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骆宾王、陈子昂、卢照邻、宋之问、张若虚、贺知章、张九龄、李白、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王之涣、张继、王翰、韦应物、刘长卿、戴叔伦、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元稹、孟郊、贾岛、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人们湮没在唐诗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投资房地产失败、沦为“诗圣”的杜甫,专娶宰相孙女、爱打群架的李白,混吃骗喝、大器晚成的高适,好勇斗狠却又刚正不阿的韦应物,唐传奇小说里负心汉原型的李益、元稹……诗人生活的另一面,你了解多少? 本书以独特的章回体形式、幽默轻松的笔调、大量妙趣横生的逸闻传说,全面展现了精彩绝艳的诗歌唐朝,带你一一领略美丽诗歌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作者简介: 李晓润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自由撰稿人、编剧。长期混迹于天涯论坛,是天涯文笔最好的作者之一。出版作品有:《小河淌水和过桥米线》、《李连杰传》等。 目录: 第一回王子安作赋名楼骆宾王檄惊天后 第二回陈子昂登台散心卢照邻投水自尽 第三回恃才傲物杜审言近乡情怯宋之问 第四回张若虚压倒全唐贺知章老大回乡 第五回李颀解听又解赏王翰醉卧在沙场 第六回春风不度玉门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第七回王昌龄诗家天子李太白上清沦谪 第八回王维独坐幽篁里浩然不才明主弃 第九回张九龄请斩安禄山李太白醉挑杨玉环 第十回李华凭吊古战场杜甫献赋唐明皇 第十一回身当恩遇常轻敌功名祗向马上取 第十二回杜少陵栖身草堂李太白流放夜郎 第十三回祖咏望终南余雪钱起见湘灵鼓瑟 第十四回夜泊枫桥成名胜钦点诗人做翰林 第十五回韦应物侍卫君王刘长卿刚而犯上第一回 王子安作赋名楼 骆宾王檄惊天后 第二回 陈子昂登台散心 卢照邻投水自尽 第三回 恃才傲物杜审言 近乡情怯宋之问 第四回 张若虚压倒全唐 贺知章老大回乡 第五回 李颀解听又解赏 王翰醉卧在沙场 第六回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第七回 王昌龄诗家天子 李太白上清沦谪 第八回 王维独坐幽篁里 浩然不才明主弃 第九回 张九龄请斩安禄山 李太白醉挑杨玉环 第十回 李华凭吊古战场 杜甫献赋唐明皇 第十一回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功名祗向马上取 第十二回 杜少陵栖身草堂 李太白流放夜郎 第十三回 祖咏望终南余雪 钱起见湘灵鼓瑟 第十四回 夜泊枫桥成名胜 钦点诗人做翰林 第十五回 韦应物侍卫君王 刘长卿刚而犯上 第十六回 戴叔伦看鲤鱼上滩 刘方平听虫声报春 第十七回 卢纶挂念司空曙 顾况调侃白乐天 第十八回 李君虞夜上受降城 刘禹锡怀古西塞山 第十九回 韩昌黎声讨大鳄 柳宗元同情捕蛇 第二十回 居大不易白居易 始乱终弃元微之 第二十一回 恨不相逢我未嫁 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二十二回 孟东野走马观花 李长吉骑驴觅诗 第二十三回 贾岛推敲月下门 张祜徘徊瓜州渡 第二十四回 沧海月明珠有泪 秋尽江南草未凋 第二十五回 温庭筠连累子孙 韦端己光耀祖先一首诗歌,一个故事;一位诗人,一段传奇。 感受最真实、最有趣的诗人生活! 在那好诗已被做完的时代,寻找中国人的文化底气!
唐诗背后的风流与落寞
本书的书名“无诗不成唐”,意思简单明了,直白点就是:没有诗歌,就没有唐朝。相信这句话没人会反驳,因为它是如此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唐诗就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座顶峰,而至今未被超越。 所以鲁迅才说:“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一首诗歌,一个故事;一位诗人,一段传奇。 感受最真实、最有趣的诗人生活! 在那好诗已被做完的时代,寻找中国人的文化底气! 唐诗背后的风流与落寞 本书的书名“无诗不成唐”,意思简单明了,直白点就是:没有诗歌,就没有唐朝。相信这句话没人会反驳,因为它是如此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唐诗就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座顶峰,而至今未被超越。 所以鲁迅才说:“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然而本书并不是写唐诗,既然这些诗歌理所当然地流传着、存在着,被人们铭记着,那么又何必多一本书来赞美它呢?本书所描绘的,是藏在唐诗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以及那些只知其名、其诗而却不知其人的大唐诗人。 