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突破缅北的鹰:中日史料对照下的中国驻印军归国之战


作者:萨苏     整理日期:2014-07-30 20:30:4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有三次被日本人叫做“玉碎战”的,也就是日军被全部消灭的战役,即腾冲战役、松山战役和密支那战役,而这三次战役,全部发生在中国驻印军归国之战中。1943年底,中国驻印军从印度雷多出发,开始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缅北之战。
  旅日学者萨苏,首次利用大量日本史料,与中国、美国史料相对照,在《突破缅北的鹰》一书中全景展现了这一场历时400多天、跨越1600多公里的归国之战的全过程,清晰再现了从新平洋、拉加苏、胡康谷口、打洛、孟关、瓦鲁班、英帕尔,到密支那、松山、龙陵、八莫、芒友,每一次战役的攻防和战场细节。以“敌人之眼”描述了这支抗战时期被称为“天下第一军”的孙立人统帅的“蓝鹰”部队,如何与日军六个师团交手,歼灭号称“丛林之王”的18师团主力,重创三个师团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团。作者文笔灵动诙谐,将一段沉重激昂的战争史,鲜活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
  作者简介:
        萨苏,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现为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住在日本关西的小城伊丹市。出版有《国破山河在》(《亚洲周刊》2007年十大好书奖)、《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等。萨苏是新浪最佳写作奖获得者,文笔灵动诙谐,以敬畏之心写有趣文章,人称“文坛外高手”。其新浪博客点击量超过一亿三千万,作品广受读者欢迎。
  目录:
  第一章新平洋
  井上咸:中国兵来得好快!
  活捉日缅间谍
  令日本人震惊的中国兵
  不平等的较量
  菲亚特战车连
  野人山,让老兵变成了狼
  第二章拉加苏之一
  拉加苏夜袭
  美国人不相信
  孙立人:蓝鹰的灵魂
  孙立人的“八国联军”
  第三章拉加苏之二
  史迪威无奈的选择
  中国兵的“老爸爸”第一章新平洋
  井上咸:中国兵来得好快!
  活捉日缅间谍
  令日本人震惊的中国兵
  不平等的较量
  菲亚特战车连
  野人山,让老兵变成了狼
  第二章拉加苏之一
  拉加苏夜袭
  美国人不相信
  孙立人:蓝鹰的灵魂
  孙立人的“八国联军”
  第三章拉加苏之二
  史迪威无奈的选择
  中国兵的“老爸爸”
  财大气粗的远征军
  “日本兵,你饿吗?”
  第四章拉加苏之三
  绑在树上的日军狙击手
  柏特诺:不懂日本人也不懂中国人
  三条信念让陈鸣人顶了47天
  棋盘上的关键一点
  第五章胡康谷口
  孙立人:用火炮“蹂躏”日军
  40英里打了两个月——“慢慢地”
  孙立人的两大法宝:克钦游击队、迂回战
  第六章打洛之一
  “湖南骡子”廖耀湘
  傅宗良擅自“迂回穿插”
  猴子带路
  井上咸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第七章打洛之二
  井上给冈田支招儿
  傅宗良撤职事件
  打洛踹营之战
  靠大蒜果腹的日军
  廖耀湘:先拔头筹
  第八章孟关之一
  晓高地血腥争夺战
  日军也会“围魏救赵”
  “千人针”与“竹篓血渍”
  “不打下孟关,不剃胡须”
  远征军的钢铁刺猬
  第九章孟关之二
  日军战车:没法儿跟中国人的坦克比
  藤井大佐:死于骄横
  “猪突猛将”牟田口廉也
  田中新一:把自己装进了口袋
  瓦鲁班迂回的主力——梅支队
  第十章瓦鲁班之一
  梅里尔的两个活宝
  南皮尤得而复失
  中国人救了美国人
  打下18师团总部的坦克营
  第十一章瓦鲁班之二
