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本书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纵览中国几千年王朝兴替历程,全面解析“皇权”与“相权”的博弈之道,深入探讨了历史上的二把手如何成为实质上的一把手。内容结合众多历史人物与事件,于讲故事之中透视“做人”与“做事”的进退原则,寓知识性与娱乐性于一体,深具启发性。
作者简介:
史冷金,知名历史研究者,历史学博士。著有《民国那些事儿》《煮酒论史》《狼行天下》等作品。作者横跨历史研究及通俗写作两大领域,学术态度严谨,创作手法幽默,作品广受读者追捧,在文化界影响颇大。
目录:
第一章困境中的弱者抉择
刘邦的“流氓”路线
诸葛亮的“隆中策”
苏秦的纵横捭阖
第二章风险中的赌徒突围
魏忠贤的暴发模式
慈禧的妇人逻辑
袁世凯的“皇帝梦”
第三章尴尬中的强者对峙
强强对峙:康熙PK鳌拜
吴越春秋之两强争霸
汉武帝的强者意识
第四章对战中的信息解码
智勇角逐:孙膑VS庞涓
圣神女皇武则天第一章困境中的弱者抉择
刘邦的“流氓”路线
诸葛亮的“隆中策”
苏秦的纵横捭阖
第二章风险中的赌徒突围
魏忠贤的暴发模式
慈禧的妇人逻辑
袁世凯的“皇帝梦”
第三章尴尬中的强者对峙
强强对峙:康熙PK鳌拜
吴越春秋之两强争霸
汉武帝的强者意识
第四章对战中的信息解码
智勇角逐:孙膑VS庞涓
圣神女皇武则天
凌迟而死的袁崇焕
第五章交换中的效益加减
奇货可居——吕不韦的生意经
身价最高的打工者:和珅
赵高的“铁算盘”
第六章等待中的秩序张力
一失意就生病的司马懿
“玄武之痛”——李世民的博弈手段
“靖难之役”——决策者的博弈战
第七章蛰伏中的理性较量
不能成事的一代大儒王莽
“立皇帝”刘瑾的底线
反复无常吴三桂
第八章游戏中的规则废立
“宁教我负天下人”
杯酒释兵权
狼行天下第一章困境中的弱者抉择刘邦的“流氓”路线历史没有创造博弈,但是历史无时无刻不在应用博弈,在历史潮流中进退的人,往往谙熟此道。汉王朝是一个传奇的、让人向往的王朝,这个王朝的缔造者刘邦,也有着传奇一般的人生。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里,刘邦之所以能够扫清六合、一统天下、名垂青史,他靠的不是显赫的出身,不是过人的才华,也不是出众的武力。他靠的,恰恰是隐藏在冰山下面的那些知道何时进退的博弈之道,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他的“流氓”路线。他的成功,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登上九五之尊的意义,也令后人讨论不已。这位地方小混混儿,竟然在秦末大乱的时局中,与诸英雄豪杰争强斗胜。他打败了有史以来最为强悍勇猛的对手——项羽,逼得项羽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一个软脚虾,凭什么能称王?处于弱势的可怜虫又是如何抬头挺胸变成大丈夫的?这些问题实在引起我们的好奇:他是怎么变成“弱势大赢家”的?纵观历代开国之君,有两位出身卑贱者,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另一位便是汉高祖刘邦了。俗话说得好,“治世书生,乱世英雄”。这两人都是由于时代的风云际会,才显露帅才,平步青云,“朝为天差郎,暮登天子堂”。刘邦在起义的力量中是最弱的一支,他凭什么?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知进退,懂伸缩,能屈能伸。在与项羽的角逐中,一步步脱颖而出,从而留下了很多弱中求生的生存智慧。如“还军霸上”——礼仪为先,“鸿门谢罪”——稳其军心,“垓下之围”——斩草除根,“火烧栈道”——迷惑对手,等等,无不体现着刘邦过人的智慧。下面这首诗就体现出刘邦的霸气: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刘邦的老爸通常被称为刘太公;由于中国历来重男轻女,人们搞不太清楚刘邦老妈的姓氏,于是就称刘邦老妈为刘媪(“媪”是对年长女子的尊称)。刘邦小时候不学好,等到长大了没有工作,最后没有办法就托关系去当了个亭长。好不容易当了个小公务员,也该收敛些吧?结果刘邦依旧我行我素,还是经常性地出去吃喝玩乐,而且还赊账不给钱。传说刘邦在酒店里吃白食睡着后,酒店老板发现他的身体上腾起神龙,于是就免除了刘邦积欠的酒钱——这必定是在刘邦当上皇帝之后酒店老板的拍马之词!当时肯定是害怕刘邦耍流氓——非但不付账而且影响自己做生意,酒店老板才会出此下策。刘邦在咸阳服过几年徭役,见到过秦始皇。有感于嬴政的威仪,刘邦赞叹道:“啊,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我们可以把项羽见到秦始皇时的感慨——“彼可取而代之”拿过来比较一下,如果两个人的话都被秦始皇听到,那项羽一定死翘翘,而刘邦就会没事,甚至还有可能得到嬴政同学的赏识。在这个事件上,刘邦、项羽两个人的个性昭然若揭。陈胜、吴广开始造翻,秦王朝的地方统治机构乱得一塌糊涂。沛县的县令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好,最后决定响应陈胜,两个得力助手萧何、曹参建议他不要自己出头而让刘邦去召集造翻人员。