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帝国败于中层


作者:王健平     整理日期:2014-08-19 12:47:28

本书从中国社会的历朝历代多重政治势力角逐博弈的过程中,挑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按节加以阐述,向读者展示出历史上一幅幅生动的盛衰图卷和政坛百态,从中梳理出“中层垮,帝国必然垮”的历史脉络。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借古明今,看清历史内在的必然发展规律,并用以指导自身的工作和生活。
  作者简介:
  王健平(笔名如火):历史研究爱好者、传记作家,主要从事文史、社科类研究和创作。已出版作品有《拉里埃里森传记》、历史故事集《不可不知的论辩故事》、《带队伍:中基层管理者战斗力法则》等。
  目录:
  序言
  一、秦帝国——趋利避害的仓鼠哲学家
  1.赵高:偷走帝位的硕鼠
  2.李斯:目光短浅的仓鼠
  3.胡亥:最失败的接班人
  4.子婴:千古艰难唯一死
  二、东汉——盲动拆台的群臣
  1.外戚、宦官、士人:谁会杀死东汉?
  2.李膺:有一种幼稚叫登龙
  3.何进:被“上面有人”害了
  4.董卓:拆掉所有人的台
  三、蜀汉——被理想主义拖垮
  1.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美好传说
  2.关羽:从起点开始就出错
  3.蒋琬:治国理想空徒劳序言
  一、秦帝国——趋利避害的仓鼠哲学家
  1.赵高:偷走帝位的硕鼠
  2.李斯:目光短浅的仓鼠
  3.胡亥:最失败的接班人
  4.子婴:千古艰难唯一死
  二、东汉——盲动拆台的群臣
  1.外戚、宦官、士人:谁会杀死东汉?
  2.李膺:有一种幼稚叫登龙
  3.何进:被“上面有人”害了
  4.董卓:拆掉所有人的台
  三、蜀汉——被理想主义拖垮
  1.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美好传说
  2.关羽:从起点开始就出错
  3.蒋琬:治国理想空徒劳
  4.姜维:理想尽头是悲哀
  四、西晋——嬉皮士的时代病
  1.竹林七贤:鸵鸟的姿态
  2.石崇:此生不差钱
  3.王衍:吹垮帝国的高人
  4.五石散:名士们的难言之“瘾”
  五、隋帝国——被玩完的遗产
  1.杨勇:遗产争夺战的输家
  2.李密:关陇门阀=职业造翻专家
  3.宇文化及:大好头颅,我来斫之
  4.李渊:被低估的“阿婆”
  六、北宋——文人的倔脾气
  1.王安石:安石不出,奈苍生何?
  2.神宗群臣:到底谁在反对变法?
  3.司马光:东风和西风的战斗
  4.蔡京:把道君推向漠北
  七、建文帝——纸上谈兵空余恨
  1.朱元璋:淮右布衣,敢教日月换新天
  2.朱棣:恰似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3.削藩:大书呆+官二代=闹剧
  4.建文群臣: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
  八、明帝国——历史从不缺少叛徒
  1.李永芳:帝国的背叛者
  2.袁崇焕:规则的背叛者
  3.毛文龙:职责的背叛者
  4.吴三桂:方向的背叛者
  九、太平天国——天京城的2700个王爷
  1.洪秀全:从“永安封王”就埋下了祸根
  2.杨秀清:想取代老大的中层
  3.石达开:被推向不幸深渊
  4.烂掉的中层:王爷满地走,侯爷多如狗
  十、清帝国——裙带联系五十年
  1.李鸿章:千古第一裱糊匠
  2.丁汝昌:悲情刘公岛
  3.盛宣怀:顺着铁路推向灭亡
  4.袁世凯:叹息神州变缺瓯
  十一、所用非人——“大总统”的皇帝梦
  1.宋案:说不清,道不明
  2.严复:荒唐闹剧总归空
  3.袁克定:梦中的皇位
  4.北洋诸将:各寻各自门序言
  帝国崩塌的背后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希望的阳光穿透厚重云层,播撒到神州国土的每个角落,勾勒着充满欣喜和憧憬的复兴前景。
  然而,“忘记历史即意味着背叛”,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几千年历史复杂的“双面”性。
  一方面,在如斯漫长的岁月中,这个伟大国家在不断凝聚的封建体制下,创造出悠久的文化传统、丰盛的物质文明,雄踞寰宇、几乎无人可及。
  另一方面,帝国体制的每次重建,几乎都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浩劫,更是顶层统治者未曾设计过的场景——
  镜头一
  公元180年前后,东汉的全国人口统计数字已超越西汉时代的峰值,高达7000万。
  仅仅在几十年之后,随着帝国全局的糜烂,加上天灾人祸的侵袭,魏、蜀、吴三国鼎立初期,全国人口的总数已经下降到868万人。
  这个可怖的统计结果,意味着全国有98%的人口在帝国消亡的过程中“非正常死亡”。序言
  帝国崩塌的背后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希望的阳光穿透厚重云层,播撒到神州国土的每个角落,勾勒着充满欣喜和憧憬的复兴前景。
  然而,“忘记历史即意味着背叛”,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几千年历史复杂的“双面”性。
