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独特的历史小说。 作为慈禧身边的一等女侍官,德龄公主依据她所了解和亲历的事实,详尽描写了慈禧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与荣禄的初恋,成为皇帝宠妃,辅佐同治登基,扶持光绪即位,逃亡西北,重回北京,直到最后结束对中国将近五十年之久的统治。德龄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深入探索了这个神秘女人的内心世界,向我们展示了慈禧鲜为人知的一面,书中真实的历史写照,更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德龄公主则更希望通过这本书,停止那些荒诞的流言,让真实的历史得以保存。 作者简介: 德龄公主(1886-1944) 美籍华人女作家,满族。 她是清朝外交使臣裕庚之女,美丽、智慧。 她在日、法生活多年,精通多国语言,深谙外交之术。 她是慈禧身边第一女侍官,贴身伺候两年,深得慈禧宠爱和光绪信任。 她最终离开清宫,嫁给美国人怀特,加入美国籍,并走上了英文写作之路 目录: 1在一个满洲花园里 2穷鞋匠 3咸丰选妃 4圣旨 5小太监 6小小的手指 7梅姑娘 8两个女人 9一切荣誉归于太子 10皇家宴会 11热河避暑山庄 12丧礼进行曲 13冲出黑暗 14叛徒的下场 15肃顺的继任者1在一个满洲花园里 2穷鞋匠 3咸丰选妃 4圣旨 5小太监 6小小的手指 7梅姑娘 8两个女人 9一切荣誉归于太子 10皇家宴会 11热河避暑山庄 12丧礼进行曲 13冲出黑暗 14叛徒的下场 15肃顺的继任者 16婚礼 17同治 18帝王的舞台 19安德海的旅行 20新任总管太监 21同治之死 22加冕 23不幸的婚姻 24老佛爷引退 25秃男子 26光绪的政治舞台 27政变 28瀛台的囚徒 29珍妃 30老佛爷的怨恨 31皇太子 32猛兽出笼 33猛兽的咆哮 34不祥的谣传 35巨龙脱缰 36老佛爷的逃亡 37城市在燃烧 38行进中的步兵 39老佛爷归来 40一个孩子出世了 41慈禧别有所思 42登基前三年 43光绪之死 44不吉祥的类同 45悲哀之路 46加冕典礼——不祥的字眼 47慈禧之死 48不幸的宫廷 49溥仪退位 50结束语德龄亲笔出版说明 慈禧太后被称为“老佛爷”,围绕着她所编写的许多故事在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的茶馆里广为流传。人们聚集在一起闲聊着这些故事,而实际上,这些人对慈禧太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我非常担忧,因为像这样一些荒诞的故事竟被当做是真实的历史,而这些故事的作者竟被看作是老佛爷统治时期的中国历史的学术权威。 我作为慈禧太后宠幸的侍官差不多有两年之久。我并不是以此吹嘘自己,而只是试图表明我有权来写这样一本书。在许多场合,老佛爷都把我看做她的亲信。这本书中的事实都是她亲自告诉我的,我只是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 有些恶意中伤的人说:安德海和李莲英都不是真正的太监,老佛爷和他们有暧昧关系,并且和安德海生了一个儿子。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一个假太监想躲过宫廷的检查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太监进宫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入宫检验,作假根本没有可能。这个 所谓安德海和老佛爷的儿子,我也认识。即使是宫中的人,除非被特许进入老佛爷最机密的内宫,否则,对她也只能是一无所知。所以宫廷中的传说正像茶馆中的闲谈一样不可靠。中国人一向善于创造许多离奇的故事,特别是关于一些有地位的人的故事。 本书中涉及的许多人我都认识,并且和他们交谈过,像康有为、李莲英、荣禄、袁世凯、光绪、皇后(在老佛爷死后被称为隆裕皇后)、端王、同治的四个妃子(我曾在紫禁城中她们的住所里拜访过她们)、孩提时代的溥仪、珍妃的姐姐、张德、恭亲王以及老佛爷。 