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宋史原来可以这样读


作者:刘观其     整理日期:2014-08-19 12:54:04

宋朝(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其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又可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太祖建国时为避免重蹈唐朝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遂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影响深远。一方面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武力积弱不敌北方外敌。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本书用轻松的文风、新颖的观点讲述宋朝大历史,带领读者进入富有魅力的宋朝。
  作者简介:
       大众畅销书作者,常常以犀利的言辞,独特的视角,泼辣的文风道古论今。
  目录:
  第一章天子命中定乱世青年闯天下郭威露锋芒天下改姓郭借奇异天象而兵变点检变天子第二章帝王位难坐醉翁之意不在酒酒杯再次端起费尽心思为分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天子离奇之死第三章扫荡群雄收后蜀入囊中红颜祸水有功无赏的潘美出师未捷身先死军临金陵城下第四章内忧外患为荣誉而战四川农民忍无可忍耻辱的盟约伪造天书第五章后宫与朝堂之争不是皇帝胜似皇帝平民太后高谈阔论真名士为亲母争名朋党之争第六章宋夏逐鹿疆土李元昊标新立异创西夏狭路相逢再遇强敌第七章绝地逢生气势汹汹的辽使富弼平息风波忧国忧民文忠公七嘴八舌论新政大笔一挥论朋党第八章江山欲稳还乱三角关系文彦博名声大振帝王家的双簧真实的包青天异才梁适求功名葬礼之争狄青哀愤之死既卑又亢的英宗第九章理想有多远浪子回头分庭抗礼为争名心怀理想的宋神宗小试牛刀一探“青苗法”究竟改革在继续第十章新法不遂人愿逆流而行的新法小人夺权君子罢相写诗无端被诬陷梦碎身死第十一章大势将去守旧的高太后废新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才子皇帝却喜佞臣昂贵的爱好方腊揭竿而起落荒而逃的徽宗第十二章国破家亡大辽的没落誓死保开封再围开封昏庸皇帝竟求和金军铁蹄踏大宋江山毁于谁手第十三章北宋残余南迁峰回路转一心北伐的李纲宗泽抗金雪恨兵变杀宠臣正义的选择第十四章战战和和不问苍生问权位精忠报国口蜜腹剑屈辱议和有志于抗金的孝宗抗金失败也议和第十五章权臣欲挽狂澜绍熙内禅木偶皇帝宁宗多行不义必自毙试图救国的理宗收复故都无望佞臣当道第十六章再次流亡智障皇帝好大喜功的贾似道一腔热血无处可用生死决于此战历史重演最后一搏第十七章两宋精神宋词最多情书法界的四大才子巾帼不让须眉歌舞达旦的西湖伟大的改进:活字印刷术佛教王朝附录宋代帝王年表赵宋王朝三百余年,是一段值得现代人铭记和深刻反思的历史。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虽然有人认为崖山海战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但在悲壮之中迸发出的崖山精神却永垂千古。乱世青年闯天下
  五代乱世,兵荒马乱,战事连连,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但是再辛楚的生活也不能阻止一个青年憧憬美好的未来。一千多年前,一个俊秀青年望着战火四起的远方,想着自己未来的路,期待着,迷茫着。
  开封城内,朝阳刚刚升起,一个土坯巷子内,这位年轻人怀着复杂的心情,在家人的目送下,恋恋不舍地离开家,外出谋生。此人正是赵匡胤,未来的大宋开国皇帝,此刻却觉得未来一片灰色。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唐时一个国家底层官员,俸禄微薄,勉强可以维持生活。从五代伊始,他处事便是战战兢兢,谨慎小心,如履薄冰,在乱世中学得一套独特的生存法则,在不断的朝代更迭中,他总是能够谋得一官半职,尽管称不上富足,但总可以养家糊口。在这乱世之中,最重要的是活下去。然而,随着家中人口的增加和孩子的不断成长,战乱日益频繁,经济日益萧条,赵家的生活越不如从前。
  赵匡胤作为家里的长子,当时已过弱冠之年,且娶妻生子,更应该独立谋生。尽管割舍不下父母妻子,但作为家里的男人,赵匡胤选择于乱世闯天下。
  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而几乎没有人生经历的赵匡胤不知何去何从,只能投奔父亲赵弘殷的旧友。就这样赵匡胤南下到了随州,投奔这里的刺史董宗本。赵匡胤非常顺利地在这里谋得一份差事,尽管没有权力与高薪,但是能够填饱肚子,偶尔给家里一些贴补。
  赵匡胤豪迈不拘小节的性格使得他很快就跟周围的人打成了一片,领导才能逐渐显露。赵匡胤的大名不胫而走。有个人开始对赵匡胤看不顺眼,此人正是刺史董宗本的儿子董遵海。董遵海是养尊处优的公子哥,极为高傲,走到哪里都出尽风头,看到赵匡胤受到大家喜爱,而自己却为大家甚至自己的父亲忽视,心生嫉妒。所以董遵海开始在父亲董宗本那里说赵匡胤坏话。毕竟血浓于水,纵使是儿子董遵海的不是,董宗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给赵匡胤一些盘缠,打发他离开。
  赵匡胤因为太优秀而抢了旁人的风头,在随州仅仅待了半年就丢掉了生计。但他并未就此失落归家,而是选择继续自己的闯荡生涯。
  离开随州,赵匡胤又到了复州,这里的防御使王彦超是赵弘殷以前的部下。王彦超一听是赵弘殷的儿子前来投奔,立刻盛情款待。赵匡胤饱餐一顿之后,心想王彦超如此痛快,暗想自己肯定能在这里谋得一官半职。然而,这位青年高兴得太早。第二天,王彦超就派人送来一些盘缠给赵匡胤,后者犹如被一盆冷水泼在头上,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
  赵匡胤不知要去哪里,天下之大,不知何处才是安身之地。他想到了家中的亲人,可若是就这么回去了,男子汉大丈夫的脸面何存,自己就要如此平庸下去吗?
