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本书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本书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本书为第5册,内容涵盖司马炎建晋到东晋帝室式微刘裕登上政治舞台为止的中国古代战争史。包括了晋来吴之战、八王之乱后西晋在北方匈奴的冲击下灭亡,东晋建国,北方割据政权间的战争及它们和东晋间的战争如淝水之战,也包括东晋的各次内乱而引起的战争。 作者简介: 台湾三军大学 台湾三军大学前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钱穆(1895-1990),号宾四,江苏无锡人,知名史学大家、国学大师。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新亚书院。1966年移居台北,最高票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蒋介石特赠“素书楼”用以读书著作。所著归于《钱宾四先生全集》,全54册,1700万言。 王云五(1888-1979),字日祥,名鸿桢,亦称岫庐,广东中山人。国学大师、出版界巨擘。23岁出任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因上书教育总长蔡元培建议教育革新,深得蔡元培台湾三军大学 台湾三军大学前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钱穆(1895-1990),号宾四,江苏无锡人,知名史学大家、国学大师。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新亚书院。1966年移居台北,最高票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蒋介石特赠“素书楼”用以读书著作。所著归于《钱宾四先生全集》,全54册,1700万言。王云五(1888-1979),字日祥,名鸿桢,亦称岫庐,广东中山人。国学大师、出版界巨擘。23岁出任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因上书教育总长蔡元培建议教育革新,深得蔡元培激赏。次年去职后,胡适介绍任商务编译所所长,因与商务结下不解之缘,其后除一度从政外,先后主持商务凡40年。去台后,出任故宫中山博物馆联合理事会理事长、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主持“总统府”临时行政改革委员会。所著百余种,有“博士之父”之称。陶希圣(1899-1988),名彙曾,湖北黄冈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大讨论”中主将,知名政论家,两岸公认的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权威。1927年参预北伐工作,从此以字“希圣”行世。1939年任职汪伪政府宣传部长,次年揭露汪日密约后,脱离汪伪政府,任蒋介石侍从秘书,为蒋起草《中国之命运》,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去台后,屡任国民党内和政府中要职。一生色彩斑斓,与各派政治力量结缘,但学术造诣甚深,著作甚丰,所著《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学养深厚,是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权威之作。蒋复璁(1898-1992),字美如,号慰堂,浙江海宁人。知名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博物馆学权威。北京大学哲学系、德国柏林大学图书馆学院毕业,韩国城均馆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圣若望大学荣誉人文学博士。历任清华大学讲师、北京大学讲师、北平图书馆编纂、国立编译馆编审、普鲁士邦立图书馆客座馆员。去台后,任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师范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行政院顾问”,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图书馆馆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主持影印出版《四库全书》。著有《图书与图书馆》、《中国图书分类论》、《图书馆管理法》、《论语集目》、《孟子集目》、《四书集目》、《易经集目》等,编著《珍帚斋文集》130余万字,主编有《徐志摩全集》《蒋百里先生全集》。陈致平(1908-2002),湖南衡阳人,琼瑶之父,著名史家。早年任中学教师,后任教于成都光华大学、国立广西大学、同济大学。1949年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文化大学,一度赴新加坡,任教于南洋大学。著有《秦汉史话》《三国史话》《中华通史》。以《中华通史》一书最为知名,曾荣获1981年台湾图书著作最高奖金鼎奖。方豪(1910-1980),字杰人,浙江杭县人,知名史家、神学家、中西文化交流史权威。历任浙江、复旦、辅仁、津沽等大学教授,并任系主任、院长等职。