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话说民国


作者:韩文宁,刘晓宁     整理日期:2014-10-28 11:08:31

  凤凰出版社图文本《话说民国》(上下册)开创了国内民国史类图书的先河。两位资深的民国史研究者力图真实刻录民国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少有主观评价之语,多以真实感人的历史细节呈现。对待民国人物,无论功过是非,皆秉笔直书,并大量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诸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最新开放的《蒋介石日记》及宋子文档案,告诉读者历史真相中他们的人生轨迹。全书近200个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孙中山南京就职至1949年蒋介石黯然离别大陆的民国历史,按年代铺排,对民国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有意味的梳理和回味。一系列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人和事,在作者儒雅温润的笔墨中重获生命。以编年体的方式铺展,以故事的形式叙述。标题与导语结合,标题以点晴之笔,瞬间打动读者;导语带出悬念,引人入胜。编排匠心独运,在一般图文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殊元素:大幅彩插,充满气势,极具冲击力;小幅照片,清新可人,有余韵绕梁之意;页内补白,策应正文,增加阅读兴趣,延长阅读效果。装帧更具视觉冲击力,以民国蓝为基调,采用夹层书袋式,通过使用特殊纸质凸显民国的质感和旧感;汇聚了1600余幅老照片,其中不少为读者所稀见。
  作者简介:
  韩文宁,南京大学历史系副研究馆员,多年从事中华民国史、南京地方史研究。著有:《见证1945:战区大受降》、《见证1945:审判日本战犯》、《蒋家王朝之二:台湾风雨》、《伪府群奸:汪精卫幕府》、《民初四公子》、《秦淮河史话》、《吴地文史学家》等书;主编《玄武名人史
  目录:
  上册
  开国总统孙中山
  定都之争
  同舟共济
  资产阶级宪政的最初尝试
  旧桃换新符
  渔父遇刺
  饮鸩止渴
  竭九死之身
  八十三天皇帝梦
  欺世盗名
  最易交之友莫如黄克强
  独秀于林
  总统与总理冰火难容
  民国“海归派”的科学之梦上册
  开国总统孙中山
  定都之争
  同舟共济
  资产阶级宪政的最初尝试
  旧桃换新符
  渔父遇刺
  饮鸩止渴
  竭九死之身
  八十三天皇帝梦
  欺世盗名
  最易交之友莫如黄克强
  独秀于林
  总统与总理冰火难容
  民国“海归派”的科学之梦
  以清正源
  阎锡山这个不倒翁
  老蒋终成党政军一号人物
  兼容并蓄
  鲁迅的呐喊
  与“德先生”和“赛先生”相拥
  我把青春献给你
  谈判幕后的凄楚
  火烧赵家楼
  渴望与开放
  主权的回归
  豆腐公司引发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于无声处听惊雷
  民国第一案
  花钱买来的总统
  国民党焕然一新
  将领的摇篮
  紫禁城黯然失色
  大爱无疆
  “六不总理”段祺瑞
  正说吴佩孚
  浊浪
  和为贵
  金陵王气的延续
  获得的不只是女人的芳心
  南京特别市市长一声叹息
  跛足巨人张静江
  海上闻人杜月笙
  知而行之的尝试
  梅程苟尚光耀舞台
  从南腔北调到“异口同声”
  伴食宰相谭延闺
  精英汇聚
  历史给了张学良一个契机
  弱国无外交
  徒有其表的分
  无价之宝的“龙骨”
  与世界接轨
  我们需要尊严
  遮风避雨的林荫大道
  秘密之剑
  奉安大典
  力排杂牌保“中央”
  政绩平庸的江苏省主席
  浪迹洋场
  寻找“北京人”的足迹
  狂飙为谁而起
  谁主沉浮
  黑云压城城欲摧
  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蔡廷锴将军”牌香烟
  鸿门宴
  出师未捷身先死
  期待的尴尬
  行色匆匆的奥运首航
  不过是一具政治玩偶
  《小说月报》终刊之谜
  国都迁洛
  还我河山
  “洗脑”在风景如画中演绎
  又一次反蒋尝试
  划破长空的《雷雨》和不再沉寂的《子夜》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最早的娱乐明星
  法是权力的奴婢
  蒋介石的替罪羊
  让国人“脱胎换骨”的美丽神话
  紫气东来观苍穹
  一个人和一张报纸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蒋介石逃过一劫
