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老北京梦寻


作者:杨澄     整理日期:2014-09-26 11:46:38

  随着时光流逝,老北京遗存急速消失,珍存老北京记忆的老人也日渐凋零。因而,老北京历史文化的丰厚内容有被尘封泯灭的可能,更有被戏耍歪曲的危险。以讹传讹的“老北京”不仅玷污历史,迷惑世人,而且贻误子孙。正如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所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追寻老北京的真情实貌,是件很要紧的事。
  《老北京梦寻》作者尝试着用北京话说北京真实生动的老故事。本书分老城圈儿、老胡同、老字号、老茶馆、老戏园子、老风俗、老行当等十四章,分别描述了老北京和老北京人的诸多故事,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悟老北京衣食住行、人文历史景观的今昔巨变,看到一代代人在北京城里矢志不渝地追寻梦想的足迹。
  
  作者简介:
  杨澄,1937年生于北平前门外。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当过兵、做过工,改革开放后方书归正传,先后担任中国民航杂志社编审,中国旅游杂志社和中外饭店杂志社社长、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副社长,中国旅游报刊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其文艺作品屡获军内外颁发的创作奖。多年来钟情于北京历史文化的学习与写作。
  目录:
  目录:
  
  开篇一梦到京城
  第一章一、从苦海爬上岸的北京人
  二、军事重要,政治更需要
  三、壮哉,元大都
  四、大明造就北京城
  第二章胡同是供养老北京的血脉
  一、胡同是什么东西
  目录:
  开篇一梦到京城
  第一章一、从苦海爬上岸的北京人
  二、军事重要,政治更需要
  三、壮哉,元大都
  四、大明造就北京城
  第二章胡同是供养老北京的血脉
  一、胡同是什么东西
  二、胡同俩字怎么讲
  三、胡同里藏着故事
  四、胡同怎么起名字
  第三章中规中矩的四合院
  一、四合院里说“四合”
  二、四合院的文化理念
  三、我住四合院的苦辣酸甜
  第四章铸就金街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一、想当初,鼓楼大街热闹非凡
  二、到后来,前门大街包罗万象
  三、看现在,王府井金光闪亮
  四、繁华今古说牌楼
  第五章老字号不“老”的奥秘
  一、“六必居”到底有多老
  二、从“东来顺”粥摊儿,到赫赫清真馆
  三、打开“老字号”的奥秘
  第六章老茶馆是另一个家
  一、北京人的茶缘
  二、饮茶的三六九等
  三、各色各样的老茶馆
  第七章众口难调也能调的老饭馆
  一、春节家宴说“和气”
  二、食不厌精的“谭家菜”
  三、两种烤鸭一般香
  四、“砂锅白肉”,居、家皆然
  五、二荤铺“灶温”的“温”
  第八章京剧的摇篮——北京的老戏园子
  一、没好角儿就没有京剧
  二、北京人别忘了“广和楼”
  三、锣鼓咚咚唱对台
  四、我也“票”了一回戏
  第九章老会馆背后的功德
  一、从鲁迅进京下榻绍兴县馆说起二、进京赶考催生了北京会馆
  三、捡拾京城会馆的几块残片
  四、台湾会馆旧地重光
  第十章日下出门全靠腿的老交通
  一、腿的日子
  二、腿和轮的日子
  三、轮子行的日子
  四、飞行的日子
  第十一章飘然远去的老行业
  一、下磨脚底上磨肩
  二、冲风唤卖一声声
  三、巧手拾掇万家器
  四、饥饿逼出来的天才
  第十二章吹不走、改不了的老风俗
  一、春节
  二、正月十九、燕九节
  三、二月二、龙抬头
  四、清明节、寒食节
  五、五月节、端午节、端阳节、女儿节
  六、七夕节
  七、中元节、鬼节
  八、八月节、中秋节、团圆节、月饼节、兔爷节
  九、九九重阳节
  第十三章美哉,壮哉,我育英
  一、“能按月交学费吗?”