大唐诗人有几何? 王勃、骆宾王、陈子昂、卢照邻、宋之问、张若虚、贺知章、张九龄、李白、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王之涣、张继、王翰、韦应物、刘长卿、戴叔伦、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元稹、孟郊、贾岛、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人,他们的诗歌,我们每个人都会背诵一两首,但湮没在这些诗歌背后的故事、诗人除诗歌以外的生活,我们知道多少? 或许想不到,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十分高傲,自言:作诗比屈原好,书法比王羲之强,写个判词都能气死苏轼的祖宗,堪称大唐第一不要脸诗人,而杜甫一生穷困潦倒的原因,则是由于投资房地产失败,最后被迫栖身草堂,沦为“诗圣”。 或许想不到,李白出生域外,携带万金出川,为了不被打劫,练武防身,曾经向大唐剑圣裴旻学习剑术,剑法超群,酷爱打群架。其为人放荡不羁,好入名山寻仙,是入了籍的道士。更令人羡慕的是,他的几任老婆,都是宰相的孙女。 或许想不到,高适曾经是个混吃骗喝的小混混,后来却成了拜将封侯;宋之问人品低劣,官瘾极重,为了升官出卖朋友、替上司捧夜壶;元稹是《西厢记》中张生的原型,一生干过多次始乱终弃的事情,堪称失败版“情圣”。 或许想不到,盛唐三位伟大诗人的死都和饮食有关,孟浩然因为食鹅,李白因为醉酒捞月溺死,杜甫因为吃牛肉的时候没有控制好速度;而在杜甫逝世前两年,韩愈出生。在杜甫逝世后两年,白居易和刘禹锡出生;后三年,柳宗元出生——冥冥中,似有天意。 …… 面对这一群将“一切好诗”都作尽的天才、面对似乎是上天眷顾的诗歌大唐,我们会有诸多的想不到。也正因如此,在翻开这样的一本书卷之后,我们将会有诸多的惊喜。 ——那些唐诗背后的风流与落寞,将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第三回 恃才傲物杜审言 近乡情怯宋之问 杜甫小时候是个好学生,勤学好问,踊跃发言,可是先生看见他就头疼。 有一次先生提问。 “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是古往今来最好的诗人?” 杜甫立刻把手高高举起。 “我知道。” “你说。” “我爷爷。” 先生皱皱眉头。 “杜甫小朋友,你爷爷是不错,但古往今来最好的诗人应该是屈原、宋玉。” “我爷爷说了,他是天下第一,屈原、宋玉只配做他小弟。” 先生不想和杜甫争辩。他接着问。 “同学们,从古到今最好的书法家是谁?” 这个问题所有小朋友都知道,所以全班同学都纷纷举手。杜甫为了引起老师注意,把双手都举起来,做了个投降的姿势。 先生指着坐在前排的一个小胖墩。 “你说。” “王羲之。” 先生点了点头,其他同学都把手放下去,唯有杜甫依然高举。 “杜甫你怎么啦?” “先生,小胖答错了。” “那你认为是谁呀?” “我爷爷。他说过去最好的书法家是王右军,但现在他是最好的,王羲之在他面前只能俯首称臣。” 先生知道杜家人比较霸道,得罪他们可能会丢掉饭碗,所以只好忍气吞声。他继续提问。 “同学们,古往今来最勇敢的人是谁?”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学童们七嘴八舌。有人说是荆轲、专诸,有人说是飞将军李广、楚霸王项羽,有人说是赵云、吕布,还有人说是大唐的尉迟敬德、秦叔宝。 先生绝望地发现,杜甫再次把手高高举起。他本想装作没看见,但杜甫不依不饶。 先生只好问:“杜甫,你又有什么高见?” “先生,大家的答案都是错的。” “难道又是你爷爷?” 其他学童都听出了先生的讽刺挖苦,哄堂大笑。杜甫不管不顾。 “古往今来最勇敢的人是我二伯。” 杜甫的二伯杜并十三岁为父报仇杀人,当时轰动一时,连武则天也知道这事。 先生说:“你二伯是很勇敢,不过古往今来第一恐怕算不上吧?” “项羽他们的勇敢只是传说,其中有很多夸大的成分。我二伯那是真金白银如假包换。” 杜甫长大后自称“乾坤一腐儒”,他的一生不是在长安街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就是拖家带口“漂泊西南天地间”。那时诗歌写得再好也没有稿酬,主要用来博取名声和发牢骚。按理来说,混到这种地步的人应该非常谦逊,见了村干部都叫领导,可恰恰相反,杜甫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自信和骄傲。他不止一次说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宣称写诗是我们老杜家的事,我爷爷的诗前无古人,你们其他人靠边站。他虽然推崇李白,也赞扬过何逊、阴铿和初唐四杰,但他显然有所保留,并不认为他们超越了自己的祖父。 这种骄傲自负来自遗传。他的祖父杜审言可能是大唐第一狂人。杜审言确实说过屈原、宋玉只配做他跟班,王羲之在他面前只能俯首称臣。 杜审言当时和李峤、崔融以及苏东坡的祖先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苏味道做天官侍郎的时候,刚中进士不久的杜审言还是小小的隰城尉。按照规定,他必须把自己的判词上交苏味道审核。第一次交完作业之后,他对守在外面等他一起下馆子的朋友说。 “苏味道必死无疑。” 听到这话的人大吃一惊,赶紧追问原因。 