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国大盗,还是亡清英雄?还你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再现国人厚黑权谋的奋斗之路,剖析文化与制度的碰撞与裂变。 本书以真实史料为依据,写出了袁世凯风云起伏的传奇一生,再现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官僚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大变革时代中的奋斗上位之路,及乱世掌国之后的迷茫、斗争与灭亡。 本书的重点落在一个“病”字上,国家病了,个人病了。 国家之病在于转型之难,共识破裂。纵览青史,当统治阶级不得不回应民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诉求时,往往会打大文化牌,将“病灶”推到道德上,转移视线地告诉大家:只要每个人都正心诚意了,社会风气自然就好了,无需改变制度。于是,唯制度论者和唯文化论者开始死掐。 个人之病在于每一个体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变成了他曾经厌恶和反对的那个人。突出的代表便是袁世凯。 作者简介: 吕峥,85后新锐作家,笔名临川之笔。其文笔兼具韩寒的犀利与当年明月的幽默.而其对传统哲学的深厚造诣为两人所不及。 曾任《西藏人文地理》、人民日报《文史参考》编辑。已出版作品《明朝一哥王阳明》,热销十万册,广受读者好评和媒体关注。 目录: 序章 1不是所有人都忙着站队 2武林外传 第一章起义 3只是生活本身,布满矛盾 4张之洞:多亏早死了两年 5大江东去浪淘尽 6双武不武 7上下同欲者,胜 8首义第一枪 9瑞澂的残念 10人心向背 11黎叔上贼船 12又一场吊民伐罪 13歌不尽乱世烽火序章1不是所有人都忙着站队 2武林外传 第一章 起义3只是生活本身,布满矛盾 4张之洞:多亏早死了两年 5大江东去浪淘尽 6双武不武 7上下同欲者,胜 8首义第一枪 9瑞澂的残念 10人心向背 11黎叔上贼船 12又一场吊民伐罪 13歌不尽乱世烽火 14项城之野望 第二章 成长15搏击俱乐部—论林则徐的人格分裂 16灾民灾官 17嘴上的主义心里的生意 1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蹦跶 19象因牙逝,狐因皮灭 20末路的罪与罚 21好为帝师的国学家 22老封建 23儒教不是一天建成的 24春秋大义 25不怕酣睡,只怕永远也叫不醒的假寐 26知(文化)而不行(制度),只是未知 27生命苦于无常,生活困于如常 28行尸走肉 29独裁的艺术 30铁打的仓鼠流水的朝 31荒原 32亡了清廷,给人民一个交代 33徐世昌的《烧饼歌》 34惯于攀附的藤,即使爬入云端,也不会长成参天大树 35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第三章 朝鲜36什么环境都能适应的不是人 37国手落子棋真俊 38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39人生最大的冒险,就是过你梦想的生活 40甲申政变 41谁让我过愚人节,我就让他过清明节 42名自屈辱中彰,德自隐忍中大 43境随心转的勇士和心随境转的凡夫 44旭日东升,牝鸡司晨 45无间道 46沧浪之水 47人最大的悲哀,在于不愿做他自己 48寓教于乐 49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50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你若安息,便是欢天喜地 51当官是门技术活儿 52东学党起义 53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 54抗日援朝1894 第四章 军队55走向海洋 56喋血丰岛,黄鼠狼落跑 57死战平壤,左宝贵断肠 58适应市场经济的国企 59那些年,一起意淫的定远 60挂彩的丁汝昌,逃窜的扶桑 61杰克船长 62火爆唐人 63福龙无福 64邓世昌的逆袭 65因编程错误而无法通关的游戏 66兵败如山倒 67爱国:最牛逼的单相思 68最恨是马关 69南海牌谣言制造机 70坏人当道,只因好人还不够努力 71最好与最坏的创造了历史,平庸之辈则繁衍了种族 72一切假知识,比无知更危险 73公羊三世说 74人人想改造世界,无人愿改变自己 75我能想到最痛苦的事,就是和这个制度一起慢慢变老 76买办和猎头 77既然认准一条路,何必打听走多久 78秘不外宣的跑官宝典 79此情可待成追忆,就是心里过不去 80奉旨练兵 81做人似水,行事如山 82小站班底 附表 清朝官员体系 1不是所有人都忙着站队1911年7月26日,武汉《大江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时评。