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始建于1906年,在其存在的25年中,共培养了近万名军事人才。它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被誉为民国时期中国的四大军官学校之一。辽宁省档案局(馆)作为辽宁地区永久保存档案史料的重要基地,藏有东北讲武堂第一期至第九期同学录及相关档案史料。近年来,社会各界来馆查阅东北讲武堂学员名录等相关资料的人员越来越多,将其公开出版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为实现对档案原件予以有效保护,故辽宁省档案馆与辽宁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东北讲武堂同学录》。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九期,为影印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在原书的基础上有所加工和改进。 作者简介: 辽宁省档案馆是国家一级档案馆,是首批对外开放的档案馆之一。专门从事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保护、接待利用和编辑出版等工作。馆藏档案资料718个全宗1,388,900卷、25,522件。珍藏着唐、明、清、民国、日伪等历史时期,以及新中国建立前后东北大区、辽宁地区省级党、政、群机关档案。档案种类之多、年代之久远、内容之丰富、馆藏之珍贵,都居全国省级档案馆前列。语种以汉文为主,并有大量的满文、日文等档案。"东北讲武堂是近代中国东北地区著名军事院校。与创办于1906年的天津讲武堂和创办于1909年的云南讲武堂并称为三大讲武堂。它从1907年开办,到1931年11月停办,历经三次历史变迁。 (一)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军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为了继续维系清王朝的统治,安抚民心,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推行“新政”。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即是编练“新军”。1903年,清政府为军队新式化,提出了建立一整套陆军学堂的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各省陆续成立了陆军各级学堂。 1905年,清政府任命赵尔巽为盛京将军。赵尔巽到任后,积极推行“新政”,锐意训练新军。为培养统兵军事人才,赵尔巽于同年遵照陆军部章程,在奉天大北关万寿寺胡同老将军府设立奉天陆军小学堂,即东北讲武堂的前身。奉天陆军小学堂,为“培养陆军将校之初基”,即造就新式陆军初级军事人才的学校。凡是宗室、满汉官员子弟,年龄在15岁至18岁,具有小学文化程度者,均准入学,学制定为三年。学员经过3年学习和军训,可以初步获得最新科学知识和军事知识,然后随军见习一年,分配到陆军充任下级军官。 1907年4月,东三省官制改革,清政府任命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同年8月,清政府制定了全国编练陆军36镇的庞大计划,其中第二十镇建于奉天。新军编练亟需新型军官,清政府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作出统一的规定:“各省应于省垣设立讲武堂一处,为现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根据这一要求,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置设东三省讲武堂,初设时选址于奉天陆军小学堂屋舍。后移至奉天省城东门外营房,新校址“添造堂舍九十八间,共计三百八十八间”,校名始曰“东三省讲武堂普通科”,后易名“陆军讲武堂”,拔选奉天巡防营出色的军官入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 讲武堂设立之时,即颁行《东三省讲武堂暂行章程》,规定“本堂为三省各营现带兵官长研究武学之所”,“全堂设总办一员、监督一员、分科教练官四员、总教习一员、分科教习四员、分科助教习二十员、执事官一员”,俱以陆军学堂毕业学生出身人员充当,同时聘请各部队长官来堂讲习。培训对象分为两科,第一科为新编陆军军官,第二科为巡防、捕盗各营军官。每期名额,第一科100名,学期半年;第二科200名,学期一年。学员均由各镇(师)、协(旅)、标(团)、营摊派选送。教学内容“分为学科、术科两类:学科为战术、军制、兵器、地形、筑垒、交通、卫生、马学、服务纲要、军用文牍等项;术科为各兵科操练、野操、体操、剑术、射击等项”。 1908年10月始,开设陆军、巡防两个班,学期六个月,共举办三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东三省讲武堂停办。1911年4月,赵尔巽接任东三省总督。1912年,巡防营改为陆军师,“(东三省)讲武堂监督崇久甫以东省各军队多系防营改编,各级官长学识颇有不完全之处”,“禀请赵督(赵尔巽)择期开堂”。出于整军经武之目的,东三省讲武堂又继续开办,但不久即停办。 (二) 1913年2月,为“造就军界人材”,奉天都督张锡銮“以东省地处两强设或有事,军队不敷调遣”,调刘介藩来奉筹办讲武堂,定名为“奉天讲武堂”(亦称“奉天陆军讲武堂”)。奉天讲武堂参照前东三省讲武堂的办学方法,学员分设两班,轮次调训陆军各师、旅和巡防营官长,分步、骑、炮、工4科,额定学员160名,学期为1年。设堂长1员,科长教官4员,教官6员,副官1员,助教1员。开学前,张锡銮特地“遴选熟谙军事教育人材6人”,即步兵科:秦华、邓承鼐;骑兵科:刘荫培;炮兵科:郝玉铭、吴文田;工兵科:邱钟灵,为奉天讲武堂教官。教学内容分为学科、术科两类,学科为战术、军制、兵器、地形、筑垒、交通、卫生、马学、服务纲要等项;术科为兵科操练、野操、体操、剑术、马术、射击等项。 经筹备,奉天讲武堂于4月1日正式开学,张锡銮亲临开学典礼训话,大意是:国于二十世纪非武装无以自卫,优胜劣败,竞立争存,树全国之干,司三军之命,非吾军人固有之天职耶?