  一天,走着走着,赵匡胤累了,看路旁有个破旧的寺庙,走近一看,匾上书曰“清幽观”,便走进观里休息。这个时候,一阵哭泣声传来,赵匡胤顿觉蹊跷,在观内左找右找,找到一间被锁住的暗室,原来女子的哭泣声是从这里传出。赵匡胤将女子救出,一问才知这女子名赵京娘,本是开封人氏,跟随父亲出游遭遇土匪抢劫,被困于此。赵匡胤看此女孤单一人,不忍其一人回家,便与之结为兄妹,千里送其回家,一路上对赵京娘体贴关怀,令赵京娘感激涕零。赵京娘便向其表达了爱慕之心,此时的赵匡胤正处在人生低谷,整日忧心忡忡,哪里还有心情谈情说爱,便婉言拒绝。这便是后来流传至今的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
  本打算不闯出一片天地就不回家的赵匡胤后来阴差阳错地还是回到了家中。而这一年来家乡开封发生了太多的事。一度强盛的契丹这时已由于耶律德光暴病身亡而逐渐衰败,迅速分裂。分裂后的契丹实力大打折扣,已经没有力量去统治中原地区。
  契丹一走,已在太原建立后汉政权的刘知远一支势力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中原地区。然而,好景不长,刘知远登基仅一年有余就病逝,他的儿子刘承佑继承他的大业。这年,刘承佑18岁。
  刘氏轻而易举得天下,自然根基不稳固。对于这个刚刚上任的少年皇帝,部分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对其采取漠视的态度。而刘承佑也确实不争气,每每上朝时,在金銮殿上竟然哈欠连天,毫无帝王风度。于是李守贞、赵思绾和王景崇三节度使趁机举起了反旗。当叛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刘承佑才惊恐万分,惊慌失措的他一时间竟然不知道如何是好。臣子们终于认清了主子不争的现实,为今之计,就是找出个有威望的人来,以其威名领军抗敌。
  面对世事多变的家乡开封,赵匡胤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自此开始了帝王之路。
  
  郭威露锋芒
  大军将临,而后汉少皇帝仍然六神无主,只是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这叛军来势汹汹,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刘承佑不知怎样应对,派谁应对。其实这个时候有个非常合适的人选,此人便是大将郭威。不过,刘承佑对于这位久经沙场的大将军又敬又畏,不敢轻易将统领权交给郭威。然而形势刻不容缓,决定大将之选迫在眉睫。
  郭威手握重兵,掌握着后汉的军政大权,这让小皇帝感觉如虎在侧,寝食难安。生在乱世的刘承佑清楚地知道,谁掌握军权,谁就掌握了一切。自从登基以来,刘承佑饱受质疑,深受无权之苦,父亲留给他的基业,自己却无法完全掌握在手,完全被架空的滋味不好受。叛臣来犯,机遇与挑战并存。刘承佑想趁此机会培养出自己的亲信,建立自己的威信,到时候能够大权在握,实现一箭双雕的结果。所以,他明知道郭威是最佳平叛人选,但还是要舍近求远,弃之不用。
  刘承佑未经深思熟虑,就找了三个无名小卒领兵出征。几个月下来,连连战败。在事实面前,刘承佑不得不放弃自己虚幻的完美计划,只能起用大将郭威,希望战胜叛军。老练的郭威履历丰富,知道小皇帝不敢重用自己的小心思,但他并无心计较。对于一手打下来的江山,他不会在它危在旦夕之时而袖手旁观。
  郭威领兵出征,毕竟是威高望重,除后汉正规军之外,更有众多壮丁来投奔,赵匡胤就是其中的一员。赵匡胤的父亲曾经与郭威有过一面之缘,凭着这层关系,赵匡胤在郭威身边谋得一份亲兵的职务。从此赵匡胤开始了自己的戎旅生涯。