在1903年至1905年间在宫中活着的每一个重要人物,我都认识,而我特别熟悉并且喜欢的就是光绪。 我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我未能去劝说老佛爷进行许多必需的改革。我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老佛爷是很愿意听我的意见的。 我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别的作者由于与老佛爷太疏远,因而不仅不能给予她一个公正的评价,就连关于她的真实情况都说不清楚。而我却与老佛爷相处太密切了,尽管我竭力试图不让自己太明显地进入故事中去。 我想把本书写成类似人物传记的形式,由基于回忆(或者是传闻)的故事组成,所以我考虑尽可能少用日期,并把故事写清楚,不加任何注解。 当我们说“同治”这个名字的时候,是指他统治时期的年号,而不是指他个人或家族的姓名。对光绪也是这样。宣统是溥仪的年号,溥仪实际上并没有当过真正有统治权的皇帝。 在讲到荣禄与老佛爷间爱情问题的时候,我严格尊重事实,力图写成既合乎人情,又清楚、有趣的纪事文学。 我由衷地希望我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德龄1928年3月l日 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在一个满洲花园里 “荣禄,”她喃喃地喊着他的名字,“我又来了!” 他握着她的手,看着她的眼睛,从她涨红的脸蛋上看出了他最希望知道的意思。兰儿并没有拒绝他,这里只有他们两人。 “我一会儿就要去拜访你的父母,”他带着他特有的恬静的微笑说,“这回我将不从月形门走了。我有重要消息要告诉你父亲。我永远爱你,兰儿,并且永远忠于你,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 他坐到房门对面的炕上,仆人送上茶点。兰儿的父亲向来好客,特别是来的是荣禄。他对荣禄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钟爱,并且在心灵深处埋藏着这样一个理想:将来有一天,荣禄会真的成为他的女婿。兰儿的母亲也有类似的想法。 但是荣禄自己却什么也不知道,而正是他,使这些秘密中最大的秘密永远成为秘密。 他是一个步军统领,负责带领一支部队守卫紫禁城,所以他常常能得到关于紫禁城内发生了什么新鲜事的消息。这些消息他总要先告诉兰儿的父亲,因为他虽然年老,不能再指挥军队了,却仍然对军队事务感兴趣,喜欢议论。 经过通常的寒暄后,荣禄开始转入正题了。“皇后未能给咸丰生一个儿子。”他慢悠悠地说。“大清帝国的皇位没有继承人。” “所以,”他接着说,“圣上降旨要立妃子。当然,她必须出身高贵。圣旨里提出十七名满洲姑娘,都是出身于官宦之家,她们将要在指定的日子去紫禁城,以便圣上从中挑选。他们告诉我,皇后大发雷霆,但是她什么办法也没有,因为皇帝有绝对权威。不久,宫中就要有皇妃了。皇上希望从此扭转皇室命运,得一位太子继承皇位!” 这时候,兰儿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她不管老师,也不管她妹妹惊恐地对她皱眉示意,竟离开自己的座位,甚至那本为装样而打开的书都忘了合上,就跑进屋里。 “我的名字在那十七人中!”她激动地尖叫着,“我知道,是这里告诉我的!”她娇嫩的手按着她的心。 荣禄胸腔里的那颗心冷了。那里有什么东西,一种很冷、很重而且郁闷的东西,好像一个溺水人的手,重重地压在了他心上。当他接触到兰儿的目光时,他的脸变得呆滞了。他看看兰儿的父亲。父亲用惊呆的目光看着兰儿,张开了嘴想说句什么话。 突然,一个仆人进来通报:皇上的使者到。 使者是一个穿着宫服的太监,他威严地进来了。他是咸丰的使臣。他亲切地递给兰儿的父亲一张盖了许多封印的黄纸。 一纸圣旨!仅仅是一张黄纸。 但是它毕竟注定了去改变荣禄和兰儿的整个一生,去谱写中国冗长的历史篇章。 咸丰选妃 那伟大的日子逐渐靠近了。十七名出身于满洲高贵家庭的女孩子向紫禁城进发了,去接受咸丰皇帝和慈安皇后的召见。 对于选妃子这件事,皇后有发言权。当名单报完,十七人一起叩过头后,咸丰一次又一次地转向皇后询问 “按我的意思是选名叫宝玉的那一个。”