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明史原来可以这样读


作者:刘观其     整理日期:2014-08-19 12:54:08

明朝(1368—1644)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然而,仍然有人批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指责明朝政治是一场闹剧。这些评价多少带有主观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历朝历代中,明朝的昏君奸相特别多,近三百年的漫长历程里,竟有百余年皇帝不上朝,仅此一项,便足以空前绝后。
  大明三百年,究竟是不是一场自取灭亡的悲剧?本书用诙谐的语言和新颖的观点,为读者呈现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大众畅销书作者,常常以犀利的言辞,独特的视角,泼辣的文风道古论今。
  目录:
  ●第一章千古励志第一帝
  ○幸福就是吃饱饭
  ○第一道垫脚石:郭子兴的浅池子
  ○半个曹操陈友谅
  ○一个袁绍张士诚
  ○还我河山
  ●第二章开国后的屠杀与政治
  ○兔死狗烹谁之过
  ○一场大屠杀
  ○“士”的黑暗时代
  ○明目张胆的特务组织
  ○强权者的悲哀●第一章千古励志第一帝
  ○幸福就是吃饱饭
  ○第一道垫脚石:郭子兴的浅池子
  ○半个曹操陈友谅
  ○一个袁绍张士诚
  ○还我河山
  ●第二章开国后的屠杀与政治
  ○兔死狗烹谁之过
  ○一场大屠杀
  ○“士”的黑暗时代
  ○明目张胆的特务组织
  ○强权者的悲哀
  ●第三章强者居之
  ○历练出人才
  ○英雄不居人后
  ○叔侄“宫心计”
  ○大水冲了龙王庙
  ○挥之不去的阴影
  ●第四章朱棣的文治武功
  ○解缙和《永乐大典》
  ○迁都北京
  ○帝国建设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文武之争
  ●第五章仁宣之治
  ○步步惊心的登基之战
  ○仁皇帝拨乱反正
  ○夺位阴谋
  ○叔侄大战
  ○太监的崛起
  ●第六章都是太监惹的祸
  ○就怕流氓有文化
  ○也先怒了
  ○皇帝亲征被活捉
  ○北京保卫战
  ○一山不容二虎
  ●第七章“功臣”的下场
  ○徐有贞的发迹与衰微
  ○李贤的潜伏大戏
  ○从暴发户到阶下囚
  ○太监也想当皇帝
  ●第八章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一场匪夷所思的爱情
  ○败家的太监
  ○获宠的妖道
  ○官场混混万安
  ○天下只识汪太监
  ●第九章弘治中兴
  ○新皇帝的胸襟
  ○清理腐朽的内阁
  ○文武双刀辟新朝
  ○一个好汉三个帮
  ●第十章极品皇帝
  ○最大的玩家
  ○想当将军的皇上
  ○把命玩丢了
  ○“立皇帝”刘瑾
  ○权为何物?不过一物降一物
  ●第十一章心学创始人
  ○思想另类的奇人
  ○阳明洞的冥神静思
  ○“龙场悟道”
  ○文人建战功
  ●第十二章嘉靖和他的台前小丑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胳膊拧不过大腿
  ○奸相成长史
  ○小丑的下场
  ●第十三章文武相济的时代
  ○海瑞:一个古怪的清官
  ○高拱:性格决定命运
  ○戚继光:扫除倭患,镇抚边疆
  ○张居正:小荷才露尖尖角
  ○李时珍:后世医者无出其右
  ●第十四章世间只有张居正
  ○悲剧性的改革
  ○反对者的下场
  ○文化专制
  ○“夺情”之变
  ●第十五章世间已无张居正
  ○死后总清算
  ○最无为的皇帝
  ○老好人首辅
  ○女真崛起
  ●第十六章朱常洛的不幸
  ○不讨喜的儿子
  ○册立太子
  ○鬼神莫测妖书案
  ○智斗郑贵妃
  ○红丸命案
  ●第十七章最后一个太监
  ○贫困的选择
  ○恩人变仇人
  ○一个人和一个党派的斗争
  ○成为“九千九百岁爷爷”
  ○等待机会除奸宦
  ●第十八章力挽狂澜孙承宗
  ○宦海沉浮谋历练
  ○两代帝师心系边防
  ○慧眼识崇焕
  ○不倒的关宁防线
  ○满门忠烈垂万世
  ●第十九章大厦倾颓,无力回天
  ○闯王进京,大明王朝的末日
  ○煤山自缢,无颜可对苍生泪
  ○南明,留住朱明的最后希望
  ○大顺覆灭,九宫山下闯王归
  ○民族英雄成功至,保卫南明气节存