去台后,任台大教授、政治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西交通史》《宋史》《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李之藻研究》《方豪文录》《方豪六十自定稿》。宋晞(1920-2007),字旭轩,浙江丽水人,当代著名史家,研究宋代史之著名学者。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及史地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国防研究院四期毕业,韩国建国大学校名誉文学博士。历任海疆学校、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中国文化学院教授,国防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兼文化组首席讲座,中国文化学院副院长、院长。美国圣若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珠海书院讲座教授。著有《宋史研究论丛》《旅美论丛》《中国史学论集》《华学研究论集》《中国文化与世界》《清末华工对南非屈兰斯瓦尔金矿开采的贡献》等书。编有《正史论赞》《司马光史论》《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 目录: 》等书。屈万里(1907-1979),字翼鹏,山东鱼台人,史学家、《诗经》《尚书》和古文字领域著名学者。幼考生员,肆业北平私立郁文学院国文系,“九一八”而辍学。任职山东省立图书馆。1940年转任职中央图书馆。旋“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任助理员,十余年间,穷治文史。在台湾时期,历任台湾大学副教授、教授,“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及院士兼所长等职。1965年后,连续任美国普林斯顿高深研究所研究员及客座教授,及新加坡南洋大学客座教授,并在台湾各大学教授等职。为《诗经》《尚书》和古文字领域著名学者。1979年病逝。 目录: 第九卷两晋时代 第一章东西晋时代全般形势3 第一节两晋时代之概貌3 第二节两晋政治经济社会及学术思想概况20 第三节两晋国防军备及军制25 第四节两晋之政略与战略战术31 第二章晋平吴之战34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34 第二节晋吴与作战有关诸重要人物42 第三节战场地理形势44 第四节作战准备及作战方略46 第五节作战经过50 第六节战后之政局55 第七节申论57 第三章匈奴刘汉之开国及其灭西晋之战59第九卷两晋时代 第一章东西晋时代全般形势 3 第一节两晋时代之概貌 3 第二节两晋政治经济社会及学术思想概况 20 第三节两晋国防军备及军制 25 第四节两晋之政略与战略战术 31 第二章晋平吴之战 34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34 第二节晋吴与作战有关诸重要人物 42 第三节战场地理形势 44 第四节作战准备及作战方略 46 第五节作战经过 50 第六节战后之政局 55 第七节申论 57 第三章匈奴刘汉之开国及其灭西晋之战 59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 60 第二节匈奴汉国之兴起及其领导人物 79 第三节战争方略 83 第四节战争经过与西晋之灭亡 84 第五节战后之政局 95 第六节申论 97 第四章后赵石勒开国之战 99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 100 第二节后赵建国之重要人物 101 第三节后赵建国方略 103 第四节后赵建国之作战经过 104 第五节申论 118 第五章东晋内乱之战 121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 121 第二节东晋开创基业重要人物 125 第三节战争导因及沿江地理形势 130 第四节讨王敦之战一——王敦进攻建康 132 第五节讨王敦之战 136 第六节讨苏峻、祖约、郭默之战 142 第七节战后之政局 156 第八节申论 156 第六章慕容燕开国及桓温灭蜀之战 159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 159 第二节燕开国之战 171 第三节桓温灭蜀之战 179 第四节申论 183 第七章燕晋乘乱伐赵及苻秦建国之战 184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 184 第二节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189 第三节晋北伐作战经过 192 第四节燕伐赵作战经过 206 第五节申论 211 第八章桓温北伐——伐秦伐燕之战 215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215 第二节战地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217 第三节桓温伐秦之战 218 第四节桓温伐燕之战 223 第五节申论 238 第九章前秦统一中原——灭燕之战 240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240 第二节秦国诸重要人物 244 第三节战地形势 247 第四节作战方略 247 第五节作战经过 248 第六节战后之政局 253 第七节申论 257 第十章前秦统一之诸战役及其灭亡 