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西汉侯国地理


作者:马孟龙     整理日期:2014-03-02 11:49:09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水平横剖面”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最后,《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是第一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马孟龙,1981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先后于沈阳大学人文与旅游学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文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汉唐文献工作室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目前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考古》、《江汉考古》、《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兴趣集中于秦汉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出土文献等领域。
  目录:
  书系缘起
序一
序二
导言如何使用这本书
序章
引言
一、西汉侯国地理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本书的主旨及结构
上编基本史料的考订
第一章《汉书》侯表下注“郡县名”体例疏正
一、《汉表》下注县名体例考
二、《汉表》下注郡名体例考
结语
第二章《水经注》、《史记索隐》侯国地理信息考辨
一、《水经注》侯国地理信息之史料来源书系缘起
  序一
  序二
  导言如何使用这本书
  序章
  引言
  一、西汉侯国地理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本书的主旨及结构
  上编 基本史料的考订
  第一章 《汉书》侯表下注“郡县名”体例疏正
  一、《汉表》下注县名体例考
  二、《汉表》下注郡名体例考
  结语
  第二章 《水经注》、《史记索隐》侯国地理信息考辨
  一、《水经注》侯国地理信息之史料来源
  二、《史记索隐》侯国地理信息之史料来源
  结语
  中编侯国地理分布格局的变迁
  引论:本编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汉书·地理志》侯国地理分布
  一、《汉书·地理志》行政建制断限考
  二、《汉书·地理志》断于“绥和二年三月”辨误
  三、元延三年侯国数目
  四、元延三年侯国分布图
  五、元延三年侯国分布特征概述
  结语
  第二章 高帝十年侯国地理分布
  一、高帝十年行政区划
  二、高帝十年侯国数目及侯国分布图
  三、高帝十年侯国分布特征概述
  结语
  附:汁防侯国非“广汉郡汁方县”考
  第三章 惠帝七年侯国地理分布
  一、惠帝七年行政区划
  二、惠帝七年侯国数目及侯国分布图
  三、惠帝七年侯国分布特征概述
  结语
  第四章 文帝十一年侯国地理分布
  一、文帝十一年行政区划
  二、文帝十一年侯国数目及侯国分布图
  三、文帝十一年侯国分布特征概述
  结语
  第五章 景帝中五年侯国地理分布
  一、景帝中五年行政区划
  二、景帝中五年侯国数目及侯国分布图
  三、景帝中五年侯国分布特征概述
  结语
  第六章 武帝元光五年侯国地理分布
  一、武帝元光五年行政区划
  二、武帝元光五年侯国数目及侯国分布图
  三、武帝元光五年侯国分布特征概述
  结语
  第七章 武帝太初元年侯国地理分布
  一、武帝太初元年行政区划
  二、武帝太初元年侯国数目及侯国分布图
  三、武帝太初元年侯国分布特征概述
  结语
  本编的基本结论
  下编 侯国地理分布专题研究
  第一章 “王国境内无侯国”格局的形成
  一、“王国境内无侯国”形成于文帝初年辨误
  二、“王国境内无侯国”格局形成的时代断限
  三、景帝封建体制改革与侯国地位的变化
  四、景帝“徙侯国出王国”考
  结语
  第二章 汉初王子侯国地理分布
  一、惠帝、高后时代王子侯国地理分布
