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封面中国


作者:李辉     整理日期:2014-08-15 15:08:11

一九二四年,北洋军阀吴佩孚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从此,每一次中国封面人物的出现,都映衬着历史的风云变幻。伴随着中国大革命的大起大落、蒋冯联盟的形成、“满洲国”的成立、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重庆大轰炸的艰难岁月,蒋介石、冯玉祥、溥仪、宋美龄……轮番登场。本书以出现在美国《时代》封面上的中国政治风云人物为轴,借《时代》报道的细节,还原出一个又一个当年画面,读下来,有思考,有怀旧,也有深长的叹息。
  这是一个美国刊物与中国二十世纪历史之间的故事。但在更大程度上,它也是中国历史自身的故事,一个如何被外面的世界关注和描述的故事,一个别人的描述如何补充着历史细节的故事。他(她)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选择了他(她)?他(她)又是如何被描述的?
  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记者。
  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和老人聊天》、《巴金传》、《李辉文集》等。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中国作协举办的首届鲁迅文学奖。2007年在《收获》开设个人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散文家”奖项。同年,《封面中国(1923—1946)》一书,被评为“2007年十大好书”之一。2010年,《传奇黄永玉》被“新浪读书”评为“2010年度文学十大好书”之一。2011年,在《收获》开设个人专栏“绝响谁听——八十年代的文化记忆”。
  目录:
  《封面中国》总序
  一九二三:《时代》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创造媒体帝国的人走了
  在中国出生的“《时代》之父”鲁斯
  教育梦:西方传教士的历史尴尬
  TIME的译名——“时间”还是“时代”?
  封面人物走过来
  中国人物串起中国情结
  一九二四:枭雄周围的世界
  “中国最强者”吴佩孚亮相
  八方风雨中风光一时
  政坛混战,乱花迷眼
  临城大劫案震惊世界
  土匪困扰的背后
  衰败中捧读一本破旧的《春秋》《封面中国》总序
  一九二三:《时代》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创造媒体帝国的人走了
  在中国出生的“《时代》之父”鲁斯
  教育梦:西方传教士的历史尴尬
  TIME的译名——“时间”还是“时代”?
  封面人物走过来
  中国人物串起中国情结
  一九二四:枭雄周围的世界
  “中国最强者”吴佩孚亮相
  八方风雨中风光一时
  政坛混战,乱花迷眼
  临城大劫案震惊世界
  土匪困扰的背后
  衰败中捧读一本破旧的《春秋》 《封面中国》总序
  一九二三:《时代》与中?睦?吩ㄔ础?br/>创造媒体帝国的人走了
  在中国出生的“《时代》之父”鲁斯
  教育梦:西方传教士的历史尴尬
  TIME的译名——“时间”还是“时代”?
  封面人物走过来
  中国人物串起中国情结
  一九二四:枭雄周围的世界
  “中国最强者”吴佩孚亮相
  八方风雨中风光一时
  政坛混战,乱花迷眼
  临城大劫案震惊世界
  土匪困扰的背后
  衰败中捧读一本破旧的《春秋》
  一九二五—一九二七:潮落了,人走了,一切重新开始……
  北京:那一个寒冷的冬日
  汉口:又一次义和团式的恐惧?
  南京:炮声响起
  上海:征服者走来
  最有价值的人质
  莫斯科:流亡者宋庆龄的冷寂
  上海—广州:婚礼与暴动,一切重新开始
  一九二八—一九三○:硝烟里,这一曲起承转合
  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巨头端坐在一起
  蒋、冯父子均在漩涡中
  “张之后的张”:从张作霖到张学良
  “基督将军”:战士或叛徒
  盟友间,起承转合
  自治或割据:远去的身影
  一九三一:中国悲情
  柳条湖爆炸:有桥还是无桥?
  不应有的现场缺席
  看白浪滔天:关玉衡远去的身影
  面对东北,此中忧伤谁知?
  幻想破灭了: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
  抵抗或放弃:张学良永远的痛
  愤怒中的困惑:人民外交还是职业外交?