  二、老师学问好、品德高,还都有故事
  三、难忘恩师张舜英
  四、培养兴趣的课外活动
  五、“致知力行”,受用一生
  六、育英也是“家”
  第十四章饱经沧桑的老北京人
  一、初识皇弟
  二、显赫背后的隐忧
  三、惊惧牵来的安然
  四、心地平和度余年
  尾声故事不远近在眼前
  故事不远,近在眼前
  一只名贵的翡翠扳指,孤零零地摆在首都博物馆的展柜中。浓绿的光,似火苗,舔噬着贪婪者的心;它的清润,又仿佛一泓冷泉,袭人双眸,沁人心脾,叫人凝视遐想。这只翡翠扳指的主人,就是清末紫禁城人人皆知的大太监李连英。
  距离北京150公里的直隶河间府大城县,是出太监的地方。常有“乡亲”从宫里回来,穿着鲜亮,揣着大把的银子,尖着嗓子说,住在宫里,能天天见着皇上娘娘,还知道皇上吃什么,喝什么。村里的孩子都听傻了,馋得什么似的,要是有一天……大人赶忙给哈唬住了:“知道吗?进宫先要把‘小宝贝’割了去!死了都没脸见祖宗!”
  皮匠李玉靠修皮靴为生。五个儿子五张嘴,都要从他手指头缝里讨吃喝。老二李英泰摔了个跟头,伤口不愈合,发烧昏迷。算命的说,若要逢凶化吉,不入空门入宫门。空门庙宇,整日拜佛念经,生活清苦,有多大指望?宫门显赫,却要舍弃男人的根本,断子绝孙,无颜祖先。左右为难,哪条道都不好走。反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横下一条心,走上了这条想成人又必须从不是“人”做起的登“天”路。
  七岁净身,九岁进宫,小英泰鬼使神差地被分在懿贵妃兰儿的门下,改名李连英,这是命。从此,慈禧和小李子这对主仆,开始了身影相随的漫长历史。
  初进宫门,他就面临着一场争夺权力的殊死战!原来金钟玉磬、顶礼膜拜的背后,藏着那么多的倾轧、撕咬、暗杀、陷害。这里没有亲情真爱,只有你死我活!据说辛酉那年13岁的小连英,头发里藏着慈禧、慈安的手谕,冒着杀头的危险,不敢歇闲儿地把消息从热河奔送给京城的恭亲王奕訢。政变成功了,两后垂帘了,大清王朝形似稳定,实际却开始朝着毁灭的深涧急速滑去!
  慈禧擅权48年,“皮削李”不离左右。就这样,亿万臣民的生死存亡和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在慈禧颐指气使、独霸朝纲和不经意的谈笑中,信手揉搓、毁弃,伤害惨重。空余下今生后世锥心刺骨的悔痛!人们在痛恨慈禧祸国殃民的同时,常常迁怒于李连英的助纣为虐。恶主子固然可恨,可她的狗奴才更可怜、更可卑,也更可恨!这种恨恨不已的情绪穿越时空,延宕至今。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11月14日)光绪帝薨,终年38岁。次日,慈禧病逝,终年73岁。不过20个小时,仇雠难解的母子俩倏然而逝,撇下一个谜和一个无人收拾、有人惦记的破烂摊子。李连英料理完慈禧的丧事,把慈禧生前赏赐给他的东西,悉数交给隆裕皇太后,当即辞位出宫,退出栖息了52年的紫禁城,淡然为民。
  三年后,“于宣统三年二月初四(1911年3月4日)而死”“年六十有四”(《李连英墓葬碑文》)。李连英葬在京西恩济庄的太监墓地,占地20余亩,地面建筑和地下石宫规格很高。
  1966年七八月间,六一学校的红卫兵“破四旧”,他们想起了校园内规模齐整的李连英墓园。“小将们”驱赶校长、书记、老师们,拆除了校园内李连英墓地的墓碑、石桥、石牌坊、石供桌;又用力刨挖掉宝顶,终于打开了李连英封闭55年的墓穴。开棺清出了李连英的遗骸,出土了五十几件殉葬的珍宝,其中有钻石帽正一个(直径1.6厘米)、花宝石镶钻石戒指一件(戒面2×1.4厘米)、光绪款金烟碟(盛放鼻烟的用具)一件(金重140.5克)、金珐琅怀表(光绪年制)一块、宋朝青玉环一件(直径5.7厘米)、汉朝青玉剑饰一件(高1.8厘米,宽5厘米)、汉朝玉镯一件(直径8厘米)和这枚翡翠扳指(高2.5厘米,直径3厘米)。
  这一来,李连英的死,乃至他一生的荣辱、评议,又起波澜,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他是因病而死,尸骸腐坏呢;还是被仇家所杀,入葬时失去身躯,只留下一颗头颅呢?历史等待解疑、重述,如同北京城到处留下的数不清的谜。
  关于李连英的那枚扳指,他是罕见的二品顶戴、钦赐黄马褂、内廷三千多太监的大总管。与其高贵的身份相配,右手大拇指上的扳指,该是什么成色,什么身价?谁能比,谁又敢比!
