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五光十色说历史


作者:张鸣     整理日期:2014-08-19 13:15:56

本书分为:历史照进现实、民国的忧郁、官场的黄赌毒、我们中国人、不合时宜、别处的生活六个部分。通过这些内容,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无奈而又残酷的现实:从社会到课堂,我们被肯定地告诉,历史是由借鉴意义的,应当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但是通过本书,你会很遗憾地发现,那些所谓的经验还是只停留在人们的口头中。曾经发生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依旧出现。
  作者简介:
  张鸣,浙江上虞人,长于北大荒。出生赶上鸣放,故曰:鸣。窦文涛评道:一出生就是右派。年幼时最大的理想是做图书管理员,好每天有书看。及长,幻想当作家,变成文学青年。一辈子养过猪,做过兽医,大学学的是农业机械,最后误打误撞,成了大学教历史的老师,众人眼中的学者。一生坎坷无数,碰壁无数,头撞南墙不回头,不是墙破,就是我亡。由幼及长,从黑板报算起,写过的文字无数,黑板报都擦了,小说都烧了,所谓的学术文字和随笔评论,留下来的比较多,有些变成铅字,好像有十几本了,均遗憾多多。年过五十,没有长进,再活五十年也许能好些。
  目录:
  序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辑
  历史照进现实
  卖国的罪名和太后的面子
  谁的财产是安全的
  吃空饷的今与昔
  人格证书与好人证章
  “改造”魅影的再现
  曾经的钓鱼执法
  流言、危机与抢购
  马屁救命记
  特权之享与特权之祸
  从“官不修衙”到“宫殿衙门”
  文明帽的故事
  会过日子的西太后序写在前面的话第一辑
  历史照进现实
  卖国的罪名和太后的面子
  谁的财产是安全的
  吃空饷的今与昔
  人格证书与好人证章
  “改造”魅影的再现
  曾经的钓鱼执法
  流言、危机与抢购
  马屁救命记
  特权之享与特权之祸
  从“官不修衙”到“宫殿衙门”
  文明帽的故事
  会过日子的西太后
  史上最凶残的文字狱
  太监的酱缸动不得
  谁看谁,都像禽兽
  从洋枪队到八旗洋枪队
  天子也得以食为天
  末世贵胄的货与色
  扬州瘦马与阔太选拔
  过去的粪业垄断经济
  知青群体与知青运动
  作为结构裂痕的三个征兆
  民营企业家的三种尴尬宿命
  动物的死活,还真是个问题第二辑
  民国的忧郁
  财神的道德烦恼
  好客的张宗昌
  五光十色说民国
  多面相的民国农村和农村问题
  新军脑后的辫子
  小站练兵的风波
  礼太多了人就靠不住
  辛亥革命的五个岔路口
  有关辛亥革命的几个隐性的问题
  革命的经济学第三辑
  官场的黄赌毒黑翰林李鸿章
  官场的黄赌毒
  蒙上面比蒙下面容易
  雅贿的故事
  两种政治秀
  袍哥政府及其他
  有权时,忠言才逆耳
  跟皇帝的生育能力有关的政治
  讨口彩与讲政治
  也谈监察分肥定律
  当权力没有人盯着的时候
  官场过度症第四辑
  我们中国人
  大炮,使馆和疯子
  面子的变迁
  也说浮躁
  中国人的路
  中国人的文化癖
  奴才的创造性
  包袱放下了,人才能站起来
  中国农民生生不息的好奇心
  让我们学会讲理
  评优文化及其滥觞
  吃遗产的风潮第五辑
  别处的生活
  消失的边陲古城
  深圳,一座令人惊艳的城市
  四川这个地方出神仙
  厦门是个好地方
  悠哉青岩
  淡水人也淡
  街头政治与街头的非政治
  台北的大门槛不设岗
  台北的街人
  台湾的“大埔事件”
  夏日,来一碗什锦黄春面
  在岛的那一边
  在台北,有这样一个小小的基金会
  走进南村落
  金门:铸剑为秤盘的地方
  两个故居,一种宿命
  旁听台北市议会
  治堵,用不了的台湾经验第六辑
  不合时宜
  何以焦虑成为社会流行病
  自主招生与高考公平
  了无可了的“张鸣事件”
  留在记忆中的旧上海
  雪国往事
  饥不择食谈读书
  有卷在握,其乐如何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熟未必能生巧
  中国的大学还有救吗
  学生告老师的今生前世
  白折腾了鲁迅卖国的罪名和太后的面子
