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紫宰相》主要表现了晚唐文宗、武宗时期,灵州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紫宰相裴度、李德裕、宋中锡,以及义士张议潮等人,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所展示出的个人风采。 作者简介: 刘振海,汉族,祖籍山东鄄城,1946年10月出生。先后在宁夏大学、宁夏教育学院及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函授部学习。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相继发表长篇小说《白衣宰相》《平蕃宰相》等著作约100万字。现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灵武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目录: 一 唐文宗慎勤为政 漳王府秋娘安身二 李德裕门荫得进 李逢吉营私援相三 因制科双方结怨 “归去来”裴度辞位四 牛僧孺身不自安 韦处厚亢言直谏五 郭太后怒一唐文宗慎勤为政漳王府秋娘安身二李德裕门荫得进李逢吉营私援相三因制科双方结怨“归去来”裴度辞位四牛僧孺身不自安韦处厚亢言直谏五郭太后怒言叱奸王守澄阴计构乱六李文饶浙西理政韦处厚谏召前相七不谋而合智止乱箴讽丹庡再上诗八王守澄逼浙西贡裴端公勇闯禁宫九裴度再荐李德裕文宗偏听食前言十韦处厚阖然长逝唐文宗失智陨将十一文宗诏开宏辞试刘黄策论榜第一十二屈英才刘黄下第恃正义新贵上书十三顾大局裴度调停讨魏博廷臣争锋十四何进滔魏博整军杜元颖西川告急十五饯裴相文士赋诗议范阳庸宰献策十六驱权宦学士擢相镇西川文饶筹边十七除宦官申锡设谋害宰相郑注用事十八漳王府秋娘谱曲禁宫市老妪献物十九中奸谋身陷囹圄不白冤殃及仲阳二十施鬼蜮“四贵”夜审贬漳王“众罪”途戮二一李德裕大治蜀地悉怛谋归唐维州二二牛僧孺奏拒归众悉怛谋率众就诛二三牛僧儒惧祸出朝李德裕奉诏入相二四张议潮旱海夜探张议潭石沟初恋二五长流水人犯被歼灵武镇青萍谐婚二六杜牧之针砭时弊裴中立托访仲阳二七泊秦淮杜牧闻曲拜秋娘牧之赋诗二八小人得志注腾达狼狈为奸训为相二九甘露之谋水中月凤翔争功镜里花三十入彀中文宗悔晚上朝途李石遇刺三一失栋梁裴度辞世空怅恨李昂驾崩三二立新君李瀍即位镇淮南文饶聚友三三三为相德裕进京两祭祀文饶赞礼三四乱回鹘国虚无主拥乌介太和请封三五忆往昔唐鹘友善忧当下公主协和三六李德裕雍和安边张仲武卢龙平乱三七黠鹘争劫公主驾太后直谏武宗过三八乌介求借振武城石雄奉命天德副三九仇士良阴谋败露李德裕义赈回鹘四十刘潆主还马价事乌介乱边邻部患四一李相促回鹘北还仇监诱武宗校猎四二石雄地道迎公主乌介西逃失大营四三开远门太和还京灵武镇特产贡朝四四谋割据刘稹失策大一统德裕筹谋四五复河湟议潮赠书讨泽潞杜牧论兵四六发四路昭义被军施故伎仇监遭驱四七慰河朔李回抚军排众议德裕运筹四八取五寨石雄逞威预绸缪紫英兴智四九再排众议抚太原里应外合毙杨弁五十谋中谋反客为主计中计偷兵不成五一加税商刘稹失智举邢州裴问归降五二闻阴杀紫英夜逃遭灭门裴氏自裁五三平泽潞卢钧抚民应童谣石雄询孩五四天缘巧合静安寺节度为媒谐鸾凤五五呈织锦论番上制再巡边解运粮难五六刘濛木牛灵武运义士潜心河湟复五七尚婢婢智退骄兵张议潮入灵求济五八忽列拉夜杀乌介昭义军再遭构乱五九李德裕奏苏民灾尚婢婢连败纠军六十张议潮长安请援灵州道“神牛”济鄯六一论恐热四攻鄯州尚婢婢告捷入朝六二唐武宗迷恋骗术刘玄静遗书谏止六三赵归真怂拒西教唐武宗诏令灭佛六四解民困刘黄殉职观星象杜牧上书六五何清朝灵武抚众王才人智谏武宗六六惜忘返武宗即世泄私愤李忱主政六七金紫宰相屡遭贬拍案而起力辩冤六八义士终归复河湟刘氏夫人独扶丧后记一唐文宗慎勤为政漳王府秋娘安身唐文宗李昂独坐延英殿,思绪万千:自宝历二年(826)十一月王兄敬宗被弑于内宫,枢密使王守澄等宦官诛灭宦官苏佐明等宫中内乱者,与裴度等朝臣拥立自己即位以来,自己颇有上追太宗贞观之治之志。尊生母萧氏为皇太后,居大内;以王太后为宝历太后,居义安殿;郭太后因是令公郭子仪之孙、驸马郭暖和升平公主之女,仍尊居兴庆宫,这样可使后宫安静。自己身体力行,对三宫一视同仁,谨行孝道,堪为天下表率。每当得到天下珍宝,先荐于祖庙,然后奉敬三宫,再由三宫太后们按制派宫中太监进献给自己,颇得天下称道。 