  生不离手,死不离身,可见这枚扳指的名贵和它与李连英的密切程度。有个说法,广为流传:
  一次李连英看见恭亲王奕訢,手上戴着枚翡翠扳指,浓、纯、清、润,翡翠的优美材质占全了,世间少见。李连英紧盯着扳指,不由得喊了声:“好!”要求恭亲王把这个“小玩意儿”“赏”给他。恭亲王婉拒了。次日上朝,说完公事,慈禧瞥了眼奕訢手上的扳指,问,听说你得了枚翡翠扳指?恭亲王心知肚明地赶忙奉上。过了几天,恭亲王看见李连英志满意得地用丝巾擦拭着那枚翡翠扳指。
  故事挺符合民众心目中的慈禧和李连英。主恶仆邪,气焰嚣张,唯利是图嘛!
  然而,稍加冷静思索,就不难产生疑问:为了一枚小小的扳指,统管内廷全体太监的大总管,竟去搬动心计多端的主子,耍弄权倾朝野的亲王,他敢吗,犯得上吗?再者,擅长和“鬼子”打交道、识时通变的恭亲王,会因为一枚小小的扳指,去得罪老佛爷身边的李大总管吗?而掌控大清江山的慈禧,能助长手下的奴才向自己的政治盟友讨便宜,破坏预设的政治布局吗?孰大孰小,孰轻孰重,心细如发的慈禧老佛爷会掂量不出来?
  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误解了历史,看轻了历史,甚至任意戏说历史。总以为历史如戏台,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朝天子一朝臣”;那台上的人物非忠即奸,不好即坏,绝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比如脸谱,你看,好坏都写在脸上呢:红脸忠、白脸奸、黄脸猛、金脸仙,一目了然,到头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未报,时间未到”。忍着吧,甭急,“天塌下来,自有高个子人顶着”。“历史”就这么简单明白,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清清楚楚。多少年来,人们就是被这样一个歪理牵着鼻子走,不知误了多少人,多少事,多少朝代!
  结果,红卫兵“小将们”爱憎分明,严督老师刨了大坏蛋李连英的坟;而从此世间流传开李连英遭报被杀,空留下一颗人头入葬。你说惨不惨?
  如今,人们面对一件件屡经磨难,依然光彩熠熠的文物,只是惊叹它的价值连城,举世无双,蓄意占有,却扬弃了它坎坷的身世和历史的尊严与教训,令我们茫然无知昨天的嘱托,今日该向何方?
