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戊戌风云录


作者:李济琛     整理日期:2014-09-21 21:43:02

《戊戌风云录》突破了以往以康梁变法为主的单线条的模式。力图将戊戌变法这一历史时期各种人物、事件、变革思想及其历史要素置于确定的历史时空中,以北京、湖南、湖北、广东、上海、天津等为中心区域,以四川、浙江、安徽、贵州等为运动波及的点,具体表述各地变革的特点、过程和结局,并进而考察各地变法之间的关系。在时间维度上,具体考察这一时期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演变和变法的动态进程。
  全书内容丰富,容量巨大,涵盖了变法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等各个层面,呈现出立体认识,主要涉及十个方面:
  一、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主要是围绕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进行,最终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而结束。
  二、两条变法路线的斗争。以翁同龢、张之洞为代表的温和改革路线,被康有为所代表的激进改革路线所取代,导致百日维新昙花一现。
  三、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开启了中国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是其重要内容。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将中西思想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中国维新变法思想。
  四、戊戌时期的教育变革。集中体现在张之洞的两湖书院与湖北教育改革、康有为的万木草堂、湖南长沙的时务学堂和北京的京师大学堂的设立,并最终废除了科举八股。
  五、军事现代化。这一时期军事现代化呈现倒退趋势,袁世凯使国家军队私家化。
  六、制度变革。百日维新期间变革国家政治制度的诏令大量发布,但大多停留在纸上,缺乏可操作性。
  七、社会变革。社会观念转变,移风易俗和社会启蒙初见成效,集中体现在兴女学和废缠足。
  八、外力与戊戌变法。早在甲午战前,西方传教士即开始宣传中国变革的主张,西学东渐也成为维新思想的来源。日本模式是变革最终选定的具体操作模式。维新人士也一直在寻求外国的支持和干预,以解决变法的危机。戊戌政变后,西方政府又干预“废帝”企图,解救维新人士。外力一直贯穿于变革的始终。
  九、戊戌政变及变革的余波。变革后期斗争趋于激烈,最终导致戊戌政变,维新人士惨遭迫害。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等组织勤王起义,做最后的努力。
  十、戊戌变法的反思。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和科学的剖析,对变法的思想、方法、策略等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特别对变法实施的背景作了展示。提出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学界传统的后党帝党之争的说法,
  而是变法在短短103天的时间里,通过300余道上谕将士、农、工、商、学、兵乃至宗教界全部推向改革的对立面,导致社会大动荡的混乱局面,而改革派又无任何可依靠的社会力量改变混乱局面,致使改革失败的全新结论。笔者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作为可贵的经验总结,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历史性的重要借鉴,使邓小平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戊戌风云录》是到目前为止有关戊戌变法的最新、最全面,也是最具可读性的著述,既为广大读者了解戊戌变法提供可靠的历史知识和认识,也可为从事改革研究工作的同志提供历史借鉴,亦可为广大理论和史学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提供充分的史料素材和思想基础。
  作者简介:
  李济琛,与共和国几乎同龄。1965年四川江津县油溪初中毕业,中考名列全县榜首,却因“家庭政历不清”而失学且失业。六年社青即“棒棒”“烂仗”兼“狗崽子”生涯;矿山、煤井、沙石场、码头、砖瓦窑、建筑工地打短工,饱经社会磋磨。1971年努力争取到“知识青年”身份而上山下乡。广阔天地七年,十次填写《入团志愿书》但未成团员,1978年进入第一届全国高考统考试场,以初中文凭获四川省文科前茅优异成绩,但遭遇“为反革命父母翻案”“嫌疑”而地方政府不报送本人档案之困,与大学险些失之交臂。庆幸落实邓小平“网开一面”政策而补录到江津地区五七大学。入学当月(1978年10月)父母亲平反。大学时入党并留校任教。曾任重庆师专政史系党总支副书记、系主任。1989年有幸师从高放教授,几年拼搏完成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硕士、博士学业。1993年调入四川大学为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现任四川大学非公有制经济研究所所长、中组部民企党建专委会研究员。有700万言著述公开出版或发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一项、省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二项、省政府外宣一等奖一项、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一项、省政府社会宣传二等奖一项、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三项、省政府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二项、校优秀党员称号三次。先后为省内外党政企事业单位各级干部作各种专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管理、战略、人力资源、国内外形势等)讲座数百场,因所有教学和讲座从不要任何讲稿、提纲且深受学生和广大干部好评,有巴蜀奇才之誉。
  目录:
  第一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马关条约》的盘剥
  饮鸩止渴
  财政支绌,"罗掘已空"
  横征暴敛,民不堪命
  旧制度风雨飘摇
  第二章王朝中枢的失衡?