  ○前朝才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附录
  ○明朝帝王年表
  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还有人说明朝政治就是一场闹剧,是中华民族的大耻辱。这些评价或许带有过多的主观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历朝历代中,明朝的昏君奸相特别多,近三百年的漫长历程里,竟有百余年皇帝不上朝,仅此一项,便足以空前绝后。
  大明三百年,究竟是不是一场自取灭亡的悲剧?翻开本书,你将得到答案。第一道垫脚石:郭子兴的浅池子
  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朱元璋却表现得很淡定。三年的流浪生活一过,他又到皇觉寺做回了和尚,仿佛世间纷扰与他无关,实则不然。成佛还是举枪,这对于朱元璋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成佛是暂时的,举枪则是必然的。朱元璋用二十多年时间练就的一身忍术在这时发挥了作用。
  中国有句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中,那些行动最早、呼声最高、实力最强的往往都是死得最惨的。清末的陈胜吴广、唐末的黄巢,无一不是血的教训!因此,此时的朱元璋只是需要一个临时的落脚点,静待时机。
  公元1352年闰三月初一这天,一个不错的机会出现了。安徽濠州城里驻扎着一支红巾军,为首的叫作郭子兴,此人已经致力于反元事业多年。此时他的队伍遇到了麻烦,被元朝军队死死咬住不放了。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忽然走进一个小头目,禀报说在城门口活捉到一个自称要来投军的探子,呼喊着要见大帅,这个人就是朱元璋。郭子兴只知道自己被元军盯上了,却不知道他此时也已是朱元璋的猎物了。
  郭子兴质问朱元璋是否是探子,来此地何事,又恐吓他若敢狡辩,就立即拉出去砍头。朱元璋起初还有点紧张,但他对此次来投军的风险早有准备,就索性平静下来,“都来了,还怕什么!”他镇定地回答了大帅的提问。
  出乎郭子兴意料的是,他从眼前这个人的眼神里看到的是镇定,而非惊慌。平时看惯了手下唯唯诺诺的郭子兴,突然见了一个不惧威严的人,不禁眼前一亮,心里对他颇为欣赏。
  就在这天,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如愿加入了红巾起义军,开始了他长达十五年的战斗生涯。他和郭子兴既是惺惺相惜,又是一见钟情。朱元璋这一看似鲁莽的举动却让他省了不少事,他直接被编入了郭子兴的亲兵队伍,郭大帅成了他的直属上司。
  郭子兴对朱元璋实属有意栽培,并且他认识朱元璋越久,就越觉得他身上有种异于同龄农民士兵的特点:他思路清晰,说话做事有条不紊,交给的事无不办得妥帖至极;他不浮躁不莽撞,有着超乎寻常的稳重和干练。同时,朱元璋也能感受得到郭子兴对自己的器重,他就如同找到了组织一般认真肯干,甚是卖力,于是他在军营中渐渐崭露头角。
  朱元璋在沙场上也是英勇无比,在亲兵里可谓出类拔萃。两个月后,他顺理成章地被提拔为九夫长,开始率领九人的队伍。战场上他总是身先士卒,所获的战利品却从不中饱私囊,队伍里的人都乐意听他指挥,连职位高他一截的汤和都经常围着他转,小事大事都前来咨询一番。
  郭子兴其实是个草头王,地主出身的他全凭自己一手壮大起来的队伍守卫着濠州城池。他想广聚天下英才,培养一帮亲信,以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眼前这个朱元璋确实不凡,郭子兴有意和他的关系更进一层,于是便与他结亲。
  郭子兴有个义女此时年方二十,姓马。她的名字不详,民间习惯称她为“马秀英”。生于贫困人家的马姑娘经历过艰难困苦,个性坚韧,做事谨慎。她“有智鉴,好书史”,肚子里有货,看人自然也准,难怪她对朱元璋也是另眼相看。
  成为义军元帅的女婿后,朱元璋第一次有了地位,前途也越发光明。军人生涯虽然风险最大,但收益也高。这是朱元璋生平第一次这样喜欢军人生活;他还发现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军事才能,无须军校培养。
  不久,朱元璋从小队长一路高升,先是镇抚,很快又升为总兵官。年纪轻轻,资历又浅,晋升太快的朱元璋难免引来郭子兴手下其他总兵官的不服,甚至嫉妒。