  李连英生活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的前夜,位处皇权中心,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慈禧一生最宠信,也是相伴始终的太监。他的地位、威势,朝野皆知。但祸福难测、朝不保夕的处境也使他不敢骄矜,不敢涉政,容让谦退,只求主子欢心。慈禧临朝的48年中,战事不断,朝局诡秘,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帝后、帝妃、后妃、帝臣、后臣、朝臣、中外、朝野……几乎处处堆满干柴、烈火,一擦即燃!李连英身处其中,自然明白他前后三任“同事”,掉脑袋的结局。
  血淋淋的前车之鉴,触目惊心。
  他的前任、深受慈禧宠信的“太后掌案”安德海,就是因为骄横跋扈,惹怒了恭亲王奕訢,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制出宫罪处死。事后,慈禧并未迁怒于丁,后来丁宝桢还升任川陕总督,殁于任上,朝廷优抚甚厚。
  梳头房太监寇连才机敏正直,颇受慈禧喜爱,后掌会计。他见慈禧擅权,冷落光绪,杖责瑾珍二妃,不立太子,宠信佞臣,听戏享乐,挥霍财政,修复圆明园,殃及国民,结怨朝野,心中不忍,屡屡苦谏,遭到慈禧申斥。后来竟冒死上奏十项条陈,提出请归政皇上;请勿修圆明园以幽皇上;请勿演戏;请废颐和园;请罢修铁路;请革李鸿章职;请续修战备与日本战等。最后,慈禧终以祖训:内监不准言政事,处死了年仅十八岁的寇连才。
  李连英由“掌案”升任“总管”后,他原来“太后掌案”的差使,交由王俊如接任。王失宠后,被发往盛京(沈阳),后被秘密处死。这三个人都在李连英的身边,朝夕相处,却因为骄矜跋扈,直言干政,失宠勿用,都落了个人头落地的下场。而宫里被打残、处死的太监,乃至废黜、处死的后妃又有多少?李连英身临其境,敢不束身自警吗!慈禧对他的信赖,除去他能随时随地讨得老佛爷的欢心外,就是他的自警、低调、不惹事。
  在慈禧眼中,能像李连英这样“明白懂事”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她的妹夫、位极人臣、享受世袭罔替殊荣的醇亲王奕。这位七王爷功高不显,处处退让。特别是自己的儿子(载湉)当了皇帝以后,反而凡事“九思”,事事“退省”,毫无进取之心,时时退思补过,这让慈禧暗暗满意。尽管大清国的命运,稳稳地掌控在她的手心里,她也从不掉以轻心。
  光绪十二年(1886)五月,慈禧懿旨,让主掌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去烟台检阅海军,并赐皇帝出巡的杏黄轿。待遇之隆盛,等同皇帝出巡。醇亲王怎敢乘用,内心十分紧张。他力请李连英一同前往阅军,此举正中慈禧下怀。出京后,每见文武官员,醇亲王都让李连英随见,以使太后放心。而李连英也牢记安德海的教训,处处谨饬,时时收敛,穿布衣布靴,不戴二品的红顶,只戴七品县太爷的金顶,手持醇亲王的长烟袋、大皮烟荷包,低头躬身,站在醇亲王身边,随时侍侯装烟打火,殷勤备至。不知者,都以为他是醇亲王的得力随从。事毕,李连英赶忙躲入醇亲王的夹室,不见外官。回京后醇亲王大加赞许李连英的表现,慈禧也很高兴。原本有些御史言官,想乘机弹劾李连英违制出宫阅兵,终因无把柄可用而作罢。从这件事中,不难看出宫内的李连英和宫外的醇亲王是如何小心翼翼地为专横的慈禧所左右。
  此外,李连英还必须得体地处理与帝、妃、宗室、重臣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宫里,如果整天只是心怀戒惧,一味地唯唯诺诺而无所作为也不成,依然会陷于朝不保夕的被动地位。李连英明白自己的地位,言谈举止首先要与“老佛爷”的心思丝丝入扣,既不能虚,又不能过,尺度合适;更不能狗仗人势,赶尽杀绝,不给自己留下回身余地。
  据吴永《庚子西狩丛谈》记载,慈禧西逃出宫时,让气焰嚣张的二总管崔玉贵处死珍妃。投井前,垂死的珍妃高呼:“李俺答救命!李俺答救命!”此时,李连英并不在场。这绝望的呼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连英平日对珍主子的有限尊重和一些善意,他是奴才,不能随着慈禧的厌恶而落井下石。
