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每天读一点中国史


作者:乔公玄重     整理日期:2014-08-19 12:57:09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各种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所以即便是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也未必对它完全了解。然而现在我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只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就可以了解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全貌。
  本书一改以往史学家复杂的著述方式,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而是提纲挈领地勾画出历史的宏观脉络,使读者能够在相对简短的篇幅中领略中国历史的无穷魅力。
  作者简介:
  乔公玄重,真名何静妍,草根历史爱好者,有宏大的世界观、历史观,熟悉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变化,最大的希望是能够和更多的朋友分享读史之趣。
  目录:
  第一章从远古到秦朝的统
  一、黄河流域最早的居民——原始人
  祖先的原始遗迹
  远古时代的传说
  黄帝和他的后裔
  尧舜禹的时代
  原始公社制度
  二、从原始公社到奴隶制——夏商
  夏朝的传说
  商朝的事迹
  商朝的生产
  商朝的制度与文化
  三、开启分封制的时代——西周
  周朝最初的生产方式
  从殷到周第一章从远古到秦朝的统
  一、黄河流域最早的居民——原始人
  祖先的原始遗迹
  远古时代的传说
  黄帝和他的后裔
  尧舜禹的时代
  原始公社制度
  二、从原始公社到奴隶制——夏商
  夏朝的传说
  商朝的事迹
  商朝的生产
  商朝的制度与文化
  三、开启分封制的时代——西周
  周朝最初的生产方式
  从殷到周
  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经济
  民族斗争及西周的灭亡
  四、群雄割据的时代——春秋
  王室的衰落
  大国争霸
  从对外兼并到对内兼并
  国与国,民与国
  民族间的争斗与融合
  东周时期的经济状况
  从旧制度到新制度的演变
  五、群雄逐鹿的时代——战国
  七国鼎立
  战国时期的经济情况
  七国的兴亡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六、百家争鸣——周代的思想与文化
  古代文化的产生
  孔子的儒家学说及儒家经典
  墨子及墨家
  孟子与邹衍
  老子和庄周
  荀子与韩非
  散文和诗赋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文化状况
  第二章秦汉至隋唐统一时期
  一、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秦
  秦朝统一后的新制度
  秦朝功过
  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
  二、国家对外扩张的时代——西汉
  西汉时期的政治
  农业与工商业的情况
  西汉疆域和文化影响的扩展
  王莽变法
  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三、统一走向分裂的时代——东汉
  东汉时期的政治概况
  东汉时期的经济
  黄巾起义
  四、群星璀璨的内战时代——三国
  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
  孙吴始末
  蜀汉始末
  曹魏始末
  五、外族入侵的时代——两晋
  三国统一后的经济状况
  统治阶级的腐朽
  人民的流亡与外族入侵
  六、文化的南迁——南朝
  南朝经济状况
  士族制度
  南朝的文化发展
  七、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朝
  魏、齐、周的兴亡
  北朝的经济概况
  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第三章隋唐五代时期
  一、南北统一的时代——隋
  巩固国家统一的各项措施
  南北统一后的经济概况
  隋朝的衰落
  隋末的农民大起义
  二、中国发展鼎盛时期——唐
  初唐时期的政治概况
  中唐时期的政治概况
  晚唐时期的政治概况
  唐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唐朝与四方诸国的关系
  藩镇割据的形势
  唐末农民大起义
  三、大分裂时代——五代十国
  统治中原地区的五个朝廷
  环绕中原地区的十个小国
  五代十国的经济状况
  吐蕃国的兴衰
  回纥国的兴衰
  南诏国、大理国的兴衰
  第四章宋辽金元时期
  一、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北宋
  北宋的中央集权制统治
  川蜀地区的农民起义
  北宋时期的经济概况
  宋朝统治的腐败和人民的反抗
  变法派与保守派的争斗
  北宋的溃灭
  二、南北分裂时代——南宋
  南宋的建立与抗金斗争
  北伐战争与理学的确立
  南宋的经济发展概况
  宋朝的灭亡