  潘毓昆:脚踩日本“豆战车”
  巴祖卡火箭传奇
  缴获了18师团关防
  战车训练班的风云人物
  田中新一:败走“伐开路”
  史迪威拒绝了英国人
  第十二章英帕尔
  牟田口:指挥颇有亮点
  “不怕狼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盟友”
  史迪威的神来之笔
  古怪而狭义的英军猛将温盖特
  以煮芭蕉为生的日军
  “丛林霸王”谢尔曼坦克
  第十三章中印公路
  凶悍善战的仙台师团
  史迪威公路——中国战场的输血管
  中印公路上的“黄镜头”
  难忘的白衣天使
  一个美军飞行员和地主女儿的爱情
  第十四章密支那之一
  七天穿越原始丛林
  第一次空降,30师闹了很多笑话
  杜聿明、魏德迈:舞会上敲定第一支伞兵
  第十五章密支那之二
  比敌人更可怕的雨季
  奇袭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
  远征军新兵:吹吹打打上战场
  7名日军打乱了一个团的阵脚
  第十六章密支那之三
  柏特诺:不中用的“美国式进攻”
  本多政材也有不得已
  西通截路之战——远征军的封喉一剑
  吉田:“一千多人的大队,就只剩了这三十多人”
  第十七章密支那之四
  唐守治:让高见大佐倒了霉
  吉普车变成小火车
  柏特诺旧病复发,密支那总攻失败
  郑洞国临危受命
  第十八章密支那之五
  攻克火车头要塞
  11条马路之谜
  丸山大佐对水上少将很无礼
  人称“豺狼”的第33军参谋辻政信
  第十九章密支那——松山
  密支那守军的最后一幕
  滇西大反攻开始
  打下松山,粉碎“断作战”
  第二十章龙陵
  辻政信阴险毒辣的“断作战”
  砍掉“双头龙”的脑袋
  龙陵光复前,史迪威黯然离开
  第二十一章八莫之一
  蒋介石:“滇西没有下雨”
  1944:中国驻印军休整
  八莫:日军幻想中的马德里
  让装甲部队守城:日本人的败笔
  第二十二章八莫之二
  英军:与其说是打日本人的,不如说是防中国人的
  西堡之战:一个番号对一长串番号
  七辆日本战车成了战利品
  大佐原好三:大摆“乌龟阵”
  第二十三章八莫之三
  打过八莫就到了家门口
  天不怕地不怕的李鸿将军
  八莫成了“瓮中之鳖”
  第二十四章八莫之四
  日军对八莫的成功救援
  孙立人、李鸿组织反攻
  孙立人与廖耀湘不和?
  史迪威:“中国军队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军队比肩”
  第二十五章芒友
  日军南坎“招魂会”
  反攻,从“Y”字两个枝丫开始
  黍野少佐的《昆司令部战记》
  芒友:打通胜利之路
  外一篇御虎:中国远征军装甲部队作战纪实
  外二篇永远的“林旺爷爷”——一头大象的故事
  主要参考书目为什么这段历史被台湾当局封杀了30年?
  这次突破缅北的归国之战为何被称为复仇之战?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区别在哪里?
  史迪威与蒋介石有矛盾,他怎么指挥中国军队?
  中国驻印军是怎么歼灭号称“丛林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的?
  为什么说孙立人的新一军是“八国联军”?
  中国驻印军在印度训练的情况如何?
  在缅北之战中,中美两国军队是如何联合作战的?
  为什么要打通中印公路?
  《突破缅北的鹰》,带领你首次揭开这段尘封30年的历史。为什么这段历史被台湾当局封杀了30年?
  这次突破缅北的归国之战为何被称为复仇之战?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区别在哪里?
  史迪威与蒋介石有矛盾,他怎么指挥中国军队?
  中国驻印军是怎么歼灭号称“丛林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的?
  为什么说孙立人的新一军是“八国联军”?
  中国驻印军在印度训练的情况如何?
  在缅北之战中,中美两国军队是如何联合作战的?
  为什么要打通中印公路?