  在尖锐的帝后矛盾中,他绝口不言政事,默默地遵从太后,不表意见。“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对光绪帝颇多同情和尊重。王小航《方家园杂咏二十首并记事》中有一首诗,写的就是李连英。诗曰:
  世态炎凉不堪论,蔑主惟知太后尊。
  两夜垂裳恭待旦,膝前呜咽老黄门。
  “黄门”就是皇门,指太监。王小航记述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往事。
  王小航写道,辛丑和约签定后,李鸿章殁于位,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为了迎接慈禧回銮,袁亲赴保定,为慈禧的行宫做了精心周到、极尽奢华的准备:
  太后寝殿铺陈华美、供给周备,李连英室次之,皇上寝殿极冷落。宫监及内务府诸人趋奉太后事毕,各散去饮博或休息。李连英伺太后已睡,潜至皇上寝宫,小阉无一在者。上一人对灯兀坐。连英跪安毕,问曰:“主子为何这时还不睡?”上曰:“你看看这屋里,叫我怎么睡?”连英环视之,时正隆冬,宫中除硬胎之坐褥椅垫靠枕外,无他物。连英跪抱皇上之腿,痛哭曰:“奴才们罪该万死也!”连英出,旋抱衾枕至,曰:“今夜已深,不能再传他们。他们为奴才所备被褥,请主子将就用之。奴才罪上加罪,已无法也。”
  余(王小航)尝闻上驷院卿福启言,上还京后,每追念西行之苦曰:“若无李俺答,我活不到今日。”
  俺答,满语,如汉语之奶妈也。自戊戌以后,太后宫中,即二总管崔玉贵独揽大权,因连英出言谨慎,不敢附和逆谋,故太后疑忌之,以资格仍居大总管之名。
  由此可见,再受宠的奴才,也有被主子疑忌、抛弃的时候,更何况慈禧这样反复无常的主子。幸亏老佛爷死得其时,李连英才拣了个全身而退。
  宫中岁月,固然是衣鲜食美,而李连英活得并不自在。在老佛爷身边,时常有意想不到的大事小情发生,李要机敏面对,处理得当。费心费力不说,结果是吉是凶,孰难意料。
  《清稗类钞阉寺类》记了“李连英深衔德宗”一段事:
  德宗(光绪)大渐,隆裕后欲视之,恐蹈孝哲后覆辙。彷徨无计,李连英进曰:“皇帝疾甚,皇后何不视之?”隆裕曰:“无老佛爷旨。”李曰:“此何时?皇后速往。老佛爷见责,奴才任之。”后使得与德宗诀。
  这个虽近人情却充满凶险的决定,李连英担当了,足以看出他修炼多年、积蓄下的政治智慧和应急的决断力。隆裕自然感激于心。李连英死后,隆裕太后赏赐千两白银,丧事也办得很隆重、很体面。他的墓制远超过一般妃嫔,规制很高。这也算李连英宫中一生,显赫一时,落了个寿终正寝。尽管他死后,宫廷内外对李的褒贬不一,甚至有人打主意想动他的财产,终无机可乘。
  毕竟李连英在宫里眼见的、经历的太多了。他推人及己,知险恶,能收敛,有自知之明。李连英不像那些小人乍富、气焰嚣张的太监,稍稍得势就讲排场,比阔绰,作威作福,不管不顾。他一生不纳妻妾,弟兄们各过各的,不建大宅院。出宫后,他隐居西华门外的“花神庙”,平素不出门,不访友,过着半出家的日子,自甘默默,潜度余生,还不是怕招灾惹祸,晚年不保。
  他常常警告身旁的人说:“我受恩深重,不可失慎。天恩越大,性命越险,吾人不可不慎。”还说:“一个内务府,每年稳稳当当的十万两银子,足够我花的,用不着交外官,交外官是有危险的。”这话说给人听,也是自解自警。
  庚子后,袁世凯、杨士骧等人给老佛爷进贡的同时,也给李连英备一份。李收下后,再想法子把人情还回去。“收一千,还八百”,人情、面子,于情于礼都要说得过去。官场送礼的“规矩”,自古而然,就是皇上、太后、太祖、太宗也心安理得,一概照单全收。李连英能“收一千,还八百”,已经很不容易了。他知道,自己终究是个奴才,再得势,命也是攥在老佛爷手里。他知危自保,不忘形,有了这点“小聪明”。奇怪的是,一些念了一辈子书、出身三榜进士的官吏,却连这点“小聪明”也没有,旁若无人,为所欲为,直闹到“不丧身家不肯罢”!(《醇王家训》)最终,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皮削李始终记着自己是个奴才的“小聪明”,不值得思索、玩味吗?