  三、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辽、金和西夏
  辽国的建立和奴隶起义
  辽国封建制度的发展
  辽国政权的西迁
  西夏国的兴亡
  金国的建立
  蒙古南侵和金的灭亡
  四、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元
  蒙古部落的发展
  元朝的建立
  元朝的经济概况
  统治集团的争斗与人民的反抗
  元朝的对外战争
  元朝的阶级变动
  皇位争夺战
  元朝统治的衰败
  农民大起义与元朝的溃亡
  五、宋辽金元时代的文化——从学术到科技
  经学、哲学和理学
  文学与艺术
  繁荣发展的学术
  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明清封建时期及封建帝国的崩溃
  一、集权统治的高度发展时期——明
  明朝的统治建立
  动荡中前进的明王朝
  抗击外敌与皇位更迭
  农民对明武宗的反抗
  明世宗的新政及内阁的演变
  朝政的革新与反侵略的斗争
  明朝的经济和社会各集团
  明朝末期人民对朝廷的反抗
  二、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时代——清
  金国的建立
  明朝统治的危机
  大清国的扩张
  明朝的灭亡
  清军入侵与人民的抵抗
  清政权的确立
  康熙帝巩固清朝统治
  清朝封建统治制度的确立
  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
  雍正帝时期的封建专制统治
  乾隆帝的统治
  清乾隆年间的对外战争与吏治腐败
  农民起义与英国的海上骚扰
  封建经济的衰落
  三、封建政权的溃灭——清末至民国建立
  第一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
  爱国救亡的洋务运动
  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
  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清王朝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黄河及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从部落文明开始,渐渐走向了奴隶制社会。最终,周朝成为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由社会制度更为先进的秦统一了其他王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国。在这段时间内,人们从蒙昧到开始思考,在哲学流派上百家争鸣,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一、黄河流域最早的居民——原始人
  在中国境内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等地都发现过旧石器、中石器及其逐渐进化的遗迹,虽然材料十分稀少,但至少足以肯定,在中国境地四十五万年以来,就已经有人居住在各个地区了,并且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祖先的原始遗迹
  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发现了大约存在于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颌骨和躯干骨化石,这种猿人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者也称为“北京人”。从周围所发现的化石推测,他们已经懂得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并且已经懂得使用火了。按照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来说,“北京人”已经超过了一般动物的阶段。
  1954年,在山西襄汾县发现了三个人类牙齿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器,这种人被命名为“丁村人”。从石器里我们看出,“丁村人”比“北京人”有了进步。内蒙古自治区萨拉乌苏河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洞沟等地曾发现大约距今二十万年前的一枚人类门牙以及许多旧石器,这枚门牙与“丁村人”的极为相似,所发现的石器也同样比“北京人”的略为先进。考古学上称之为“河套文化”。
  甘肃庆阳县,陕西榆林县油坊头及准噶尔河流域,山西河曲县、保德县,甘肃中卫县,四川资阳县都曾有旧石器的发现,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旧石器有的属于“河套文化”,有的则比“河套文化”还要早些。
  在周口店猿人洞穴的山顶上发现的“山顶洞文化”又比“河套文化”更进了一步,这时候的人从身体结构来说已经到了现代人的阶段,石器也进入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内蒙的扎赉诺尔,黑龙江的顾乡屯等地,也曾有过中石器时代的遗物发现,估计年代大约在二万到四五万年前。