  一九三二—一九三四:人在风雨晦暝中
  两度下野的人又骑在马上
  走进中国的外国人
  陈友仁最后一次的耀眼亮相
  溥仪:千秋惨淡,皇帝一梦
  历史真相在何处?
  一九三五—一九三六:鲸须与拳击
  汪精卫与“鲸须汪”
  南京的刺杀
  东亚前线炮声响起
  中国在哪里?
  出拳
  目击西安,改变历史
  一九三七:输赢之间
  红星在西方闪耀
  蒋经国终于回来了
  战争台风骤起
  上海的悲壮:“从未见过的……”
  榻榻米上办公的日本首相与指挥战争的“中国通”
  目击者把真相告诉世界
  输赢之赌
  一九三八—一九四三:太平洋,看此番云聚云散
  走进雾重庆
  陈诚:蒋介石的继承者?
  中国士兵的传奇
  轰炸珍珠港:“这是一个美妙时刻”
  乍暖还寒时,受冷遇的军事代表团
  宋美龄风靡美国:“从未见过这种场面”
  一九四三—一九四四:落寞的身影
  从空中到地面:援助中国的可能
  白修德披露饥荒真相
  “老中国通”和“花生米”的较量
  “乔大叔的战车”黯然而去
  历史深处的落寞
  一九四四—一九四五:在峭壁之上
  宋子文——在“蒋身边的人”之外
  他能取代蒋介石吗?
  雅尔塔的夜色笼罩中国
  谁在听,那些微弱的声音?
  一九四五—一九四六:大国的博弈
  在波茨坦与重庆之间
  蘑菇云在日本上空升腾
  日本天皇乞降
  蒋介石由盛及衰之时
  马歇尔走进国共谈判
  一页历史,已然翻过,又如何打开?《封面中国》总序
  说明
  《时代》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创造媒体帝国的人走了
  在中国出生的“《时代》之父”鲁斯
  教育梦:西方传教士的历史尴尬
  TIME的译名——“时间”还是“时代”?
  封面人物走过来
  中国人物串起中国情结
  《封面中国》:一九二四—一九四六年速览
  一九四六—一九四七更能消,几番风雨
  封面中国,再翻一页历史
  走出囚禁
  未名湖,诗意中的梦想
  泥沙与疾病<p>《封面中国》总序<br/>说明<br/>《时代》与中国的历史渊源<br/>创造媒体帝国的人走了<br/>在中国出生的“《时代》之父”鲁斯<br/>教育梦:西方传教士的历史尴尬<br/>TIME的译名——“时间”还是“时代”?<br/>封面人物走过来<br/>中国人物串起中国情结<br/>《封面中国》:一九二四—一九四六年速览<br/>一九四六—一九四七更能消,几番风雨<br/>封面中国,再翻一页历史<br/>走出囚禁<br/>未名湖,诗意中的梦想<br/>泥沙与疾病<br/>来了,司徒雷登<br/>一九四七天平的倾斜<br/>“毛的一家”<br/>乐观中再来中国<br/>天平倾斜<br/>筱快乐与“米蛀虫”<br/>滑旱冰的陈立夫<br/>一九四八溃败<br/>Gloom,Gloom<br/>“黑马”李宗仁<br/>“地震之人”<br/>蒋经国“上海打虎”<br/>青岛,美国海军的终曲<br/>一九四九数风流人物<br/>二十年间起与落<br/>“华盛顿的天气太冷了”<br/>最后一瞥<br/>风流人物,烘托而出<br/>“新中国将是我们的!”<br/>一九五○台湾海峡,江河再延伸……<br/>别了,司徒雷登!<br/>海峡水深深几许?<br/>麦克阿瑟握手蒋介石<br/>“秩序专家”<br/>江河再延伸……<br/>一九五○—一九五一“三八线”南北<br/>“蝗虫”与“纸老虎”<br/>成功湖畔,联合国第一时间<br/>斯大林站在红场上<br/>高岗,一个身影的起落<br/>伤痕何止在战场?<br/>“反美”——且歌且行<br/>附录<br/>“历史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颁奖大会上的致辞<br/>以文学拓展历史书写空间——答《南方都市报》记者问<br/>主要参考书目</p>2006年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获奖词:
  李辉的写作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他的文字,不求绚丽的文采或尖锐的发现,而是以一种责任和诚意,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实,在人物中寻求对话。他的一系列著作,作为文化史研究的生动个案,为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增加了丰富的注释。他发表于二○○六年度的“封面中国”系列散文,以《时代》杂志封面人物为引,重新讲述现代中国的光荣与挫折,并在历史的缝隙里忠直地解析人心和政治的风云。