  《突破缅北的鹰》,带领你首次揭开这段尘封30年的历史。第一章 新平洋
  整个山谷寂静无声。三名日军像跳着小步舞一样,警觉地弓着腰曲折前进,越走越近,带头的那名日军军官手持南部式手枪,肩上扛着一杠两花,分明是个中尉。几个中国士兵抬起头来,看向新38师搜索连连长潘德辉,那种含义不言自明:要不要抓个活的?
  潘德辉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平静地将手向下一按。没有人知道,这个一度被孙立人将军责备“滥杀”的青年情报军官当时心中在想些什么。被称作“芝加哥打字机”的汤姆式冲锋枪打响了,一串火链之下,那名日军中尉军官一头栽倒在地。
  山谷,顿时被烈焰和弹雨所吞没……
  新平洋之战的主力——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一军新38师搜索连。不过,他们在投入新平洋之战的时候,是下马作战的(详见第30~32页)。
  1943年10月30日,缅甸,茅邦,雨季正逐渐进入尾声。
  日本陆军第18师团步兵第55联队担任值日官的井上咸大尉,接到一条让他大吃一惊的紧急命令,称在胡康河谷西端新平洋一带活动的第18师团混成搜索大队,与从印度方向出击的中国军队发生激战,命令他所属的第55联队立即做出发准备,向胡康河谷方向增援。
  事实上,日军将第55联队主力部署在茅邦,目的就是为了阻止中国远征军驻印部队从印度经胡康河谷反攻缅北。
  茅邦是个不大的缅北小镇,但是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在新平洋之战的前一年,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中,最英勇的将领戴安澜师长就战死在这里。茅邦地处缅北大动脉曼密铁路中段,北上可通缅北的中心城市——日军18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密支那,南下可达缅甸古都曼德勒。从茅邦向西,则是胡康—加迈河谷的入口——孟拱。向西通过日军修建的简易公路穿过这条河谷,可以到达谷口西端的咽喉新平洋,从这里翻越因险峻而恶名昭彰的野人山,对面就是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的基地——雷多。胡康河谷是中国远征军从印度反攻缅北的唯一通道,必经之路。
  不等井上做出反应,第二份电文又已经到达——混成搜索大队遭到重创,搜索队队长荒木与一中尉(当日晋升大尉)战死,命令第55联队主力立即出发增援。
  井上咸的第一个反应是:中国人来得好快!
  从各种情报分析,日军早已预料到中国军队会对缅北发动进攻。然而,日军一直认为中国人要到11月中旬雨季结束后才会开始行动,令他疑惑不解的是,情况怎么会变化这样快,荒木怎么会说战死就战死呢?
  几个小时以后,新的消息传来,新平洋已经失守,胡康河谷谷口的北入口临滨同时遭到突袭,外围据点沙劳被中国军队攻占,在当地驻防的守备队全军覆没,指挥官原矶满中尉战死。
  至此,一切已经没有疑问,日军一直担心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团的大反攻,比预期更早地开始了。
  此时,第55联队主力,除了部分伤病员和运输兵以外,已经全部整装上车,准备出发。听到这个消息,井上心中忽然一寒:原和荒木并不属于同一个部队,在军校和自己却是同期同学,两人在同一天战死,这,算是怎样的一种缘分呢?难道自己……
  新平洋战斗打响的时候,井上咸是55联队第三大队的大队副官。在随后和中国远征军的战斗中,这个大队几乎被全部打光。此时的井上当然不会知道自己的担心倒是没有必要的,此人和那两位同窗的缘分不够深,运气好得很,将是此时这个大队中唯一有幸活到战争结束的大尉级军官,而且能够在几十年后写下一本《死谷胡康的持久防御战》。幸而有这本不厚的小书,才能够让我们知道,本篇开头那一段中方记载的新平洋之战相当写实,那个被打死的日军军官,正是井上的好友荒木中尉。