杜审言回答说:“他看见我写的判词,必定羞愧而死。” 一般人只是年少轻狂,杜审言不是,到老依然狂妄。据说他临终的时候,宋之问等同时代著名诗人去看望他。他睁大眼睛挨个打量大家。 “我等了你们很久,有句话想和你们说。不把这句话说完,我死不瞑目。” 宋之问等以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杜审言要对自己的狂妄表示悔恨,所以都洗耳恭听。 杜审言说:“因为我的存在,你们一直做缩头乌龟。现在我要走了,你们总算有了出头之日。” 宋之问等人瞬间石化。 杜审言如此狂傲也不纯粹是大言欺人。他确实是当时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仅凭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就足以扬名立万。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其中“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堪称神来之笔。明代著名诗论家胡应麟在他的《诗薮》中断言,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杜审言的狂傲使他得罪了不少人。当他从洛阳丞贬为吉州司户参军的时候,遭到司马周季重和司户郭若讷两位同僚联手诬告,坐过一段时间牢。杜审言的儿子也就是杜甫的二伯杜并当时只有十三岁,下决心为父报仇。他在周季重举行宴会的时候怀揣利刃悄悄潜入周家,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周季重刺杀,随后自己也被乱棍打死。这件事当时天下知闻。后来官至宰相的“燕许大手笔”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撰写墓志铭。 被杜审言轻视的苏味道是苏东坡的祖先,他是赵州栾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栾城人,所以后来苏东坡写文章经常自称赵郡苏轼。苏味道九岁能诗文,又是一位神仙童子。二十岁中进士,早年与同乡李峤齐名,世人把他们比作汉朝的苏武、李陵。苏味道做过咸阳尉。吏部侍郎裴行俭欣赏他的才学,召他随军两征突厥。他后来依附武则天及其宠臣张易之兄弟,先后三度拜相。 唐朝因为李世民做过宰相,所以高宗以后为了避讳,宰相更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武则天标新立异改为凤阁鸾台平章事。 中宗即位后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晋升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还没赴任即病逝。他的次子苏份就在眉山定居,眉山苏氏后来出了三苏父子。 苏味道熟谙台阁故事,擅写章奏文字。武则天知道自己抢夺李唐王朝政权的行为不得人心,女人做皇帝更是犯了封建社会大忌,所以严厉弹压一切质疑。骆宾王已经被杀在先,陈子昂又传闻被武三思害死,苏味道只好明哲保身,处事模棱两可,尽量不得罪人,所以得到外号“苏模棱”。 苏味道是唐代格律诗成型时期的重要人物,不过所写多是应制之作,只有《正月十五夜》堪称佳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络绎不绝,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为绝唱。” 文章四友之一崔融最出名的是他的考试能力,据说他“应八科制举,皆及第”,这相当于拿到八个专业的学位,是个百科全书式的牛人。他做过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做太子时,崔融是他的侍读学士。崔融的《从军行》为人称道,但更多人只记得他写过“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李峤是赵州赞皇人,他和苏味道不但是老乡,还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二十岁中进士,都曾依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兄弟,都曾做过位极人臣的凤阁鸾台平章事。不过李峤年轻的时候不畏强暴,敢于和著名酷吏来俊臣对抗。在监军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时,他曾独闯僚人居住的山洞劝降。 一般少年儿童做梦梦见的不是隔壁班的小女生就是变形金刚,李峤和大家不一样,梦见有仙人送他两支笔,从此以后文采飞扬。他晚年被封为赵国公。唐代文官好像没有人封王,所以李峤在诗人中的地位已经至高无上。 李峤官位既高,寿命也长,他早先和王勃、杨炯喝过酒,后来又同杜审言、苏味道一起吹牛。当这些人都去世之后,他成了诗坛祭酒,和贺知章、张若虚、张九龄、王翰交游。他的七言歌行《汾阴行》借汉武帝故事感叹兴亡盛衰,曾经洛阳纸贵。据说安史叛军逼近长安时,准备逃难的唐玄宗登上花萼楼最后看一眼舞榭歌台,听到伶人唱《汾阴行》的结尾。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李隆基触景生情,无限感慨,连声赞叹李峤之才。 