  这么说并不是给李连英翻案,只是击破人们历来口耳相传的成见,为历史人物提供一个设身处地、合情合理的说法。不欺瞒、不戏耍、不媚俗、不随意,还历史真实、合理的面目。
  说到底,李连英不过是慈禧忠实的奴才,清朝的太监又不像明朝的太监那样跋扈,可以肆意弄权干政。因此,清兴清亡,他起不了决定作用,也担不了主要责任,他更不可能挺身而出,擎起一片蓝天,解民倒悬。奴才就是个奴才,为非作歹的劣迹,不可能被他的“小聪明”掩盖掉。李连英不是“助纣为虐”的符号,他曾是个活生生的人。在他身上,你不难发现“阿Q”的DNA,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历史的明鉴上,你不难发现现世的影子。历史,就是过去那些人,发生过的那些事儿,可以欺瞒,可以歪曲,但不能戏说,不能抹杀。戏谑或掩盖历史终究是要遭报应的。
  再见那枚翡翠扳指,依旧光彩诱人。从一件深埋在缅甸山石之下的璞玉,到雕琢成形,扳指作为一件器物,走过了三四千年的路程,由朴而华,听候人们注进智慧、灵巧和希望。虽然它被打扮成“光环”,去装饰权贵,填补空虚;但它的存在、变异,印证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辉。
  如今,翡翠扳指出土重光,成了身价不菲的“文物”,而它最后的主人李连英,却灰飞烟灭、尸骨不存,空余下一段说不完的“闲话”,听任人们评说,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有足够的经验教训摆在那儿,叫后人自己去品味。
  李连英作为老北京的一个符号,留给我们不尽思索的空间,容我们去揣度猜想。我们又能从中得到多少愉悦、满足或醒悟呢?
  老北京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植根于自身的历史演变、文化积累,它不仅仅留在史书的记载、地面上的建筑和地下的文物里,它还“活”在故事、传说、风俗、习惯、一代代人的记忆、思念、话语当中。这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是它传宗接代、不失本色的根。
  了解老北京,要从知晓老北京开始。知之,方能识之。这正是我们接过历史重任,让古都北京不断焕发新生力量的前提。
  “今胜昔”是不争的事实;忆旧思故,也绝非是“没落阶级”垂死的哀鸣。小时候常听大人呵斥:“别光吃饭不长记性!”有记性,不忘旧,是应有的觉悟,是做人的品格和处事的情操,是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基础。既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过去,他们的子孙就应接受这笔遗产,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里,不用回避我们曾经的幼稚和莽撞、冒犯和失误。北京城的生命正活泼地涌动在一代代新北京人的身体中。我们应该无愧先人,无愧北京!
  追寻、阅读、温习老北京这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可以在桌前、网上,也可以在街巷胡同里、古代建筑面前。北京的田野、山林、河水,都刻印着老北京的记忆。许多昨天的故事,均可启迪今人的智慧。解读老北京的人和事,可以使我们增智广识,拓展思路,培育情操,完善修养。因为,时代需要我们鉴知古今,做一个开朗通达、乐天知命的现代人。
  







上一本:俄罗斯:走向新型现代化之路 下一本: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老北京梦寻的作者是杨澄,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