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陶瓷藏品鉴赏集,主要介绍如何收藏和鉴别隋唐大运河宋瓷的综合性知识,重点展示作者30年来收藏的大运河宋瓷。有北宋定窑黄釉龙纹印花盘、北宋定窑白釉双凤戏龙印花大碗、北宋定窑白釉鸭鱼纹印花盘、北宋定窑绿釉乌龟、北宋定窑绿釉龙纹印花盘、北宋定窑深酱釉龙纹印花盘等等,件件瑰丽奇珍,淡雅宜人。 作者简介: 张晓棣,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民间收藏研究会会员。1950年6月出生。“文化大革命”中的南京“老三届”插队知青。参加工作后,受组织培养,经上海外国语学院二年日语大专班研读,任南京钢铁厂日语口语专职翻译。1981年调江苏省外贸公司工作,从事外贸工作二十多年,历任部门经理、副总经理等职。业余爱好古玩收藏,有二十多年的收藏经历。特别对古瓷器的收藏,具有较丰富的鉴赏经验。同时也收藏有较多的历代陶瓷精品。许多藏品先后入选并参加了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开封市政府、中国文博网等部门、组织举办的全国性展示交流大会。是活跃在全国各大古玩网站的,较有影响的收藏家之一,网名为“金陵老张”。 目录: 序/改革开放谱写中华收藏新篇章1 前言2 “运河瓷”之谜1 关于“运河瓷”的辨识与鉴定3 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对比线路图8 定窑器图片9 磁州窑器图片83 越窑器图片88 官窑器图片100 龙泉窑器图片104 耀州窑器图片116 宋代定窑绿定器正名浅析120 千古一绝的陶艺奇葩122 秘色青风越窑瓷125 “运河瓷”藏品鉴定证书129序/改革开放谱写中华收藏新篇章1 前言2 “运河瓷”之谜1 关于“运河瓷”的辨识与鉴定3 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对比线路图8 定窑器图片9 磁州窑器图片83 越窑器图片88 官窑器图片100 龙泉窑器图片104 耀州窑器图片116 宋代定窑绿定器正名浅析120 千古一绝的陶艺奇葩122 秘色青风越窑瓷125 “运河瓷”藏品鉴定证书129 后记131 前言 始凿于公元605年的隋唐大运河,通航期历经:隋唐、五代、辽、宋、西夏、金、元八个朝代,是华夏大地上唯一人工开挖的南北走向的"黄金水道"。它承载了700多年国之"运脉"后,也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运河瓷"。1999年,国家文物部门对安徽省淮北地区柳孜古河道进行考古发掘,仅在几百平方米的范围之内,就发现了古代码头一座、八条唐代沉船,以及大量的古陶器、瓷器和陶瓷碎片。该项考古的发现,被国家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在国家这次考古发掘之前,当地老百姓早在耕地、挖渠、盖房等劳作时,就已经不断发掘出唐、宋等时期各种窑口的瓷器、陶器碎片等物。当地老百姓认为,地下的东西都是给死人陪葬的,拿回家很晦气,于是就在田间地头随便摔碎丢弃了。他们哪里知道,他们祖辈居住、耕种的这块带状土地,曾经是隋唐大运河其中的一段。国家文物部门考古得知,这一段就是史书上被称为"通济渠"的人工古河道。它从隋代开挖、通航始,一直到元代初期被废弃使用,使得它逐年干涸淤塞止,历经700多年的通航时间。这些因黄河泛滥、沉船或者朝代更替而被抛弃等原因遗留在古河道中的陶瓷器,被当今的老百姓发现挖掘出来时,已经被埋在古河道的沙层中好几百年时间了。因为河沙层中的有机物质很少,再加上河沙层的密闭性能又好,使得这些历经多年的"运河瓷"重新现身时,仿佛仍旧保持着它们当年出窑时的面貌,与人们常见到的,受千百年土沁腐蚀的,显示老旧残破的出土陶瓷器相比较,外观有很大的不同。 随着改革开放,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知识水平提高,电话电视普及,他们也逐渐了解到这些地下出来的东西是古物,也有一定的价值,便卖给我这一类前去寻找古瓷的收藏人士。近十年来,我多次往返于南京至安徽淮北等地区,因为机缘巧合,陆续收集到许多宋代各地窑口的瓷器,包括宋代五大名窑制作的十分精美的珍贵瓷器品种。 