  偌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宁静的课桌
  一本书让世人知道长征
  做明星的女人更难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一张纸币行天下
  签字的沉重代价
  一代大师的学术总结
  民主的挽歌
  我以我血荐轩辕
  血红雪白
  机不可失
  凝固的音符
  惨淡经营的十年
  开辟民族工业之路
  出版业的丰碑
  下册
  铁蹄惊醒千年石狮
  共赴国难
  寻求外援
  请授命为抗日前锋
  初战告捷
  国宝大迁徙
  留得青山在
  文脉的延续
  统筹指挥正面战场作战
  发号施令
  伟哉,八百壮士
  长江上的殊死一搏
  蓝天上的鹰
  怒吼的江阴要塞
  无奈的迁都
  首都沦陷
  南京兽行
  抗战的佳音
  诛杀韩复榘
  保卫大武汉
  文丑武魅
  七刺汪精卫
  日本总领事馆毒酒案
  刀劈大汉奸
  战略相持
  心理防线不垮
  位列四强
  长沙岿然不动
  虎贲万岁
  远征印缅
  衡阳战绩永存
  生命线
  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同仇敌忾
  相煎何太急
  搏击长空
  迪克西使团赴延安
  历史已有定论
  赫尔利背信弃义
  印缅战场上的四星战将
  中美、中英“合作所”
  国葬
  弦歌不辍
  太平之梦
  陈诚、何应钦角逐军政部长
  一个相对真实的宋子文
  大国地位
  花开花又落
  一座丰碑
  勇敢的女性
  万里长城永不倒
  两座里程碑
  待到山花烂漫时
  最后的鏖战
  践踏国际公约的罪恶行径
  侵略者的末日
  度尽劫波
  中国战区受降
  班师南京
  台湾回归祖国
  1945:收回香港、澳门未果
  五子登科
  多行不义必自毙
  中国审判战犯
  审判汉奸
  陈公博的末日
  缪斌被杀之谜
  应邀赴渝
  一抹曙光
  国民政府还都
  荣德生绑票案
  将官哭灵
  “制宪”后“行宪”
  励志社揭秘
  中统局的最后瓦解
  黄金风潮案
  金圆券的崩溃
  哀鸿之鸣
  两军相遇勇者胜
  海军两大将的倾轧
  兵不血刃
  相见时难别亦难
  向着太阳飞去
  蒋介石“捉放”龙云
  陈布雷、戴季陶之死
  钟山风雨起苍黄
  汤恩伯与长江江防
  青年军被歼
  李宗仁“谋和”
  府院之争
  占领总统府
  政权架构
  中研院院士的诞生
  民国时期的7届全国运动会
  蒋介石在大陆最后的日子书评:走“进”民国感悟真实今天,人们最想知道未来,但被提及最多的,还是逝去的历史。关注历史,是国人特有的一种情结,于是我们看到了央视《百家讲坛》的火爆,历史以它从未有过的扩张之势扑面而来,一时成为大众阅读的主流。这一成功的经验,至少说明这样的问开国总统孙中山
  那一刻,两千年的帝制完全终结。
  中华统一史,从秦开始写起。公元前230年,秦国不失时机地发起了统一之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仅仅用了短短十年时间,秦王赢政就圆了统一之梦,曾经赫赫有名的“战国七雄”,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中华帝国,曾经无比辉煌,令世界仰慕。不幸,它渐渐陶醉于自我,闭关锁国,未能跟进于时代,终在利甲坚炮下碰得头破血流。非变革,不足以改变其落伍地位。1911年武昌起义的枪炮声,终于向这封建帝国发起最后一击。
  枪响之后,清政府的统治分崩离析,组建革命政权迫在眉睫。当时,孙中山远在美国,黄兴客居香港,革命党人一时群龙无首,只好暂推湖北新军统领黎元洪任湖北军政府都督。10月11日晚,宣布中国为“共和的中华民国”,废除清王朝年号。
  随着各省各地区军政府的相继建立,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组建全国统一的共和临时政府,武昌与上海二地,首当其冲。
  11月7日,湖北都督黎元洪以“义军四应,大局略定,惟未建设政府”为由,向各地军政府发出征求意见。9日,又领衔通电各省,请派全权委员赴鄂组织临时政府,迅即得到响应。
  11日,由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联合致电沪督陈其美,以苏、浙两省名义,电请全国各省派代表来沪会商组织临时政府。一时间,武昌和上海鼎足而立。
  上海方面承认以鄂军都督执行中央军政府政务,但主张筹建临时政府的会议地点应在上海。
  武昌方面对此表示异议:“既以湖北为中央军政府,则代表会亦自应在政府所在地。府、院地隔数千里,办事实多迟滞,非常时期,恐失机宜。”随即派居正等赶赴上海,力争各省代表会在湖北举行。黎元洪亦致书程、汤二人,“以归一致”。之后,沪方做出让步,不再坚持原意。