  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西太后拉着皇帝西狩,一溜烟跑到了西安,派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跟洋人谈判。西太后深知这回拳乱之祸,惹大发了,十分担心联军会扶奕劻称帝,干脆丢开他们娘儿俩,另立政府。所以,把奕劻的家眷,全给扣下,作为人质。
  当然,当日的谈判,说了算的是李鸿章,洋人也只乐意跟他一个人打交道,奕劻只是一个配角,而且他自己断没这个胆儿,想要自立为帝,当然洋人也没这个意思,是老太婆自己心虚,过虑了。原本,列强们是打算把西太后给解决掉的,最初祸首名单,第一位就是这个老太婆。但是发现这个老太婆到了西安之后,各地督抚依然买她的账,逃亡政府也是政府。列强一时半会儿,又没有吃下中国自己来管的意思,所以,为保留中国政府计,西太后这个祸首,就只好放弃了。
  辛丑议和的难度在于,谈判的对手太多,对方胃口又大。不仅有十一个国家的政府,还有各自的军方,教会。众口难调,直把个李鸿章累得心力憔悴,奄奄一息。如果说对方有点让步的话,也绝非谈判的中国代表所能左右,压力仅仅来自西方列强的国内。
  毕竟,20世纪了,西方国家的民主人道的思潮今非昔比。对列强
  落后国家过于放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但是,当辛丑条约的最后文本,最终电告西安的西太后时,
  还是引起了这位老太婆的强烈不满。赔款数目太大,惩办罪魁波及太广,给事变中被打死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建碑,太丢脸面,扩大使馆区,外国驻兵,将六部的一部分,翰林院甚至满人的堂子(萨满祭祀用的)都划了进去,也实在过分,等等,等等。荣禄在旁边劝,西太后依然发飙不止,一个劲儿地骂谈判的人,只知道让她让步,不知道跟列强据理力争。最后居然说,你们让皇上定
  吧,我不管了。当然,光绪是不敢接茬的。西太后又说,我不管,皇上也不管,你们自己管吧,将电报稿掷之于地,不说话了,任凭荣禄磕头如同鸡啄米。事情僵了,但北京这边是不能再谈的,时至今日,断然没有可能让洋人让步的可能,如果再议,后果不堪设想。这一点,李鸿章、奕劻知道,这边主持军机处的荣禄也知道。想来想去,荣禄感觉,西太后其实跟自己一样,也知道这事非答应不可。当日她老公只不过逃到热河,就人家说什么,答应什么了。这回祸是她自己惹下的,没追究她的责任,就已经便宜了,这么精明的老太婆,焉能不知里面的利害?眼下不肯,无非是“答允”两字,说不出口,或者不便说出口而已。甚至不惜甘冒风险,让光绪说,自己也不肯说。此时的中国,也已经进入20世纪,尽管愚民可以被顽固派利用,闹起义和团,但60年的开放,毕竟有了一批明白人。上海租界里的报纸,冷嘲热讽,矛头直指老太婆。老太婆也知道这回北京被占,北方大乱,就是自己的过错。已经错了,和约就是因错而造成损失,不只看了肉痛,而且好像就是在骂她。所以,一个“允”字,无论如何,不好说出口。退而言之,就是卖国,罪名也得臣子来担。说不出口,和约也得签。没办法,过两天议事,荣禄假装先说别的事,然后轻轻提了一句议和电稿之事,说是这事已经请示过了,奴才下去再改改如何?西太后当然明白什么意思,沉默半晌说,如此也好。荣禄下去之后,根本就没改,把电稿文本交给内奏事处的太监,呈西太后和光绪,不久,上面传旨下来:知道了。荣禄心领神会,再发电给北京谈判的人,就算上面通过了。于是,辛丑议和告成。中国不仅背了4亿两白银的赔款,而且北京核心区外国驻兵,从天津到山海关一线外国驻兵,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基本的象征,剩不了多少了。西太后的面子,仍然没有保住,舆论还是一个劲儿地嘲骂。1903年回銮之后,为了讨各国公使的好,西太后经常把公使夫人请到宫里或者颐和园玩,吃请而且送好些古玩。但是公使夫人往往不懂得给太后留面子,说着说着,就扯到义和团上去。太后只好装聋作哑,装不过去了就说假话,说她当时也身不由己,义和团已经控制了北京,控制了紫禁城。言外之意,她这个霸气冲天的太后,当时已经做了义和团的俘虏。
  再牛的人,哪怕是皇太后,犯了错,丢了人,想不担责任,恐怕没戏。当年西太后对于辛丑议和,实际上是不乐意签约,但报纸上却传她急于议和,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还说她说过,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再后来,人们都信报纸的。
  ……
  





上一本:说倭传 下一本:散焦的历史与图像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五光十色说历史的作者是张鸣,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