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史籍记载为基础,借鉴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宗教学和军事学等学科,从背景、类型、原因、特点、结果、是非、防变,以及中西方差异等方面,对中国式农民起义进行探究,并剥去曾经贴在这些古代农民暴动和群体性事件身上的标签,从人的立场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阐释。从而,为人们对历史上或波澜壮阔,或昙花一现的农民起义进行再认识,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又新颖的视角。本书文笔清新、流畅,叙述方式独到,寓思想性于趣味性之中,使读者在披阅中国式农民起义这个“沉重的老话题”时,富有一种轻松、愉悦的享受。 作者简介: 顾伯冲,江苏省南通市人,1962年10月出生,研究生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长江大学客座教授。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心远地自偏》、《思想有多远》和《多少瞬间烟雨中》,杂文集《思想的跋涉》。曾获第三、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作品多次被收入“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散文精选”,以及高校语文教科书。 目录: 序:未做成正统的瞒与骗(王跃文) 自序:从人的立场上看那些揭竿而起的人 第一章一个古代的中国特色 一“举”连两“朝” 起义排行榜 “揭竿”的那些人 “烽火”燃烧的时空 第二章巨大风险的背后 谋反罪:统治者设置的一条“高压线” 踫“线”:偏向虎山行 无言的结局 第三章起义的前世今生 起义的“副产品” 从“有理”到“有罪” 起义“后遗症”序:未做成正统的瞒与骗(王跃文) 自序:从人的立场上看那些揭竿而起的人 第一章一个古代的中国特色 一“举”连两“朝” 起义排行榜 “揭竿”的那些人 “烽火”燃烧的时空 第二章巨大风险的背后 谋反罪:统治者设置的一条“高压线” 踫“线”:偏向虎山行 无言的结局 第三章起义的前世今生 起义的“副产品” 从“有理”到“有罪” 起义“后遗症” 起义军是“神”还是“魔” 第四章帮忙与不帮忙的老天爷 天时总有序 天灾“催化”人祸 “天怒”岂是巧合 第五章还是基因惹的祸 封建专制:畸形的文化基因 毒藤上长出的“歪瓜” 别碰农民的“命根子” 第六章风云际会中的精英与草根 政治精英:首鼠两端 文化精英:内心矛盾 经济精英:进退两难 草根阶层:先热后冷 第七章喊破嗓子,甩开膀子 林林总总的口号 口号里的“干货” 口号不应是肥皂泡 第八章神明也不是救世主 战争,难让宗教走开 宗教也是个幌子 玩火的邪教 第九章起义军领袖:他是班长他的班 “班长”的档案 班子成员众生相 从功臣到祸首 第十章拉不长的“短板”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窝里斗”都很在行 贪色成癖 作风比空气还散漫 军事:短板中的短板 第十一章从工具到“被工具”:被人利用的农民起义 血染的“嫁衣裳” 愿当那杆被使的“枪” 余热悠久的“老工具” 第十二章东西方好汉们的“对话” 洋起义 “对话”里的各自长叹 各有各的“软国情” 第十三章假如历史可以重演 帝王如果能这样 起义领袖如果能那样 并非闲扯的假如 后记顾伯冲先生以史学家的眼光、文学家的笔法、批评家的心态,透过茫茫历史烟云,向读者呈现出对历朝历代、古今中外农民起义众生相的观与思。本书有正统史学的春秋笔法,有社会科学的严谨考证,有悲悯的情怀与诙谐的文风,让人手不释卷,回味万千。在顾伯冲先生的笔下,农民与起义,官逼与民反、英雄与流寇、正义与邪恶、精英与草根、口号与行为,功名与劣迹,孰是孰非,有谁能一言定论?那些早已化为历史尘埃的英雄、流寇与草根,在顾先生书中重新披甲上阵,在活生生、血淋淋的历史情境里,上演着一幕幕波谲云诡的悲喜剧与反串剧。鉴于往事,有资治道。任何一个国家要摆脱治乱兴亡的怪圈,长盛不衰,需要从浩瀚历史中汲取无穷智慧。 ——《求是》杂志评论部主任吕虹 对于关注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有识之士而言,要探讨封建社会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正面这个话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厘清附着在“农民起义”上的种种极端的评价,既不可盲目地推崇,更不能片面地丑化。必须用一个公允的视角,来对历史上风云变化的农民起义做新的审视。顾伯冲先生选取的视角,是“人”的立场。整本书就是基于“人”的立场而展开的思考,对历史上所有揭竿而起的农民、对那些参与塑造历史的农民起义,进行人性的分析与总结。这样的格局,不但有助于发现和归纳农民起义的中国式特色,而且有助于消除历史经验与现代思考的隔阂,以一个宏大的现代视角,将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农民起义,浓缩为一部厚重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学评论家郁文顾伯冲先生以史学家的眼光、文学家的笔法、批评家的心态,透过茫茫历史烟云,向读者呈现出对历朝历代、古今中外农民起义众生相的观与思。本书有正统史学的春秋笔法,有社会科学的严谨考证,有悲悯的情怀与诙谐的文风,让人手不释卷,回味万千。在顾伯冲先生的笔下,农民与起义,官逼与民反、英雄与流寇、正义与邪恶、精英与草根、口号与行为,功名与劣迹,孰是孰非,有谁能一言定论?那些早已化为历史尘埃的英雄、流寇与草根,在顾先生书中重新披甲上阵,在活生生、血淋淋的历史情境里,上演着一幕幕波谲云诡的悲喜剧与反串剧。鉴于往事,有资治道。