258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 259 第二节各战役中之地理形势 260 第三节作战方略与作战准备 263 第四节取蜀、灭凉、伐代、西征西域及第一次伐晋之战 263 第五节第二次伐晋——淝水之战 275 第六节战后之政局 288 第七节申论 303 第十一章拓跋珪兴魏及其扩张之战 307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 307 第二节拓跋氏之先世 310 第三节兴魏之诸重要人物 314 第四节地理形势及魏之扩张方略 315 第五节拓跋珪初期之扩张 317 第六节伐后燕之战 319 第七节战后之政局 331 第八节申论 339 第十二章桓玄篡晋及刘裕复晋诸战役 342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342 第二节一般地理形势及战争方略 346 第三节东晋之政情与国势 349 第四节刘裕起义诸重要人物 357 第五节桓玄篡晋之战 360 第六节刘裕讨桓玄之战一——建康之战 365 第七节刘裕讨桓玄之战二——进击荆州之战 370 第八节战后之政局 375 第九节申论 379 第十三章刘裕灭南燕及平定内乱诸战役 383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383 第二节东晋之政情与国势 390 第三节南燕之政情与国势 392 第四节战地地理形势及战争方略 395 第五节灭南燕之战 398 第六节平定卢循之战 404 第七节平定刘毅之战 412 第八节战后之政局 416 第九节申论 421 《中国历代战争史》总 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春秋(下)~秦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三国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两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南北朝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隋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唐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唐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五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宋辽金夏(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宋辽金夏(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元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明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清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清代(中)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清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太平天国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军二级上将徐培根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军二级上将蒋纬国 18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18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 该书战略分析层次清晰,注重创新性。战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对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上一层战略制约着下一层战略。本着这一认识,《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当时的战略格局、参战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参战各方战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层层剥笋,有很强的说服力。 该书能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并以横排方式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信将会对大陆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近代战争史,促进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刘庆专业军事人员与权威历史学家的联手,是本书质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蕴。 ——知名历史学者、《布局天下》作者 饶胜文 第一章 东西晋时代全般形势第一节 两晋时代之概貌自晋武帝司马炎于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篡魏,至愍帝建兴四年(316年)十一月,长安为匈奴汉国刘曜所攻陷,愍帝被俘,国亡,历时五十二年之晋,史称西晋。明年(317年)镇守建康之琅邪王司马睿称晋王,改元建武。又明年(太兴元年)即皇帝位,改元大兴,是为元帝。传至恭帝德文,于元熙二年(420年)禅位于刘裕,国亡。历年一百零四,是为东晋。 一、西晋之政局 武帝苟安逸乐:武帝司马炎于篡魏之同月,彼惩于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致为所篡,乃大封宗室,以叔祖孚为安平王,叔父干为平原王,亮为扶风王,伷为东莞王,骏为汝阴王,彤为梁王,伦为琅邪王,弟攸为齐王,鉴为乐安王,机为燕王,又封群从司徒望(孚之子)等十七人皆为王。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王不之国,官于京师,授以职任,以辅翼皇室。至太康元年帝以极意声色,遂致成疾。又恐外戚杨氏之逼,分遣诸王假节就国,督诸军事,使镇要害之地(太康十年),是为八王之乱之张本。先是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平定孙吴后,同年十月诏罢州郡兵。诏曰:“昔自汉末,四海分崩,刺史内亲民事,外领兵马。今天下为一,当韬戢干戈,刺史分职,皆如汉氏故事。(西汉初置刺史,察举郡县长吏而已,详见第六卷)遂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交州牧陶璜、仆射山涛,皆言不宜去州郡武备,不听。侍御史郭钦又上言,略谓:“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之长策也。”亦不听。盖武帝此时以满于统一大业已遂,又已实施大封宗室,皇室渐固;又已罢州郡兵,则汉末州郡割据之患,不致重演;在外无敌国,中无内忧之下,遂以游宴逸乐为事,而渐怠于政事。故翌年三月,即将所俘吴国宫女,简选五千入宫,并其掖庭原有者,殆将万人。乃有由于宫女过多,不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而宫人为争取帝临以谋一夕之欢,则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羊车之事。帝之所为若是,于是公卿外戚竞为奢侈,其中最显著之人,如于帝有旧恩之中护军散骑常侍羊琇,文明皇后(文帝昭王后)之弟王恺,及散骑常侍石崇等,皆富于财,竞以奢侈相高。又由于帝怠于政事之故,旧臣多被疏退,后父杨骏,及其弟洮、济三人开始用事,遂致“交通请谒,势倾内外”,驯至大臣争权,相互倾轧。初则尚书张华,以文学才识,名重当世,又有赞襄伐吴之谋,论者皆谓华宜为三公,而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疾之,遂斥华出镇幽州(太康三年正月)。继则有齐王攸,德望日隆,而荀勖、冯、杨洮,皆恶之,致攸愤怨而卒(太康四年三月)。三则有惠皇后贾氏杀杨骏而乱政(元康元年三月,去年四月武帝炎崩,太子衷即位,是为惠帝),于是贾后擅政及八王之乱兴焉。(上引《通鉴》卷八十一“太康元年”载) 贾后擅政及八王之乱:武帝既崩,惠帝即位。惠帝以昏暗愚庸,不能治理政事,于是大权旁落,一则杨、贾之争益烈,一则诸王争权日甚。当武帝在位时,杨、贾两家已互相争权,惠帝既立,杨骏辅政,极为专断;于是贾后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诏汝南王亮(由扶风改封)诛杨骏,废杨太后为庶人。以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录尚书事,楚王玮(武帝子)为卫将军领北军中候。亮欲悦其众,论诛骏功,督将侯者千八十一人。御史中丞傅咸曰:“无功而获厚赏,则人莫不乐国之有祸,是祸原无穷也。”不从。六月,亮与瓘以玮刚愎,欲夺其权。玮乃自昵于贾后,而谮亮、瓘。后使玮诛亮、瓘,然后又以专杀之罪诛玮,于是贾后专政。贾后专政凡九年,至永康元年(300年)四月,赵王伦与齐王冏(攸子)废贾后为庶人,寻杀之。于是伦谋篡位,欲先除朝望,乃执司空张华、仆射裴等杀之,自为相国侍中。八月,淮南王允(武帝子)讨赵王伦不克而死。翌年(永宁元年)正月,伦遂篡位,迁惠帝于金墉城。三月,齐王冏与成都王颖(武帝子)、河间王颙(孚之孙)等,举兵讨伦,四月诛伦,迎惠帝复位。于是冏为大司马,辅政,颖为大将军,颙为太尉,各还镇(颖镇邺,颙镇长安)。太安元年(302年)十二月,河间王颙乘冏骄奢擅权,举兵使长沙王乂(武帝子)攻冏,擒斩之;乂遂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翌年七月,河间王颙与成都王颖反,举兵攻乂,相战累月,至永兴元年(304年)正月,东海王越(宣帝懿弟馗之孙)内应执乂,颙将张方杀之,颖遂为皇太弟,丞相。七月,东海王越乘颖僭侈日甚,大失众望,奉惠帝以讨颖。八月颖奉惠帝还洛阳(是月匈奴刘渊乘晋之乱,自称大单于于左国城),十一月颙将张方破洛阳,迁帝于长安,颙废太弟颖,更立豫章王炽为皇太弟(武帝子)。永兴二年秋,东海王越又传檄讨张方,并使人说颙,令奉帝还洛阳,约与分陕为伯,不果。寻颙兵败,越于翌年进逼洛阳,夏,越遣使至长安迎帝还洛阳,越自为太傅录尚书事。十一月惠帝中毒崩,太弟炽即位,是为怀帝。十二月,越以诏征颙为司徒,颙就征,南阳王模(宣帝懿弟馗之孙,高密王泰子)自许昌遣将邀杀之。综计上述,自赵王伦篡乱起,迄怀帝即位,八王之乱历时凡七年,西晋遂陷入总崩溃之厄运。(傅咸语引《晋书》卷四十七本传) 州郡之乱及匈奴刘汉灭晋:晋武帝既废州郡兵制于前,八王之乱继其后,于是中枢失御,州郡又无控制之力,因而各地豪强,异族雄杰,皆乘时崛起,据地自雄。