此外李峤还写过几首好诗,比如《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形象贴切却没有多少诗意,和王维那首咏画之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很相似。李峤最好的格律诗是《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这个杜学士应该就是杜审言。杜审言做过修文馆直学士。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离愁。 其中“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可以媲美杜审言的“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唐代诗人中有人狂傲如杜审言,也有人谄媚如宋之问。如果说杜审言是大唐第一狂人,那宋之问就是大唐第一奸人。溜须拍马对常人只是权宜之计,宋之问却把它当作事业经营,几十年如一日。他可以为了一首诗杀害自己的外甥,可以为了做官告发自己朋友谋反,当上主考之后立刻收钱。可能有的看官会认为宋之问的奸诈在唐朝很难夺冠,武三思、杨国忠和李林甫等人才是大奸大恶,宋之问最多只能算唐朝诗人中的第一奸人。但是,武三思等人的奸诈是出于本能,奸诈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情有可原,而宋之问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升迁,他的奸诈纯粹出于贪婪。 宋之问的籍贯有两种说法,河南灵宝或山西汾阳。如果他真是刘希夷的舅舅,那么他更有可能是河南人,因为刘希夷是颍川或汝州人。颍川和汝州都在今天的河南境内。 宋之问成名也是在二十岁左右,按照史籍记载,他比外甥刘希夷小。上元二年也就是王勃写《滕王阁序》那年舅甥两人同时进士及第。据说宋之问喜欢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希望刘希夷让给他。刘希夷开始答应,后来又反悔。宋之问恼羞成怒,让家奴用装土的麻袋把刘希夷活埋。 开元名相张说的次子驸马张垍在他的《控鹤监秘记》中记载了宋之问另一件厚颜无耻的事,“之问尤谄事二张,为持溺器,人笑之”。二张就是英俊潇洒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们都是武则天的宠臣和情人。张易之深得武则天信任,官至恒国公。武则天晚年兄弟俩把持朝政。大臣崔玄、张柬之等趁武则天病重,带领羽林军诛杀二张。张柬之从名字看比张昌宗更像张易之的兄弟,其实两人毫无关系。宋之问为了讨好张易之兄弟,竟然愿意为他们捧夜壶,实在匪夷所思。 张易之倒台之后,宋之问贬官泷州参军。泷州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宋之问在经过梅岭时写下两首名诗。其中一首是《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另一首是《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受不了岭南的天气燥热和鸟语花香,也喝不惯阿二靓汤,竟然从广东逃回故乡。途经襄阳附近的时候写下另一首名作《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经历了这些变故,“天下丑其行”,但宋之问不以为然,他觉得在厚颜无耻的道路上,自己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成功?我才刚刚上路。宋之问回到洛阳后,探知友人张仲之和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试图刺杀宰相武三思,立刻让侄子告密,致使张仲之满门抄斩。宋之问因此当上鸿胪主簿,逃离贬所的事既往不咎。鸿胪寺掌管各种朝仪,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 他本来依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帮助他做了考功员外郎,史称“宋考功”。可是看到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后来居上,又转而写诗称赞安乐公主仪态万方。安乐公主把他提拔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一气之下揭发他做主考的时候贪赃。宋之问被贬为越州长史。就是这次江南之行传说他见到了骆宾王。 临淄王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政变,镇压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拥戴他父亲相王李旦做皇帝。声名狼籍的宋之问再次遭到流放,地点又是他最不想去的岭南。李隆基觉得大唐帝国之所以变乱频繁,就是因为有太多宋之问这种毫无政治操守的小人,他当上皇帝后立刻派催命使者赶赴钦州。 宋之问和王勃一样出身书香门第、才子世家,其父宋令文文武双全,“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官至左骁卫郎将和东台详正学士。