  正是井上和其他日军第18师团、第2师团、第56师团、第49师团、第53师团、第24独立混成旅团、第33军总部残存官兵的回忆,让我们在60年后能够从敌人的记录中,观察一支中国军队怎样从印度穿过缅北人迹罕至的林莽打回自己的祖国。井上与原、荒木都是日本陆军设在中国奉天的甲种干部候补生第四期同学。荒木专攻侦察,井上和原专攻步兵战术。三人一起被分配到第18师团,关系甚好。就在一个月前,井上刚刚与荒木在茅邦见过一面。茅邦的日军兵营在一片芒果林中,两人在那里曾一起举杯,并谈论起国内一个月前派来的慰问团。当时,荒木正率部增援新平洋方面的日军。
  新平洋,地处胡康河谷以西的新平洋盆地,再向西,则是被称作野人山的喜马拉雅山余脉。此时,在印缅边界前线的日军,是直属于缅甸方面军总部的那嘎特工队,指挥官长桥中佐。这是一支日缅混合部队,包括日军一百余人,伪缅军八百余人,目的是对印缅边境的那嘎人进行“宣抚”,策动他们与日军合作,为日军进一步向印度渗透和防范中国驻印远征军的反攻创造条件。他们以新平洋为据点,频频翻越野人山开展活动,甚至派人深入到雷多的中国驻印军营地展开谍报活动,一度十分猖獗。
  曾在驻印军总部担任宪兵的周文星老人在60年后,还能回忆起当时和这支日军的交手。1943年秋天,他在雷多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放哨的时候,曾亲手抓获一名奉命潜入的缅籍日军间谍。当时,连下了几天大雨,周和成都籍士兵杨思聪以及两名美军宪兵一起沿江岸巡逻,正要在一棵大树下避雨时,借着美军宪兵的手电光一扫,周忽然发现附近一棵倒伏的大树形状有些可疑,似有人隐藏其下。周当即喝问,杨思聪开枪警告。
  周文星在他的回忆文章中描述了此后双方的角逐:“美国兵再次将光束交叉着射出去,那人装作被射中的样子,稍做停顿后,匍匐前进,向河奔去,企图逃走。我又射出一枪,击中其大腿和臀部之间。两个美国宪兵已经走了下去,我紧跟在后面。相距其实不过50多米远,但坡陡路滑耽误时间,那人就死命地向着河边翻滚,我赶紧又补了一枪,此时美国宪兵已追了上去,一把卡着那人的后脖子提了起来。用电筒一照,他咬紧牙一句话也不说,只在身上搜出缅刀一把、卢比若干等,看其穿着却是印度的黄军服。”此人被活捉送交总部,经查系缅籍,被日军抓走了亲人,经过间谍训练后,要他潜入雷多盗取盟军指挥中心的文件,立功受奖后方放其亲人。
  这支日军部队很快就陷入了困境。1943年8月开始,中国军队行动渐趋活跃,频频与缅北日军前哨发生交火,渐渐开始出现翻越野人山出击新平洋的迹象。坐镇新平洋的长桥中佐招架不住,向第18师团请求增援。
  日军第18师团参谋长,绰号“雷神爷”的片岗衷少将对驻扎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一直十分重视,当即下令由荒木指挥的师团搜索队与步兵第55联队11中队、机枪中队共同组成一个混成搜索大队,前往增援长桥中佐的部队,统一由长桥中佐指挥。
  井上感到惊讶的是,当时他曾亲眼看到增援新平洋的荒木一行足有数百名精兵,沙劳的守备队也足有一个中队,怎么会在短短的几个小时被中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呢?
  他有这种惊讶丝毫也不奇怪。要知道就在一年以前,日军攻占缅甸的时候,仅仅以一个大队轻取没有设防的密支那,切断中国远征军的归国之路,竟逼得国军名将杜聿明坐拥全副机械化数万精兵而不敢一攻,选择了焚车上山的突围方案,结果兵败野人山,大量官兵在突围途中因病饿而死。
  以此前中日两国的交战经历而言,日军以数百兵力据守的据点,中国军队很难在几日内能将其拿下来。这既是装备差别的体现,也和训练水平、战术素质、精神风貌有关。
  所以和中国军队多次交战的井上要问,这次新平洋怎么会丢得这样快呢?