永康元年(300年)当贾后杀故太子遹,及赵王伦又杀贾后,自为相国专政之时,蜀乱首先发难,前益州刺史赵廞据蜀反,永宁元年(301年)氐人李特据广汉反。华中之乱继之,太安二年(303年),义阳蛮张昌反于荆州,其别帅石冰乱扬州,封云乱徐州。永兴二年(305年),陈敏亦据历阳(今安徽和县)叛,荆、扬、徐、豫为之糜烂。最后华北之乱又继之,永兴元年(304年),匈奴刘渊据左国城建国,翌年公师藩起兵于邺郡,刘灵起兵于阳平,永熙元年(306年),刘伯根起兵于惤县(今山东黄县西南),王弥附之,越年与刘渊合,于是华北全面陷入混乱之局。 匈奴刘渊以其英卓之姿,乘西晋大乱,人心厌晋之际,领导胡夏以倾晋室。至永嘉元年(307年)分遣诸将,率其优势之骑兵,纵横扫荡晋室所依以生存之黄河中下游河南河北富庶之区。至永嘉五年刘聪陷洛阳,俘怀帝。建兴四年(316年)刘曜陷长安,俘愍帝,于是西晋遂亡。二、东晋之政局 东海王越欲专擅朝政,因与怀帝发生冲突,又以洛阳在匈奴兵威压逼之下,形势孤危,乃谋南出许项,一则以抵制怀帝,一则以谋自存。琅邪王睿当诸王乱时,党于东海王越,故越起兵西迎惠帝还洛阳时,留睿镇守后方重镇之徐州,旋又使睿南镇建业(永嘉元年),此乃越见国家将亡,图谋“三窟”也。睿既镇建康(建业避愍帝讳),乃委王导以政治,委王敦以军事,赖其兄弟二人之力以安定江左,展拓江南,而建立其东晋帝业之基础。及长安陷,愍帝被俘,越二年睿遂即帝位于建康,是为东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 元帝睿与其他诸王亦无二致,据有建康,安定江左之后,即于永嘉四年击破忠于怀帝之扬州刺史周馥,夺取淮南地区,翌年又击斩江州刺史华轶,固既有帝王自为之志矣。亦由是之故,以后江南内乱相寻,篡夺不已。如永昌元年(322年)有王敦之变,咸和二年(327年)有苏峻之乱,陶侃亦几被激而生变。其后十余年间,因外有石赵之压逼,内有外戚庾亮等之辅政,内部得免变乱之厄,而曾数兴北伐之师。但曾几何时,复有桓温与殷浩之对抗,而温终于为变,且此种局面延续二十余年之久(永和元年至宁康元年,345年~373年)。及淝水之战(太元八年,383年)后,谢安亦几不免。至元兴二年(403年),终于爆发桓玄之篡晋,刘裕讨平桓玄之后,而晋祚亦移矣。是可知东晋偏安,仅为苟延残喘而已。 当时东晋以建康、江州、荆州三地为心膂,王敦、陶侃、庾亮、桓温、桓玄,皆曾镇于荆州,除外戚庾亮外,其余皆因其力足以威胁皇室,皇室必谋有以控制之术,故屡起变乱。在桓温时代,东晋且几成为东西两国,而相互对立。是以东晋之乱,几皆肇因于此。东晋之末,由于内乱频仍,至元熙二年(420年),刘裕遂以灭桓玄之功,受恭帝之禅而取代之。 东晋皇统世系表: 元帝(睿)—明帝(绍)—成帝(衍)—康帝(岳)—穆帝(聃)—哀帝(丕)—帝奕—简文帝(昱)—孝武帝(曜)—安帝(德宗)—恭帝(德文)三、五胡乱华之北方政局 自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匈奴刘汉(前赵)及氐蛮李成建国,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北凉灭亡,共计一三六年。在此百余年间,五胡及华人建国其著者凡十九国。详见后述及胡夏建国表。 中国自秦汉以来,北方之北狄种匈奴,屡欲入侵中原之温饶地区,而与秦汉作战。及秦皇、汉武大张挞伐,匈奴始衰,至汉宣帝南匈奴内属,又击灭北匈奴于远西方之康居郅支城。至东汉时,鲜卑种落据有匈奴地,复强于北方,同时西羌种亦以种类繁演,至东汉末,国内大乱,羌人为患尤深。在三国初期,由于鲜卑、羌之族类人马,皆悍勇善斗,常为当时雄据边地之雄豪,引以为争胜之资。因此,两汉内徙之异族为属国,至魏晋时则往往为战友矣。兹简概分述五胡诸国如次(详见以次各章): (一)匈奴汉国(前赵)——刘渊乃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其族类内徙最早(见本史第六卷西汉末),种落最盛,汉化最久,故崛起亦最先。渊师事上党崔游,颇习中国经史,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咸宁五年(269年)继父位为匈奴左部帅,轻财好施,倾心接物,五部豪杰多归之。惠帝初,成都王颖镇邺,表渊监五部军事,使之将兵随驻邺城。渊见诸王内讧,四方鼎沸,荆扬大乱,乃于永兴元年(304年),乘机回部,合众五万,建国于左国城(即单于庭所在,今山西离石县北),自以汉代之甥,称汉王。俄而出兵南取平阳(山西临汾县)、蒲阪(山西永济县),迁都蒲子(山西隰县东西)。渊之声势既大,遂即称帝,继又进都平阳,以灭晋为其作战目标。自永嘉三年(309年)开始遣刘聪、王弥、刘曜等两次进攻洛阳。翌年渊卒,太子和立。同年,刘聪篡位,又积极进攻洛阳,至永嘉五年陷之,俘怀帝。愍帝建兴四年(316年),再陷长安,愍帝出降,遂亡西晋。 刘聪淫昏无道,模仿晋室,大封王侯。太兴元年(318年)六月卒。太子粲立,昏淫比拟乃父。八月,大将军屠各胡靳准勒兵执粲,数而诛之,并刘氏男女无少长皆诛东市。刘曜自长安闻难赴讨,十月即皇帝位,翌年还都长安,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咸和四年(329年)为石勒所灭。综计刘渊传三世,四帝,共二十六年。 (二)成(李寿改汉)——李雄,人,氐之别种,原居巴西宕渠县东北地区。东汉末,张鲁创五斗米道,其族信奉之,迁于汉中杨车阪,号称杨车巴。曹操弃汉中,李虎将五百人随之,迁于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虎之孙,辅、特、庠、流、骧皆雄武,好任侠,州党多附之。元康中,齐万年反,略阳天水等郡流民就食梁、益者十余万,李氏兄弟亦相随入蜀。永康元年(300年)益州刺史赵廞据州叛,李庠兄弟招合流民万余助之。庠得众心,廞忌而杀之。李特退据绵竹(今四川德阳县北),旋兵攻破成都,赵廞走死。