  终于,朱元璋的声名威望位列总兵官之首——按理说,头把交椅自然由他来坐,然而老资格军官却为此心怀不满。流言飞语四处弥漫,说什么朱元璋是靠“娇客”的身份上位的,说什么“出生入死不如娶个好老婆”,等等。
  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朱元璋首先放下身段,以退为进。古代既是“以右为尊”,他就吩咐在兵官例会前把会议室的椅子换成长凳,开会时各人可以自由挑选座位,各位将领毫不客气地占据右边的位而朱元璋有意迟到,二话不说,坐在了左边的位置上。
  会议开始,讨论军事问题,从右边第一人开始发言。然而这些大老粗们吭哧半天,也说不出几句有水平的话。最后轮到朱元璋发言,他侃侃而谈,分析得入情入理,听得大家频频点头,最后他的意见获得采纳。几次会议过后,各个兵官自觉把右首的位置留给朱元璋,朱元璋的威信就这样树立起来。
  此时的朱元璋可以说是在郭子兴一人之下了,不过他能够晋升的空间再大,也只能排第二。不知道此时的朱元璋是不是甘心这样的位置?但是后来的历史发展,让他作出了选择。
  濠州城红巾军的统帅除了郭子兴,还有一个叫孙德崖的,他们彼此钩心斗角,因此红巾军内部并不和谐。不久,城里又涌入了一批士兵,带头的两个将领彭早住和赵君用也都不是省油的灯。
  郭子兴低估了孙德崖和赵君用的胆量,他走在大街上就被这两个人绑架了,还被打得只剩下了一口气。
  而此时,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指望,两个亲生儿子也吓得躲了起来。心灰意冷之际,只有朱元璋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其实,朱元璋自己也处在危险之中,他知道孙德崖和赵君用肯定不会放过自己。但他之所以会冒险救出郭子兴,一方面是出于维护自己形象的需要,不想落得一个不义的骂名;另一方面,是他有成功的砝码,就是利用孙德崖、赵君用和彭早住三人的互相猜忌。
  经过了这件事,郭子兴感激他,孙、彭、赵等人则开始畏惧他,而他也开始重新考虑起自己的前途。
  朱元璋的考虑一点都不多余,气量狭小的郭子兴对他逐渐起了猜忌之心。终于有一日,郭子兴找了个借口把朱元璋关了禁闭,虽然只是出于妒忌,并不想杀他,不久又把他放了出来。但这个举动却永久地放跑了朱元璋的心,使他下定决定走上了一条自主创业之路。
  可是离开了郭子兴,朱元璋连个地盘都没有。
  对一个想称雄天下的人来说,一个稳固、安定、富足的根据地显然很必要。此时,一块并不算肥肉的地盘出现了,就是定远。夺取定远城在史书上被称作“南略定远”,并且只用短短的几句话概括了一段并不长的历史。确实,这和朱元璋一生所经历的历次大战相比,激烈和精彩程度都逊色许多,它的重要性也许就在于,这是朱元璋脱离郭子兴之后独自迈出的第一步。
  半个曹操陈友谅
  出道之前,陈友谅以打鱼为生,生活十分困苦。后来他做了元朝的一个小官吏,生活有所改善。但是,这份工作并不使他称心。可能是因为曾经有个算命先生经过他家祖坟时,说起过陈家能出贵人,陈友谅的心就不安分起来。
  当徐寿辉的起义军经过他的辖区时,他就投敌了。
  与朱元璋发迹之路不同的是,陈友谅多少论证了“无毒不丈夫”这句话。
  陈友谅的顶头上司是徐寿辉的丞相倪文俊,是他把陈友谅从一个小小的秘书提拔成为军中的重要将领。
  此人博古通今,文武双全,因此十分瞧不上小白脸徐寿辉,他打算杀掉徐寿辉,自己称王。
  陈友谅得知后,二话不说,立刻杀了倪文俊,跑去向徐寿辉邀功。干掉了二把手,自己就成为二把手。
  陈友谅从此掌握了徐寿辉的军队,他趁势一鼓作气,拿下了诸多城池,成为了江南最强的起义军首领。而此时的徐寿辉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了任何价值可言,相反,看着还碍眼,于是时间不长他又轻而易举地将徐寿辉除之而后快。
  至正二十年(1360)六月十六日,在采石矶的江边,陈友谅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汉,年号大义。
  其实,陈友谅自己做不做一把手,对于朱元璋来说并没有区别,因为他很早就认定陈友谅才是自己要拔的那颗钉子。
  朱元璋占据的应天位于长江下游,陈友谅的势力范围恰好在长江上游,两军对垒于江上,是迟早的事。但朱元璋迟迟不肯开战,因为水上作战,水军至为重要,但朱元璋那上千条所谓的战船,不过是些破烂的渔船,和陈友谅那支真正的舰队来比,开战无异于自杀。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常常不给人那么多准备的机会和思考的时间,公元1359年,因为一个突发事件,朱元璋不得不马上采取行动。