因为有了这些古瓷器的陪伴、把玩、鉴赏,我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从而更加深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认识。我对宋代五大名窑工匠们高超的制瓷技艺、古器表现出来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古人智慧的博大精深,由衷赞叹!身为炎黄子孙,在这些无与伦比的名瓷名器面前,再多的赞美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深深的震撼!本书中宋代器物的亮相,让那些身居文博单位办公室内墨守成规、少见多怪的所谓"国家级文物专家们"见识一下吧,让他们脸红一次吧!就宋瓷而言,它们是诞生在我国制瓷史上最繁荣成熟的高峰时期,宋瓷之中的名窑制品,是当今世界文博界公认的最辉煌的艺术结晶。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中没有的馆藏品,民间收藏家们不但有,而且论其精美性,论其所包含的丰富文化信息,论其价值与同类型的馆藏品比较,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客观地说,国家各大博物馆,因为较完整地接收了北京故宫以及全国各地的明朝、清朝皇家园陵中、墓葬中绝大部分保存下来的官窑瓷器,数量以百万件著称,这是民间收藏家们望尘莫及的事实。但是,唐、宋、元各朝代的高古瓷(也被叫作"老窑瓷"),民间藏家藏品的数量、质量、等级等,与国家的各大博物馆的同类型馆藏品比较而言,馆藏比起民藏来也是望尘莫及的啊!本书中所展示的藏品,就足以证明这一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执行"藏宝于民"的政策,唤醒了千万之众的民间收藏热情,这支民藏队伍是保护国家文物的新兴力量,也是文博战线上的特殊劲旅!只有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文物保护事业,才能形成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广大的民间收藏家们,正在默默地用自己的工薪与勤奋,汗水与辛劳,收藏、整理、研究并精心呵护着这些再现的国之瑰宝。众所周知,当前的古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或近现代画家的一幅字画,动不动就拍卖出好几千万,甚至过亿元的天价。而本书中展现出来的这一系列北宋定窑产的皇家专用贡品瓷器,以及宋代其他各名窑生产的瓷器珍品,绝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它们的价值。因为它们是真正的中华国粹、国之瑰宝! 收藏并保护好这些国宝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国家执行"藏宝于民"的政策,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藏宝于国",让中华文明已传承千年的"文脉"永续!为此,广大民间收藏家们,正在默默地奉献出一颗爱我中华的赤子之心! "运河瓷"之谜 张晓棣 近十年来,国内收藏界陆续出现了一些新名称的瓷器收藏品种,如"海捞瓷",它是从大海里的沉船中打捞上来的宋代、明代、清代生产的瓷器。这些瓷器有的是经海运船装载,销往东南亚沿海诸国的;也有的是南来北往的商船,经海路运往全国各地的。它们因偶遇暴风雨或触礁等原因而沉没海底。"运河瓷"顾名思义是运河里出来的瓷器,这条运河就是指从北京一直通到杭州的隋唐大运河。它从隋朝开通至今,一直承担着南北方向各类人员物资流动、流通的历史使命。它经历了华夏多个朝代的更迭变迁,同时也见证了很多发生在它身边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海捞瓷"与"运河瓷"的发现,几乎是同一种模式。"海捞瓷"首先由当地渔民在打鱼作业时无意中发现,于是便开始了打捞;"运河瓷"也是由当地的农民在耕耘中偶然发现,于是便开始了挖掘。等过了若干年之后,才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被列为禁捞、禁挖之地,由政府出面组织专业人员打捞和挖掘。