  在中国境内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都发现过旧石器、中石器及其逐渐进化的遗迹,虽然材料并不很多,但从中我们已经可以肯定,在中国境界,四五十万年以来,已经居住了黄河流域最早的居民,而他们在各个地区都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
  在这漫长的旧石器时代里,这些最早的居民们先学会了制造光滑精致的石头工具,从而先后开启了新石器时代。进而,畜牧业和原始的农业逐渐代替了狩猎经济,而后来农业的发展又使人们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而在这样的转变之中,男子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开始转化成为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会。
  根据地下发掘的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近一万年以内。中国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大概分布情况如下: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分布在广大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青海、陕西等省以及华北、中原等地区。在当时,农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发掘的遗迹中,多处出现了石斧,石斧则是用来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工具。而在当时,粟是尤为重要的食物。
  根据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动物骨骼,比如猪、马、牛等动物,可以知道,当时人们的居住地已经非常安定,而畜牧业也是十分重要的产业。
  陶器、陶片的发现也非常多,甚至还有纺轮、骨针和骨锥等工具,可说当时纺织与缝纫已经非常普遍了。
  弓箭的使用也是中石器时代后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标志。
  在甘肃各遗址的墓葬中,还发现了磨制的玉片、玉瑷和海贝等,据估计,当时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货物交换的经济。而正是由于交换关系的发展,使得氏族内部逐渐分化,阶级逐渐产生,继而开始有了奴隶。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当时已经有了公共墓地,用于埋葬本氏族的死者。
  仰韶文化遗址中还有美观的陶器,种类繁多,可见手工业也在发展中,并很有可能私有制已经开始萌芽。
  后冈下层的仰韶文化
  在河南安阳县后冈地方,曾发现叠加起来的小屯、龙山和仰韶三种文化遗址。小屯文化在上层,即商文化;龙山文化在中层,即夏文化;仰韶文化则在下层。传说炎帝一族比黄帝一族更先进入中原地区,所以后冈下层的仰韶文化很可能是炎帝一族文化的遗址。
  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文化的特征是用燧石制成细小而锐利的锋刃,嵌在骨刀或者骨枪上。这种石器文化在黑龙江省昂昂溪,热河省赤峰县,内蒙古自治区的梅拉尔和林西县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三道岭子等地方都曾发现过。
  南方文化
  在中国南部的广大山区,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较北方来说略少。江苏、安徽、湖北、浙江等省都有新石器遗址。福建和香港地区也曾发现过一些石器和陶器。在广西武鸣县,四川广元县等地也都发现过一些较为稀少的器物。
  新石器文化遗址普遍分布在全国各地区,也说明了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遍布全国的地面,发展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与自然界做着艰苦的抗争。
  远古时代的传说
  自远古时代,流传下了许多神秘而奇妙的传说,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共工和祝融大战,到女娲补天……我们的祖先用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口口相传,记录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而除却那些较为荒诞的神话,其中相当一部分的传说能够反映出当时人类社会的概况。
  从传说中我们可以知道,远古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差别不大,生活方式也与动物极为相似,都是一群人住在一起,过着群居生活。他们没有家庭观念,没有思考意识,没有火没有工具;他们属于杂食动物,吃果实以及其他的动物。那时候的人类,只有生存意识而不具备思考这个世界的思维。直到经历了一段极其长远的时期,人类才逐渐进化成为今天的样子。
  从传说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当时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影响的一些重要人物:
  有巢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人物,也称为“大巢氏”,传说正是他教会了人们建筑木巢来居住。当时的人类处于穴居状态,而穴居则很难抵御野兽和蛇虫动物的侵害,直到后来有人发明了用木材来构筑巢穴的方法,于是人类开始像鸟一样在树上建筑木巢来作为居住的地方。这是人类的一个蒙昧时期。
  燧人氏是上古神话中的三皇之首,是火的发明者。当时的人类从采集生活发展到了渔猎生活,生吃鸟兽虫鱼。然而生吃这些东西对肠胃有着很大的伤害,并且如此吃法食物也并不美味。后来有人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人类才开始食用熟食。这是人类由蒙昧走入半开化状态的一个进程。
  庖牺氏就是伏羲,也是三皇之一。传说中伏羲为人类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发明了网罟用来捕猎,还发明了驯养家畜的方法,带领人类开发了畜牧业。从这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候,人类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开化,生存状态有了改变。
  传说中女娲创造了人类,并且帮助人类创建了社会,建立了婚姻制度。可见,女娲氏对改革男女交配的旧习俗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人类社会结构也是在那个时候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神农氏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也是三皇之一。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人类有了农耕和医学的基础,开垦了土地,并且开始大力发展农业。
  人类社会就这样依据着进化规律一步步走向完善,而神话传说则反映了这一进化。对于传说中的人物,似乎也有一部分是真实存在于历史的洪流之中的。较为可信的有太皞、炎帝和蚩尤三人。他们极有可能是三个部族的首领。
  太皞即伏羲氏。传说太皞本姓风,发明了八卦来代替结绳记事。并教授人们结网来进行渔猎事业,以及开展了畜牧业。传说太皞在甘肃仇池出生,在甘肃的天水成长,最后于河南淮阳去世,在位15年。
  炎帝据说姓姜,是羌族的首领。羌本是西方民族,很早的时候迁入了中原地区。后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族结盟,此后逐渐形成了华夏族,故而才有了今天的炎黄子孙。
  蚩尤是上古神话中的武战神,是九黎族的部落酋长。九黎族是蛮族中最强大的部族,包括九个部落,而每个部落中有九个兄弟族,故而共有八十一个兄弟族,蚩尤就是大酋长。传说蚩尤曾率领他的兄弟族与炎帝族大战,最终炎帝族与黄帝族结盟,才将蚩尤杀死。
  从远古传说中我们大约能够知道祖先们所生活的社会状态,也大约能够看到中国各族的合并运动。正是各族的合并,使得各族的神话传说有了一个融合,让内容日渐复杂起来。其中的真真假假也就难以辨认了。
  黄帝和他的后裔
  现代的中华民族是远古时期无数的民族经历了四五千年的长期斗争和融合之后,才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而这个民族基础,无疑主要是从黄帝传下的华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族。
  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伏羲是人头蛇身,女娲和伏羲一样也是蛇身。而炎帝是人身牛头,蚩尤更是一个大怪物。唯独只有黄帝是人形。可见,其中有着强烈的民族偏见。这也正说明,中国的正统文明,是从黄帝一族流传下来的。
  《史记》黄帝本纪中说,黄帝原本姓姬,居住在涿鹿地方的山湾里,但是常常迁徙,行踪不定,一共有二十五个孩子。传说黄帝在攻杀蚩尤之后,本部族仍然居住在陕甘晋等地区,而这和仰韶文化的分布地域大体上是符合的。仰韶和殷墟小屯是同系列的文化,可见殷商的文化和黄帝部族有着不可割断的相承关系。
  按照传说,黄帝的后裔中名号流传较广的有三位:少皞,颛顼和帝喾。
  少皞据说姓巳,也有人说他姓嬴,单名挚,居住在山东曲阜。春秋时代的郯国就是他的子孙。
  颛顼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裔,居住在河北濮阳县,号高阳氏。颛顼订立了重男轻女的规矩:如若女子在路上见到男子不让路,男子当时就可以责打她。
  帝喾是黄帝的儿子玄嚣的后裔,居住在河南偃师,号高辛氏。传说帝喾有四个妻子,四个儿子。妻子姜嫄生了周朝的祖先弃;妻子简狄生了商朝的祖先契,妻子庆都生了尧;妻子常仪生了挚。但其实,就算确定了他们确实是帝喾的后裔,也绝对不可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不过同出此系罢了。商朝自认帝喾是高祖皇帝的,而且历史上也确实有帝喾这个人的存在。
  这三个同属黄帝后裔的人彼此年代相隔很远,他们的名号能够得以保存下来,或者是因为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和巨大的功劳,也或者是因为子子孙孙昌盛不息。但他们具体做出过哪些事情,传说中所记载的却都不可信。而其他民族的一些记载,也仅仅只能作为参考,大约能够了解当时人类社会的一些情况。
  从黄帝到帝喾,具体的年代已经无法考证,据说黄帝存在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尧舜禹的时代
  关于尧舜禹的故事在《书经》中都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大学派更是对这三位古帝推崇备至,故而关于他们的传说比起此前的上古传说要更加富有真实性。