  一方面,在如斯漫长的岁月中,这个伟大国家在不断凝聚的封建体制下,创造出悠久的文化传统、丰盛的物质文明,雄踞寰宇、几乎无人可及。
  另一方面,帝国体制的每次重建,几乎都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浩劫,更是顶层统治者未曾设计过的场景——
  镜头一
  公元180年前后,东汉的全国人口统计数字已超越西汉时代的峰值,高达7000万。
  仅仅在几十年之后,随着帝国全局的糜烂,加上天灾人祸的侵袭,魏、蜀、吴三国鼎立初期,全国人口的总数已经下降到868万人。
  这个可怖的统计结果,意味着全国有98%的人口在帝国消亡的过程中“非正常死亡”。
  镜头二
  1644年3月17日,紫禁城内。崇祯皇帝朱由检起床后接到报告——大军已经包围了北京城。
  第二天,皇帝亲手写下遗诏,但显然无处可送。他只能仰天长叹、狂饮美酒。带着醉意地让皇子脱下华美朝服,换上破烂衣服逃生,并固执地要求后妃全部自尽,然后丧心病狂地持剑将试图出逃者一一斩杀。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放过,两位公主同样死在他的御剑之下。
  最终,彻底崩溃的皇帝,用一根麻绳将自己吊死在煤山东麓的老槐树上。
  这位勤政但不优秀、无助且更不走运的朱由检,用最惨烈的死亡方式,将其全家变成滚滚烟尘中的祭品,亲手奉献给一同消失的大明帝国。
  镜头三
  1914年冬至凌晨,北京天坛。
  栏杆旁,一排排士兵身着制服、头插羽毛,同时手持长矛,看上去不伦不类。
  道路旁有两百多名乐师,身穿奇特的缀星蓝底长袍,手捧先秦时代的乐器,寒风中呜呜而作。
  一大片文武百官,身着祭祀长袍,全体翘首以盼,等待最后出场的那个人。
  不久之后,骑兵护卫下的专车来到了圜丘墙外,一顶八抬大轿将总统送到了墙内临时搭建的帐篷中。等他更衣完毕,帝制演出的彩排——冬至祭天,将正式开始。
  一年后,袁世凯走出让他九泉抱憾的最后一步——称帝。
  八十三天后,“洪宪”梦碎,人亡政息,人们在其桌上发现了袁世凯最后的手书:“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
  从皇位之始的嬴政,到帝国梦短的袁世凯,同一种体制在不断循环中,像女娲造人一样捏就408位大大小小的皇帝,各自建立起疆域大小不等、世袭时间不同、历史评价迥异的政权。在这些执政者的眼中,有一统天下的浩然之气,也有偏安一隅的无奈局促,但其身后,无疑都有相同的闪光梦想在驱动:以帝国的形式和名义,集纳整个民族的诸多精英,建立属于家族的不世功勋,创造并谱写令后人目眩神迷的永恒历史。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千多年以来,最终无一位皇帝成功,无一个帝国永生。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如果暂且忘记不同角度的历史学定律,远离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离开地理、气候、自然的客观环境,甩掉社会和经济学的沉重研究,将考察的目光掠过不同帝国内部的那一张张面孔,人们可以发现,所有的毁灭,都发源于其中某些重要面孔在重要历史关头所展现出的表情。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今天的人们足以有资格站到理智和文明的最高度,来肆意评论那些早已逝去的灵魂,并用薄薄的一页纸张来概括他们对毁灭应负的责任——这本来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有话语权。
  然而,如此板起面孔的检讨,并不足以描绘既往之细节,更不足以警示来者以真实。只有撕去那层简单的善恶标准,或者绝对化的评价体系,转身深入到其中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看到他们各自选择的不同,才会真正明白,个人的行为,于帝国的毁灭究竟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本书从历史舞台中截取十一段宏大毁灭的不同场景,并将聚光灯集中于帝国中层内面临重大选择的不同人物,或观察其性格招致的错误,或展现其理想铸造的失误,或同情其不幸的人生选择,或抨击其低劣的人格定位。本书寄托了作者这样的微薄希望:这本小小的历史读物,为读者奉献出的不仅仅是点滴的趣闻轶事,更希望通过对个体和组织相互影响和互动的叙述分析,带来另一个观察视点、另一种思考模式。
  无论如何,纵然是螺旋形的方式,人类的宏观足迹,也永远会攀登于进步的道路。属于帝国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当征途上跋涉的人们回首相望,因为本书中的那些面孔而悚然警醒并获得宝贵经验,我们有理由因此相信,研究和发现这样的历史,依然充满乐趣,同时具备足够意义。
  李斯:目光短浅的仓鼠
  李斯不是硕鼠,他没有赵高那么大的胆量,书本知识给了他能力,但也曾给过他约束。不过,李斯不可能愿意做胡亥那样老实的小白鼠,骨子里,他更欣赏的是赵高那种胆大妄为、敢于孤注一掷的硕鼠,而现实中,他选择的是那种在粮食堆旁找到安身立命、建功立业之地的仓鼠。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偌大的帝国,为相者却是这样的人,原因何在?