而在此之前打捞、挖掘出来的"海捞瓷"与"运河瓷"早就流向了市场,成了收藏家们追逐收藏的好品种。这类瓷器的面世及流通,与盗墓出土的瓷器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叫面世文物,后者称被盗赃物。盗墓是国家严令禁止的违法犯罪行为,而老百姓们在生产过程中偶然发现文物的行为,非但无过,而且有功。老百姓们发现它们后,换些钱过日子。而当今的收藏家们买到它们后,会倍加研究保护。 客观上是藏家们花了自己的工薪,保存了被大自然遗存下来的国粹。这充分体现了"藏宝于民"的国家文物政策。历史上有关隋炀帝开辟的"通济渠"(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的流向,有许多争议。近代的历史教科书上,对"通济渠"的流经路线有多种争论和说法。1999年春夏之交,这个历史谜团终于被揭开了,有了明确的定论。安徽省道宿永公路濉溪段拓宽重修,为沉睡多年的古运河提供了重见天日的契机。在前期施工过程中,陆续出现了许多文物,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经汇报省文管局之后,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正式组织专家进行了专业考古挖掘。发现了一座东西长14.3米,南北宽9米,高5.5米的古代码头。同时还发现了多条唐代、宋代沉船,伴随出土了数量可观的唐宋时期的铁器、陶器、瓷器等文物。此发现终于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确切流向大白于天下,填补了运河考古史上的一段空白,因而名列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可是隋唐大运河一直沿用通航到今天,当地的农民怎么会在田间地头挖出来古文物呢?有关专家认为,元代开始,元大都(北京)的忽必烈皇帝,为了使当时的漕运更快捷地抵达京城,下令将原来弯弯曲曲的大运河取直改道(见后图),这样缩短了航程,节省了运输时间。用现代话讲,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而被废弃的古航道,逐渐被淤塞填埋。久而久之,农民们世代在古河道上面勤劳耕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宋代通航经淮北地区的大运河,那段时期,正是宋朝经济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南来北往的商船、漕运船,甚至运送皇家贡品的船只,携带全国各地大量的物资从这里经过、囤积、周转。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意外,造成了翻船、沉船,因此留存下了较丰富的南北各地窑口的瓷器等文物。沉船中的陶瓷器虽历经千年,但只会破碎,不会腐烂。所以才有精美的宋瓷遗珍呈现在人们面前。而翻船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物资,早已腐烂成泥,烟消云散了。这就是"运河瓷"前世今生的真实故事。 关于"运河瓷"的辨识与鉴定 张晓棣 "运河瓷"是收藏界的新品种,它被广大收藏人群所知,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真正了解它、认识它、鉴定它是摆在收藏家面前的新课题。本人收藏"运河瓷"、研究"运河瓷"稍早点,比起只闻其声未见其面的收藏家们来说,有一点点心得体会。在此,愿意说出来与广大藏友们交流,以共同提高对"运河瓷"的解读。 "运河瓷"最早是在淮北地区公路拓宽过程中被官方发现,并由政府文物部门收藏研究的。它是被埋藏在特殊环境中的文物,与收藏界的人们所普遍了解的出水、出土文物的表面特征有所不同。因此,淮北市博物馆的有关专家们对它的特征归纳起来有这样的描述,即"亮、精、新"。 本人十多年来收藏有多件不同窑口的"运河瓷",对专家们所总结的"亮、精、新"十分赞同,而且深有体会。先谈一谈"亮",所有瓷器的表面都有一层釉,釉面被光线反射,表现出来的首先是"亮"。但"亮"在不同的釉面条件之下,又有十分亮、一般亮、不亮等分别。