唐敬宗、唐文宗都是唐穆宗的儿子,敬宗为长子,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生;文宗为次子,元和四年(809)十月十日生,他比敬宗只小四个月,是弟即兄位。虽是如此,他即位后拜谒敬宗灵柩时,仍遵行祭大行皇帝之礼,全身素服,哭泣甚哀,不亚于祭父。同时只将引诱唐敬宗修炼“长生不死”之术(实际上唐敬宗年仅十七岁,在位才两年就死了)的宫中道士赵归真等人,流放到岭南或边地,没有一个被处死,朝内外因称其“仁孝”。 文宗即位后,改其名李涵为李昂,意其志行高超,气度不凡。他自以为在为江王时,就对穆宗、敬宗两朝的弊端看得十分清楚,所以自己即位后,就决计励精图治,去奢求俭,曾下诏凡宫女中非掌职事不可者,一律放出宫,这样诏命三千余名宫女出宫,与家人团聚;又按元和年问宪宗旧制,将五坊小儿执掌鹰犬之事的小太监,除按职事留下校猎者之外,也一律遣回民间。同时,还效仿李泌于德宗朝裁减冗官,对于教坊、翰林、总监等冗多人员,裁减一千二百名,停发了诸司于穆宗、敬宗两朝所增加的衣粮;对于御马坊场及近年来为多贮钱谷所占的陂田,全部退还有司衙门;对先朝所使用的精美刺绣、精雕物品,一律停止进贡和使用。他又将敬宗在位,每月上朝不过一两次的旧制加以废除;恢复宪宗时,皇帝及文武百官每月逢单日,必须上朝,而双日为辍朝、放朝日,臣工们于各衙署办公,皇帝有事可于延英殿召见朝官策对。这一切自去年十一月施行以来,得到朝内外的一致称贺,人们都以为又得贤明天子,从此又可希望重享太平了。 于是,文宗也沾沾自喜,以圣明天子自居。到第二年(827)二月,就改元太和,大赦天下。 唐文宗还有“得意之作为”,就是严格了“朝会”“散值”制度,力行节俭。在他为江王时,就注意到《诗经·齐风·鸡鸣》中写道:“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古人鸡鸣即起,准备上值,这种制度至少在春秋之时就已形成,到隋唐已定型为卯时(今早上五时至七时),朝官上朝,各机关官员上值(即上班)。但这种制度在开元天宝时遭到破坏,玄宗自迷恋杨贵妃后,“从此君王不早朝”,致使文事散懒,武备松弛,终导致安史之乱,大唐天下险些丧失。此一惨痛教训,后代君王并未真正吸取,尤至穆宗、敬宗时,君王不坐朝更有甚之,朝纲如何整肃?为纠正这种弊端,文宗以身作则,上朝日寅时末刻即起身,由太监、宫女侍御盥栉,卯时准时上朝。 卯时上朝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夏季犹可,冬季卯时遇没有月亮的晚上,到处是漆黑一团。以往大臣们到达宫门口,宫门未开,皆于凛凛寒风中等待,个个瑟瑟发抖。为此,文宗即位后,命于皇城内的宫门两旁建筑朝房,大臣们可于朝房内等待宫门开启而进入皇宫。可进入宫门,要穿过一个很大的广场(即马球场),才能到达龙尾道。这龙尾道位于含元殿正南,为南北向三条平行的斜坡和台阶相间的砖石道,长为二十多丈(约合今七十米)。登上龙尾道,才能到达含元殿,其时文左武右,皆拾阶而上,按品级高低依次进入含元大殿。这途中,有无路灯,各朝不同。因唐代的含元、麟德两殿及其东面的郁仪楼、西面的结邻楼等都相接、相邻的,全为木质结构,谨慎的皇帝为避免宫中失火,都不设路灯。进入宫门后,大臣们都摸黑前行。上朝的规矩是,除一、二品大员年高者,特赏可以骑马或乘椅轿外(唐初尚无椅轿),其余都步行。臣工们的随从是不能进入皇宫的,所以无人为他们举灯照明,除朝房内有灯外,从宫门至含元殿都得摸黑而行,时称之为“无光族”。但也有“有光族”,即宰相、奏事官、各衙门的递奏官和各地省秦官,因他们提前送交的奏章、文书等,有许多是皇帝要在朝会上提出讨论,或要征询宰相、文武百官意见的,所以皇帝特许给灯,便于宦官持灯迎接他们,他们被称为“有光族”。 每当“有光族”趁亮前行时,“无光族”便亦步亦趋地紧跟其灯的光亮前行,因谓之为“借光”,此即为“借光”一词的来历。这就形成了一种景观,即臣工们出了朝房,到达宫门口,只要看见前面有灯光来时,就一拥而上,“借光”前行。到了穆宗、敬宗时,两位皇帝都奉行奢华,于宫门至含元殿沿路两旁均设路灯,每当上朝日,值日太监早早点明路灯,皇宫内灯火辉煌。纵然如此,因二帝不明事理,不理朝政,臣工们对二帝很不满意。文宗是个节俭的皇帝,他以防皇宫失火为由,尽废前朝所设路灯,改以往“无光”的旧俗。上朝日,他命值日太监打着宫灯,排成两行,到宫门口迎接臣工上朝,然后沿途为他们两旁提灯照明前行。等臣工进人含元殿后,即将所点灯烛全部熄灭。这样就避免了以往在雨、雪天,臣工们摸黑上朝,因路滑而跌倒或跌伤事故的发生。因朝内外称颂他既节俭,又爱护、方便臣下。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