  这一年十一月,朱元璋的部下常遇春生擒了陈友谅战俘三千,因贪图一时手瘾,把他们一个都不留地活埋了。陈友谅顿时怒了,朱元璋的麻烦也来了。当陈友谅率领着无敌舰队,浩浩荡荡地兵临城下时,朱元璋才搞明白陈的意图。时间是用来作决定的,不是用来给自己留后路的,朱元璋深刻地明白这一点。
  这时候,刘基来了。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朱元璋召集众谋士商讨对策时,“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总之一句话,就是放弃应天。刘基一言不发,朱元璋看他脸色阴晴不定,就将刘请入内室。这时的刘基,情绪激昂,他说道:“主降及奔者,可斩也。”朱元璋就问刘基有什么办法,刘基分析说,陈友谅为人骄躁,正面冲突肯定不行,只能打伏击,待敌深入后,一举拿下。
  可是陈友谅毕竟坐拥强大的水军,怎么才能诱敌深入呢?又在哪儿伏击他呢?这时的朱元璋,再次发挥了自己天才的军事才能:既然水军不如陈友谅,那就不在水上打,逼陈上岸,在岸上就是朱元璋的天下了。
  不得不说,刘基和朱元璋都是深谙兵法的奇才,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他们能够冷静判断局势,并且作出正确的决断。虽然以弱对强无异于以卵击石,可如果换个角度,就能够将劣势变为优势。
  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原是陈友谅的手下,此刻派他去诈降是最好的人选。聪明一世的陈友谅,此次也和赤壁之战前的曹操一样,搞不清楚状况了,他按照康茂才制定的路线发起了进攻,没想到关键时刻康茂才掉了链子,他只好率兵退回到了一个叫作“龙湾”的地方。
  陈的大军刚一全部登陆,就进入了伏击圈。朱元璋立即发起了进攻命令,徐达、常遇春等大将率军连番攻击,陈的军队仓皇之下根本无法抵挡,只得向战船奔去,不料几乎所有战船全部搁浅,无法行驶。就这样,陈友谅的无敌水军生生被朱元璋拖上岸,狠狠地打了一回合。
  这一战,汉军损失两万余人,陈友谅败走江州。朱元璋则缴获不少战船,充实了水军,朱元璋大胜。
  刘基对陈友谅的评价很是准确:骄躁。杀降一事就能使其暴跳如雷,不经思索就匆忙开战;虽然兵力上占尽优势,但背水一战,胜算又有多大?骄躁的性格使陈友谅没有仔细辨别康茂才反戈的真假,他的败走可谓咎由自取,与人无尤。
  不过陈友谅当然不会这么轻易被打倒,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是对君子而言,陈友谅不算君子,也不需要十年。差不多三年后,他就重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军兵临洪都城下。守城的不是别人,乃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此人一身恶习,看上去像个纨绔子弟,实则不可小觑。陈友谅以为自己捡了个软肋,却不想啃的是一块硬骨头。
  洪都一战,朱文正用区区四万人,牵制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长达三月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陈友谅虽兵力有所损失,但仍强于朱元璋。更何况,陈友谅还有一支引以为傲的无敌舰队。力量悬殊人所共知。这时候朱元璋亲率的二十万大军开赴洪都,陈友谅避至鄱阳湖。公元1363年七月,鄱阳湖决战打响了。
  陈友谅将战舰用铁锁连接起来,试图以此给朱元璋造成巨大的压迫,但这却让朱元璋想起了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是怎么失败的。历史又一次重演了,鄱阳湖顿时火光一片。就在双方激战、难解难分之时,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正在船上指挥作战的陈友谅,突然被一支射来的流箭击穿了头颅。一代枭雄,竟如此陨灭。
  陈友谅显然不敌曹操,不论从个人能力还是运气来看,他都顶多算半个。除掉了这半个曹操,还有一个袁绍在等待着朱元璋,这个人就是张士诚。
  





上一本:抗战时期苏联援华史论 下一本:汉代扬州区域文明发展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明史原来可以这样读的作者是刘观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