  二、文帝时代王子侯国地理分布
  三、景帝时代王子侯国地理分布
  结语
  附:长沙王子侯国迁徙考
  第三章 异族归义侯国地理分布
  一、匈奴归义侯国地理分布
  二、南粤、东越、朝鲜归义侯国地理分布
  三、归义侯国地理分布特征形成之原因
  结语
  第四章 文帝“迁淮南国三侯邑”史事考辨
  一、文帝迁淮南国三侯邑名目考
  二、文帝“易侯邑”与“令列侯之国”制度
  结语
  第五章 武帝“广关”与河东地区侯国迁徙
  一、元鼎二年河东地区侯国分布
  二、代王子侯国迁徙考
  三、河东地区功臣侯国之变动
  四、武帝晚期河东地区封置侯国考辨
  结语
  第六章 元鼎五年“酎金案”研究
  一、“酎金失国”列侯名目统计
  二、酎金案与汉廷财政危机
  三、酎金案与元鼎年间地域控制政策调整
  结语
  第七章 郡国更置与侯国迁徙
  一、元狩六年齐国设置与临朐侯国迁徙
  二、广平、清河、淮阳“郡国更置”与侯国迁徙
  三、郡国更置过程中对侯国分布因素的兼顾
  结语
  附录
  西汉侯国建置沿革综表
  侯国附考
  侯国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获知刘邦对张敖的态度,我们对汉廷在赵国境内大量封置侯国的做法便容易理解了。刘邦并未将张敖视作需要尊重的异姓诸侯王,而张敖“子婿”的身份,倒使刘邦将其视为与刘肥、刘交、刘贾同等的子弟,而遵照同姓诸侯王国准例,在其境内封置侯国。
  了解到刘邦对赵国的态度,我们对“贯高、赵午谋刺案”也许会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身为异姓诸侯王的张敖,理应享有权益上的独立自主权。但刘邦却将张敖视同为刘氏子弟,不但不予以礼节上的尊重,而且还如同对待同姓诸侯王一样,不断侵夺赵国权益。这对于张耳旧臣贯高、赵午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这样看来,贯高、赵午欲图刺杀刘邦,恐怕并非仅是嫌怨张敖孱弱而做出的负气之举。
  (3)同姓诸侯王国
  汉初,诸侯王国的行政体制与汉中央相同,而汉中央直辖区域范围内存在“内史不置侯国”的特征。那么,诸侯王国境内的侯国分布是否也存在“避让内史”的规律呢?从图2-1可以看到,在赵、齐、楚、荆四王国中,赵国和荆国之内史无侯国分布。但荆内史地处江南,本身属于不封置侯国的地区,因此荆内史境内无侯国并不意味着刘邦在封置侯国时,对荆内史有意回避。结合楚内史、齐内史境内存在侯国的现象,我们可以说汉初的侯国分封并不存在避让诸侯王国内史的特征,而赵内史境内无侯国可能只是一种巧合。
  另外,图2-1还反映出,在楚国所属的东海郡和齐国所属的琅邪郡境内没有侯国分布。这一现象值得注意,因为两郡在元延三年都是侯国密集分布的地区。可见高帝时代和成帝时代,中央对待两郡的政策存在差异。而汉初不在两郡境内封置侯国的现象较为费解。笔者推测,该现象的产生可能与秦汉之际的地域观念有关。秦国统一天下后,琅邪、东海两郡被视为帝国的东疆。如秦始皇二十八年所立琅邪刻石,其铭文便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以及“乃抚东土,至于琅邪”等词句。而在东海郡朐县,秦始皇还立有东门阙,作为帝国东大门的象征。①由此看来,刘邦不在东海、琅邪两郡封置侯国,可能是将两郡视为帝国东疆,故遵照“边郡不置侯国”通例行事。
  钱穆曾对汉初侯国分布进行分析,他统计得出高帝时代在东海郡分封有三个侯国,在琅邪郡分封有四个侯国。琅邪郡、东海郡的侯国数量在与其他各郡的对比中处于优势。钱穆因而得出“三齐最为殷庶,即据侯邑分布可知”,“东海盖拟于三齐,滨海之区,生聚易也”的结论。②钱穆之所以得出与笔者截然相反的结论,在于他将《汉志》所载西汉末年行政区划看成汉代的通制。实际上,他列入东海郡的三个侯国于高帝时代地处城阳郡,而列入琅邪郡的四个侯国于高帝时代分处胶西郡、胶东郡。钱穆不明高帝时代行政区划,径直套用《汉志》,得出与历史事实不符的结论。由此益可看出,复原西汉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于探讨侯国分布特征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
  ……





上一本:毛泽东与中国史书 下一本:明朝有泪不轻弹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西汉侯国地理的作者是马孟龙,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