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明清洪江商帮


作者:王贤辉     整理日期:2014-08-19 13:03:32

传承湘商历史,弘扬湖湘文化,借鉴湘商商道,展示湖湘风水。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古湘商的专业著作,讲述自古至今,历经五百年沧桑的洪江地区商史、商帮、商会、商城、商贾、商道、商魂、商情,商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湖湘文化。
  作者简介:
  王贤辉:安徽徽州人,78岁,中国世界华人作家艺术家协会会员,<<产权导刊>>杂志专栏作家,出版发表作品百余万字,主要有:古商人物列传<<华夏商魂—中国十大商帮>>、电影文学剧本<<徽商女人>>、报告文学<<打工爷>><<股海淘金>>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养在“深闺”人未知,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一回明清中国十大商帮为何没有湘商
  第二回水上“丝绸之路”
  第三回“五龙汇聚”
  第四回资江上的毛板商船
  第五回纤夫难过的清浪滩
  第六回沅水船娘
  第七回水上码头浦市
  第八回犁头嘴
  第九回洪江移民
  第十回“五府十八帮”
  第十一回洪油木材鸦片烟
  第十二回洪江商帮兴与衰
  第二章不见当年“秦始皇”,“万里长城”今犹在前 言
  第一章  养在“深闺”人未知,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一回明清中国十大商帮为何没有湘商
  第二回水上“丝绸之路”
  第三回“五龙汇聚”
  第四回资江上的毛板商船
  第五回纤夫难过的清浪滩
  第六回沅水船娘
  第七回水上码头浦市
  第八回犁头嘴
  第九回洪江移民
  第十回“五府十八帮”
  第十一回洪油木材鸦片烟
  第十二回洪江商帮兴与衰第二章 不见当年“秦始皇”,“万里长城”今犹在
  第十三回洪江古商城的形成
  第十四回洪江古商城的特色
  第十五回洪江古商城的布局
  第十六回洪江古商城的建筑
  第十七回洪江古商城的价值第三章 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洪江当老板
  第十八回清朝洪江首富张吉昌
  第十九回富不过三代的清朝洪江老板朱志大
  第二十回“鱼”“龙”变化的清朝洪江富商梁湘帆
  第二十一回精明能干的清朝油商郑氏父子
  第二十二回清朝洪江儒商杨竹秋
  第二十三回清朝洪江富商刘修松
  第二十四回清朝洪江“庆元丰”油号创始人刘岐山
  第二十五回  子承母教的清朝洪江富冠徐东甫
  第二十六回高风险高收益的清朝洪江木商杨义斋
  第二十七回扬名大西南的清朝洪江“福全堂”创始人胡善仁
  第二十八回清末民国洪江慈善商人潘鼎宣
  第二十九回民国洪江药商陈雪清第四章“吃亏是福”经营道  “外圆内方”生意经
  第三十回“吃亏是福”
  第三十一回“外圆内方”
  第三十二回“鱼龙变化”
  第三十三回“里仁为美”
  第三十四回“无听发禅”
  第三十五回“洪福齐天”
  第三十六回为官六道
  第三十七回楹联商道参考书目洪商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经济力量,雄踞于大西南,长期执掌内陆山区金融及内外贸易之牛耳,二十几家钱庄,三十几家票号,九大银行,盛极一时,“货币流通,占全省第二”,是大西南金融划拨中心。——增湘洪第三回 乌龙汇聚#