任何一个国家要摆脱治乱兴亡的怪圈,长盛不衰,需要从浩瀚历史中汲取无穷智慧。 ——《求是》杂志评论部主任吕虹 对于关注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有识之士而言,要探讨封建社会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正面这个话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厘清附着在“农民起义”上的种种极端的评价,既不可盲目地推崇,更不能片面地丑化。必须用一个公允的视角,来对历史上风云变化的农民起义做新的审视。顾伯冲先生选取的视角,是“人”的立场。整本书就是基于“人”的立场而展开的思考,对历史上所有揭竿而起的农民、对那些参与塑造历史的农民起义,进行人性的分析与总结。这样的格局,不但有助于发现和归纳农民起义的中国式特色,而且有助于消除历史经验与现代思考的隔阂,以一个宏大的现代视角,将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农民起义,浓缩为一部厚重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学评论家郁文 未做成正统的瞒与骗 王跃文 明清以来广为多见的笔记小说,文脉远随《史记》和《世说新语》,亦文亦史,颇值珍视。我曾于旧书店淘回一套“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为近人笔记,共二十余种。笔记所述皆为史实,只是笔法各异,有的文采风流,有的平实朴拙。张初翼所著《清代野记》,载有《万历妈妈》一则,说的是依清朝祖制,每日子时三刻,东华门在黑暗中开启,一辆围以布幔的骡车最先入门,车辕坐一老妪,车载两头活猪。骡车不燃灯火,循宫墙行往紫禁城东北隅。此处有小屋三椽,供奉万历太后神牌。有清两百六十多年,每天都要杀两头猪,祭祀这位前朝的老太后,俗称万历妈妈。清代的皇帝们为什么视万历妈妈为神灵呢?原来万历妈妈是清朝的大恩人!寻其掌故,则是明万历年间,清太祖努尔哈赤攻抚宁兵败,为明军所俘,成了阶下囚。部下暗自买通明朝内侍太监,私下向万历太后求情,努尔哈赤终得释放活命。 历史到底是偶然事件的堆积,抑或是必然规律的促成?假如不是万历老太后妇人之仁,努尔哈赤就再无缘施展其雄才大略,也许就没有清朝两百六十多年的基业;假如努尔哈赤当年身死狱中,李自成这个农民可能就把皇帝做稳了。但是,历史是不由人假设的。紫禁城东北隅祭祀万历妈妈的那十九万多头猪,似乎每天都在宣示皇权天授神佑的道理。万历妈妈就是上天派来庇佑清廷的神。 然而,李自成真把天下坐稳了,中国后来的历史又能如何呢?毫无悬念可作预设,不过是等待下一场农民起义而已。顾伯冲先生所著《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梳理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历次农民起义,作了许多颇有意义的思考。中国文化的过早老熟,其精髓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瞒与骗。没有一场农民起义的目的,不是为了起义军的头目去抢皇位;没有一场农民起义的领袖,不会喊出漂亮的瞒与骗的口号。口号各式各样,最有代表性的母题式口号便是“替天行道”。民智未开的时候,统治者也罢,造翻者也罢,一旦要举刀杀人,都会说自己是顺着天意的。只要顺了天,做什么事都理所当然了。民智渐启之后,欲谋大事者便把百姓尊为天。民或百姓本来已经是常被做空的名头,而把民或百姓尊为天则是空上加空了。民或百姓是天,但统治者最善于瞒天过海;民或百姓的福祉到底在哪里,也只有天知道! 因为起义军头目们从开始就是瞒与骗,不管是没有做成皇帝的农民陈胜,还是做成了皇帝的农民朱元璋,最后都会忘记自己的诺言。陈胜功业未成而王威赫然,遇故人“颛妄言”则恐有“轻威”之虞,命人杀之。别说朱元璋从开始起就不是义军领袖,哪怕他是从义军起事而成就帝业,也不会再把当初的誓言放在心上。背信弃义是农民领袖和一切旧统治者亘古未变的共同德行,如同皇位或专制权力是他们共同且唯一的信仰。 瞒和骗的把戏,有时候也用来瞒自己和骗自己。常听人说,起义军领袖们不管后来如何的变坏,他们起事之初的誓言应是真诚的。人刚开始骗人的时候,心里尚知道自己是骗人的;骗人的日子久了,自己也相信骗人的把戏了。而当骗人的把戏做成了类宗教,则天下人莫敢不信。张角发明了太平道,借行医之便布道十余载,四海信众数十万。积十余年之功,太平道之说不光信众深信不疑,张角自己只怕也有些信了。张角倘若做成了皇帝,他必定会把太平道学说光大和神化,天下敢有不信者必罪而诛之。张角们无数次失败的中国农民起义,构成一部未做成正统的瞒与骗的历史。 顾伯冲先生所谓“中国式农民起义”,因其滋生于中国这片土壤之上,便摆脱不掉其中国特色。正像书中作过比较的,李自成同克伦威尔为同时代人,克伦威尔迎来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曙光,而李自成攻克北京之后仍做着皇帝美梦。当然,我们苛求古人跳过时代局限是痴人说梦,哪怕克伦威尔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也只具有开创意义和象征意义。克伦威尔虽然废国王而立共和,自己却手握兵权做上了护国主,不过是换个名头做国王而已。地里长出什么庄稼,不但要看土壤,也还应看季节。 这是一本读来意趣盎然的书。顾伯冲先生既不沿袭“陈说”,也不急于“成说”。《史记》虽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却并不怎么高谈阔论,而是“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顾伯冲先生这部著作注重陈述史实,记叙故事,旁征博引,思接千载,融贯中西,视野开阔,不愧为别开生面之佳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