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华编著的《靖康之变》内容介绍:金元1126年正月初六,垒人的军队第一次来到北宋都城开封的脚下。金人的军队虽然没有攻进开封城,但刚刚即位的北宋皇帝钦宗却早已吓破了胆,在众多大臣的反对下,仍然签署了割地赔款的城下之盟。孤军深入的金军在心满意足之后,撤兵北归。然而,宋钦宗并不想切实履行与金人签下的城下之盟。当现实的威胁稍有缓和之后,立即密令所割之地的军民拒绝交割土地。金人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于是,在同年11月再次来到开封。这次,他们攻陷了开封城,俘获了徽、钦:帝和几乎所有皇室成员,并押解着他们于1127年3月再次踏上北归的路。历史上的北宋王朝由此宣告灭亡。1126年至1127年是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的靖康之年,所以,这两年间发生的这次沧桑巨变,就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靖康之变”。一起来翻阅《靖康之变》吧! 目录: 引子第一章生存的代价第二章澶渊之盟第三章海上之盟第四章如此北伐第五章收复燕京第六章翻脸第七章兵困开封第八章太原战役第九章议和第十章靖康之难第十一章高宗登基第十二章高宗南巡第十三章勤王第十四章避敌海上第十五章秦桧归来第十六章谈谈打打第十七章艰难的和议之路第十八章再生波折第十九章最终的结局后记 此话一点都不假。故事的开端,要从更早的后唐皇帝明宗李亶说起。应该说,明宗李亶是个不错的皇帝。他仁德宽厚,在位期间,注意与民休息,中原局势安定,百姓还是安居乐业的。但对于百姓来说的好皇帝,对于皇子们来说却未必是好皇帝。长子李从荣鞍前马后跟随父皇南北征战几十年,屡立战功,却因残忍冷酷,得不到父皇的喜欢,反而是次子李从厚更得父皇的偏爱。李从荣心有不满,就暗中组织兵马,企图不轨。李亶对长子李从荣的行为虽有所察觉,但总是由于宽厚有余,刚严不足,念及长子李从荣的功绩,而迟迟没有明确的态度。在无形中,这就纵容了李从荣的叛逆。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明宗李直病危。李从厚镇守天雄军(“军”是当时的一种行政区划,近似于“州”)不在京城。李从荣认为时机已到,就带兵攻打皇宫,企图抢班夺权。明宗李直的义子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当时任控鹤指挥使,掌管着皇宫的卫队控鹤军。李重吉立即率领控鹤军击退了李从荣的攻击,守住了皇宫。混乱中,李从荣死于非命。李重吉在这次反击宫廷政变中立了大功,按理说应当得到重奖。谁知在明宗李亶去世,次子李从厚即位之后,李重吉不仅没有被加官进爵,反而因为其父李从珂因病(估计是心病)未来祭拜明宗李亶而被降了职位,外放为毫州团练使。同时。还将李从珂的女儿召进宫中,充当人质。摆明了是对李从珂不信任。就这样还不放心,时隔不久,皇宫中又传出要将李从珂由风翔节度使调任为河东节度使、而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调任为成德节度使的消息。石敬瑭是明宗李亶的女婿,明宗时为河东节度使,和李从珂一样,也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员。李从厚的这一系列举动,其动机只有一个,就是对手握重兵、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地方大员的猜忌。其实,不仅在五代时期,纵观中国封建史,几乎每一个皇帝对自己拥有重兵的兄弟们(主要是兄弟)都心存疑忌,很少有皇帝会将这些拥有重兵的亲戚们看作是对自己帝位的支持,而不是潜在的威胁,他们总是要消除这些隐患之后才能安枕,李从厚也不例外。他的如意算盘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贸然去夺他们的兵权,实在不好下手;如果他们遵旨赴任,那么,人离乡贱,人生地不熟,实力受到削弱的他们对自己的威胁就会小许多,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控制起来也容易得多。不致酿成大祸;如果他们抗命不从,就说明他们企图不轨,这样,自己也就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出兵平叛了。从理论上说,这实在是个极为严密的万全之计。石敬瑭也是从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中厮杀出来的高手,对这点计谋当然是心知肚明。虽然他不愿意自己的势力遭到削弱,但他也清楚自己的势力远不够强大到可以和李从厚摊牌。所以,在得到移藩的消息后,他没有明确做出任何反应,只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合适的借口,拖上一段时间,再伺机而动。但李从珂却坐不住了。因为有儿子立功受贬和女儿作为人质被扣的事情在先,他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种隐隐的潜在威胁,而是一种十分明确而急迫的现实威胁。于是,李从珂马上召集手下将佐商议对策。说是与众将佐商议,其实就是要试探一下众将佐的态度。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