  30日,共有11省代表23人在汉口英租界举行第一次会议,湖南人谭人凤被公推为议长,决议在临时政府成立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12月2日,议决先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又议决,如清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
  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正式通过。会议期间,江浙联军光复南京,消息传来,联合会即议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于7日内齐集南京,俟有10省以上代表报到,即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
  ……
  获得的不只是女人的芳心
  《话说民国》(韩文宁、刘晓宁编著凤凰出版社2008年7月版)将告诉读者其中真实的历史细节。
  蒋介石要江山更要美人,蒋宋联姻后,双方的真情实感日益浓烈。
  非同寻常的婚礼
  教堂的钟声,在空中回荡,又一对新人喜结良缘。今天的婚礼非同寻常,牵手的新郎新娘,可谓“珠联璧合”,日后数十年,主宰着中国的命运,这就是1927年12月1日的蒋宋联姻。
  下午3时,先行西式婚礼。由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余日章博士主持。蒋介石由刘纪文陪同步入礼堂,随后宋美龄挽着宋子文的手臂进入。
  蒋介石先为宋美龄戴上戒指,并宣读誓词:“我蒋中正情愿遵从上帝的意旨,娶你宋美龄为妻。从今以后,无论安乐患难康健疾病,一切与你相共,我必尽心竭力地爱敬你、保护你,终身不渝。”接着,宋美龄也宣读同样的誓词。仪式过后,两人赴戈登路大华饭店出席中式婚礼。
  礼堂设在布置豪华的大华饭店跳舞厅,参加婚礼者多达1300多人。下午4时许,蒋介石、宋美龄乘花车来到大华饭店。4时15分,乐队奏起门德尔松的结婚进行曲。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两位主角先后出场。蒋介石身穿大礼服,胸挂彩花,由男傧相刘纪文、孔祥熙陪同首先走出。5分钟后,在郭、王、孔、倪4位女傧相引导下,手捧着一大束白色和粉红色玫瑰花的宋美龄挽着宋子文的手臂款款而来。饰以银线的白色软缎长裙从她的肩上垂下,配以一件长而飘逸的轻纱。她那美丽的面纱上,还戴着一个由橙黄色花蕾编成的小花冠。10岁的孔二小姐珍妮和少爷孔路易在身后司纱。婚礼由邵力子任司仪,蔡元培宣读证婚书。接着由证婚人、主婚人、结婚人依次用章,新郎新娘相对一鞠躬,向证婚人、主婚人及来宾各一鞠躬。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到花园拍照,然后返回宋宅。
  当日的中文报纸登载两则启事,一是昭告蒋宋联婚;二是蒋介石的离婚声明:“毛氏发妻,早经仳离,姚、陈二妾,本无契约。”
  同一天,蒋介石还款款深情地发表《我们的今日》一文:“实为余有生以来最光荣之一日,自亦为余有生以来最愉快之一日。……余确信余自今日与宋女士结婚以后,余之革命工作必有进步,余能安心尽革命之责任,即自今日始也。”
  新婚第二天,蒋宋二人随即前往浙江莫干山欢度蜜月。然而仅一天,蒋介石就匆匆赶赴上海,与汪精卫“晤谈党务”。
  蒋宋婚后仅10个月,蒋介石就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宋美龄荣升为“中国第一夫人”。
  邂逅
  1922年,一年前刚与第二位夫人陈洁如举行过婚礼的蒋介石在孙中山家里,与漂亮、聪颖的宋美龄邂逅。他一下子就迷上了宋美龄。
  蒋介石决意已下,宋家的幺妹,他是娶定了,于是迅速行动起来。宋美龄当时已和刘纪文订婚,但她同意与蒋通信。在以后动荡的5年中,蒋一直坚持向她求婚,书信不断。
  最初,宋美龄并不属意眼前的这位郎君。受过西洋教育的她,渴望的是一种浪漫的爱情,追求的是风度翩翩的高雅绅士,蒋似乎并不符合她心中的这一标准。
  大姐宋蔼龄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精明的她看准了蒋介石的潜力。在大姐的热心撮合下,小妹的思想开始动摇。
  蒋介石于1927年8月13日第一次“下野”,回到家乡溪口。政治上的暂时失意,并未影响到他的心绪。他给宋美龄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情书”,似乎是他最后的真情告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蒋介石终于获得了宋美龄的芳心。
  同年9月29日,蒋东渡日本,向宋母请求允准他和宋美龄的婚事。蒋随身带去的礼品有杭州绣品、景德镇瓷器、宜兴茶具、杭州龙井、长白山野山参、大珍珠项链、翡翠手镯等。当然,还有一枚不可缺少的订婚钻戒。
  宋母倪桂珍向蒋提出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实行一夫一妻制,原配夫人必须离婚;二是宋氏全家信奉基督教,女婿也必须皈依上帝。蒋介石呈上他与元配毛福梅的《协议离婚书》,并表示“对基督之道,近日亦有信仰”。倪这才允蒋所请,同意嫁女。于是,就有了这场蒋宋的世纪婚姻。
