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


作者:野岛刚,张惠君     整理日期:2014-08-19 12:23:44

英国有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有巴黎卢浮宫,日本有东京国立博物馆,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有两个故宫博物院。
  “两个故宫”是东亚近代史的产物。故宫的魅力根源,来自于数次奇迹似的历史转折。两岸故宫不只是珍奇、瑰丽的宝库,更呈现出政治权力与文化深层结构的样貌。“两个故宫”的存在,串联了什么历史情结?潜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历史思维?
  《朝日新闻》资深记者、“中华圈的专家”野岛刚,历时五年,奔波全球亲身采访,从政治、外交的独特角度梳理了两个故宫的世纪纠缠。
  作者简介:
  野岛刚,1968年生,上智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作为朝日新闻外派记者长期滞留过新加坡、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其后担任东京总社政治部记者,2007年至2010年担任驻台北特派员。采访报导华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议题,目前担任朝日新闻国际编辑部副部长。长年采访和撰写有关中华文化圈的政治、外交、文化方面资讯。出版过《伊拉克战争从军记》(2003),近期作品有《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银轮巨人捷安特》。
  目录:
  序章什么是故宫?什么是文物?
  二十年前对于台北故宫的不协调印象
  蒋介石决定把文物运到台湾
  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的故宫命运
  故宫与其他世界性博物馆的不同之处
  变革季节的到来
  故宫日本展的启动
  故宫大厅被大陆游客淹没
  第一章民进党未完成的美梦——故宫改革
  民进希望改变故宫定位
  表现改革精神的电影
  陈水扁起用的院长
  在“华夷思想”影响下的孤岛
  被钉在南部的“改革”之钥——“故宫南院”
  第三位院长是女性序章什么是故宫?什么是文物?
  二十年前对于台北故宫的不协调印象
  蒋介石决定把文物运到台湾
  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的故宫命运
  故宫与其他世界性博物馆的不同之处
  变革季节的到来
  故宫日本展的启动
  故宫大厅被大陆游客淹没第一章民进党未完成的美梦——故宫改革
  民进希望改变故宫定位
  表现改革精神的电影
  陈水扁起用的院长
  在“华夷思想”影响下的孤岛
  被钉在南部的“改革”之钥——“故宫南院”
  第三位院长是女性
  围绕文化行政的主导权拉开女人的战争
  被国民党阻止的行动
  陈水扁的密访
  “被中华中心主义的铜墙铁壁阻挡”第二章文物流失——是丧失?还是获得?
  中国朝代的盛衰与文物
  文物流失的主角——“末代皇帝”
  香港展出的溥仪的首饰
  文物流出将中华文化传播至世界
  在日本关西开花结果的中国艺术沙龙第三章漂泊的文物
  九一八事变改变了文物命运
  首次故宫海外展览大获成功
  大陆向西再向西
  南京和北京迄今仍“互不相让”第四章文物到台湾
  遍寻不着蒋介石对故宫的想法
  因国共内战急转直下的文物命运
  与文物一起渡海的人
  第二批文物也包括世界最大规模的丛书《四库全书》
  是“造翻者”?还是英雄?第五章迈入“两个故宫的时代”
  台北故宫为何称为“中山博物院”?
  台北故宫建筑与当时的国际情势
  现在已经荒废的北沟仓库遗址
  探究设计者的心路历程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浪潮
  日本人寄赠的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故宫”的进展第六章中华复兴的浪潮——国宝回流
  香港出现圆明园的掠夺品
  参与回流的特殊人士
  一扫圆明园遗恨的人
  受到全世界瞩目的巴黎鼠像拍卖会
  要求返还文物的中国国内动向
  归还运动的结果第七章故宫会达成统一吗?