  慈禧的洋务班底
  洋务总管奕訢
  洋务主将李鸿章
  倒霉的皇叔
  西宫压倒东宫
  生不逢时的光绪帝
  帝后失和
  不得不退到幕后的慈禧第一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马关条约》的盘剥
  饮鸩止渴
  财政支绌,"罗掘已空"
  横征暴敛,民不堪命
  旧制度风雨飘摇
  第二章王朝中枢的失衡? 
  慈禧的洋务班底
  洋务总管奕訢
  洋务主将李鸿章
  倒霉的皇叔
  西宫压倒东宫
  生不逢时的光绪帝
  帝后失和
  不得不退到幕后的慈禧
  李鸿章与西太后
  李鸿章时代的结束
  第三章李鸿章时代之后 
  两代帝师翁同龢
  亲如父子的君臣关系
  擢拔文廷式和张謇
  帝党与"后党"
  清流名士
  两广总督抗法卫国
  第四章新角色登场 
  冯桂芬
  王韬
  容闳
  薛福成
  马建忠
  郑观应
  陈虬
  宋恕
  何启
  唐景星
  马良
  共同的经历类型和世界观念
  香港--上海走廊
  内地入口:李鸿章和沿海改革者
  沿海与中国19世纪的变革
  独行客康有为
  第五章高鼻梁蓝眼睛的中国改革论者 
  局外旁观者赫德
  林乐知的批评与建议
  李提摩太的社会改革观
  广学会打天下
  外人的"中国心"
  欧风强劲
  第六章深宫思变 
  年幼好学
  忧民念每深求治日兢兢
  大夏赖群才??济治由贤能
  虚怀能纳谏??旁求常侧席
  战败与反省
  卧薪尝胆雪国耻
  萌发维新思想
  变法尝试
  文教
  工商矿务
  铁路、银行、邮政、军事等
  路在何方:寻找新的力量
  第七章先行一步:?张之洞与湖北改革? 
  张之洞:从主战到变革
  军队改革与湖北新军
  经济改革与湖北实业振兴
  湖北传统教育格局
  改进传统书院
  一个模范:两湖书院
  新教育的诞生
  从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从引进美国棉种到农务学堂
  工业教育与工艺学堂
  张之洞与湖北教育
  第八章异军突起:康有为与万木草堂 
  草堂创设
  沿??革
  政治干部的摇篮
  学什么
  登堂入室
  美妙的草堂岁月
  牛刀小试
  草堂精英
  第九章庞杂的思想:?启蒙运动与中国传统? 
  西学东渐
  都在谈"变":对《校邠庐抗议》的一次讨论
  近代时"西学"与康梁"新学"
  旧瓶新酒
  几种中国式"议院"方案
  维新派的"议院"与"民权"
  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
  第十章严复:从西洋归来的思想家"议院"是谁提出的
  船政学堂优等生
  负箧英伦
  归来在北洋水师学堂
  甲午惊梦
  独树一帜《国闻报》
  天下震惊《天演论》
  第十一章宫墙外的动静 
  公车上书
  康有为的上书活动
  从《万国公报》到《中外纪闻》
  北京强学会
  强学人物
  合群与内讧
  第十二章上海:变法的舆论中心 
  第一块居留地
  工部局:殖民统治机构的由来
  国中之国
  洋学堂的兴办
  新闻和出版事业
  上海强学会
  强学会和中国公会
  康、张派系
  《强学报》
  强学又一次流产
  风行华夏的《时务报》
  《时务报》的汪梁之争
  《时务报》汪黄之争
  报刊盛行??书肆林立
  第十三章湖南变法 
  浏阳兴算
  长沙风云初动
  时务学堂
  《湘报)出世
  南学会
  黄氏地方自治
  新旧较量
  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
  第十四章群英汇聚的人文景观:?"湖南现象"分析? 