未使用过的新瓷器给人们的印象一般都是十分亮的,使用过的瓷器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一般亮了,而被污物腐蚀过的瓷器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不亮了。常识让人们知道,如果一件新瓷器长期置放在桌台上不使用、不碰触,经历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空气中氧气的氧化作用、日夜温差、四季温度的转换,会使它从崭新的状态逐渐产生变化,出现细微的釉面开裂老化、釉面光泽退去等现象。而唐、宋时期经历千年留存下来的"运河瓷"因为长期深藏在河流的细沙层中,温差比较恒定,外加与空气相对绝缘,所以氧化、老化极细小,所以"运河瓷"给人的印象就是在十分亮与一般亮之间的那种亮。语言也只能这样来表达了。如果有仪器测量的话,就能有具体的量化数字可以解读了。这种亮不是像刚出窑瓷器釉面的那种火光刺眼的亮,而是光泽闪闪却又内敛的亮。(见图1) "精"比较好理解,即它比一般常见的瓷器漂亮、精细,给人以美的感觉,甚至国内外各博物馆没见过的瓷器在"运河瓷"中都有出现。"运河瓷"中还有给皇宫使用的精美贡瓷品种,以前从来没有面世过。(见图2) "新"也比较好理解,因为"运河瓷"这种唐、宋时代的商品,沉船时还没有被使用过,正因为特别的埋藏条件,使得它们出土之后,看上去还像新的一样,漂亮精美。当然,这也是在眼观的情况之下,如果将它放在100倍以上的高倍放大镜下面,再观察微观的话,情况就不同了。这是自然光线下肉眼观察到的运河瓷的定窑盘,光亮如新(见图3)。这是2008年11月8日通过了公安部部级评审,"古陶瓷痕迹鉴定法"拍摄的同一瓷器的局部微观图片(见图4)。在该画面中间,可观察到釉面的气泡以及破口的气泡被泥浸染后的情况,这也是人为做旧不可能出现的状况。这是不了解"运河瓷"的藏友或者是专家,初看到"运河瓷"一般都会认为它们是新的瓷器的原因。 当然,淮北市博物馆的专家们针对"运河瓷"所总结出来的"亮、精、新",也仅仅是通过宏观目鉴得出的经验总结。下面本人还要谈一谈高科技鉴定的方式与经验。 目前国外的大博物馆和文物拍卖机构,采信的都是科技鉴定方法。目前常用的科技鉴定方法有以下几种:碳14检测、热释光检测、X荧光能谱检测。科技检测比较客观、量化,但是每一种科技检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热释光检测时,它需从被检测样品上取下一小块瓷胎,这样就会造成对古文物的破坏。另外,热释光检测较低温生产的陶器,年代分析较为准确,检测超过1350摄氏度的高温生产出的瓷器,常常不准确。那是因为该检测法主要测试瓷胎内的石英石,经高温后石英石已经部分熔化,它所包含的有关信息数据已不准确。而碳14检测的局限是年份误差较大,它能判断出几百万年、几万年、几千年的东西,而几百年的东西就不适合用它来检测了。X荧光能谱检测虽不需破坏性取样,几百万分之几的成分都能检测准确,但是如果它的数据库里面没有被检测文物的数据的话,它就无能为力了。而古代瓷器是多朝代、多窑口、多品种生产出来的,它的数据库中不可能收集齐所有的瓷器品种的数据。只要有数据在,它检测出来的结论是十分准确可靠的。 近年来,出于公安刑事侦查工作的需要,公安部主管的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于2004年,成立了古陶瓷痕迹鉴定课题组,组织了公安部著名痕迹专家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此项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当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公安系统刑事侦查的需要。以往的做法,发生此类案件,都是请国家博物馆或者是故宫博物院的一些专家来鉴定,但是在同一件器物上常常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专家说对,也有专家说不对,这就使刑事侦查人员无所适从。为了解决刑侦中遇到的这类问题,成立了这个课题组,以便解决古陶瓷案件鉴定问题,利用数码照相技术、电子显微技术、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总结出了古陶瓷十种自然老化痕迹类型。