  古时洪江,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水上黄金通道,而且有所谓“五龙会聚”的陆运古道。
  明洪武年(1368—1398年)间,洪江设驿,成为驿运要地。所谓驿运,就是通过古驿商道,肩挑马驮走旱路。
  洪江有五条古驿商道,故称“五龙会聚”。
  第一条古道,从大弯塘起,经新店至黔城(原龙标县)。全长30公里,主要是泥土路,部分路段铺有青石板,可延伸通贵州黔东南、昆明,直至缅甸、印度。
  第二条古道,也从大弯塘起,经王家亭子、肖家、东岳司、岩脚至会同县城。全长60公里。也可延伸通黔东南、昆明,直至缅甸、印度。
  第三条古道,从长寨起,经龙船塘、岩鹰界、凉山界、暴木隘、草寨,经茅塘至洞口,可延至宝庆、长沙、汉口。全长152.5公里,铺有部分青石板路。
  第四条古道,从萝卜湾起,经沙湾至安江。全长30公里,铺有部分青石板路。
  第五条古道,从老街起,经冻青坪渔梁湾至黄矛、马蹄坡、若水、团河到会同、靖州。
  一条古道,几多风雨,三两传说,五花八门。
  以上五条古道,对洪江商帮的形成和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当属从湘西洪江通往贵州以远的湘黔古道。
  这是一条布满时间尘埃的古商道,为大湘西曾经的商业繁荣,历尽了沧桑。
  湘黔古道,东连宝庆(今邵阳)、长沙,西接洪江、芷江,一直延伸至贵州、云南。
  当年,古道上行人终日不断,各类货物源源不断地从雪峰山深处输往整个大西南,沿途铺面林立,旅舍夹道。可岁月悠悠,如今却只能繁华历尽是沧桑。
  现在的洞口县罗溪乡,依然还保有着十余里长的一段古商道,是宝庆人当年走洪江的必经之路,漫月经年,古道尚未完全抖掉那过往的烟云和逝去的风尘,残留的青石板路、宝瑶驿站、思义亭、仙人轿等遗迹,将带人们走进那沧桑古道上悠长的历史长河。
  “百年之后身还在,惟有古道沐斜阳。”踏着那被岁月打磨得光洁可鉴的青石板路漫游古道,从洞口县罗溪乡走到洪江市龙门塘,仍能感受到古时的沧桑和苦难;每块石板,都留下了山民们的脚印和苦涩的汗水。
  洞口县罗溪乡,位于雪峰山脉东南腹地,平均海拔1200米,素有“小西藏”之称。其有瑶、侗、苗、回、汉五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信仰习俗;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居住的房子多为木结构吊脚楼,古朴典雅,富有民族风情;有熬茶的生活习俗,并有四月八呷乌饭、十月初二摆稼节、十月十六盘玉节、十一月十一兰姓老鼠节等节令。有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有娃娃鱼、穿山甲等珍禽异兽,有名贵药材,有国家一级珍贵林种雪峰红梭罗。高登山下的溪河旁,森林茂密,古木参天,奇花异草,随处可见。沿线上下,是容纳百川、碧水青山、壁立千仞、瀑布直落的大江风景,还有惊险刺激的竽子塘漂流,美不胜收。
  洞口塘,是古商道上的著名风景区,位于距洞口县城四公里处,又名双壁岩,古名峡谷口。两岸山峰屹立,平溪江水从峡口泻出,形成深潭,故名洞口潭,景色秀丽,水清见底,是典型的峡山峡水风光,既有长江三峡之幽,又有华山陡峭之险,更有衡山烟云之秀,变化万千,绮丽多姿。
  峡谷口,被绵旦起伏的群山拱抱着,群山又被风雨剥蚀得千奇百怪,轻柔飘逸的山岚,弥漫于自然空间,如烟如水如霞,一座座千姿百态的岩峰,似雕塑,凝聚着远古的深沉。
  古驿道沿着青石板路,两边有从明万历、道光到清康熙、雍正、光绪年间大大小小的石碑十处,有“安民告示”、“禁渔通告”、“地界地契”、“修路修桥”、“捐款功德”等多种碑铭,清晰可读。