愿不谙韬钤而言,将兵未尝学问而言,军旅是犹市人荷戈莫知所向也,军学之设所宜亟矣,讲武堂为吾军人讲武之地,健儿身手,壮士戈矛,开拓心胸,灌输智识,固今日开学之盛心亦即吾军人求学之本志也,至将来之同仇敌忾,张我国威,五色星徽,光耀寰宇,是则学成致用,种因而获果矣,可不勉哉。 奉天讲武堂开学不久,堂长刘介藩经张锡銮批准,在堂内附设中西医学研究社,遴选有一定医学基础的学生入堂学习,学期为6个月,毕业后即派到各师、旅、团充医官。”1914年1月,讲武堂又申请添设兽医科(马学)。同年4月,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奉天讲武堂因经费不足,即行停办,奉天陆军补习所随即迁往讲武堂内,之后讲武堂以“奉天陆军27师随营讲堂”的名义再次举办,前后共办三期,其中,曾在陆军第27师、28师任职的孙烈臣、汤玉麟、张作相、张景惠等,均由此毕业。1915年,因中日“二十一条”事件再次停办。 (三) 1918年,张作霖出任东三省巡阅使,为了培养军事人才,1919年张作霖于原东三省讲武堂校址重办讲武堂,命名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以解决军官不足的问题。讲武堂设堂长,由张作霖兼任,委任熙洽为教育长、孙旭昌为总队长,本部设教育、庶务、军需、军医、兽医、书记各官,学员编为四个区队。 1919年5月,第一期学员由奉军各部队选送,共有222名在职而无正式出身之军官入堂学习,授以初级军事理论知识。课程编制与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学、术两大科目。学科又分为“军制”、“兵器”、“交通”、“地形”、“战术”、“卫生”等项目。而术科又分为各兵科“操练”、“剑术”、“体操”、“射击”等项目。1920年4月第一期学员毕业,5月续招第二期,毕业学员352名。1921年5月招收第三期,毕业学员391名。 1922年10月讲武堂举办第四期,并调整机构,张作霖亲兼堂长,并以长子张学良为“监督”,其校内职务仅次于堂长。肖其煊为教育长,增设步、骑、炮、工、辎术科担任官各一名,由队长或教官兼任,改区队为中队,设置步、骑、炮、工、辎五科,培训对象主要是奉军各部队在职初级军官,每期400名,学期一年。学习内容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部分。学科有两项:一为六大教程(战术、兵器、地形、筑城、交通、军制),二为典范令(各兵科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通信教范、内务规则、陆军惩罚令等),以及马学、卫生学等。术科包括操场教练、野外演习、技术体操、劈刺、马术等。教官由国内各军官学校和留日回国军官担任。 第四期学员共有335名,除招收现役军官外,同时招考青年学生约占三分之一,学习期限为一年,但青年学生毕业后须见习三个月方准补用。1923年10月本期学员毕业。 自1922年起,讲武堂还增添了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步炮兵教导队、高等军事研究班以及技术班、陆海空专门班等诸种专科教育班与研究班。 1924年1月讲武堂复招第五期学员324名。9月因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员临时解散各回原职。翌年4月复又召集入校,于10月毕业。1926年6月改称东北陆军讲武堂,并于8月招收第六期学员,委任朱继先为教育长,增设各科主任教官,由各兵科教官兼任。 由于规模有限,当时的讲武堂每期只能招收400余名学员,远远不能满足奉军需求。1926年3月,深感新式军事人才匮乏的张作霖决心于北京黄寺成立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分校。6月,张作霖将讲武堂改名为“东北陆军讲武堂”。8月,在北京、沈阳两地招生,经过考试录取1000名学员。1927年3月末,学员经过全部通过考核,正式进入讲武堂北京分校学习,称为第七期。 1928年3月,张作霖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后,自居为“国家元首”,为消除军阀割据的地方主义色彩,将东北陆军讲武堂改名为“陆军讲武堂”,取消“东北”二字。 1928年6月,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将陆军讲武堂改名为“东北讲武堂”,取消堂长职而专设监督,由张学良兼任,鲍文樾为教育长。为了统一东北军事教育机构,所有东北军事教育机构统归讲武堂监督管辖,东北讲武堂改名为东北讲武堂辽宁本校,又先后在黑龙江、热河增设分校。 1928年6月,第七期学员由北京移入本校,至8月毕业,共968名。第八期学员曾于1928年4月解散,调入关内听候分发,至8月复召集入校学习。第八期学员原为四队,1928年秋并入金陵军官学校未毕业学生一队,共计学员559名,于11月毕业。 为整缩奉军,张学良将2000名编外军官送入讲武堂培训,编为第一总队。另招收各教导队、模范队学员2000名入校学习,编为第二总队。第一总队下设步兵十二个队,骑、炮兵各一个队,工兵、辎重一个队,吴玉琳为总队长。第二总队下设步兵十二个队,骑兵一个队,炮、工兵各二个队,其辎重兵科因人数过少归附于工兵第二队内,王静轩为总队长。此外,总队长之下设四个大队长以分辖各队。由于学员增加,1928年9月,张学良下令将校址由奉天小东门迁至东大营新址,于次年2月开始授课。 1929年9月,第二总队经过选拔,淘汰学员百余名,遂将步兵队裁并为十一个队。1930年1月,教育长鲍文樾奉令调出,由周濂代理。4月,第一总队学员1999名提前毕业,即为第九期。第二总队学员属于第十期,于同年9月毕业,共有1871名。 自第十期学员毕业后,当即招收第十一期学员,共有名。并将讲武堂监督管辖的其他军事教育机构,如高等军事研究班、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和步炮兵教导队以及新成立的技术班、陆海空专门班,全部迁至东大营。在原校址设立讲武堂本部,统一负责各军事教育机构的一切行政事务,监督仍为张学良,监督之下另设副监督主持工作,由周濂担任,同时设置教务、训练、事务三个处,王瑞华出任辽宁本校教育长。此时的东北讲武堂学科更全,规模更大,学员更多。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讲武堂第十一期学员尚未毕业,到10月下旬,随北大营驻军第七旅一起撤入关内。11月,东北讲武堂因东北沦陷奉令停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