永宁元年(301年),朝命梁州刺史罗尚为益州,并令流民各还本乡。流民既已就业,多不欲归。尚因措置失宜,激起民变,李特遂自称镇北大将军,进攻成都,俄而败死。太安二年(303年)特弟流及子雄再举,逼攻成都,流死,而雄攻破成都,初称王,寻即称帝(306年),国号大成。雄卒,太子班立,雄子期弑班自立。至咸康四年(338年)李寿废期自立,改国号曰汉。寿传至其子势,于永和三年(347年)为桓温所灭。计李雄传五帝,共四十三年。 (三)后赵、魏——石勒,羯人,匈奴别部羌渠之后。晋初,徙居武乡羯室(今山西辽阳县境),幼被卖为奴。永兴二年(305年)公师藩起兵,与牧师汲桑赴之。永嘉元年破邺城,寻为兖州刺史苟晞所败,乃降刘渊。渊遣北攻赵魏,南侵兖豫,纵横于江、汉、陈、蔡之间。屯兵葛陂(今河南新蔡县西北),有东下建业之志。俄用张宾之策,旋师北向,永嘉五年击灭东海王越及苟晞两大势力;陷洛阳后,复袭杀王弥而并其众,遂渡河进据襄国(今河北邢台县),翌年又取邺城,以为根本,石氏之建国,于焉以定。至大兴二年(319年)遂称赵王,史称后赵。咸和四年(329年)灭前赵,竟能统一北方之全局。咸和八年勒卒,子宏立。翌年石虎弑宏自立,自襄国迁都邺城。兵力之强,骎骎乎有统一全国之势。永和五年(349年)虎卒,子世立,兄遵弑之自立。石鉴又弑遵自立。翌年,冉闵杀鉴自立,国号魏。石祗立于襄国。永和七年,冉闵围襄国,祗遇弑,后赵亡。翌年,闵又为燕所灭。后赵自石勒建国凡历七帝,共三十四年,若自据襄国算起,则为四十一年。 (四)前燕——慕容廆,辽东鲜卑人。自其曾祖慕护跋已建国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之北。及廆立,屡寇晋边,至太康十年(289年)降晋,迁都大棘城(在棘城北部),与邻部言和,十数年间,国力渐充。王浚、刘琨已卒,中原士民避地幽冀者无所依归,廆乃遥奉元帝,揭橥大晋名义,号召遗民,于是北方世族,趋之若鹜,廆皆抚纳之。乃稍稍旁并邻部,进而与宇文氏争雄。宇文部居辽西紫蒙川,较慕容为强。廆屡次驱逐之,卒使退归今热河西北地区。廆受晋名义,终身不变。成帝咸和八年卒,子皝立,始自称燕王。皝雄略不亚乃父,咸康四年(338年)灭鲜卑段氏,并有今河北省东北部之地。咸康八年灭高句丽,并有今安东省及朝鲜北部之地。建元二年(344年)消灭宇文部,约有今热河省全境。皝于是筑龙城而都之,名曰和龙(今热河朝阳县),蔚然为东北一大国矣。然格于石虎,仍不得南下进图中原。永和四年(348年)皝卒,子儁立。翌年,石虎卒后,后赵大乱,乃乘机挥军南下,经四年至永和八年克邺城灭冉闵,儁遂称帝。越五年而定都于邺。升平四年(360年)儁卒,子立。未几,以辅佐失人,贤者去位,至太和五年(370年)为苻坚所灭。燕历四主,共三十七年。 (五)前秦——蒲洪,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氐人,世为酋帅。洪饶勇多权略,永嘉之乱,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刺史。刘曜平秦陇,降于曜。石虎征羌,又降于虎。咸和八年(333年)自称雍州刺史,北附于张骏(张氏之凉州,见后述)。石虎遣麻秋讨之。徙秦雍氐羌十余万户于关东,以洪为流民都督,居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咸康四年(338年)随虎攻燕,功拜都督六夷诸军事。后赵之乱,秦雍流民相率西归,共拥洪为主。羌帅姚弋仲亦有入据关中之志,遣子襄击洪,洪大破之。洪遂自称三秦王,改姓苻氏。旋为麻秋鸩死,子健继统其众。永和六年(350年)健率众西还关中,破杜洪,遂尽有三辅之地。继遣弟雄击石宁于上邽(今甘肃天水县西),克之,秦陇悉平。翌年,健称天王,国号秦。史称前秦。永和八年称帝。东控许洛,西据关陇,遂与前燕、东晋鼎足对峙。永和十一年健卒,太子生立。至升平元年(357年)苻雄之子坚杀生自立。坚宏达大度,善驭英豪,用王猛为相。猛刚果严毅,为政公平,饶有法家精神,又善用兵。内修政制,外并强邻。太和五年(370年)灭前燕。咸安元年(371年)灭仇池。宁康元年(373年)取东晋梁益二州。太元元年(376年)灭前凉。同年灭代。遂统一北方,视偏安江南之东晋,如池中物矣。太元八年大举伐晋,大败于淝水,其国遂转入崩溃之厄运。太元十年为西燕之慕容冲所攻,坚自长安出奔五将山,为姚苌所弑,坚子丕称帝于晋阳。翌年,苌取长安,称帝(史称后秦)。同年苻丕败死,坚族孙登称帝于南安(今甘肃陇西县东北)。登与姚苌相攻九年,太元(十九年)登子崇立,又败死,遂亡于后秦。前秦共历六主,凡四十五年。 (六)后秦——姚苌,南安赤亭羌人,世为酋帅。父弋仲,受石虎命,率部东迁,驻屯滠头(今河北枣强县东北)。后赵乱,弋仲死,兄襄降晋,后叛入秦,战败死,苌遂降于前秦。太元九年(384年)讨慕容泓兵败,苌畏罪奔渭北马牧,纠合羌众,自称大单于、万年秦王,进屯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羌胡归之者十余万户。翌年略地新平(今陕西邠县)、安定(今甘肃固原县),据岭北诸城以为基地,以坐观苻坚与慕容泓之成败。适苻坚败奔五将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苌遂遣将执而杀之。太元十一年慕容恒率鲜卑东归,长安空虚,苌遂进据之,即帝位,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太元十八年苌卒,子兴立。义熙十二年(416年)兴卒,子泓立。姚兴既卒,诸子内讧,刘裕闻之,举兵伐秦,翌年刘裕克长安,后秦遂亡。后秦凡历三主,共三十四年。 (七)后燕——前秦淝水战败后,慕容垂父子谋乘机复燕。垂行至渑池,借安集北部为名,离苻坚赴邺。坚子苻丕镇邺,不许垂入城。会新安丁零翟斌起兵,丕遣垂往讨,欲因而杀之。垂募兵河内,得三万人,渡河与翟斌会合,攻洛,不果,乃东取荥阳,自称燕王。