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中华史”系列是蔡东藩所著历史演义的白话版,全书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蔡东藩以“正史”为主,兼采稗史、轶闻,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对稗史、逸闻等史料的使用极为谨慎,往往要“几经考证”。 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作者简介: 蔡东藩,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清山阴县临浦(今属浙江萧山)人。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秀才。辛亥革命后,应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1916年至1926年,蔡东藩写成《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其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当代白话,是为《蔡东藩中华史》。 历史演义之外,蔡东藩还著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 目录: 巨商吕不韦 千秋万代始皇帝 巡游求仙逸事 张良拜师 阿房宫 焚书坑儒 秦始皇去世 兄弟相残 大泽乡起义 陈胜称王 真命天子降世 刘邦发迹 李良入宫弑主 众叛亲离的陈胜 李斯与赵高巨商吕不韦 千秋万代始皇帝 巡游求仙逸事 张良拜师 阿房宫 焚书坑儒 秦始皇去世 兄弟相残 大泽乡起义 陈胜称王 真命天子降世 刘邦发迹 李良入宫弑主 众叛亲离的陈胜 李斯与赵高 项羽怒斩宋义 破釜沉舟 指鹿为马 秦朝灭亡 鸿门宴 胯下之辱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陈平投奔汉王 逃亡 背水一战 随何传命招英布 范增毙命 小儿大义救百姓 郦生贪功遇难 刘、项修和 十面埋伏 汉王称帝 韩信被擒 封侯定制 白登山之围 假公主和亲 周昌力保储君 吕后毒计害功臣 汉高祖荣归故里 天子驾崩 “人彘” 单于戏太后 惠帝成婚 阴盛阳衰 吕、刘之争 诛灭吕氏 文帝怀柔平蛮夷 贤臣张释之 淮南王刘长 缇萦救父 朝堂掀起迷信之风 大将周亚夫 吴王刘濞叛乱 袁盎出谋斩御史 七国战乱平息 金屋藏娇 梁王害朝臣 少年汉武帝 歌女卫子夫 因祸得福的卫氏一族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朱买臣求官 灌夫下狱 夜郎自大 老妻少夫 飞将军李广 平步青云的卫青 刘安造翻 张骞出使西域 李广自刎 公报私仇 平定南越 封禅求仙 东征西讨 苏武牧羊 太子兵败被杀 汉武帝之死 六龄小皇后 内忧外患 短命皇帝 狱中长大的天子 显贵无比的霍氏一族 灭门 名臣贤吏 边地战事再起 匈奴内乱 旷古奇女冯夫人 宦官专权 冯婕妤以身挡猛兽 昭君出塞 外戚专权 一心为民的王尊 汉宫飞燕 成帝绝后之谜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杨天石(著名学者)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张颐武(著名学者) 巨商吕不韦 “皇帝”二字,并不是功德造就,实在是腥血铸成。 自从嬴政称帝以来,君权专制,君主对待百姓就好像牛马一般。生杀予夺,为所欲为,以为这样百姓就会服帖,从此皇帝的位子便可以子孙万代地传下去。谁知专权未成,却惹得天怒人怨。嬴政刚一死,宫廷里面就闹得一塌糊涂。于是楚、汉逐鹿,刘、项争雄。项羽虽然力大无比,但是有勇无谋,最终被刘邦除掉。刘邦为人豁达大度,而且入关约法,废除各种苛捐杂税,所以深得百姓拥戴,扫秦灭项,只用了五年时间。 汉朝的制度,多半沿袭秦制,并没有进行一番大的改革。所立的法典,仍旧是厉行专制,尊君抑民。依此来看,秦、汉两代大致相同,不过汉代严酷的刑法,算是比暴秦轻了一些。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险些步亡秦的后尘。经过文、景二帝的休养生息,才使汉代元气大增。传至汉武帝,他与先祖的恭俭全然不同,简直是好大喜功,和秦始皇不相上下:秦始皇好征伐,汉武帝也好征伐;秦始皇好巡游,汉武帝也好巡游;秦始皇好兴土木,汉武帝也好兴土木;秦始皇好神仙,汉武帝也好神仙;秦始皇好财色,汉武帝也好财色。因此,后人常把秦始皇与汉武帝并称,认为他们征战四方,开拓了国家边疆,也算是两朝雄主。实际上,秦朝的灭亡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汉朝的灭亡也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文、景二帝四十多年的积蓄,被汉武帝挥霍一空,从此以后,汉代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困顿。