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问擅长诗文,宋之悌骁勇过人,后来官至河东节度使,宋之逊书法精湛。他们一家和后来的三苏父子很像,可惜宋之问把才华用错了地方。 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他们的诗技巧纯熟,讲求声韵,属对精密,宣告律诗最终定型,因此格律诗又称“沈宋体”。 传闻被宋之问杀害的刘希夷是个美男子,诙谐幽默酒量惊人,不但会写诗而且善弹琵琶精通音律。要是生在今天,肯定秒杀那些欺世盗名的所谓才子。当时流行律诗,可是刘希夷却擅长古体,所以文名不如宋之问。给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下面这首《代悲白头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直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据说当他写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时候,感觉这两句诗和石崇的“白首同所归”一样不吉利,决定删去。可是接下来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和这句大同小异,他不舍得再删,于是安慰自己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干脆连前一句一起保存。他把诗拿去向年龄相仿的舅舅宋之问炫耀。宋之问特别喜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听说没有其他人看过,恳求他割爱。刘希夷答应后又反悔。宋之问一怒之下把他杀害。 和宋之问齐名的沈佺期也是河南人。他们同一年出生,同一年中进士,都做过考功员外郎,都曾因受贿入狱,都曾依附张易之并因此遭到流放,而且流放地都是岭南,真是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 沈佺期从岭南回来之后,写了首《回波乐词》调侃自己,“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他决定改变讨好目标,直接写诗取悦皇帝。这一招果然高明,不久他从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升为太子詹事,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高干待遇。 燕国公张说是开元初年的文坛领袖,他曾经称赞“沈三兄诗须还他第一”。同样有人把沈、宋比作苏武、李陵,“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抛开他们的人品不说,沈佺期和宋之问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确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沈佺期比宋之问更有才华。他的两首边塞诗都堪称经典。 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咋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后一首诗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本身却是标准的七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独不见”解为“伤思而不得见也。”诗中长安少妇的良人征戍辽阳,夫妻已经十年未见,音书渺茫。在这漠漠轻寒的夜里,芳心随秋叶飘零,思念如寒砧断续。 “谁谓”一般解作“谁说”,但这里似乎可以解作“你说”。流黄通常理解为绢做的罗帐。最后一联的意思应该是,你说空怀思念不能相见也就罢了,偏偏明月又来捣乱,提醒我你也在遥远的月光之下,今晚看来是睡不成了。后来晏殊写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意思和这句差不多。 沈佺期还写过一首《夜宿七盘岭》,从题目到声韵都是标准的五律,彻底摆脱乐府的痕迹。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只有在寂静空山住过的人,方能领略“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的意境。第五回 李颀解听又解赏 王翰醉卧在沙场 在唐代诗人中,李颀的名声和他的成就最不相称。张若虚已经正名,李颀却似乎没有机会翻身。这一切可能和他的名字有关。“颀”字除了组词“颀长”,好像再也派不上用场,把它单独放在一个地方,即使是语文老师也看着陌生,不敢贸然相认。十几年前有个很有气质的女演员名叫段岫,岫字出自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很好的一个名字。可是这个岫字现在已经非常生僻,离开了《归去来兮辞》可以认出来的人不多。当段岫还在艺校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念错。