太元九年(384年)正月,北渡河,率丁零、乌桓二十余万,围攻邺城。并分遣诸子略取冀州诸郡(今河北中部)。会东晋亦乘时北伐,兵至黎阳(今河南浚县)。丕求救于谢玄,玄遣刘牢之救之。垂击败牢之,仍复合围。翌年七月,邺城饥困,丕乃奔晋阳,依其并州刺史王腾(猛子)。至是始知父坚已死,长安陷落,遂即帝位,号召各方。垂遂分令诸子侄收复关内外旧壤。太元十一年正月,定都中山,即皇帝位,史称后燕。寻翟斌恃功骄纵,要求无厌,垂杀之。于是翟氏为乱数年,垂讨破之(太元十七年),翟钊奔于西燕(见后)。太元十九年垂进击西燕,灭之。至是后燕之盛,几复前燕之旧境。太元二十一年垂卒,子宝立,是年拓跋魏大举来攻,失并州。翌年在魏进攻中山、信都、邺城之强大压力下,慕容氏内部又叛乱相继,至隆安二年(398年)宝被弑,后燕遂亡。后燕经二主,共十二年。 (八)西燕——初,慕容弟泓入秦,为北地长吏。太元九年(384年)春,闻慕容垂起兵,乃亡命欲奔河洛,收集马牧鲜卑数千,进屯华阴。泓弟冲亦起兵河东,进攻蒲阪。苻坚子睿率窦冲、姚苌讨之,睿兵败被杀。冲率八千骑会泓,泓众遂至十余万,乃进向长安。六月,泓谋臣高盖以泓德望不如冲,乃杀泓拥冲。翌年正月,冲军进至阿房城(即阿房宫址,今西安县西)即帝位,与秦兵恶战于长安近郊者数月,苻坚不支,出奔,冲遂入长安。鲜卑种人急欲东归,而冲畏慕容垂势强,不敢东下。部众怒之。太元十一年二月杀冲,立段随为燕王。三月,慕容恒、永,又杀段随,立慕容。恒等率鲜卑弃长安东归,至临晋(今陕西朝邑县西南),恒弟韬杀,永逐韬而立冲子瑶。既而永复杀瑶,立泓之子忠。行至闻喜,闻垂称帝,不敢东。六月,刁云杀忠,推永为河东王。十月,永大败苻丕于襄陵(山西今县东),丕奔东垣(今河南新安县),为晋将所杀。永遂进据长子(山西今县),即帝位。史称西燕。至太元十九年,慕容垂自邺攻西燕破之,克长子,杀永,西燕遂亡。西燕凡历六主,共十年。 (九)北燕——拓跋珪围攻中山时,慕容宝北走龙城。隆安二年(398年)宝闻珪还代,率军西下,欲图恢复。行至乙连,军变,宝与子盛奔蓟。尚书兰汗等尽斩反者,迎宝还龙城,杀之。汗自称大单于,昌黎王。盛又杀汗。盛聪察多忌,人不自保,隆安五年盛为贼所杀,叔父熙立。熙宠爱后宫,恣意淫乐,义熙三年(407年)高云杀之,自立。义熙五年云为左右所杀,冯跋诛乱者,自称天王,国仍号燕。史称北燕。跋勤政励农,注意教育,其国因以安定,又与柔然缔好,故拓跋魏不敢轻侮。跋卒,弟弘立。自元嘉九年(432年),魏太武五次伐之,元嘉十三年弘被攻穷蹙,奔高丽,北燕遂亡。北燕历二主,凡二十九年。 (十)南燕——拓跋魏灭后燕,隆安二年(398年)慕容德自邺南走,据滑台(今河南滑县),称燕王。翌年东走兖州,进据琅邪(今山东临沂县北),遂据青州,都广固(今山东益都县西)称帝。史称南燕。义熙元年(405年)德卒,兄子超立。信任非人,政局不安。义熙五年刘裕伐之,翌年广固陷,南燕亡。南燕历二主,共十一年。 (十一)大夏——赫连勃勃与刘渊同种,匈奴左贤王去卑之后,铁弗刘之曾孙,刘卫辰之第三子。魏灭卫辰,勃勃奔于薛干部(一作叱干),薛干部送之于高平公没奕干。没奕干引见姚兴,兴甚奇之,与论军国大事,宠逾勋旧。久之,以为安北将军,五原公,配以三交(今陕西延长县境)五部鲜卑及杂胡二万余落,镇朔方。勃勃与魏世仇,而雄心又大。义熙三年(407年),后秦与魏和,勃勃大怒,遂谋叛后秦,袭杀高平公没奕干而并其众,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 勃勃独立时,姚兴方盛。勃勃自知力不能敌,乃采长期游击战略,期以十年,困毙姚兴。勃勃以大城(后汉县,今绥远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为根据地,游动于定阳(今陕西宜川县)、杏城(今黄陵县)、贰城(似今宁夏中宁,甘肃靖远间)、平凉(甘肃今县)之间,见机则侵,瞬东瞬西,每岁数入。姚兴遣军征讨辄败,数度亲征,亦无胜算。义熙九年,朔方大定,勃勃乃筑统万城(今陕西横山县西北)而都之。改本姓曰赫连氏。 义熙十三年,刘裕既灭后秦,留次子义真守之,自还建康。翌年,勃勃逐义真,取长安,设立南台,以长子留守之。是时,东方拓跋魏方强,南方西方有刘裕蒙逊两雄在,不容夏有所发展。至元嘉二年(425年)勃勃卒,太子昌立。翌年,魏太武遂伐夏。又明年,太武又自将袭统万,昌出战,众溃,遂奔上邽(今甘肃天水县西南)。元嘉五年,昌攻魏将奚斤、安颉于安定(今甘肃固原县),安颉击擒之。昌弟定收众奔平凉称帝。奚斤来攻,定击擒之,遂恢复安定、长安等地。元嘉七年,魏太武至统万,遣将连破夏军,取安定。定复走保上邽。翌年,定畏魏兵来攻,拥秦民十余万,自冶城(今甘肃导河县西北)渡河,欲袭北凉而夺其地。为吐谷浑王慕所邀击,被擒。送于魏,杀之,夏亡。夏历三主,共二十六年。 (十二)西秦——乞伏司繁,西部鲜卑人。至司繁部众渐盛,迁居坚度山(待考),降于前秦。太元元年(376年),司繁卒,国仁继统其众。苻坚伐晋,为先锋骑帅。会国内有变,奉坚命还讨。苻坚败于淝水后,国仁收众十余万,亟谋独立。太元十年自称大单于、秦河二州牧。分国土为十二郡,筑勇士城(今甘肃榆中县东北)都之。太元十三年,国仁卒,弟乾归立,自称河南王,迁于金城(今甘肃皋兰县西南)。是时,后秦、后凉、南凉皆新立,势强,发展不易。乾归继国仁政策,征服鲜卑杂部,深固根本。太元十九年,击灭氐王杨定,尽收陇西之地,自称秦王。史称西秦。北败后凉,西伐吐谷浑,一时国势颇强。隆安四年(400年),姚兴来伐,乾归大败,奔于南凉,寻复东归于姚兴,数随征伐。义熙元年(405年),再自长安归,西破吐谷浑,东攻仇池,国势再振。翌年朝秦,姚兴留之,而命其子炽磐领其部众。炽磐勇果有谋略。义熙五年,炽磐克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县),乾归逃归,复称秦王。时姚兴为赫连勃勃所绊,不能致讨,乃授乾归为河州牧,河南王。乾归遂又称藩。义熙八年六月,为乞伏公府所弑。炽磐讨公府,走之,炽磐继立。