  蒋宋结婚后,双方的真情实感日益浓烈。1930年中原大战,蒋介石需要很多战争经费,而财政部长宋子文不批,急坏了宋美龄。她对宋子文说:战事到了最紧急时,你不给他钱,他一定要失败;我知道介石的脾气,如果失败他一定要自杀,如果他自杀我也跟着死。她把自己的房产和珠宝抵给宋子文,宋子文很感动,很快筹到了钱。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内外交困,处境艰难。他曾准备北上,跟日本人拼一场。但蒋又很清楚,打不过日本人,所以临行前他立了遗嘱。宋美龄也表示愿意一起与他北上。蒋介石说:牺牲是我男儿的责任,跟你有什么关系?反对她北上。宋美龄觉得蒋介石看不起她,一怒之下回了上海。第二天,宋美龄又回来了,说:我丈夫正处在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不应该离开他,而应该与他共生死。这两个小故事说明,蒋宋之间是有真情实感的。
  每每在蒋介石遇到重大危难之时,都可以看到宋美龄的身影。无论是西安事变,还是赴美求援,她都挺身而出,为夫君分忧解愁。至于一些细微之处,也可见一斑。她常陪蒋介石巡视各地,蒋介石每次同外国公使相会,她都充任翻译。她还为蒋介石保管机密文件,处理要务,并且每天阅读英文报刊,摘录重要信息,供蒋介石决策时参考。
  
  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话说民国》(韩文宁、刘晓宁编著凤凰出版社2008年7月版)通过对新近公布的诸多史料的分析,得出了否定的结论。
  在九一八当夜,蒋介石究竟有没有多次给张学良下达不抵抗的电令?
  歌声中的悲愤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在一堂?
  1936年11月,这首充满着忧愤和悲情的歌曲,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铭心、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之一。这就是著名歌曲《松花江上》。
  这一年,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被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流落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内战去卖命。
  当时,张寒晖正在西安二中教书,天天目睹东北父老流浪徘徊的惨景,耳边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国人不幸的遭遇,一时激起了他创作歌曲的欲望。他把北方“娘们”在坟头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凄惨之声,艺术加工后成为《松花江上》的曲调,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一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就这样诞生了。
  《松花江上》的哭,那是东北大地的眼泪。当年所发生的惨痛一幕,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中。亡国奴般的经历,是从1931年9月18日那个不幸的日子开始的。
  战争在炸药中引爆
  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一声爆炸,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被日军炸毁。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阴谋,“柳条湖事件”引爆了一场战争。以爆炸声为信号,早已磨刀霍霍的日军迅速向东北军精锐第7旅驻地北大营发起攻击。此时,北大营中驻守的中国部队正在酣睡。
  19日零时20分,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下令所属部队向东北各地实施进攻。
  当日6时30分,日军占领沈阳城。同日,长春沦陷。22日,吉林市失守。11月19日,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被攻陷。1932年1月3日,辽西重镇锦州被占领,至2月5日北满最大城市哈尔滨沦陷,东北全境陷入敌手。此后,日本太阳旗,用它那狰狞的灼热,燃烧着整个东北大地,煎熬着3000万东北同胞。
  蒋是否曾下令张不抵抗