这些旧闻旧事、陈迹残影的当代回声,融入了讲述者的感情,也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李辉的写作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就在每一个人身上,热爱现实者理应背着历史生活。宋子文——在“蒋身边的人”之外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宋子文成了这一天出版的《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两个星期前,他刚刚在重庆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代院长。
  封面选用一幅宋子文的彩色标准肖像画。他身着灰色西装,白色衬衫,系着一条蓝色方格图案的领带。方方正正的脸庞,戴一副眼镜,眼神不活泼但也说不上是沉稳,似乎更近乎于平静。宋子文出生于一八九四年,那一年中日之间爆发了甲午海战;一九四四年则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接近尾声之时,前后相距整整半个世纪。于是,在肖像画作者的笔下,年过半百的宋子文,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头发醒目地被点染出斑斑霜色。耐人寻味的是,洋派十足的宋子文脑袋周围,安排着最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景致。左边一座七层古塔,右边一尊威风八面的石狮子,头顶上则是北京故宫一片壮观的屋顶。
  “通往胜利的路在峭壁之上”——在“中国的宋子文”的称谓下面,《时代》用了这样一句说明。
  “峭壁之上”,简单的几个字勾勒出一九四四年中国的严峻局势:史迪威将军与蒋介石的冲突白热化,最终关头罗斯福总统不得不将他召回;盟军在这一年六月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与东线的苏联战场相互呼应,欧洲战场接连告捷;与此同时,日本军队却在中国战场上大举进攻,使中国面临着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最严峻的危机;美国特使赫尔利的延安之行以失败而告终,国、共两党继续对峙,抗日战争尚未结束,内战的阴影却越来越浓重……在一连串令人目不暇接而又忐忑不安的场景中,中国走到了一九四四年的尾声。
  正是在此情形下,自一九三九年以来一直兼任行政院院长的蒋介石,终于在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四日让出这一职位,改由时任外交部长的宋子文任代院长。《时代》这样报道宋子文的出场:
  中国已疲惫不堪了。她从一九一一年以来一直在经历着一场动荡的社会革命。一九三七年后,她几乎是独自抗击着日本侵略者。与此同时,她还要消灭国内的共产党。为了战胜势不可当的日军,她不得不从北平、上海、南京、广州撤退。为了封锁共产党,她保持着对延安的包围态势。蒋介石委员长认为时间会给盟国援助中国的机会。因此,他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但是,在进行了七年的不懈抵抗之后,疲惫不堪的中国,时间与空间的余地都不多了。在这关头,日本再次展开攻势,要把中国一分为二。
  …………
  到了上个月,疲惫不堪的中国和疲惫不堪的蒋介石,都清楚知道了改革不能等到胜利之后才进行——因为盟国的援助到目前为止还是太少、太迟,中国必须像通常一样只能靠自己。不管怎么说,中国和蒋介石已发现其力量之所在。蒋把他的军队交给一位年轻而精力充沛的军委会军政部长陈诚将军来领导。(参见《时代》,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同样重要的是,蒋还改组了他的政府。他任命了中国最能干的管理人才、他的内兄、外交部长宋子文担任中国第二号要职——行政院代院长。军事、经济和政治诸方面的危机迫在眉睫。不仅蒋介石政府的前途,而且中国四万万人民的前途,都与危机的处理结果维系在一起。危机中宋子文承担起最重大、最艰巨、曾让许多人束手无策的任务。
  (《时代》,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自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十几年间,这已经是宋子文第三次出任代院长的职务了。他的每一次出面“代理”,似乎都有“临危受命”的意味。