  传说中,尧是帝喾的儿子,距离黄帝时期已经五代。而舜则是颛顼的第七代孙子,距离黄帝已经九代。禹则是颛顼的孙子,距离黄帝也有五代。显然传说中对于这三个古帝的描述在年代上有很大的错误。
  尧在位时候居住在西方,首都在山西临汾,当时称为平阳。而舜则居住在东方,根据孟子所说,舜是出生于山东诸城,而死于河南开封附近的。禹的父亲鲧则是居住在河南的西部,禹在位时的首都在河南禹县。《尧典》中说当时的社会情况似乎和后世的朝廷一样,许多人聚居在一起。但这种说法未必可信,很可能当时他们各自有各自的部落,各自管理自己的事务,并无政治关系。
  《尧典》等篇章都是周朝的史官们根据传闻所做的系统的记录,难免会有一定的夸大虚饰。但其中“禅让”帝位的故事则比较具备可信度,因为当时的周朝已经实行传子制度,应该不会突发其想加入这样的一个故事。据说当时尧在位的时候,经过多番挑选和测试,选择了舜作为他的继承人。等尧死了以后,舜就继承了皇位。而舜也按照同样的方法寻找到了禹来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当禹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启却夺走了皇位,使得“禅让”制度从此废除。
  可以看到,在氏族社会的末期,选举方式已经不再像氏族社会初期那般民主,决定权越来越多地掌握在了首领的手中。启夺走皇位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经过长期社会演变带来的结果。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是没有实证的,我们无法确定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传说他凿开了龙门,疏通九河,但石器时代的人力和能力,显然是难以胜任如此巨大的工程的。但是大禹对于黄帝族在中原的地位巩固,确实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帝之后,征伐苗黎一直是黄帝族的主要事业,大禹成为大酋长之后,将苗黎赶到了长江流域,使得他们从此不能再北上滋扰。在征伐苗黎的胜利之中,被俘获的苗黎自然就成了奴隶。奴隶被视为财产,大禹的部落里增加了这样的财产,势必会促成对此前旧社会制度的破坏。
  以前,“民”和“苗”发音相同,文字出现以前,两者是相通的,直到周朝的时候,才有苗民黎民的名称。
  关于“禅让”的传说对于民众的政治思想有着巨大影响,“天下为公”成为革命的口号。而统治阶级间则以“禅让”为由,自相篡夺帝位。清朝乾隆帝时期,广东一名侨商罗芳伯就在爪哇建立了一个“禅让”式的共和国。可以说尧舜的“禅让”是中国旧式的最高政治理想。
  原始公社制度
  中国的历史和其他任何民族的历史一样,依照着历史的一般发展规律前行。也就是说,在上古时代,从中国历史开端一直到“禅让”制度崩溃,中国一直实行着原始公会制度。
  所谓原始公会制度,指的就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在那个时候,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粗糙简单,并不存在剥削和阶级。
  在火出现之前的年代我们称为上古,而火出现之后则可称为中古。周朝的时候,祭祀用的祭品要仿照被祭者原先的生活状况,故而依照周朝的祭祀来说,上古时期的人是连毛带血生吃禽兽的,饮用的则是血和水。中古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会用火来将石头烧热,然后将碎肉或黍米放在烧热的石头上,半生不熟地吃了。再之后才制造了陶器、房屋、布帛等东西。因此,周天子在祭祀祖先喾和弃的时候,用的是薄酒和半生肉。
  《韩非子》中说,尧所居住的是茅草屋,食物是糙米饭,野菜羮不加调味料,而用来进食的器皿是土缶,用来作为衣服的是粗布,到了冬天就披着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是不会更换的。而到舜的时候,就比尧进化一些了,用来进食的器皿是涂有漆的木制器皿。到禹的时候,器皿就更高级了,外面涂漆,里面还要涂红。根据龙山发掘出的中层黑陶文化,也确实有这样描述的器皿,很有可能是夏代的遗物。正是因为资源的匮乏,生活的艰苦,所以私有观念并不强,没有什么东西让他们心生贪念,想要霸占流传给自己的后代。
  由于既没有剥削也不存在阶级,故而那个时候是没有刑法的。传说在尧舜的时代,有人犯了罪,就惩罚他,在他的脸上涂上墨,用草制的帽带子,穿苍白色的装饰品鞸,穿草鞋,穿土黄色没有领子的布衣。
  《礼记》的礼运篇讲述禹之前的社会情况就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意思就是说,大道得以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品德高尚和能干的人会被选出来为大家做事。每个人都讲诚信,很和睦。每个人都各安其职,互相关爱,而不只是爱自己的亲人。每个人都不会为谋一己私利就不顾大众。一片祥和,夜不闭户的社会,就能称之为大同了。
  可见,产生于封建社会并且极端拥护封建制度的儒家学派正是依据古代传闻,才提出了“大同”的思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原始公社制度的存在。
  ……
  





上一本:国王与诸侯 下一本:福建省志·物价志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每天读一点中国史的作者是乔公玄重,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