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天津考古


作者:梅鹏云,盛立双,姜佰国     整理日期:2014-08-19 12:57:27

本书集中收录了近些年天津地区的墓葬发掘资料,年代上至唐代,下至明清,尤以明清墓居多,客观反映了天津地区的人文历史。本书集科学性和研究性于一体,对于研究天津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可供考古、历史、文博等方面研究人员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序言梅鹏云
  蓟县上宝塔唐墓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蓟县文物保管所
  蓟县洇溜镇五里庄辽墓的发掘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宝坻区辛务屯元、明、清代墓地发掘报告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宝坻区文化馆
  蓟县东营房金代窑址及明清墓地发掘报告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蓟县文物保管所
  蓟县龙庭庄园清代墓葬考古发掘报告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蓟县文物保管所
  蓟县小毛庄明清墓地2009年度发掘报告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东丽区朱庄村墓葬的发掘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东丽区文化广播电视局
  东丽区牧场新村墓葬的发掘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东丽区文化广播电视局
  蓟县上宝塔明清墓地发掘报告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蓟县文物保管所
  蓟县上宝塔清代墓地发掘报告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蓟县文物保管所
  蓟县上宝塔唐墓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蓟县文物保管所
  上宝塔墓地位于蓟县城关镇东北上宝塔村西,翠湖东路东侧的台地上,东南距离翠屏湖2
  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图一)。因建设工程需要,2007年12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施工
  区域内进行考古勘探及发掘,共清理唐代墓葬1座、清代墓葬119座,现将唐代墓葬的发掘情
  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墓葬位于发掘区第Ⅲ区东部,编号07JSM339(以下简称M339),单室砖墓,全长7.4米,方
  向180°,由墓道、墓门及墓室构成。上部破坏严重,墓顶形制已无法判断(图二;图版一,1)。
  墓道斜坡状,整体近长方形,长3.4米,连接墓门处较宽,约0.8米,逐渐收至0.7米。
  分为三段:第一段与墓门相连,长0.42米,基本水平;中段,长2.64米,坡度为29°;末段长
  0.34米,坡度约为74°。墓道地表平整坚实,应经过拍打或夯硪,两壁修整平齐,未发现铺地
  砖及砌砖痕迹。
  墓门砖砌,位于墓室南部正中。宽0.8米,上部破坏较严重,残高1.8米。与墓道连接
  处有封门砖,采用“人”字形垒砌,残高0.7米。
  墓室圆角方形,北壁长2.8、南壁长2.4米,东西壁呈弧形,长2.65米。地面未铺
  砖。棺床近“刀把”形,位于墓室西、北部,高出地面约0.3米,局部残存砖砌边框。北部
  棺床正中有一圆角长方形锥状坑,内填碎砖,推测为墓葬排水系统。未发现葬具及人骨。墓
  壁采用“两平一竖”的方法垒砌,墓室东、西壁影作门窗结构,即用单砖突出墓壁以表现门
  框及窗框。出土器物有个别散落于墓室地面,其余均集中摆放于棺床西南部。另外在清理填
  土时还发现3块砖雕构件,均残。其中2件为砖雕花边板瓦,将整砖的一侧磨成弧形,再将
  外沿雕出凹凸状花边,另一侧不做处理,根据其形制推测应为用在墓门门楼处的板瓦(图
  三,1)。另一件为灯台,作桃形,中心挖出圆形凹陷,用以承托灯碗,可推断墓壁处应有影
  作灯檠(图三,2)。墓砖规格一致,长34、宽17、厚5.5厘米,均为单面细绳纹,每砖有
  绳纹26~28条(图三,3)。
  墓葬的营造




闂佸吋鐪归崕鎻掞耿閻楀牏鈻曢柨鏃囨硶閻熸繈鏌ら搹顐㈢亰缂佹鎳忓ḿ顏堝棘閵堝洨顦柣鐘叉搐閸㈠弶绂嶉弴鐔衡攳闁斥晛鍟ˉ鍥煙鐠囪尙绠扮憸鏉挎啞缁嬪鈧綆鍙庡ḿ鈥趁瑰⿰鍐伇婵烇綆鍣i幆宥夋晸閿燂拷
闂佺ǹ绻楀▍鏇㈠极閻愬搫绀傛い鎴f硶閼稿綊鏌涘▎蹇曟闁逞屽墯缁矂宕洪崱娑欌挃妞ゎ偒鍘兼慨娑樜涢敐鍡欐喛闁逞屽墾閹凤拷,婵炴垶妫戠粻鎴濐嚕閸濄儰鐒婇柛鈩冪懅閼稿爼鏌熼鍝勫闁搞劌瀛╃粋宥夘敃閿濆棙瀚虫繛鎴炴鐠愮喖鍩€椤掑﹥瀚�
闂佸吋鐪归崕鎵箔閸涱喗濮滈柦妯侯槸缁斿墽绱撻崒妤佹珔閻庡灚锕㈠鍨緞婵犲嫭顫氶梺娲诲枙缁躲倗妲愬┑瀣Е閻忕偛澧芥竟澶愭煙濞堝灝浜為柣鏍ㄧ矒瀹曟鎼归锝嗘畼闂佹寧绋戦懟顖毭洪弽銊ョ窞鐎广儰璁查崑鎾斥堪閸犵増甯″畷銏⑩偓锝庝簽濡叉洟鏌i鏄忣唹闁逞屽墯缁诲倸鐣甸崱娑樼煑妞ゆ牗菤閸嬫捇鏁撻敓锟�

上一本:当代北京周口店遗址史话 下一本:中国历代茶具

作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