  其实日军败得一点儿也不冤枉,因为他们碰上的这支中国军队,和以往交手的中国兵完全不同。这一仗日军出动的部队,为荒木与一中尉指挥的日军搜索队和第11中队主力,总兵力240人。以第11中队来说,下辖三个小队,每个小队有三个拥有轻机枪火力的步兵班和一个掷弹筒班,共有兵力170人,一般士兵使用的是三八式步枪。他们碰上的中国军队,则是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38师搜索连,指挥官为潘德辉少校。这个连共有300名官兵,装备迫击炮12门,反坦克炮3门,轻重机枪25挺,一般士兵使用的是美制M4汤姆式冲锋枪。单从装备角度说,这个搜索连的火力当时美军的一般部队都比不上。
  和大多数战斗双方有预谋地互相试探不同,这一次双方纯属遭遇。
  10月,中、英、美三国共同批准了史迪威反攻缅北的“安特利姆”计划,计划调动驻印中国军队与云南的第二批远征军同时发动攻势,两面夹击,打通从雷多到云南保山的中印公路。此时,在中美工兵的努力下,一条从雷多出发,横贯野人山的公路已经修通,远征军驻印军参谋长柏特诺准将急不可耐地调动陈鸣人的第112团主力从雷多出发,攻入胡康河谷。潘德辉的搜索连,奉命担任陈鸣人所部第112团的前部,清扫道路,搜索攻击。他们从野人山向东前进,到达了新平洋镇西的一片高地。
  日军方面的行动有些诡异。当时长桥中佐带那嘎特工队的主力深入野人山活动,留守新平洋的是深泻大尉指挥的第11中队和深井的搜索队,由深泻指挥。估计是在新平洋的西边发现了一些可疑的痕迹,荒木中尉率部向这个方向搜索前进,结果和潘德辉的部队狭路相逢。
  新平洋是胡康河谷和野人山之间难得的一片平地,几个月后,这里已经变得车水马龙,在美国起重机的帮助下中国工兵用双手建起了机场、训练中心、加油站、汽车修理厂、医院,甚至俱乐部,就差弄几个印度妓院来了,俨然一座新兴的城市。但深井的部队和中国新一军所部交锋的时候,它不过是坐落在一片林空(即原始森林中的断续空地)中的小小集镇,周围完全被苍茫的丛林所覆盖。1942年中国远征军从缅甸向印度败退,一度也曾经到过这里。
  新平洋之战——确切地说,是在新平洋以西无名高地的战斗,双方投入兵力都不过两三百人,在中国远征军从印度发起的归国之战中,这只能算是一次路边小战。我们对这次战斗进行特别详细描述的原因,是因为尽管这之前中日两军在缅北已经有过多次零星交锋,但新平洋之战普遍被认为是中国远征军大反攻的序幕之战。
  应该说,中日两军的人员战术素养都堪称不错。所以,他们几乎是同时感觉到了对方的存在。
  这时,双方的指挥官,却分别做了一个不相同的决策,对以后的战斗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新平洋之战的两名主角,一个是中国远征军新38师搜索连指挥官潘德辉,一个是日本缅甸方面军第18师团侦察队指挥官荒木与一。根据中方的记载,这两个人,应该是在战斗打响的一瞬间狭路相逢的。
  当远征军的官兵在林中向新平洋搜索前进,即将和日军相遇的时候,也许完全凭借直觉,潘德辉感觉到了前方丛林中隐藏的危险。在他的指挥下,新一军搜索连按美国教官训练的要点迅速散开,轻巧地散布成一条中间略微凹陷的蛇阵。炮兵停了下来,将偕行的迫击炮底钣装好,步兵打开了冲锋枪的保险,向对面丛林无声地搜索过去。潘德辉的位置正在蛇形队形凹陷的中央。
  此时,经验丰富的日军指挥官荒木与一,也似乎预感到了中国军队的存在,只是他的反应完全不同。这位荒木中尉做了一个优秀侦察员应该做的事情。他让全队停步,自己带了两名士兵,警惕地向中国军队方向摸索过来。
  或许,他认为在新平洋和中国军队的基地雷多之间横亘着险恶的野人山,中方不可能有大部队深入到这里,因此对方应该只是少数侦察人员。而根据日军在中国战场的经验,三个日本兵足以抵挡十七八个训练和装备都很糟糕的中国兵。荒木中尉带着两名部下搜索前进,大概觉得是给够了中国侦察兵的面子。
  不幸的是,这个经验,从这一天起在缅北战场不再适用。更糟糕的是荒木摸索的方向,正是潘德辉所在的位置。由于植被和地形的原因,中国兵看得见他,他却看不到中国兵。于是,本文开头的一幕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荒木当时怎样行动并非出自日方的记载。虽然有少数日军从这次战斗中脱身,但他们大多在此后的一连串恶战中丧生,我们没能在日本方面找到新平洋遭遇战的详细经过。荒木的行动,是根据中国方面的记录推理出来的。
  张映秀是此战中最先开枪的中国士兵之一。这个1942年随着新38师师长孙立人翻越阿拉干山到达印度的广东老兵命硬得很,活过了战争也活过了“文革”,还能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协整理文史资料时口述当时的情景。人们惊奇地发现,并不大会写字的张映秀却认识不少英文单词!