  学政江标
  巡抚陈宝箴
  按察使黄遵宪
  开明士绅王先谦
  迟到的谭嗣同
  湘西才子熊希龄
  浏阳一杰唐才常
  江湖侠士毕永年
  梁启超入湘
  湖南人的性格
  风气一变动天下
  第十五章京湘沪以外的中国 
  戊戌变法与天津
  四川士林风气
  尊经书院的建立
  廖平与今文经学
  宋育仁的追求
  四川知识分子与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在四川
  康有为与华南维新
  华南号角《知新报》
  浙江有限的动作
  安徽的变法活动
  贵州知识阶层的觉醒
  第十六章警报与躁动 
  中俄密约
  胶州事件
  强租旅大
  英租威海卫
  法租广州湾
  展拓香港
  瓜分危机
  五大臣"问话"
  统筹全局
  全民上书
  保国保种
  保国会自身难保
  明定国是
  第十七章日本模式 
  黄尊宪使日
  《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
  《日本国志》的明治维新观
  《日本国志》对明治维新的系统介绍
  《日本国志》的影响
  康有为何时开始购读日本书
  《日本变政考》与《明治政史》
  从《日本国志》到"日本模式"
  第十八章翁康交谊与反目 
  翁同龢的稳健与温和
  康有为的激进路线
  谁来充当旗手
  翁康蜜月
  反目:从学术思想到政治路线
  第十九章翁同龢开缺之谜 
  突然降临的灭顶之灾
  谁是主谋
  翁光起冲突
  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公将私报
  第二十章中国政治的特征:翁同龢透视 
  学术与心术
  维新时代的官场习气
  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皇帝的家事与国事
  谁能居间调停:调和两宫的尝试与失败
  第二十一章变法中枢的重组 
  频繁召见新派大臣
  康有为获宠与献策
  实干家张元济
  军机处
  军机四卿
  活跃的两台谏
  第二十二章制度变革 
  开放言路
  革新官制
  澄清吏治
  删改则例
  旗人平民化
  经济改革启动
  文教立国
  八股科举穷途末路
  军队现代化
  第二十三章社会改造
  进化论与传统社会观
  伦理观的变革
  文化观的演进
  新社会的胚胎
  移风易俗与社会启蒙
  “与欧美同俗”
  虽不施行天下移风
  妇女冤仇深
  旧女学灭新女学兴
  解放小脚
  不缠足运动勃兴
  缠足禁废的文化透视
  第二十四章借助外力的尝试
  扬英抑俄的宣传
  中日和好的劝说
  对维新分子的影响
  英向刘坤一游说
  日向张之洞活动
  维新分子的态度
  联盟英日的热情
  联盟英日的理由
  纵横术的破产
  第二十五章新旧决斗:从权衡新旧到最后摊牌
  后台阴谋
  新旧斗法
  王照事件
  权衡新旧
  稳健与激进
  康谭铤而走险
  宫廷政变
  瀛台风雨
  己亥建储
  新政措施存废
  第二十六章流血与亡命
  戊戌六君子
  康梁出逃
  张黄获救
  元济革职
  陈宝箴之死
  沈鹏上疏
  第二十七章康梁勤王
  心怀叵测的“日本朋友”
  保皇会
  两广密谋
  “拥藩倒幕”
  勤王与反清
  第二十八章自立军起义
  唐佛尘东渡
  红叶馆饯别归国
  正气会
  富有票与自立会
  张园国会
  自立军聚结华中
  大通之役
  汉口起事
  张之洞的静观与翻脸
  唐才常之死
  第二十九章中国政治的走向
  军事近代化与军阀袁世凯
  袁世凯与戊戌政变
  未来强人与强权政治
  孙康调协失败
  日本“协调”难成
  孙康争夺会党
  孙梁携手与最后决裂
  第三十章反思
  中外比较:改革的历史机遇
  缘木求鱼
  书生操政
  自上与自下
  激进主义批评
  变革的社会承受力
  帝后矛盾的激化
  大祸临头冒险犯难
  可行策略初探
  变法失败的思想因素
  康氏理论省察
  戊戌时代的思想分歧
  维新志士的心态
  愤激与惰性交感
  文化链:变革的深层思考
  维新文化选择的教训
  “中国的人民大众=上帝”
  (代后记)
  





上一本:地图上的美国史 下一本:历史在你我身边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戊戌风云录的作者是李济琛,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