  1931年的7月和8月,相继发生“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日本关东军不断滋生是非,挑起争端。与关东军调兵遣将相反,东北军全然不做防御准备。当时,东北军有25万人,陆海空兵种齐全,装备精良。
  坐镇东北的荣臻、臧式毅和王以哲等文臣武将,面对日本的战争阴谋,既无具体的防范措施,亦无思想准备。当日军向北大营进攻时,睡梦中的东北军第7旅官兵在枪炮和呐喊声中惊醒。他们得不到旅长王以哲的指示,当夜他没有宿在营中。参谋长赵镇藩直接打电话给沈阳城中的荣臻请示处置措施。荣臻见事态严重,向坐镇北平的张学良请示。很快,他被告知张学良正在同英国公使一起看京剧,联系不上。紧急关头,他向北大营官兵下达了“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的命令。就这样,到19日凌晨5时半左右,日军轻易地占领了北大营,没有遭到任何抵抗。20多万东北军精锐之师陆续撤回关内。
  那么,在“九一八”当夜,蒋介石究竟有没有多次给张学良下达不抵抗的电令。早些年日本广播协会和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先后采访了晚年的张学良。张学良明确回答:“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件事情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中央不负责任,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给中央政府。”
  最近,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的《蒋介石日记》对外开放,有关学者查阅了九一八事变后几天的蒋介石日记,从日记中可以看出这样几点事实:一、从9月18日起蒋介石就离开了南京到达南昌,20日才离开南昌,于22日下午返回南京。二、9月19日蒋介石是从上海和南京方面获悉九一八事变发生。事实上,上海、南京的报纸,也只是在19日才报道了日本攻袭沈阳的消息。三、蒋介石得知这一事变后,他在日记中记下的心情是:“雪耻”,“余所恃者惟一片爱国心,此时明知危亡在即,亦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耳。”等等。尽管当时蒋介石也有软弱的一面,如幻想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帮助中国;日记表白的也大于实际的行动,但应该无虚伪造作之词,显然与所谓十几次电令张学良不准抵抗,任由日本为所欲为的说法大相径庭。
  由对张学良的晚年访谈和最新披露的《蒋介石日记》,可以得出结论,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曾十几次电令张学良不抵抗是不大可能的。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亡我之心,已大白于天下,民族危机日甚。1931年11月发生了嫩江桥抗战,马占山率部打响了抗击日军的第一枪;1932年1月,蔡廷锴、蒋光鼐领导19路军坚决抵抗了日军。
  虎贲万岁
  (《话说民国》韩文宁、刘晓宁编著凤凰出版社2008年7月版)读者将被带入1943年常德会战悲壮的历史背景中,从而被其真实感人的历史细节所感动。本文摘编自该书。
  以写爱情小说见长的作家张恨水,却有一部以抗战中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战争小说《虎贲万岁》。
  鄂西会战
  1943年3月,日本大本营召集了中国派遣军、关东军及南方各军总参谋长会议,进行新的战略部署。中国派遣军的任务是,以第11军、13军为主力,分别发动鄂西及常德会战,消灭中国军队主力,打通浙赣线,策应滇缅及东南亚战场作战。
  1943年5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第13、40、58师团,在洞庭湖北首先展开攻击。中国方面则以第六战区司令陈诚统辖的第10军、26军、29军,冯治安的第33集团军,吴奇伟的长江上游江防军进行阻击。
  中国军队采取了交通阻塞战,仍然不与日军正面决战。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炮兵及骑兵无法施展。因此,中国军队取得了重大战果。此役日军伤亡4000多人。战后,双方各回原防区。
  常德会战
  1944年的一天,两名军人来到张恨水家中,说他们是常德会战的幸存者,师长余程万派他们来,请张恨水把常德之战写成小说,记录下牺牲者的壮烈事迹。张恨水为常德会战中中国守军的英雄气节所打动,这才写下了他唯一一部记录真人真事的战争小说《虎贲万岁》。
  打动作家的,是坚守常德的8000名中国军人的碧血丹心。
  1943年的9月28日,日本中国派遣军开始实施常德会战。参战军队有第11军和第13军,以及空军第44战队,飞机130架,共10万多人。由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