  答案要从李斯的个人经历中去寻找。
  李斯,楚国上蔡县平民出身。由于早年地位低下带来的存在感缺失,加上对贫穷的憎恨、对功名利禄的向往,让李斯选择了将学习看作个人晋升的资本和途径。
  李斯少年时跟从大学者荀子学习,除了掌握统治国家的手腕,荀子思想中那些“礼法”、“性恶”的思想也给了他深远的影响。在荀子的哲学体系中,治国也好,做人也罢,仅仅靠空洞说教的“仁义”是不中用的,还需要具体而现实的“礼法”来应对“本恶”的人性,可以说具备了更多的现实主义。
  然而,过头的现实主义必然导致目光的短浅。李斯在求学之前就有了在这方面扭曲过头的迹象。比如说,在青年时,他曾经对着仓库中的老鼠和厕所中的老鼠发出如下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尔。”
  之后,受到内心自我激励的李斯毅然前往荀子门下求学。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的确不小,但哪怕只是普通人,过于看重环境对自身的影响,都将在思想和行为上走向极端。千百年后,不少人甚至依然将这句话当作座右铭,但实际上,他们和李斯共同忽视了显而易见的事实——无论在谷仓还是在厕所,老鼠终究是老鼠,摆脱不掉的是被人打的命运,尤其需要考虑的是,谷仓的老鼠一旦被发现,即使是小概率事件,其命运也显然要比厕中鼠更加悲催。
  想不悲催只有一个选择——不做老鼠。
  但李斯永远没有机会重新来一次人生。他学成以后,留给荀子一封简短的告别信,宣示自己对于卑贱的鄙视、对功名的向往,目标明确地来到了秦国。恰逢嬴政即位,李斯很快通过文信侯吕不韦的推荐,向嬴政上书进谏,请求他开始图谋关东六国。
  这个建议当然打动了年轻而野心勃勃的嬴政,君臣之恩遇就此如鱼得水。李斯被任命为秦国长史。接着,在他的调遣下,一批批携带高额活动经费的间谍被派往关东六国大肆活动,一张巨大的间谍网为未来的统一战争张开。
  其间,李斯还差点因为受到“郑国渠”事件遭到怀疑而被放逐,而他则靠着自己的一篇《谏逐客书》,保住了自己在秦国的官位。
  其实,这倒并不完全说明李斯有多么热爱秦国,他只是热爱自己的“粮仓”罢了。不过,靠一篇文章而让向来独断的嬴政收回成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鲁迅所言的“秦之文章,仅李斯一人而已”绝不为虚。
  但很快,仓鼠生活的第二次威胁出现了。威胁来自于老同学——同在荀子门下求学的韩非。
  嬴政曾经读过韩非的文章,是韩非的铁杆粉丝,后来,韩非果然来到秦国,并也效仿当年的李斯上书,想得到嬴政同样的重用。然而,李斯怎么可能容许粮仓里再搬进来一只他眼中的仓鼠?很快,他编造出政治传言,各种风言风语刺入嬴政的耳中,等铺垫已毕,李斯不惜亲自出马,说:“韩非是韩国的贵族,他怎么可能真心替秦国出力呢?”