  记者会上两位故宫院长的反应
  两岸关系改善后台北故宫的“反向操作”
  “南院”的命运如风中之烛
  另怀心思地展开交流
  下一个目标——“日本展”
  唤动李登辉的司马辽太郎
  平山郁夫有志未竟成
  民主党政权的混乱引发再度触礁
  秘藏在文物里的价值观
  台湾版后记
  附录1本书主要人物
  附录2故宫以及中国大陆、台湾、日本之主要大事268
  附录3参考图书、新闻报导一览表老故宫头号专家、与文物生死与共的人——那志良的人生起点
  首先我们绕不过那志良这号人物。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在北京诞生,之后文物移送台湾,一直到台湾故宫的诞生,他经历了与文物共生死的所有过程,可称得上是故宫的活字典。曾经写下《故宫四十年》、《我与故宫五十年》、《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等不少著作。此外,日本历史作家儿岛襄的大作《日中战争》中,也描述了那志良登场的日中战争。这些著作的线索,就是那志良目击的流转经历。
  1925年刚从高中毕业的十七岁少年那志良,进入“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这个委员会是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退位后,在紫禁城所设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是北京政府为了清点及运用清朝皇室留在紫禁城的物品所设的组织,是故宫博物院的前身。
  即将从高中毕业的那志良,在1925年的元旦去拜访高中时校长的家。正好清室善后委员会希望校长推荐人才来整理清朝文物。校长说:“你的个性认真,这不正是个很适合你的工作吗?”那志良也没多想,第三天就开始到故宫上班。
  那志良是满族人,满族在清朝是统治阶层,但那家并非出身于富裕之家,这个工作职缺只是个普通的办公人员。
  当时清室善后委员会集合了许多当时赫赫有名的人士,如汪兆铭、蔡元培、罗振玉等。因为《绍英日记》而出名的清朝官员绍英等人也名列在册。但是他从不出席会议,从他抵制设立故宫博物院的讨论行为,可以猜想在故宫筹备过程,他应该没发挥太大的影响力。
  担任整理文物工作的那志良,当时只是个普通的高中生,对于文物不关心,也一无所知。上班第一天,同事问他:“对古董感兴趣吗?”他回答:“看不出来和我家的茶碗有什么不同,不是都很像吗?”同事们听了笑他:“你家的茶碗一只三毛,这里的茶碗一只可是数千万元。”
  北京隆冬,天气十分严寒,因为怕发生火灾,所以文物的仓库都没有暖气,在里头工作相当辛苦,手脚耳朵都可能冻伤。
  那志良等工作人员整理清点告一段落以后,故宫博物院在1925年10月10日“双十节”正式开放。由于选在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开幕,所以第一天就有两万人以上造访。清室善后委员会在9月29日才决议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赶在十天后开馆,相当匆忙。
  那志良说:“想进去展览室的进不去,想出来的出不来”,当天场面极为混乱。那志良被分配在紫禁城的“养生殿”房间,混乱中喊着:“前面的人往前进,后面还有很多人排队。”一整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
  紫禁城如其字面的含义就是一个“禁城”,自古是皇帝办公和生活的地方,一般人不能进去的。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对外公开,就是故宫博物院开放的那一天。
  这正是“革命的果实”,民众除了关心文物,应该是对于可以解禁进到皇帝的住所更感兴趣吧!
