愿为自己留痕迹,愿对人类有贡献,故记理不记事”。所以,他的日记以总结事物之理见长。了解山西历史乃至整个民国史的读者,或者可从其所记之理的背后,看出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看出阎氏对这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 《阎锡山日记》的台湾印本,由“阎锡山先生纪念会”编,原作《阎锡山先生感想录》,是《阎锡山日记》最全之编本。其中1949年以后内容记录了阎锡山在台湾的行踪与思想,为大陆刊本所无,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大陆本中阎锡山为父亲庐墓期间与赵戴文之通信,非日记体裁,台湾本日记出版时,已抽出另出单行本,故本次出版,未收这部分内容。台湾本与大陆本在行文顺序、内容多寡方面微有不同,不予一一对照统一,惟民国三十年七月后日记及民国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日记为台湾本所无,此次出版,予以编入,并按其时间顺序重新排列,故此本可称《阎锡山日记》迄今为止之全编。 目录: 民国二十年(1931年)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民国三十年(1941年)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民国三十年(1941年)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一九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