  中国军队为第六战区所属第74军、73军等7个军,以及第九战区所属第10军、99军共30多个师,总兵力达20多万,飞机200架。
  当时的常德守军,是代号“虎贲”的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
  11月18日,日军第116师团与第68师团逼近常德,守军在常德外围涂家湖打响了保卫常德的第一炮。常德成为会战主战场肯定无疑。中国军队的战略意图便是如何让日军第11军出击的主力汇聚于常德城下。然后让两线兵团顺利于常德钳杀日军。所以,常德保卫战的成败是整个会战的关键。
  日军在横山勇的亲自督战下疯狂进攻,仅一昼夜就攻下了外围的德山,切断了守军57师的后路,常德的形势是那样的险恶。57师8000多人被5万多日军所包围。
  余程万师长为确保常德城区,将主力全部用于固守城垣。决心死守,尽忠报国。
  从11月22日接下来的两周,是血与火交织的两周。第一天,日军第109联队长和其作战参谋就被我守军击毙,日军遭受重挫。横山勇气急败坏,指挥11军猛攻。但接下来的战斗依然让日军步履维艰。每一条巷子,每一座房子,中国军人都寸步不让。日军刚刚在炮火和飞机掩护下取得一点进展,往往又被中国军队的反冲锋夺回。30日,日机轰炸第57师设在中央银行的师部。日军从东、北、西门分别向大小高山巷、局北街、中山南路、体育场推进。守军官兵人自为战,全部战死在其散兵作战位置上。12月1日,日机继续轰炸中央银行师部,东、南、北门的阵地已全部失守,只剩下兴街口经中山南路和大西门一隅城区。敌穿墙凿壁,节节紧逼,师长余程万及各级幕僚亲任指挥,尺土之地,誓死必争。就这样一寸土地一寸血,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逐渐占领了常德的大部分地区,守军57师8000多人,伤亡殆尽,全师战至仅剩300余人,步枪40余支。余程万师长向最高统帅部发出最后一电:“弹尽人亡,城已破,友军观望不前。刻大街小巷混战成一团。职率副师长参谋长死守中央银行,我军高呼七十四军万岁,蒋委员长万岁,中华民国万岁。职余程万谨叩。”
  12月3日凌晨3点,余程万师长率百余人突围,留下169团团长柴意新等近百人坚守,与日军作决死之战,柴意新率手下官兵与敌肉搏10余次。凌晨,柴团长和部下全体殉国,常德城宣告失守。
  英灵永存
  然而,正是57师将士的血战,让中国军队的二线兵团得以形成对囤积常德城下日军4个师团的合击之势。日军仓皇逃离常德,中国军队展开了反击。
  1943年12月中,一位第10军的联络参谋因公路过战后常德。这位参谋在路上看到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在德山到常德这段路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国军与日军阵亡官兵,他们都是在近距离的肉搏战中丧命的。有些中国官兵在临死之际,仍以最后力量,将刺刀捅入敌人的腹部,就这么挨着死在一块。这在战场上是难得一见的景象。因为日军一向特别重视遗体,为了宗教信仰,这些遗骨一定要抢回,妥为处理火化。而横山勇撤军时过于匆促,竟连这项最重要的工作都没顾上。在常德丢下了大量日军尸骸,足见日军撤退时的极度慌张。
  中国军队经过全面反攻,基本恢复了会战前的态势。常德会战,共毙伤日军2万多人,包括日军第13师团长赤鹿理,39师团长澄田。中国军队也有数万官兵阵亡。
  常德会战中中国军人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和惨烈牺牲,深深打动了小说家张恨水。他不但花大量心血写成《虎贲万岁》,而且还改变了自己的写作风格。用张恨水自己的话说:“我写小说,向来暴露多于颂扬,这部书却有个例外……这8000人实在已尽了他们可能的力量。一师人守城,战死得只剩下83人,这是中日战争史上难找的一件事。我愿意这书借着57师烈士的英灵,流传下去……”
  常德会战,总计毙敌联队长中火田护一、布上照一、和尔基隆等,敌官兵伤亡约4万余人。中国军队亦阵亡第150师师长许国璋、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预备第10师师长孙明瑾,伤亡官兵约5万余人。在会战中,中国军队除少数部队外,均极为努力认真,勇往直前,即使迭经战斗,损失惨重者,亦能斗志旺盛,反复进击。尤其是第57师官兵,在敌飞机狂炸、火炮猛轰、毒气弥布下,与敌血战16昼夜,兵亡官继,弹尽肉搏,宁可战死,决不投降,表现了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上一本: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 下一本: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话说民国的作者是韩文宁,刘晓宁,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