  故宫虽然成立,但是革命后的中国呈现军阀群雄割据的状态,北京政府的行政能力有限。政府的预算一直下不来,那志良的薪资每月只有十五元,虽说本来还能维持生活,但是迟发薪水是家常便饭。那志良刚开始负责图书,后来负责古物。只有周一休假,周二到周六整理文物,周日对外开放时,就负责展馆的整理。
  
  故宫文物第一次搬迁——在民众一片反对声中偷偷离开北京
  1931年1月,故宫理事陈垣把那志良找去,并将疏散文物的准备工作交给他。当时那志良的职位是一等办事员。陈垣对他说:“国家灭亡可以再起,文物一旦失去了就永远回不来。”
  最优先要办理的事项就是将文物装箱。因为文物从来没有离开过紫禁城,故宫里也没有装箱的专家。那志良这些毫无经验的故宫职员一筹莫展,于是决定请教当时在北京“琉璃厂”这一带的古董商经营的店家,他们借助了这些人的帮助。不过后来故宫的职员个个都成为专家,无人能出其右。因为往后的日子,文物在中国各地移动,那志良等人得不断地重复捆扎装箱。
  装箱的文物达一万九千五百五十七箱。里面不仅有故宫的东西,一起搬走的,还有放在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文物。颐和园原本就是清朝皇帝的离宫,而国子监则是自元朝以来的图书馆。其中一万三千四百九十一箱是故宫的文物,其余六千零六十六箱则是来自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东西。
  然而文物决定南运之后,引发了群众的反对运动。“有文物才是北京,文物没了,北京就失去了存在意义。”有人这么认为。那志良等职员也接到言论偏激的威胁电话:“小心没命了,老子在运送文物的火车上安了炸弹。”当时民众认为将故宫文物运出北京的时间必定是日军进攻北京之日,因此故宫外围无论昼夜都有民众集结包围。
  第一批运送队的出发是在1933年1月31日决定的。当天虽然成功地把文物从故宫送到北京车站,但是车站的搬运工因为害怕被群众袭击而没出现,不得已半夜临时决定停止搬运。又过了几天,2月6日,第一批文物再次从北京出发。那志良即将远赴南方,临行前他的婶婶抓了一抔庭院的泥土给他说:“带上故乡的泥土,别把家人忘了。”
  搬运文物刻意选用日本制造的特别列车,优先于其他列车的发车时刻,在冬天的中国大陆从北京,南下郑州、徐州,来到南京郊外靠近长江河岸的浦口,这一趟花了一天半的时间。然而搬运的同时,中国的情势面临重大的转折。2月,日本拒绝国际联盟做出的满洲问题决议。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关东军司令部对热河发动攻击,热河后来也被划入满洲,成为它的一部分。
  第一批文物和运送队伍就意外地被留在浦口。情势紧迫,指挥系统混乱,当局一直没选定文物的保管场所。那志良等故宫职员和文物不得已,就在火车上长期待命。那志良等职员互相开玩笑说:“就像扛着棺材来了,却不知道要埋在哪里!”
  后来当局决定古物和图书送到上海,文献放在南京保管。上海把当时在法租界的旧医院大楼挪作保管场地,该大楼是七层建筑,全部提供给故宫文物使用,文物依照种类寄存于不同的病房。
  第二批文物在3月14日从北京出发,接着3月28日第三批,4月19日第四批,5月15日第五批陆续运出。象征中华民族生命的文物南运计划悄悄完成,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
  
  抗日战争期间文物的大逃亡:广袤大陆,向西再向西
  当这些离开北京、辗转一千七百公里、历经三年流浪期的文物,正准备好要搬进去南京分院时,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全中国的卢沟桥事变。8月时发生淞沪会战,江南一带情势极度紧迫,日军攻击首都南京的危险日增,文物必须再度搬迁。这个阶段称为“西迁”,主要分为三条路线。
  曾运到英国展出的故宫精华文物八十箱,八月时首先被送达位于长沙的湖南大学图书馆。那志良等人搭船从长江逆流而上到湖北省汉口,再走陆路进入长沙。从南京一起运到长沙的还包括政府重要文件,因此一度有流言传出,认为国民政府可能打算把首都从南京移到长沙。