  那有什么好奇怪的?!当时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一军中,很多老兵都有能跟美国兵聊大天的英语水平。英语这玩意儿又不是豺狼虎豹,学会它不算新鲜事儿。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并没有多高的文化,却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几十年后一张口就是:“Giveupyourarms,youwon抰bekilled…”(缴枪不杀)
  汤姆式冲锋枪的扫射曾在德国打得精锐的党卫军落花流水,这种优秀的武器在缅甸的丛林中同样威风八面。张映秀回忆,战斗一开始,中国兵密集的子弹当场击毙了一个突出阵前的日本中尉。荒木与一是这次战斗中被打死的唯一日军中尉级军官,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认定,这个被击毙的“一杠两花”的日本军官就是他。几十年后,中国远征军新一军的老兵回忆,在击毙的敌军中,曾寻获“荒木中尉”和“山下大尉”的证件。
  这个记载与日军自己的记录有点儿不同,日军记载此战中被击毙的最高指挥官是荒木,所谓“山下大尉”,应该指的是日军那嘎特工队的山下弘大尉。此人在当晚对中国远征军的夜袭中被击毙,估计是中国兵把两次战斗的战果混为一谈了。
  看来,荒木是一个身先士卒的侦察员,却不是一个好的指挥官。他被击毙的直接后果是,一开战日军第18师团搜索队就失去了统一的指挥,面对中国军队出乎意料的凶猛火力只能各自为战,无法作出统一的应变。中国军队的蛇形阵从三面包围了还没有展开战斗队形的日本兵。
  猝不及防的日军伤亡惨重,他们的反击却显得软弱无力——日本兵的三八式步枪打出一发子弹的时间,中国兵的汤姆式冲锋枪足够打出十发。
  让日本兵惊讶的是,面对软弱无力的反击,中国兵的勇气却好像差一点,他们并没有乘胜猛冲上来,而是一遭到反击立即后退。
  不等日本兵庆幸,中国军队密集的迫击炮弹就落在了他们的头上。面对这些头戴英国钢盔,手持美国冲锋枪,却打着中国绑腿的对手,日本兵显然感觉会有些怪。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在如此近距离又没有工事掩护的情况下,中国人的迫击炮弹几乎弹弹咬肉,而中国兵的炮弹似乎是无限的,一打起来就是一个钟头。
  等炮击结束,趴在地上的日本兵,已经没有几个能站起来了。此时,新38师112团的一个连也前来参战,200名日本兵的最后命运就此决定。
  这实在是一个不平等的较量。这次战斗的后果是中国兵顺势冲向山下的新平洋镇,镇子里少数日军猝不及防,在深泻大尉带领下放弃兵营,匆忙向山林中逃避。 





上一本:历史的B面 下一本: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突破缅北的鹰:中日史料对照下的中国驻印军归国之战的作者是萨苏,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