陶瓷器有较强的耐腐蚀性,但它仍遵循物质运动的规律,由量变到质变,像人一样,有从童年逐步到老年这一过程。 国珍府文物鉴定(北京)有限公司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鉴定业务的执行机构,法人代表刘育麟是中国古陶瓷老化痕迹国家鉴定标准科研项目组委会主任。目前在全国唯有该机构出具的评估鉴定证书承担法律责任,除此之外全国任何部门或单位出具的古陶瓷鉴定证不承担法律责任,也就是说,仅供单位或个人参考。 本人收藏的"运河瓷"中,宋代的汝窑洗、官窑碗、定窑白釉盘、龙泉窑器、越窑器等,都是在国家博物馆的科技保护中心经DX-95X荧光能谱检测,得到的合格证书。而定窑生产的绿釉器物,因为该中心没有相关的数据,就不能被检测。好在本人的定窑藏品中用同一模具印制生产的盘、碗,有绿釉,也有白釉,有酱釉,有褐釉,只需白釉碗盘检测合格,就能够证明其他釉色的也是同时代的文物了。 也有部分人不相信国家博物馆X荧光能谱检测合格的证书,他们总认为当前的伪造者,能用合格的数据去配制釉料生产仿品,使仿品也经得起检验。为此,早就有相关科技工作者做出过声明:X荧光能谱仪能分析出几十种不同成分的百万分之几的数据,就算造假者按照这些数据调制出釉料成分,经1300摄氏度的窑火烧制,原先调制出的微量元素早就灰飞烟灭,找不着娘家了。更不要说,当下的仿假者全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根本没有那种科学仪器去调配微量元素。使用当今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也只能测出来古瓷釉面中多种百万分之几的元素成分。仿假者如想闭门造车造出来符合宋代瓷器釉面特征的瓷器的话,难道不是天方夜谭吗?南京有一位所谓的"专家",在对满场的听众介绍瓷器作假时说:"现在造假者将窑址中的碎片收集起来粉碎,然后再生产出来的瓷器,经检测,还是那个成分,还是那个年代的东西。"该专家连怎样进行测试,用什么仪器测试都不知道,就信口开河,胡言乱语。请问他,窑址中碎片上面黏着的各色釉料怎么去除?已经烧结成瓷片,再粉碎后的瓷粉,与未经烧结的料土成分能完全一样吗?两者的物理性、化学性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了! 我国的文物鉴定,传统上都是依靠专家个人的经验、眼神来判断,而几千年来我国各地窑口生产出来的瓷器又有千万种,哪有神医能看百病呀?专家是人,就会受主观经验的影响,受知识面的局限。疑难杂症都需医院用各种先进设备分项去检查,最终找到病因,难道我国的文物鉴定还要继续沿用几百年来师徒手口相传的老方法吗?为此,不知有多少古瓷国珍冤死于主观主义者的口下。所以国外的博物馆、拍卖行早就依据科学检测来判断文物的真假了。国家权威部门的科学检测,是客观的,是符合对古文物进行鉴定的国际流行方式,也一定是我国科学鉴定古文物发展方向,而各类专家对古文物的鉴定可作为参考,而不能是依据。我国的文物鉴定市场迄今为止,并没有国家承认的职业鉴定专家,也没有国家的任何部门向专家个人颁发过鉴定资格证书。全国各地大博物馆的专家,仅对馆藏文物进行研究鉴定。国家也严令各博物馆的在职专家,不允许参与社会上的文物鉴定。因此,对于民间大量流通的文物鉴定,只能任凭各类与文物收藏有关的协会里的"专家"、退休文博人员,或自封的"专家"定夺文物的真假,判定文物的生死了。据我所知,常有藏家拿同一件瓷器请教不同的三位"专家"鉴定,第一个看到后会说:"这是一件仿制品,不要玩它。"第二个"专家"看到后会说:"这是一件真品,要好好保存。"第三个"专家"会说:"这是一件后朝仿前朝的老仿品,价值不菲。"像这类的鉴定结论,藏家到底信谁的呢?医生看错病还要承担一定的医疗事故责任,而社会上成千上万的文物鉴定"专家"鉴定错误的话,只需一句话"看走眼了",就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遗憾的是,国家对民间流通的文物鉴定问题,至今有关部门还没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希望这样的"乱云飞渡""百舸争流"局面早日结束,让中国收藏界真正的春天早日到来! 张晓棣 2013年11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