  话说赵匡胤阴差阳错地回到开封,羞于一个大男人却在家里吃白饭,便想再次外出谋生,但却不知何去何从,再无亲朋好友可投靠,赵匡胤必须从此靠自己。父亲赵弘殷便想让儿子跟随自己,在自己手下干点事情。但是年轻气盛的赵匡胤心比天高,打定主意不再依靠家人救济,一心想要自己去闯出一片天地。恰在这个时候,郭威领兵出征,赵匡胤便立即前去投奔,于是走入了人生的战场,而他的命运也从此改变,这是他本人也无法想象的。他以此为契机,竟一发不可收拾,最终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留名青史。
  郭威虽威望有余,但是对于这次平叛也不是十拿九稳,缘由在于三个叛臣是同时起兵,李守贞据守河中,赵思绾据守永兴,王景崇据守凤翔,而叛臣之一的李守贞也是同郭威齐名的老将,手握重兵不说,郭威所率士卒中众多都是李守贞的旧部,这样一来,自己手下的士卒肯定不会轻易对曾经的首领刀戈相向。况且,李守贞平素对士卒甚是慷慨大方,深得军心,所以他才有恃无恐,公然反叛。若是郭威军中这些李守贞旧部心绪不稳,念着旧情,在战场之上倒戈相向,郭军必然军心大乱,必败无疑。郭威辗转反侧,心绪不宁,看来,拉拢军心是当务之急。这时,郭威想到了五朝元老冯道。
  冯道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历经五朝,并且每朝每代都担任要职,担任过中书省长官、宰相、三公、太师等职务。这在常人看来很难以置信,乱世之中,朝代和皇帝轮流转,唯独冯道有泰山压顶而不倒的能耐,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更为神奇的是,冯道虽历经数朝,侍奉数位皇帝,但仍然被列为忠君之行列,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个人魅力。
  当时,冯道跟郭威同朝为官,关系非同一般,知郭威因出征之事而愁眉不展,便献上良策。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冯道深知人性的弱点,便提出以利诱为方式收买军心。郭威接纳了冯道的建议,赏赐士卒毫不吝啬,并且奖励军功,定出赏罚分明的政策,允诺立功者酌情授予官职。郭威此举甚是有效,士气一下子被鼓舞起来。
  郭威一路行军,赵匡胤跟随左右,不久就到达了河中。河中城城门紧闭,城下攻城军将其围得水泄不通,李守贞被困于城中。李守贞作战无数,自然是有一些谋略的,他高筑城墙,加强防备,攻城军一时难以攻克城门。郭威也不是容易对付的人,一招不成,再生一计。
  李守贞被困于城中,死守无援,粮草更是日益消耗,若再得不到及时供应,就难以维持,所以李守贞必定会出城筹备,这个时候就是一个攻城的大好时机。攻城军只要守在这里,耐得住性子,就可以以最少的伤亡获得最大的胜利,这可真是一个万全之策。
  于是,郭威即刻命人在河中城下扎营筑寨,很快,城南、城西、城东三面就筑起了连续不间断的营寨。郭威如此心思,士卒大为不解。李守贞已经是瓮中之鳖,谅他插翅也难逃,若是趁此士气旺盛之际,一鼓作气,拼尽全力,定能够将河中一举拿下。带着这样的怀疑,士卒除了焦急的等待,别无他法。
  自此,拉锯战正式上演了。李守贞多次出城,攻打郭军营寨,郭威便下令重建,如此三番两次,郭军士兵甚是焦虑。但是也不容忽视的是李守贞也受到了重创,每一次出城死伤不说,更是不乏逃跑者。
  这日,士卒终于盼来了郭威攻城的命令。因被取胜之心磨得再也耐不住寂寞,郭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已经疲惫不堪的河中城攻下,且伤亡少之又少。士卒终于明白了郭威的一番苦心,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不禁纷纷对郭威表示信服。此后不久,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也相继归降。一代大将郭威再次用智慧谋略让人敬佩。





上一本:汉代扬州区域文明发展 下一本:六朝文明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宋史原来可以这样读的作者是刘观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