原因是刘邦当时已经在芒山、砀山一带组建了自己的队伍,而县令这伙人本来就是秦朝的官吏,要是起义失败,家眷老小都得受牵连,伤不起啊。于是县令就派人去找刘邦,刘邦找来了,县令自己就后悔了,不让刘邦进城,还要杀了萧何、曹参。刘邦就给沛县的百姓用布写了一封告示,用箭射在城墙上,告示上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的苦够多了,你们现在听县令的,等到天下大乱,肯定就没什么好果子吃了,等等。于是,沛县的年轻人就杀了县令,刘邦很容易就占领了沛县。干革命总得有个头儿吧,于是这帮人就推举老大。萧何和曹参两个人都是文官出身,在众父老面前也没有多少威望,最后大家一致推选刘邦为老大,刘邦聚集了两三千之众开始了自己的造翻生涯。刘邦和秦朝部队交手多次有胜有负,最后他加入项梁领导的反秦主力军,成为项梁的部下。项梁帮助刘邦整编了部队,并交给刘邦五千人,经过项梁调教的部队果然不同凡响,和刘邦原来的部队不可同日而语。在被项梁整编之后,刘邦才真正有实力成为一方诸侯。一方面军事实力上升了,另一方面刘邦也获得了一个正统的“名分”。刘邦在沛县赚得自己的“第一桶金”,而在项梁处则是获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项梁本人没有多少私心,他放手让刘邦去和秦军作战,而自己却率领楚军牵制着秦军的主力。有项梁和秦军主力死扛,刘邦的压力就小很多,他攻城略地,扩大地盘;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再加上刘邦特有的人格魅力,许多人才都纷纷投向他。这样,刘邦的实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胀。可惜英雄气短,项梁没多久就被暗算,战死了。项梁战死后,项羽秉承他的遗志,继续和秦军主力死扛,最后在巨鹿彻底击败秦军。在这个背景下,刘邦才有机会攻破武关,并在霸上迫降秦王子婴。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从一个造翻者然后成为西楚霸王最后又自刎在乌江边上,项羽历经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而且,项羽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千秋霸气,垓下和虞姬凄婉缠绵的生离死别,乌江边上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怀,无一不为项羽的英雄形象加了分。相比较而言,刘邦待人傲慢,心肠毒辣,不择手段,罔顾信义,怎么最后还是刘邦成为了中国大地的主人呢?项羽的确是英雄,但是他有很大的缺陷和弱点,刘邦自身的流氓特点,正好反衬项羽所缺乏的王者气质。刘邦比秦始皇嬴政小三岁,而比项羽大二十四岁。事实上,项羽在乌江自刎的时候年仅三十一岁,领导巨鹿之战的时候,项羽只有二十六岁。所以,项羽可以说是少年得志——试问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哪一个人能够在三十岁之前达到西楚霸王这样的成就?但是,年轻人毕竟也有年轻人的弱点:项羽很有冲劲,但是缺乏全盘战略的考虑;项羽很聪明,但是缺乏纳谏的睿智和勇气。最致命的,就是项羽的进退之道远远不如刘邦。想当年,项羽和刘邦一北一南进攻咸阳。项羽打到哪儿屠城屠到哪儿,甚至降兵也全都坑杀。一路生灵涂炭,惨不忍睹。沿途各城军民皆是全力死守,因为一旦城破,整座城便是鸡犬不留。显然,在对待百姓的问题上,项羽很失败,没有弄清楚与他博弈的对象是谁。而刘邦却是以怀柔之法,一路收降抚恤,所以虽然项羽军的人数是刘邦军的四倍,但先入关中者是刘邦。最后搞得项羽像强盗一样的进入关中掠夺刘邦的胜利果实。刘邦的军队在人数上没有优势,那么怎么才能在这场博弈战中生存呢?自此,刘邦开始了为自己以后的进退进行谋算。刘邦进入咸阳后屯兵霸上,对先秦府库分毫不取,对百姓约法三章,施以宽政。像这种对百姓好的人,才称得上是真英雄。那么,项羽为什么会那么的残暴不仁,刘邦为什么能对百姓这么好呢?问题也许就在于他们的出身。项羽,出身楚国贵族,是贵族出身,不知百姓为何物。刘邦,从小出入市井,甚至被称做市井无赖,所以,刘邦从小就能接触到百姓的疾苦,懂得百姓的需要。再从两个人的眼界来说。刘邦自不必言,懂取舍,知进退。虽然之前有约定,先入关者为王,但刘邦审时度势,知道项羽的力量比自己强得多,自己硬要做关中王肯定要被强大的项羽击败,所以就对项羽俯首称臣,听从项羽的分派去了巴蜀汉中当汉王。相较于刘邦,项羽当时的选择却差强人意。封地的不公成了后来各地势力内讧的由头,而对都城的选择更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的目光短浅。当时,能做天下之都的所在,不外乎洛阳和咸阳。洛阳,地处当时天下的地理中心,按照一般的说法是,定都于此方便各地朝贡。其实,定都于此,真正的目的是容易向各地诸侯施加中央的影响力。当然,那得在中央集权足够强大的前提下,不然,中央也可能被诸侯所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