昭、宣二朝励精图治,勉强维持了过去。传到元、成时代,外戚乘隙而入,把持大权。平帝昏庸无能,终使得王莽有机可乘,夺去了汉室江山。 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嬴政,身世迷离,传闻颇多。相传孝文王有个儿子名叫异人,在赵国做人质。商人吕不韦路过赵都邯郸,见了异人,与之结交。异人作为人质居住在赵国,举目无亲,不免抑郁寡欢。此时意外碰着了良友,自然相谈甚欢,于是把羁旅苦衷和平生愿望一一倾吐。 原来,异人到赵国做人质时,昭襄王还在位,孝文王柱当时还是太子。昭襄王有个宠妃叫华阳夫人,一直没有生下男孩。异人乃是夏姬所生,有兄弟二十多人。吕不韦替他想出一条妙计,让他取悦华阳夫人,作为华阳夫人的嫡嗣,将来方可继承王位。吕不韦又自愿拿出千金赠与异人作为活动经费。异人自然感激万分,于是与吕不韦订下密约:如果计谋得逞,他们二人共享江山。几经周折,异人于终被立为嗣子,从此异人与吕不韦的交情更深了。 吕不韦心怀鬼胎,到处访觅美人儿,凑巧赵都有一歌姬,生得楚楚动人,于是他不惜重金,纳为小妾。交欢数次,居然种下了一点灵犀。吕不韦预先窥测,料是男胎,便去邀请异人,设宴款待。酒到半酣,赵姬盛装出来,从旁劝酒。异人不瞧还好,一瞧那花容月貌,便如痴如醉,魂不守舍。偏那赵姬转动一双秋波与他对视,想必是吕不韦已经授意,惹得异人心痒难熬,蠢蠢欲动。吕不韦在席间假装睡觉,鼾声渐起。 异人色胆包天,赵姬若嗔若喜,半推半就。正要做出不堪的勾当,猛听到座上“啪”的一声,接下来便听到吕不韦的呵斥声:“你竟敢调戏我的姬人?”异人慌忙回头,见吕不韦已站在座前,面有怒容。异人顿时吓得魂飞天外,只好在吕不韦面前做了矮人,长跪求饶。吕不韦冷笑道:“我与你交好多年,你不应这般戏弄我。如果你喜欢我的姬人,可以直言相告,何必鬼鬼祟祟,做出这样的事呢?”异人听了,转惊为喜,忙向吕不韦叩头道:“蒙你恩惠,感激不尽,此后若得富贵,誓必图报。”吕不韦答道:“交友贵在有始有终,我便将此姬赠给你,但有两个条件必须依我。”异人说道:“除死以外,无所不从。”吕不韦说:“一是须纳此姬为正室;二是此姬如果生子,应立为嫡嗣。”异人满口答应。这时赵姬已经有两个月的身孕。又过八个月,到了分娩的时候,偏偏这个异种安然不动。延迟了两个月,赵姬才生下一个男孩。 说也奇怪,那天刚巧是正月初一,异人就给他取名为政,暂且姓赵。异人总以为十月怀胎生下的儿子一定是自己的骨肉,哪能猜得出是吕氏种下的暗胎。 三年之后,秦、赵失和,邯郸被围。赵国本想将异人杀害,多亏吕不韦贿赂守吏,才将异人救出。吕不韦帮助异人逃脱后,又将他的妻儿一起送到咸阳,让他们一家团聚。异人回国后,马上取悦华阳夫人,得知她是楚女,自己还特地穿上楚服。华阳夫人果然被异人打动,认异人做了儿子,并给他改名为楚。从此,楚唯唯听命,格外殷勤,就是赵姬母子见了华阳夫人也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怠慢。没过多久,昭襄王病逝,孝文王即位,立楚为太子。哪知三天之后孝文王也去世了。太子楚堂堂正正地继承大统,成为秦王。 秦王楚当即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立赵姬为王后,儿子政为嗣子,晋封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封给他河南洛阳十万户。一场大交易,就此成功。 转眼又是四年,秦王楚春秋正盛,坐享荣华,一心要与那正宫王后白头偕老,海枯石烂。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不到两天秦王楚便病入膏肓,呜呼哀哉了,享年三十六岁。儿子政刚满十三岁便继承大位,追谥父王楚为庄襄王,尊母亲为太后,名义上是以子承父,实际上则是以吕易嬴。 政因年龄太小,不能亲政,国事全都委任于吕不韦,并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大权在握,常常出入宫廷,与秦王母子叙谈。庄襄太后本来就是个送旧迎新的歌女,如今未满三十便做了寡妇,怎么耐得住深宫寂寂,孤帐沉沉?空守了几个月,终于忍耐不住,与吕不韦再续前欢,演起那颠鸾倒凤的老戏文。宫娥彩女都是太后的心腹,个个守口如瓶。秦王政终究年少,识不破个中情景,所以庄襄太后和吕不韦暗地往来,俨然一对伉俪。 一年年过去了,秦王政已经长大,吕不韦也日渐衰老。可是庄襄太后淫兴未衰,时常宣召吕不韦入宫同梦。吕不韦不免愁烦:一是怕精力不支;二是怕被少主瞧破机关。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准备向庄襄太后推荐一个人代替自己。凑巧有个叫嫪毐的浪子,阳道壮伟,吕不韦听说后,立即将他召为舍人,并向庄襄太后极力推荐。太后暗自欣喜,想亲自一试。吕不韦一面令人诬告嫪毐有罪,应置以宫刑;一面贿赂刑吏,让嫪毐做了个假阉人,入宫服侍庄襄太后。庄襄太后如获至宝,朝朝暮暮,卿卿我我,居然有了身孕。当时恰逢夏太后病逝,嫪毐于是和庄襄太后密商,买通卜卦的人,谎称宫中对太后不利,应该迁居避祸。秦王政不知有诈,就请母后迁往雍宫。嫪毐自然跟从前往,并被封为长信侯,不久以后加封为太原郡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