  在森林中前行,上有树阴遮天蔽日,两边有蝉鸣不息。在崇山峻岭上盘绕,有白雾在眼前沉浮翻滚,有苍鹰在远处冲刺翱翔,时隐时现,迅如流星,动如闪电;悬崖峭壁半边依山,半边凌空,抬头云卷云舒,低头深谷幽幽;置身这人间仙境,鸟语花香,空谷幽鸣,山泉叮咚,心旷神怡。
  洞塘口最动人的时候是夏天,那风的清爽,泉的甘凉,溪的润洁,山的灵秀,无不令人神往。旭日东升,如碧涛万顷的林海中,飞出一只金鸟,万道斑斓溢彩的金光,落在巍巍雪峰的翠微上,险巅连绵,清幽青翠,绿如碧海。
  山洞处壁立千仞,碧澄澄的平溪江,越过无数石峰险阻,冲破雪峰脉骨,险峰腰折而断,如二龙俯首,戏水抢珠,惊心动魄。
  碧玉之溪,依仙楼榭盘盘,石中清流滴滴。怪石藏秀,奇状嶙峋,如藏龙卧虎、恶兽猛禽,欲扑欲奔,欲飞欲腾,攀崎岖幽径而上,飞彩凝晖,变幻多姿。
  双目环视,头顶彩云,身临碧水,霞映澄塘,绿烟绕云,鸟鸣旋舞。
  足下白雾似江波,从千峰万壑中翻腾浪涌而来,漫绕峰腰,如仙子袅娜曼舞,若飞若扬,峰顶之上,彩云飘忽变幻,或青狗灰鹅,或桃红柳绿,芳魂艳魄,悠悠如仙。
  山麓溪旁,石板曲曲,芳草萋萋,那是千年湘黔古道,曾东接三湘,西连夜郎。
  洞口一旁,有一山泉,甜润清爽,神气清新,洞穿石壁,似是刀锉斧劈而成。入洞,顿觉凉风习习,爽润无比,被称空穴来风、逍遥仙洞。
  过洞,似入桃花源,另有洞天,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近蹙,盈盈一水,青山相对,逶迤而行,渐入佳境。
  峰回壑转,泉泉涧涧,青山石峰险壑间,碧潭汪汪,水清玉洁。此潭此水,畅游其中,如琼浆满泛,玉液浓斟,一身疲惫,一生烦恼,皆随波逐流,心旷神怡。
  激流之处,卵石历历,小小青鱼,鬼怪精灵,将身伏于卵石之上、清流之中,惬意清爽。四周波浪起伏,水鸣莺莺,令人如痴如醉。溪上烟波对斜晖,水边杜鹃半枝横。
  上得岸来,己是:满目青山落夕照,一啼斜阳送燕归。
  洞口县山门镇清水村坐落西北角约两公里的山腰上,有一块面积约五十平方米的凹地处,群山环抱,上面悬崖峭壁,下面潺潺小溪。
  相传,有位采药山民,一天路过此地,忽闻一种奇特的香味扑鼻而来,他感到非常好奇,为了探个究竟,他查看这里所有花草树木,均不得要领,最后,突然发现,原来香味是来自脚下的土地。
  这种香味,一年四季,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早晨露水未干时,香味显得分外浓,让人陶醉;太阳似火的中午,则又变得微香;黄昏天阴或雨后天晴时,香味又渐渐变浓。
  消息传开后,人们都纷至沓来,总想寻个究竟,但始终没有破译。
  古驿道上有个“思义亭”,是个给路人歇脚的凉亭。
  相传,道光十六年(1836年),乡贤陈再辉,仗义疏财,举家资修建,名曰“施义亭”,意为施舍行善,以义相投。过路行人,在离开宝瑶地界过亭西去时,在此亭思念铭感一番,瑶民们便将其改名为“思义亭”。“思义”者,乃思念捐资修亭的义举也。
  思义亭,建筑面积66平方米,砖木结构,四面青砖齐檐,内以四排木柱支撑屋檐,两端古牌坊式造型,高约7米,牌坊正中嵌“思义亭”三个大字,旁边绘有山水画图,栩栩如生。湘黔古道穿亭而过,亭内地面却全是用圆形、半圆形的各色小石扎插而成,铺设出云彩、鼓锣旋、铜钱花等各种图案。
  据说,这些小石都是从六十多里远的洪江萝卜湾运来,经严格筛选,形状、大小、厚薄相似,每块小石长约六厘米、厚约一厘米左右,全系斜插。按亭子建筑面积66平方米算,共有小石七万三千余块,这些小石,要用等额数量的铜钱方能换取。当年建亭者陈再辉本想用铜钱扎插铺设,但恐招人盗窃,损坏路面,故以钱换石,方成此百年不毁之路。
  思义亭上有副楹联,上联为:莫忘吃杯茶再去;下联是:且缓待几阵风来。
  这副楹联出自何处呢?