  不过当时大部分的文物还放在南京的仓库,随着战况愈来愈吃紧,高层下达了文物全部疏散的命令。人在长沙的那志良接到要他赶回南京的急电。第一批送到长沙的八十箱文物也要继续往西送,并被分为两个部分。
  第二批文物在1937年12月上旬走水路从南京被运到汉口,运抵汉口的文物有九千三百三十一箱。第三批七千二百八十八箱则是走陆路,到西安西边的陕西省宝鸡。南京是在12月13日被攻陷,所以可谓是千钧一发。事实上运到汉口或宝鸡都不是事先安排的,而是搭乘的火车或船舶正好行经这些地方而已。情况危急,几乎没有什么准备的时间,在战乱时要疏散大量文物的困难可想而知。
  七千二百八十八箱走陆路到宝鸡的文物,被安置在城隍庙和关帝庙两处。这两座庙都是地方的宗教设施,在地方小镇上,佛教道教的建筑是当地最豪华和最坚固的,这在中国并不稀奇。
  从宝鸡往东走就是大城市西安,而且不知道何时会变成日军的攻击目标。那志良负责护送陆路的文物,由于担心文物的安全,他将文物运到离西安更远的陕西省汉中郊外的宗营镇。
  虽然是战时,但那志良还是设法让地方政府调来二十台搬运用的卡车,将文物从宝鸡往宗营镇接连不断地运送。但是正逢冬季天候不佳,输送队伍常因大雪而无法动弹。由于走的是山间小路,人烟稀少,缺乏粮食,护送的人都已做好在半途殉职的准备。运送过程本身的艰辛也就罢了,身后还有一路向西的日军追兵,文物也就被逼着一路往西再往西。
  长沙的八十箱文物被运到贵阳,再被送到离贵阳约一百公里远的安顺洞窟。走水路到汉口的九千三百三十一箱被运往四川重庆,走陆路到宝鸡的七千二百八十八箱则经过汉中郊外再被送到四川成都。汉口被日军攻击,重庆也危在旦夕,重庆的文物只得再往西迁到乐山,成都的文物则再往西迁到峨眉,每条路线都是马不停蹄。紧急的避难行动和日中战争展开的节奏完全一致。
  重庆的文物从长江逆流而上来到长江支流的岷江,再运至乐山,而成都的文物都走陆路。那志良在成都每天奔忙于指挥运送、分配卡车及捆装文物。
  当时所有的文物都处于“千钧一发”的险境,那志良回想道:“最后一卡车从成都出发不久,日军的战斗机就到了成都上空,炸毁机场。天气晴朗,日本空袭机组飞得很高。”
  从成都到峨眉直线距离超过一百五十公里,但是道路崎岖险峻,载着文件的卡车也曾经半路跌落到小河里,幸好文件都没有被损坏。那志良说:这是一条最艰辛的道路,而且还要烦恼没东西吃。
  运送到峨眉的工作告一段落,那志良就被派去负责重庆到乐山的运送。护送队伍人手严重不足,本来随文物疏散的故宫专门人员就只有十多人,其中熟稔文物种类及捆装技术的更少。那志良等职员可说是过着不眠不休的日子。
  那志良诉说搬迁文物的辛苦之中,最苦的是“调度粮食特别困难”。在四川省想找米饭,就只有夹杂着砂和稻壳的灰色东西。买馒头也只有黑的,“实在很难下咽”。
  在文物疏散的最后阶段,还有更加危险的事情正等着那志良他们。走水路的九千三百三十一箱文物运抵乐山郊外的安古乡,但因为河面很窄,必须从岸边逆流拉纤引小木船向上。一次那志良等搭乘的小船遇到急流,与船相连的绳索断裂,船被卷入急流之中,所幸船没有翻覆搁浅上,人命和文物都没有损失。
  为了保护文物,卡车都行驶得很慢,因此一百公里的路程有时要走上半天或整整一天,道路塌陷、轮胎脱落也是常有的事。即使走水路,分散于各小船的文物也经常遇到危险。不过虽然如此,这些文物在运送途中几乎没有遇到破损或遗失。
  从北京出发,历遍超乎常人能够忍受的困难,坚持护送文物的那志良等故宫职员,在这个过程秉持着一个信仰就是——“文物有灵”。到现在故宫仍传承着这句话,不难想象,故宫职员在守护国宝度过每个危机的一瞬间,脑海里会自然涌出这句话。
  文物疏散工程结束后,那志良在峨眉的保管场与文物共同生活了七年。日军的攻击始终未到达峨眉或乐山,那志良等人得以暂且过着安宁的日子。1945年日本投降,1947年文物全数回到南京的故宫博物院分院。





上一本:九十二宗罪:雍正杀年羹尧的缘由与诡局 下一本:粉碎“四人帮”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的作者是野岛刚,张惠君,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