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介绍了乌克兰的历史全貌,着重于苏联时代和后苏联时代的历史。本书收集多种第二手资料,包括一些普通读物和一些专题学术著作。本书的一部分,尤其是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主要参考作者本人于1992—1993年在利沃夫国立大学公民教育项目做讲师时的研究成果。
目录: 前言 历史大事年表 第一章序言 一、地理与气候 二、人口 三、语言 四、宗教 五、区域主义 六、政府 七、经济 八、对外关系 第二章基辅罗斯:乌克兰文化的奠基 一、前斯拉夫时代的乌克兰 二、最早的东斯拉夫人 三、基辅罗斯的建立前言 历史大事年表 第一章序言 一、地理与气候 二、人口 三、语言 四、宗教 五、区域主义 六、政府 七、经济 八、对外关系 第二章基辅罗斯:乌克兰文化的奠基 一、前斯拉夫时代的乌克兰 二、最早的东斯拉夫人 三、基辅罗斯的建立 四、罗斯的黄金时代 五、基辅罗斯的终结 六、谁能够继承罗斯的遗产? 第三章波兰—立陶宛时期与哥萨克的崛起 一、立陶宛人对乌克兰的扩张 二、波兰对乌克兰的扩张 三、波兰—立陶宛共和国治下的乌克兰 四、布列斯特联合与宗教政治 五、哥萨克的崛起 六、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大起义 七、赫梅利尼茨基的遗产 第四章俄罗斯帝国治下的乌克兰 一、哥萨克盖特曼政权 二、马泽帕起义与哥萨克自治的终结 三、俄罗斯的领土扩张 四、“小俄罗斯”的俄罗斯化 五、乌克兰文化的复兴 六、改革与社会经济变革 七、乌克兰的政治变迁 第五章哈布斯堡帝国治下的西乌克兰 一、哈布斯堡帝国对乌克兰土地的统治 二、哈布斯堡帝国内的民族认同 三、帝国的改革与社会经济变迁 四、民族的觉醒:从鲁塞尼亚人到乌克兰人 五、区域差异:特兰斯卡帕提亚与布科维纳 六、马克兰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六章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一、1917年革命 二、德国的占领与盖特曼政权 三、西乌克兰的发展 四、执政内阁与内战 五、苏联的成立 六、异乡人:波兰治下的西乌克兰 第七章苏联治下的乌克兰 一、20生纪20年代的乌克兰化 二、斯大林时期的乌克兰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乌克兰 四、战后的乌克兰:重建与报复 五、反对派运动的活跃 第八章乌克兰走向独立 一、戈尔巴乔夫与苏联境内民族主义的崛起 二、切尔诺贝利事故 三、乌克兰人为变革而动员 四、独立运动的发展 五、苏联的解体与乌克兰宣布独立 六、乌克兰独立全民公决 第九章后苏联时代的乌克兰(991—2004) 一、维护乌克兰国家 二、乌克兰国家民主化? 三、经济崩溃 四、后苏联时代乌克兰的区域分化 五、东西之间的乌克兰外交政策 六、“库奇马门”和政治危机 第十章“橙色革命”及其之后 一、推翻“权力党”运动 二、选举舞弊、大众动员和橙色阵营的胜利 三、治理的难题与橙色阵营的分裂 四、亚努科维奇归来 五、2007年议会选举——橙色阵营的第二次机遇? 乌克兰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参考文献 索引第一章序言 一、地理与气候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北方和东方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接壤,西临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与摩尔多瓦,南滨黑海与亚速海(参见地图1),东西跨度约800英里,南北宽约550英里,拥有长约1700英里的海岸线。乌克兰面积约233000平方英里,比德克萨斯州略小。其国土多为平坦无树的大草原,仅有的山脉为延伸至其领土西部的喀尔巴阡山一部分,以及克里米亚半岛沿黑海边的部分山脉。克里米亚半岛与乌克兰大部仅有一条狭窄的土地相连。由于缺少自然屏障,乌克兰成为无数战争、移民与文化影响的汇聚之地。其草原地带肥沃高产的黑土地则助其赢得“谷仓”的美誉,并使得农业生活成为乌克兰文化的标志。 乌克兰被自北向南流向黑海的第聂伯河(乌克兰语中为Dnipro)分为东西两半。历史上第聂伯河是重要的商道,乌克兰众多早期定居点便在其左右,而首都基辅(乌克兰语为KyYv)即地跨大河两岸。第聂伯河历史上也曾经是俄罗斯与波兰一立陶宛控制下的乌克兰的边界,因此至今仍经常被人称为“左岸”(东)和“右岸”(西)乌克兰。南布格河(Buh)与德涅斯特河(Dnister)位于西部,同样注入黑海,也曾是重要的商道,直到今天仍提供着丰富的水资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