皇后说。 皇帝几乎忘掉自己帝王的尊严而要笑出来了。在美貌方面,宝玉实在是一个不幸者。 “我喜欢兰儿这姑娘。”最后他说,“她端庄、典雅,神态自若,没有做作,非常美丽。” “正是由于你提到的这些理由,我认为她不合适。因为太美了,就不可能是贤惠的。” 咸丰再次摇摇头。 兰儿虽然对整个过程表示厌烦,但她一点儿也没有疏忽大意。聪明、机灵的兰儿,注意到了皇上的眼睛一次又一次地转来看她。觐见过程中,荣禄的影子丝毫没有进入她的心。 兰儿不再看咸丰皇帝了,她已经知道了她想知道的一切。 …… 兰儿姑娘在家里等候召见,她相信这时刻会到来。她一生总感到在她身上会发生某种奇迹。她一直有野心,始终做着伟大的梦。 这次,报喜的使者态度和第一次是多么不同啊!正在等候召见的兰儿,预计这时刻到来的时候自己会非常激动。可是,当这伟大的时刻真正到来的时候,当她看到一群穿着宫服的太监走近她的屋子的时候,她却非常镇静,似乎这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 冲出黑暗 为了躲避鸦片战争带来的外国强盗的入侵,已经陷于绝望而且患着重病的咸丰逃到热河,慈禧企图劝阻,但是未能成功。 一到避暑山庄,咸丰就病倒了。 此刻,慈禧也在做着巩固自己地位的准备工作。 她带着六岁的同治去见皇帝。她站在这个使她变得有权威的人的床边。 “是不是让你的儿子继承你?”她问。 肃顺和怡亲王想当摄政王而未能如愿以偿。听说慈禧来到,就从皇帝面前退出。但咸丰还是在考虑。“是不是让你的儿子继承你?”慈禧小声地问。 咸丰微微地点了点头,几乎使人难以觉察,因为他已经非常衰弱了。 慈禧立即派文书太监把准备好的遗诏拿来让皇帝签字,而慈禧和慈安被指定为摄政者。 咸丰,在他统治的第十一年,离开了人间。咸丰皇帝的灵柩将被护送回紫禁城。 就在慈禧出发的当天日落时分,荣禄丢下了自己的岗位,离开热河,骑着他的蒙古小马,沿着慈禧经过的路径飞驰而去。 在营地,慈禧、同治和那忠心的宫女已经休息,整个帐篷在寂静中沉睡了。但是慈禧醒了,她的眼睛突然转向帐篷中心的蜡烛。慈禧默默地将同治抱在怀里,又转过头去看蜡烛,火苗依然倾斜得厉害。虽然她知道,就在她入睡的那一会儿,一把刀子划出了狭缝,但是她一点也没有胆怯,她一挥手把蜡烛扇灭了。忽然,那裂缝真的变成了一只眼睛,通过这只眼睛,借助于营火的光,慈禧有些猜想到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帐篷外那看不见的人再次伸进刀子来扩大那个已经被他划开的裂缝。慈禧全神贯注地看着那不断增长的裂缝。刀子已经抽出,一只手把裂缝扯大,伸进来了。在手的旁边显出一个侧影。慈禧看到了那只手,因为这时候她的眼睛已经习惯于黑暗了。这手上戴着一只设计精致而奇特的戒指。聪明的慈禧,一下子明白了…… 与此同时,荣禄正以最高速度奔驰着,度过了似乎很长很长的时间,他已经靠近营地了。 在帐篷里,慈禧听到了马蹄奔跑的声音。帐篷由于某种突然的冲击而剧烈地摇晃。刀悬挂在裂缝上,然后慢慢地消失了。慈禧听到外面刀子沿帐篷壁滑下掉到地上的轻轻撞击声。再没有别的声音了。也没有喊叫声。帐篷的摇晃已经停止,一切都在寂静中。 在第二天的旅途上,当队伍还没有走出一里地的时候,每个人都已经知道慈禧和同治的生命曾经受到严重的威胁,知道是荣禄(现在的侍卫军头领)救了他们的命,为国家立了功。 加冕 同治是在十九岁的时候死于天花。慈禧悲伤得心灰意懒,几乎要跟随他去。她爱他,说她杀了他,这是不可思议的。他是死于天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同治的死使慈禧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另一个人。她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伤感的、痛苦的女人,仅仅保留下她的雄心和她对荣禄的爱。她开始对李莲英越来越信任,日甚一日地把朝政大事交给他管,因为她信任李莲英仅次于她的尚书荣禄。 同治死后,对于那不久就要分娩的同治的妻子,她仍旧没有给予谅解。慈禧是有野心的。是不是野心促使她这样呢?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当然,谁也不知道即将出生的孩子是男是女。