这篇被人竞相传阅的文章在开篇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为,然犹上下醉梦,不知死期将至。”在那个腐烂与动荡的年代,类似的“反动文章”俯拾皆是。之所以将这篇毫无史料价值,文笔稀松平常的单拎出来,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个可贵的现实—上下醉梦。由于多年来文科教育的失败,国人缺乏历史的现场感,一谈到辛亥革命,眼前就浮现出“烽烟滚滚血横流”“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画面,仿佛全体清朝人高度自觉,早就算好了10月10日改朝换代,只待天朝崩溃,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各色人等便一齐跳出来,打跑颟顸愚昧的皇帝。这不符合历史真实。据《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观察,1911年的中国是充满了新气象的。“(北京)到处都在铺石子路,重要的宅邸都点上了电灯,街道也用电灯照明,电话通畅”,“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日趋丰富,这是不成问题的。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财富增长的迹象映入眼帘”。如果是拍电影,你可以说导演在欲扬先抑,渲染气氛。但这一片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波谲云诡还真不是所谓的蠢蠢欲动、隐含杀气。在很多场合,中国人貌似是关心政治的。但愤怒、恐惧、痛苦、憎恨的情绪并不能打破晚清那种群体性麻木的常态,阶层分化的复杂性和利益诉求的多样性稀释了对同一社会目标的持续关注。1911年,地处山西平遥,有“汇通天下”之称的晚清第一大票号“日升昌”由于时局维艰,存银锐减,它考虑的是如何重组转型为现代化的“银行”。1911年,后来成为民国最牛出版商的张元济已经尝到了出版教辅书的甜头,原本只有一间房子的商务印书馆被一本名为《最新教科书》的教材推上了成功的天梯,他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下一个出版计划,迎接他波澜壮阔的后半生。1911年,滦州煤矿的负责人周学熙正和在庚子拳乱中被洋人骗走的开平煤矿打价格战。作为一名官二代(其父周馥曾任两广总督),周学熙一不飙车二不把妹,而是将有限的生命献给了同洋人作对这无尽的事业。三年时间里,周学熙将英商打得皮开肉绽,元气大伤。1911年,昆曲票友穆藕初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学习棉纺业。他有幸成为泰勒(现代管理学之父)那本管理学奠基之作《科学管理原理》的第一批读者。这个年近40岁的留美学生数次拜访泰勒,是唯一一个同这位管理学大师有过切磋的中国人。穆藕初学成归国后,筹资创办了上海德大纱厂,并后来居上,迅速崛起,短短五年时间一跃而成为同张謇、荣氏兄弟、周学熙并列的“棉纱四天王”。在这个有着悠久投机传统的古老国度,各怀鬼胎的清朝人对于“武昌起义”这样一个若干年后出现在历史教科书里的名词并非热情似火,因为大家还要忙着生存或忙着投机。十几年间,革命党三天一暗杀,五天一暴动。吴樾敢在天子脚下炸出洋五大臣;徐锡麟打入敌人内部,搞死一个巡抚;温生才直接拦轿手刃广州将军(广东军区司令)孚琦—你要不弄死个把总督,都不好意思让人家报馆上头条。虱多不痒。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很多人只知道武汉出事了,却没料到有生之年竟能见证一个王朝的末日。与此同时,一道冷峻的目光正投向洹(音同“环”)上村那深邃的夜空。这是一处300亩大小的宅第,四周封闭,内院星罗棋布着四方形的建筑。与传统四合院不同的是,每栋建筑均有五间房,落地门窗,装有自来水,中西合璧。别具特色的同时,似乎也皮里阳秋地预示了宅邸主人因性格深处的矛盾而导致的悲剧命运。花园的面积很大,有珍禽馆和鹿房,中间还有一个椭圆形的大水池,主人经常划船到池中央垂钓,“一不小心”流传出去的一幅“孤舟蓑笠翁”的照片还被时人和后人煞有介事地解读出各种政治寓意。“楼小能容膝,高檐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夜空中隐隐传来读诗的声音。月光洒下,一个仅有1.58米高的中年男子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满池的清水都被那影影绰绰的黑影给覆盖了。他,就是袁世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