  疑心很重的嬴政将韩非关进监狱,打算等以后再说。可他没想到,李斯先下手为强,动用自己的关系,逼迫韩非在狱中自杀了。等嬴政终于醒悟过来时,韩非的尸骨早就冷透了。
  不仅如此,在统一天下以后,为了压制住儒学的抬头,抓住嬴政担心知识分子宣传鼓动民众谋反的心理特点,李斯强烈建议焚书坑儒。这条建议很快被采纳,六国史书付之一炬,知名儒生从肉体到思想都被消灭了。李斯终于舒了一口气,放眼望去,整个帝国的粮仓现在都是他的了。
  李斯就这样一直舒服到公元前210年。
  此时,在沙丘,当赵高赤裸裸地质问他,同蒙恬比起来,他和扶苏的关系怎么样时,李斯当然知道其动机。不过,相信赵高,肯定要比把信任寄托在扶苏身上要好。答案很简单,赵高会继续让自己生存在谷仓中,而扶苏则有很大的可能是那个把自己推进厕所的主子。
  更何况,服务嬴政这样的大人物如此之久了,李斯也想让帝位上换一个年轻好对付的皇帝,对自己鬓边的白发也算是种宽慰。
  “在所自处”,那时候,看着自己在油灯下不断晃动的背影,紧锁的眉头之后,李斯的大脑中飞快地闪现这个陪伴他一路成功走来的人生执念。
  他相信这一次还是不会选错,本来嘛,李斯坚信,人生的一切都是选择,选A还是选B,答案本身根本没有对错,对错的区别就是利益或损害。然而,李斯这次真的选错了。
  当胡亥执政以后,李斯才发现自己所处的不可能再是粮仓,而是鲜血淋漓的战场,有能力给自己整个粮仓的秦始皇,已经在沙丘死了!
  李斯发现,赵高的权力欲正在迅速膨胀。身为天下的丞相,很多事情李斯自己还不知道,赵高已经通过宫中的关系摆平,而胡亥口中提到的也越来越多的是赵高,这分明是硕鼠要把爪子伸进粮仓里啊!
  正当李斯开始为卧榻之侧越来越响的鼾声而担心时,关东的烽烟又一刻不宁地燃烧起来,从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事之后,冒充六国诸侯后代的草头王们纷纷登场,警报一天数次传到咸阳。而胡亥却根本没有上朝理事的意思。
  这时候,赵高找到了李斯,他故意忧心忡忡地说:“相国,现在关东形势大乱,可是皇上却不理朝政,我虽然想进谏,但可惜力量不够难以说服皇上。要不,还是相国您去劝劝?”
  李斯从心里冷笑,他觉得赵高果然还是要求教于自己的,而这次正是自己重返权力核心的机会。于是,他告诉赵高,只要安排好时间,他愿意进宫面见胡亥。
  赵高很快“安排”好了时间,李斯不知道的是,这个时间,胡亥恰恰在享受美酒、音乐、宫女。因此,对于屡次三番的求见通报,胡亥感到相当的不耐烦,他的习惯是将所有的不耐烦问题都向赵高咨询,而赵高则告诉胡亥,这是因为李斯参与了沙丘之谋,又觉得自己两朝为相,政治实力强大,把皇帝您不放在眼里。而且,据说李斯的儿子李由,同关东叛乱首领陈胜还有联系……
  胡亥再糊涂,也知道害怕,恐惧和愤怒摧毁了胡亥仅有的那点理智,他马上下令逮捕李斯,下狱拷问。李斯刚听到风声就上书自陈。可惜,胡亥不是乃父嬴政,对于文采斐然的议论文没有什么欣赏欲,加上赵高最擅长的情报拦截,结果,李斯在吃尽了牢狱之苦后,被迫承认自己的确参与了谋反。
  虽然如此,李斯的心理防线依旧相当强大,时刻期待平反,这让赵高相当不安。于是,赵高让自己的门客假扮成朝廷重臣,以胡亥下令复查的名义去讯问李斯,李斯当然以为自己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呼冤枉,结果自然是更加痛苦的折磨。
  到了最后,李斯的心理防线完全崩溃了,当胡亥真的派人来核实证词时,他已经根本没有辩驳的力气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八月,秦帝国的两朝丞相李斯被他亲手推上帝位的胡亥下诏判死刑,处死的方法看起来相当繁杂——先在脸上刺字加以羞辱,然后是割掉鼻子,接着是砍掉左右脚,高潮在腰斩,尾声则是剁成肉酱。这是秦代律法中最残忍、仅次于五马分尸的“五具”,作为严刑峻法的提倡人,李斯同他的前辈商鞅一样,获得如此黑色而讽刺的人生结局。
  同时,李斯家族的成员全部被杀。
  受刑之前,大概因为死亡之前的幻觉,李斯同自己的二儿子,谈起自己卑贱时带着全家男丁,牵上黄狗、出蔡城去逮兔子的快乐,父子相对凄然,闻者唏嘘不已。
  面对即将到来的人生终点,李斯终于发现,人世间的幸福并不仅仅在于选对环境,还在于选择合作者、选择自我的本质。
  李斯的死,奏响其“现实主义”人生最沉重凄凉的挽歌,拖沓在咸阳城门外的茫然步履,伴随着漫长队伍中刑具和锁链的冰冷撞击声,成为了挽歌中最后的尾音,并将就此引出属于整个秦帝国的哀乐。
  当然,这首哀乐也属于胡亥。
  
  





上一本:六朝九江志 下一本:华人与中国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帝国败于中层的作者是王健平,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