义熙十年,闻南凉禿发傉檀伐乙弗(《通典》:乙弗在吐谷浑北,有众万余落,风俗与吐谷浑同。震按乙弗在今青海乐都县青海间),乃乘虚袭南凉都城乐都(青海今县),遂灭南凉。炽磐改称秦王。此后五六年间,为西秦极盛时期。其疆域西至西平,东至陇坻,北距黄河,南服吐谷浑,有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及宋永初元年(420年),西北大局变化,东则赫连据长安,进逼陇右;西则蒙逊并西凉,专力南伐。于是西秦环境转入紧急之局势。蒙逊惧势不敌,则联合勃勃以伐之。炽磐为对抗计,亦遣使联魏伐夏。元嘉三年(426年),炽磐再攻廉川,勃勃遣将攻苑川(今甘肃榆中县东北)、南安(今甘肃陇西县东北)、湟河(今青海乐都县东南)、西平(今青海西宁市),而魏师终不出。于是西秦大败,叛者四起。翌年,炽磐卒,子慕末立。蒙逊屡来侵,吐谷浑亦为患。元嘉七年,慕末东奔南安,明年,降于夏,被杀。西秦遂亡。西秦历四主,共四十七年。 (十三)前凉——凉州土田肥美,形势斗绝,进可窥陇坻,苞河湟,退可闭关自守,实中国西北奥区也。西晋既亡,中原残余势力皆尽,凉州张轨独赖地远势险获存。张轨安定乌氏人,好学明经,与皇甫谧友善,官至散骑常侍。永宁元年(301年)八王之乱,国家多故,轨欲择地自保,乃求为凉州刺史。既到任,平定盗贼,击获鲜卑杂部十余万,威震西土。建兴二年(314年)轨卒,子实继任。迨东晋都建业,东西势不相接,凉州遂成独立状态。建兴三年(315年)实卒,弟茂立,南取陇西、南安,更置秦州。太宁初,逼于刘曜,称藩于前赵,以图自存。翌年茂卒,实子骏立。骏勤修庶政,民富兵强,乃遣将西伐龟兹、鄯善、南疆诸国,皆朝姑臧。永和三年,骏将其地分为凉、河、沙三州,自称假凉王。翌年骏卒,子重华立,国势转弱。永和九年十月,重华卒,子曜灵立。十二月,重华庶兄张祚,废曜灵自立。又二年,河州(甘肃临夏县)刺史张瓘,与骁骑将军宋混兄弟合力讨祚,杀之。推立曜灵弟玄靓。兴宁元年(363年)玄靓叔父天锡杀玄靓自立。天锡荒淫,太元元年(376年)后秦将苟苌伐之,天锡出降,前凉亡。前凉历九主,共七十五年。 (十四)后凉——吕光,略阳氐人,父婆楼,佐命苻坚,官至太尉。光以才武为秦名将。太元八年(383年),坚遣光将兵八万伐西域,翌年大破西域诸国兵,王侯降者三十余国。太元十年,光闻秦乱,率众东归,秦凉州刺史梁熙遣兵拒之于酒泉,光击破之,遂下姑臧,执熙。光自为凉州刺史。翌年知苻坚已死,乃改称凉州牧、酒泉公,继称三河王。至太元二十一年(396年)称天王,国号凉。史称后凉。至隆安元年(397年)时,吕光已衰老,其国遂相继分裂为南凉、北凉、西凉(见后)。隆安三年,吕光卒,子纂立。隆安五年,吕超弑纂,而立其兄隆。元兴二年(403年),南北凉共出兵攻后凉,后秦征吕超入侍,遣齐难将兵迎之,隆出降,后凉遂亡。后凉历三主,共十八年。 (十五)南凉——禿发氏与拓跋氏同宗,先世皆从漠北南迁。自西晋初树机能乱,部众中衰。至务丸曾孙乌孤,吞并邻部,势复振。筑廉川堡(今青海西宁市东)都焉。时吕光衰老。隆安元年(397年),乌孤自称大单于、西平王。攻取后凉金城(今兰州市)、乐都(青海今县)、湟河(西宁市东南)、浇河(青海贵德县境)等五郡,迁治乐都,改称武威王。隆安三年,乌孤卒,弟利禄孤立,迁治西平(今西宁市),称藩于后秦,号河西王。元兴元年(402年),利禄孤卒,弟傉檀立,还治乐都。是时,姚兴新并姑臧,后秦之势甚盛,傉檀谋顺事之,以图发展,乃去王号,遣使聘秦,又献羊马,姚兴任以凉州刺史。义熙二年(406年)徙都姑臧,明年,与赫连勃勃战于阳武下峡(今甘肃靖远县),大败。又明年,姚兴遣将来伐,傉檀击破之,复称凉王。此后数年,与姚兴、蒙逊为敌。虽曾败后秦兵于姑臧,但至义熙六年(410年)伐蒙逊,败还,复迁都于乐都。其后复为蒙逊所攻,质子请和。至义熙十年,傉檀讨乙弗部,太子虎守乐都,为西秦炽磐所袭破,南凉亡。南凉历三主,凡十九年。 (十六)北凉——北凉建国,由沮渠蒙逊发其端。蒙逊,张掖临松卢水胡人,世为豪帅。其先为匈奴左沮渠,以官为氏。隆安元年(397年),吕光伐乞伏乾归,大败,归罪于蒙逊叔父尚书罗仇,杀之。蒙逊遂结盟诸部,起兵攻拔临松郡(今甘肃张掖县南)。旋为吕纂所败,逃入山中。蒙逊从兄男成,同时起兵酒泉,推建康太守段业为州牧。蒙逊旋亦归业,业以为镇西将军。翌年,蒙逊攻拔西郡(今甘肃丹山县东南),男成又取张掖,晋昌(今甘肃安西县东)、敦煌(今县)二郡亦降。段业遂据张掖为都城,自称凉王。 段业,京兆人,儒素长者,威令不行,群下擅命。尤畏蒙逊勇略,出之为西安(张掖县东南)太守。隆安四年,蒙逊自西安袭击段业,杀之,自称凉州牧、张掖公。北凉遂入于蒙逊之手。是时后秦渐衰,已无力控制西北。而蒙逊据张掖,李暠据酒泉,傉檀据姑臧,三国地既相逼,人才相当,于是相互攻侵,连兵不解。傉檀虚骄,好勇无谋;李暠文弱,保境自守,皆非蒙逊敌手。最后四年之间(410年~413年),傉檀四伐北凉,皆败,蒙逊于义熙八年(412年)拔姑臧,傉檀迁还乐都。后二年乐都为西秦乞伏炽磐所陷,国亡。永初元年(420年),又灭西凉。旋又与夏合力灭西秦。北凉之势,盛极一时。自魏太武灭夏后,与魏接境。元嘉八年(431年),蒙逊称藩于魏,魏封为凉王。元嘉十年,蒙逊卒,子牧犍立。时魏方征北燕,故魏凉和亲八年之久。元嘉十六年,太武闻牧犍与西域诸国怀二,乃自将伐北凉,牧犍出降,北凉遂亡。北凉历二主,共三十八年。 (十七)西凉——李暠自言是李广十二世孙,通经史,善文学。隆安元年(397年),为效谷令,有惠政。翌年,被推为敦煌太守。又明年,晋昌太守唐瑶反段业,移檄六郡,推暠为沙州刺史。暠遣兵东取凉兴(今玉门县西境),西取玉门以西诸城。义熙六年(405年),徙都酒泉,自称秦凉二州牧。史称西凉。义熙十三年(417年)暠卒,子歆立。永初六年,歆乘蒙逊伐西秦,引兵袭张掖,为蒙逊诈计所邀击,败死。歆弟恂入守敦煌。翌年,蒙逊攻之,恂自杀,西凉遂亡。西凉历三主,二十二年。 (十八)后魏——见第十卷第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