  相传,唐朝天宝年间(742—755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字少佰)被贬龙标县尉(今洪江黔城),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愁,忧国忧民,忠心耿耿。在任期间,“为政以宽”、“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次,溪宝瑶古寨的一位读书人,送山货到洪江,听说龙标县城来了一诗家天子少佰,又是爱民如子的好县尉,就想请他为正在修建的古道凉亭题字作对,于是慕名来到龙标县衙。衙役把来人意图转告后,王县尉果真召见了读书人。读书人把家乡美景说得如诗如画,王县尉听了如痴如醉,兴致勃勃,当即答应第二天随同读书人去湘黔古道踏青游览一日。
  进入溪山区,王昌龄执意下马步行,当走到山坳上,在新修的凉亭歇息时,一阵山风吹来,人顿觉心爽神怡,一杯茶水进肚后,王昌龄脱口说出“莫忘喝杯茶再去,且缓待几阵风来”。读书人欣喜,赶紧记录下来,后请木匠刻成匾对,挂在思义亭内。稍稍歇息后,他们又一路向前,王昌龄在路边的一块状如刀削的巨大石头边停下脚步,观看有人凿刻在石头上的一行行小字,他高兴地向读书人说:“这里山清水秀,如若仙境,人生于此,必定长寿也。”说完就从地上捡起一颗小石子,在大石块中央画了个“寿”字。读书人后来请来石匠,依笔画刻下来,保存至今。
  王昌龄进入宝瑶古寨驿站,热情好客的瑶家人,拿出了珍藏的甜酒和熬茶款待,与瑶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尽兴而来,满载而归,足迹踏遍瑶山,美名流传至今,给湘西古道增添了一道奇丽的风景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宝瑶山有上合理、下合理两个村,上合理称宝瑶村,同为瑶族聚居地,但上合理,即宝瑶村的人,不会说瑶语;下合理人会说,因为古时的宝瑶村过往的客商多,受到了外来文化影响。
  驿站旁边有两棵高大无比的古杏树,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两杏树左雌右雄,枝叶繁茂,人称“鸳鸯银杏”。传说在古代,因树干长得过于挺拔与张扬,为了安全,有人将雄树的顶尖砍掉一截,但后来那雌树竟然长达十余年都不结银杏果子,以示不满。
  这个优美而动人的传说,让人欷歔不己,感慨万千。这两棵相濡以沫的人性之树,足以令当今一些男女惭愧不已。
  沿着这条古道,前辈山民们不顾辛劳,长年累月地用肩挑背扛,将大山里无穷无尽的茶叶、烟叶、药材、兽皮、山果、木炭等物产,运送到大山外去,换回他们急需的食盐、布匹、百货等日用商品。然而,正是他们的忙忙碌碌和艰辛茹苦,才刺激了湘西的繁荣和发展,才形成了洪江古商城和洪江商帮,才有了最早一代的湘商。
  洪江古道,多是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山路,一边是陡岩峭壁,一边是无底深谷。这里,乱石嶙峋,杂草繁茂,崎岖难行,艰难险阻,地势偏僻,荒无人烟,多是匪盗出没之地。因此,洪江商人,既要与自然搏斗,又要防强盗匪患,所以他们总是结帮成群出行,贵重大宗货物还要请镖局押运,以保人货安全。
  尽管洪江古道如此难行,但洪江商人,还是不畏艰辛,长年累月营运在古道上做生意。洪江古道,既为洪江商人带来了巨大财富,也造就了一代智慧而坚强的洪江商帮。
  





上一本:秦汉交通史稿 下一本:沿着陌生的道路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明清洪江商帮的作者是王贤辉,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