如果是女,慈禧可以继续执政;如果是男,他就成为太子,而同治的妻子将成为太后。她不愿意冒险让这件事发生。 于是她把同治的妻子召来。 她说:“当一个妻子爱她的丈夫胜过自己的生命的时候,丈夫死了,她跟他去,这是一件光荣的事。但是要跟他去,这个妻子必须有勇气。我知道你是很勇敢的。” 然后慈禧把这件事暂且放下,等候她提出的暗示有机会得到实现。而这位同治的妻子,由于她最亲爱的夫君的去世,她感到绝望,对慈禧给她的暗示有所准备。她感到伤心、空虚,前途渺茫;慈禧的暗示看来倒是使她摆脱困境的一条道路。 在孩子出生前,她自尽了。 无疑,这件事慈禧是有责任的。 慈禧命令光绪继承同治。光绪是她亲妹妹的儿子。她的妹妹是嫁给咸丰的弟弟醇亲王的。她在半夜召见了光绪,使他成为中国的皇帝。那时候他才四岁。当光绪登上皇位后,不顾许多大臣的反对,慈禧再次当上了摄政者。光绪登基不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随着光绪的登基,慈禧的纤手变成了一个装甲的拳头。 瀛台的囚徒 老佛爷接到袁世凯和荣禄的告密后,就准备立即去紫禁城。她想去干什么,她没有对任何人说。但是她满腔怒火,手像魔爪,一会儿伸开,一会儿握紧。她待光绪不错,在他小时候,她待他像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而这就是他对她的报答! 袁世凯这个狡黠的犹大,他欺骗了荣禄,使荣禄相信了他的话;出于对老佛爷的一片忠诚,荣禄和袁世凯一同去向老佛爷告密。这时候,他俩随同老佛爷的队列一同离开颐和园去紫禁城。 最终,光绪被赶到瀛台,那是南海的一个小岛,属西苑的一部分。确切地说,这不是一个岛,而是一所包括四室的建筑,建在水面上荷花丛中。这是一个宽敞的地方,但它是一个牢房。 他对袁世凯、荣禄和著名的太监李莲英的憎恨丝毫没有减退。他后来说,他曾多次想到在他刚退位的时候,从那个“线蜡”李的嘴里吐出来的最后几句话: “我说了你许多好话,”李莲英说,“要不是我从中斡旋,老佛爷不会这么宽大的。我向她解释了,这事主要责任在珍妃!” …… 光绪被囚禁在瀛台差不多达两年之久。在同样的时间里,珍妃也被关禁在自己房里,她与光绪的变法事件毫无关系,她的唯一的罪行就是她尊敬被贬黜的皇帝。 光绪的伙食是苦力们吃的非常粗糙的食物,由太监送来。这些太监表面上非常恭顺,背后却嘲笑他的困境,甚至有时还公开嘲笑他,因为他们知道他现在无权惩罚他们。 珍妃吃的也是粗陋到无法下咽、只能勉强维持生命的食物。此外,她没有更换的衣服,只有在她身上的衣服已经破烂得无法蔽体的时候她才能得到一件新衣服。她的食物由太监们通过一个特设的洞推进她的房间,或者是为了送食物而把门开—条小缝儿,好像她是一个危险的动物。 岁月流逝,历史进入了灾难性的20世纪。 老佛爷的逃亡 老佛爷掀起了一场自己也无法了结的大风暴。荣禄劝她逃离北京,躲避外国士兵,以免外国人加害于她,因为那些国家的侨民正是由于她给端王下的命令而丧生的。端王也帮荣禄动员老佛爷离开紫禁城,离开北京。 老佛爷不愿意出走。她对紫禁城有一种迷信,她非常相信她出走后,就再也回不来了,大清王朝就会在她离开的期间遭到覆灭。鸦片战争咸丰逃亡热河时,她也持这种观点。她对劝她的人说,她不怕死,也不愿意离开紫禁城。但是劝说者最后还是说服了她。 去西安的旅行开始了。 对于老佛爷,这次难忘的旅行中的艰辛与恐怖,即使在她回来以后,还一直在脑子里留有深刻的印象。 去内地的长途跋涉差不多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老佛爷乘的是轿子,这是宫中唯一能坐轿子的人。光绪和皇后都坐的是北京马车。 旅途中要经过许多陡峭的山路,轿夫中只要有一个人脚下一滑,就会导致老佛爷丧生,因为她的轿子常常是沿着非常吓人的深渊通过。尽管这样,队列还必须继续前进。拉着笨重的北京马车的牲口蹒跚地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前进,残忍的太监们不时地用鞭子抽它们,旅行还在继续。 朝廷即将到达的消息通过一种不可思议的口头通报事先传递出去。每当夜幕降临,住宿地总是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 省府大小官吏把衙门修缮一新,把他们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迎接太后的到来。