  宋子文第一次任代院长是在一九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因为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三天前(九月二十二日)病逝。此次宋子文任代院长的时间不到两个月,随即由蒋介石兼任。第二次任代院长是在一九三二年八月,时任院长的汪精卫因与张学良矛盾激化而辞职,故由宋子文代理,七个月后,一九三三年三月,汪精卫从欧洲归来重新担任院长。如今,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初,在蒋介石面临内政外交诸多危机之时,宋子文又一次被请出山。
  这里需要交代一句,一个月前的十一月十日,汪精卫刚刚在日本名古屋因伤病不治而亡。这个在一九三五年曾经成为《时代》封面人物的现代史著名人物,彻底离开了历史舞台,从而也逃过了战后审判。
  宋子文这一次出山,“临危受命”的意味更浓了。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宋子文这一次将不再是一位匆匆过路客。一九四五年五月底他正式就职院长,一直到一九四七年三月离任复由蒋介石取代,整个任期计两年零三个月。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一九四七年三月,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两年零三个月。在此期间,八年抗战取得胜利,随即国共内战全面爆发,接踵而至的重大事件改变着中国的命运,也改变着亚洲和世界的政治格局。宋子文卷进了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中心,围绕重大事件而展开的外交、政治、军事等各领域的活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构成了他的活动舞台。特有的政治身份,与蒋介石之间微妙的关系,与美国的特殊渊源,使他有了表现的机会与空间。在前所未有的政治漩涡中,他跳跃,腾挪,周旋,摔打,直至最后出局……
  在现代史著作中,宋子文的名字是与“四大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定意义上,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果夫兄弟)“四大家族”,就是“蒋家王朝”的代名词,他们的兴衰即是一个时代的兴衰。
  几年前,当我阅读一九四三年三月一日的《时代》时,却又注意到,至少在当时的外国媒体眼里,宋子文并不属于与蒋介石关系密切的人。这期《时代》的封面人物是宋美龄,除了封面人物的报道之外,《时代》还用一个页码的篇幅发表题为《蒋身边的人》的文章,并配发一组人物照片。文章首先写道:
  蒋介石委员长身边的人是一个“帮派”(gang),如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政府班底,或者俄亥俄共和党的组织以及相同情况形成的帮派。这些人个性强,锋芒毕露,但又颇能忍辱负重。这些人是委员长诸多面貌的不同反映。不管怎么说,他们是一批能吃苦的人。
  (《时代》,一九四三年三月一日)文章以下面的顺序一一介绍了“蒋身边的人”:陈布雷、何应钦、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张群、陈诚、戴季陶、王宠惠、王世杰、董显光。“四大家族”中的蒋、孔、陈三家均在其列,唯独宋子文除外。我感到好奇,当即在笔记本上注明一句:“注意:无宋子文。”后来,当又阅读一些相关著作后,才发现,其实不仅仅限于《时代》的记者,当年的不少西方人士通常都习惯于把宋子文与蒋介石看做不同的人。或者说,在宋、蒋与共产党相对立的共性之外,海外人士更乐于看到他们的差异与矛盾。
  毫不奇怪,宋子文这样一个出身于牧师家庭,和宋氏三姐妹一起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人,他身上的那些与蒋介石有所不同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行事风格等,更让美国人有着浓厚兴趣和偏爱。在介绍这位封面人物的教育背景时,《时代》就明确指出:“被委以重任挽救中国的这位中国人,既是亚洲人也更像一个美国人,或者说他可能希望能做到这样。”在这样的基调中,《时代》开始叙述宋子文的故事。





上一本:最有本事的皇帝 下一本: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封面中国的作者是李辉,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