久而久之,所有老师都不敢再向段岫提问,因为总是念错名字老师也觉得丢人。段岫后来昙花一现,她的名字不好认是重要原因。可见取名字非常关键,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取名喜欢用生僻的字,以为这样与众不同,很可能适得其反,间接造成孩子的平庸。 名如其人,李颀是第一个大量写作长篇歌行并且留下不少名篇的人。唐代诗人一共有十几首优美的长诗传世,李颀出品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唐才子传》说李颀是东川或赵郡人。东川如果是指剑南东川,那李颀就是李白的同乡,说不定还和李白是宗亲。李白比李颀小十一岁,晚十一年去世,两人性格诗风也接近,王昌龄和高适是他们共同的好友,但似乎两人并无太多交往,这说明他们很可能不是老乡。所以李颀更有可能是赵郡人,那又成了苏东坡的同乡,前面提到的苏东坡祖先苏味道就是赵郡人。 李颀和陈子昂一样戴着金手链出生,小时候因为调皮捣蛋,被家里送到河南登封住过一段时间,在少林寺做过武僧。李颀的好友高适笔下“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的邯郸少年,很可能就是以李颀为原型。不过李颀报仇不死的主要原因不是他武艺高强,而是伤人后及时赔偿。有一天他决定痛改前非,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家徒四壁,只有一只小狗不离不弃。 李颀出身豪富的传说应该和实际相符。他是唐朝最好的音乐评论家,懂得欣赏一些很少见的西域音乐,一看就是从小打下的基础。当时大多数平民百姓接受的音乐教育,除了笛子和二胡就是鸟叫。 家财荡尽的李颀开始隐居颍阳读书,经过十年辛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考取进士。不久之后做了新乡尉。 这天他和几个朋友正在酒楼喝酒闲聊。席间大家说起最近洛阳发生连环大案,十几位王公贵族接连被盗。众人都觉得这伙强盗胆大包天,狂妄到极点。 这时一个捕头跑来报告,有人正在和本地的几个黑道中人接触,试图脱手一些珠宝。 李颀酒兴正浓,不以为意。 “你带人盯着他们,把他们抓起来关进牢里,明天我再审问。” 那位捕头提醒他:“大人,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他们想出手的东西很可能来自洛阳。” “不可能吧,现在风声这么紧。” “我看过其中一件翡翠,极有可能来自大内。” 李颀的几个朋友也是江湖中人,顿时来了兴趣。 “这些人胆大妄为,他们在东京洛阳敢连续犯案,到了新乡顶风销赃也不是不可能。他们认为我们这种小地方谁也奈何不了他们。” 李颀只好随大流,喝完海碗里的酒起身工作。 “走,我们去看看。” 一行人上马来到靠近新乡北门的城隍庙。不料有个捕快不小心惊动了江洋大盗布置的暗哨,正在庙里交易的大盗得到同伙发出的信号,踢翻装扮成买家的捕头,飞身上了城隍庙屋顶。 李颀问捕头:“你们有没有通知守城门的驻军?” “没有。” “赶快派人上城楼。” 城隍庙的屋顶离北门城楼至少有两丈之遥,而且飞檐上翘无法助跑。捕头不相信有人能够飞越这么远的距离,所以一边召集人手一边摇头。 当他带领手下爬上城楼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 三个强盗在光滑的琉璃瓦屋顶上倒立行走。他们看起来像是无头僵尸,在月光下显得特别诡异。 待捕头反应过来下令放箭时,他们已经飞落北门城楼。 这些大盗事先在城楼上布满铁蒺藜。捕快和赶来助阵的驻军纷纷中招。强盗们顺着绳索从容出逃。 他们一口气跑出三五里,这才在一个山岗上停下来休息。连同在城墙上接应的人在内,他们一共有四个人。 其中一个比较年轻的强盗说:“大哥,今天这些笨蛋要是预先在城楼上埋伏弓箭手,我们就插翅难逃。” “你们千万别小看公门中人。刚才已经有人想到要封锁城楼,只是慢了一步。” “以后我们不能在城里交易了。” “我也不想呀。可是谁敢在这荒山野岭和我们做买卖。” 有人咳嗽一声。 “谁?”强盗首领立刻警觉。 年轻强盗困惑不解。 “怎么啦?” 强盗首领没理他。 “请高人现身。如果这是前辈的地盘,我们愿意留下买路钱。” 其他几名强盗立刻抽出刀剑准备迎战。 大盗首领说:“你们把刀剑收起来。” “为什么?”年轻强盗勤学好问。 “这位高人对我们的逃跑路线了如指掌,就说明他有备而来。他没有向官府通风报信,说明他并不想为难我们。” “我们比他人多,完全可以跟他干。” “他既然敢现身,就说明他完全有能力对付我们。再说,你怎么知道他的人比我们少?”大盗首领提高声音,“这位前辈高人,我们本来应该当面拜见。但是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还是互不相识比较好。晚辈愿意留下部分金银珠宝,希望前辈放我们一条生路。” 躲在树后的正是李颀。他问:“你们是从洛阳来的?” 大盗首领说:“既然前辈知道我们的来历,那我们更要请前辈手下留情,否则我们只好以命相拼。” 李颀沉默。 大盗首领说:“前辈,我们可以走了吗?” “你们走吧。洛阳王公贵族的珠宝无数,你们的性命只有一条。希望你们从此以后金盆洗手。” 大盗首领带着同伙面朝李颀的方向跪下磕头。年轻的那位不太情愿,被首领踢了一脚。 他们留下一个包袱,小心翼翼退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