当然,这一切与北京相比,那是太简陋了。在去西安漫长的旅途中,爱挑剔的太监们对各地尽地主之谊的地方官府提供给老佛爷的给养总是不满意,倒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关心老佛爷的安康,而是他们自己怀念他们过去在紫禁城里所习惯的而现在又离他们那么远的豪华生活。 对于一个又病又累又老又遭鄙视的老妇人来说,这真是一次令人心碎的旅行。 她的逃亡持续了两个漫长而艰辛的年头。 光绪之死 接着便是这段记事,若不是我决定把所了解的真实情况都讲出来,我很愿意删去这部分。许多故事都曾讲到光绪之死。我现在要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自从李莲英成为总管太监以后,他内心里暗暗滋生着的正是这一欲望,或许这与光绪之死有很大的关系,不过,我绝不会因为爱老佛爷的缘故而竭力为她开脱过失。 正如在另一处所讲述的那样,光绪在瀛台时就已开始写日记,他记述了逐日所发生的事,还记下了内心深处的想法。他日记中的某些摘录被李莲英注意到了,他将部分日记中有关这方面的点滴情况苦心搜集起来,随即就到老佛爷面前搬弄是非。她静静地听取了这些情报,但脸色却像雷云般的阴沉。 老佛爷在李莲英间接地示意以后,仍然等待着他提出建议,结果枉费心机。于是,她按捺不住,发出了李莲英盼望的懿旨。 “皇帝病情严重。他向来多病,并且还将继续抱病。依我看,派去给他备药的人也许不细心,因此他的病情好转得如此缓慢。从今以后,李莲英,你将承担侍奉皇帝的任务。” 李莲英再也无需更多的指示。他立即负责伺候病中的君主,照料他的饮食和治病。 此后不久,光绪便卧床不起。 有个名叫张德的太监,现住在天津,他把有关光绪死的情况告诉了我。这事发生在我离开宫廷一段时间以后。张德说光绪临终的卧室是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李莲英在那里,巴不得垂死的光绪安安静静的。虽然他告诉光绪他相信皇上很快就能起来到处走动,但是却遵照老佛爷的懿旨,在光绪死前数小时他的神志仍然清醒时,就派人为他穿上去到最后的安息地要穿的寿衣! 光绪的临终卧室,一个地狱般的阴森可怖的地方。这个太监只不过是在等着光绪咽气,并且还相当的不耐烦;这位垂死的君主也明白老佛爷亦在室外的某个地方等待他死亡的消息。 慈禧之死 光绪死后,皇太后终日惶恐不安。紫禁城内流言四起,有的甚至已传到宫外,北京的外交界也到处议论着。就此而言,驻京外交使团,以至整个世界,都知道慈禧仇恨光绪;因为1989年光绪被迫让位的消息是人人皆知的。对荣禄和慈禧原来的爱情,除了那些不知泄露于何处,也不知发源于谁的迷惑人心的谣传外,人们一无所知;但是,在荣禄死后,慈禧和以前判若两人,这是宫里的人有目共睹的。慈禧在统治四亿臣民将近半个世纪以后,渐渐失去了控制力。她的力量曾如过去任何一个清朝统治者一样强大,至此却已衰竭了。 慈禧遭此沉重打击,从此她卧床不起。在床上她语音极不清晰地发出了最后的懿旨——因为突然瘫痪挫伤了她年老而坚定的心,使她的嗓音沙哑,所以语音极不清晰。李莲英一定为他的话产生的结果而暗自发笑。他肯定已预见了清朝的末日。这个王朝曾使他成为亿万富翁,而现在他却急切地盼望它早日完蛋,从而尽可能地从中攫取好处。慈禧正在失去控制力,她几乎不能赐给她宠爱的太监以更多的恩惠。对这一点,李莲英是非常了解的。 慈禧死时,那位天津太监正在她床旁。从他那里我得到一张卧室的照片:室内灯火稀疏,光线昏暗,烛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人们交头接耳。太后那布满皱纹的脸显得很平静,等待着时刻一到送她去最后的安息地——东陵。她熟知生活,她已尽情地享受了人生,这在其年老而疲倦的脸上是显而易见的。她所经历的痛苦已从其苍白的脸上一扫而光。她已忘记了那个太监,在她需要时,他充当了犹大,背离了她。 她知道她的寿数将尽,就传旨召溥仪,使他当了皇帝。 满洲人中这位伟大的人物,直至最后,仍是始终如一的,当朝着不能回归的门走去时,她毫不畏惧门后可能隐蔽的东西。 她的去世是溥仪走向灭亡的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