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黎东方讲史之续)》以讲史形式阐述自隋文帝建立隋朝至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建立宋朝之间的历史。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有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魏征、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等。《细说隋唐(黎东方讲史之续)》的作者为著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沿袭黎东方“讲史”笔法,把一部隋唐史叙述得生动活泼、故事性极强。 目录: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 序言 自序 一再现大一统 二隋文帝 三独孤皇后 四隋初功臣 五高颍 六韩擒虎、贺若弼 七李德林 八史万岁 九洗夫人 一○大索貌阅、输籍法 一一杨素 一二嫡长制的变通《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 序言 自序 一再现大一统 二隋文帝 三独孤皇后 四隋初功臣 五高颍 六韩擒虎、贺若弼 七李德林 八史万岁 九洗夫人 一○大索貌阅、输籍法 一一杨素 一二嫡长制的变通 一三雄心大欲的隋炀帝 一四突厥问题 一五大运河 一六征高丽 一七隋末大起义 一八杨玄感事变 一九宇文化及 二○王世充 二一瓦岗寨 二二窦建德 二三杜伏威、辅公柘 二四李渊从太原起兵 二五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二六裴寂 二七刘文静 二八玄武门之变 二九古今独步的唐太宗 三○房玄龄、杜如晦 三一魏徵、王珪 三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三三贞观之治 三四玄奘取经 三五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三六药王孙思邈 三七唐高宗 三八女皇武则天 三九狄仁杰 四○许敬宗、李义府 四一来俊臣、周兴 四二唐中宗、韦后一 四三唐睿宗、太平公主 四四史才刘知几 四五千古奇帝唐玄宗 四六姚崇、宋璟 四七开天盛世 四八张九龄 四九李林甫 五○高力士 五一杨贵妃 五二僧一行 五三诗仙李白 五四诗圣杜甫 五五安史之乱 五六张巡、许远 五七人如其字的颜真卿 五八唐肃宗 五九李泌 六○郭子仪、李光弼 六一唐代宗 六二唐德宗 六三理财家刘晏 六四杨炎与二税法 六五卢杞 六六陆贽 六七唐顺宗与永贞革新 六八刘禹锡、柳宗元 六九中兴之主唐宪宗 七○裴度 七一李想 七二韩愈 七三自居易 七四唐穆宗 七五唐敬宗 七六唐文宗与甘露之变 七七唐武宗与会昌毁佛 七八小太宗唐宣宗 七九牛李党争 八○唐懿宗 八一裘甫起义 八二庞勋起义 八三唐僖宗 八四黄巢起义 八五唐昭宗与唐朝灭亡 八六三省六部 八七地方官制 八八学校 八九科举考试 九○山河的裂变 九一后梁 九二后唐 九三后晋 九四后汉 九五后周 九六吴 九七南唐 九八前蜀 九九后蜀 一○○南汉 一○一楚 一○二吴越 一○三闽 一○四荆南 一○五北汉 一○六敬翔 一○七周德威 一○八桑维翰 一○九史弘肇 一一○王朴 一一一冯道 一一二罗隐 一一三李煜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长达数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国家,其根本在于有着凝合力极强的文化道统,在于这个文化道统派生出来的大一统的国家观。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观,由此,中西方的历史学家在研究统一问题时,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非但是重视,且作为经典的现象来加以阐述。 中国的大一统,是一种理念,一种颠扑不破的理念,一种为天灾人祸所不能摧毁的理念,一种高于民族其他利益的理念。 中国大一统的实际形式,在历史进程中并非一而贯之。由于政治、经济、民族等多种交会的因素,常常使统一的国家陷入分裂的状态,陷入军阀、政客割地为王、各自为政的状态。然而,深植人心的统一观念一直蛰伏着,犹如被山火过后的野草,一旦春风化雨,便会破土而出,恢复盎然的生机,重新缔造大一统的国家。 统一,分裂,相互交替,是事实。 统一终究战胜分裂,终究是主流,那更是事实。 故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开篇中,将中国国家状态的演进,用了极为简练的八个字来总结,叫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英国史学泰斗汤因比,用历史哲学的语言,论述统一国家的第三特征是:“它们是一种‘集合’的表现——而且是一种特别显著的集合的表现;它是在一个解体过程中以一连串的‘分散——一集合——再分散’表现出来的;当人们对一个混乱时期屡次三番想遏阻它,但总是遭到失败,眼看着局面每况愈下,但是最后看见有一个统一国家成功地建立起来,总算限制着混乱的发展时,那些能及身见到这种局面的一代人是多么的向往和感激啊!”(《历史研究》)两种语言,叙述的是同样的事实。 若用浪峰与波谷来比喻,统一便是浪峰,分裂便是波谷,我们现在将要说的,就是南北朝的波谷向隋朝的浪峰推进的历史阶段,换言之,就是继战国末、三国末之后又一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 东汉政治糜烂,激起了社会大动荡,引出了群雄逐鹿,逐鹿的结果是魏、蜀、吴鼎足三分,最终三家归晋。建立统一大业的西晋是短暂的,由门阀大族垄断政权造成的弊端,清谈所带来的务虚风气,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使西晋陷入比东汉末更为混乱的境地,不久政权便为匈奴族的刘氏军事武装所消灭。 西晋的消亡,使全国在整体上分裂为南北两大板块。 北方拉开了各族大争战的帷幕,其以匈奴、羯、鲜卑、氐、巴五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史称“五胡乱华”,加上汉族,前后成立了十六国。后来,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然而,好景不长,相继爆发了各族大起义,在起义中崛起的高欢、宇文泰两大军事集团,将北魏分割为东魏、西魏。随之,高氏、宇文氏又分别对东魏、西魏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齐、北周。北周灭掉北齐,再度统一北方。 南方为东迁的晋室残余力量所占据,重组了东晋政权。东晋虽拥有半壁江山,然并不稳定,外受北方威胁,内受军阀威胁,在风雨飘摇中终结。在东晋之后,是宋、齐、梁、陈四朝相继而立。 如此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 从西晋的消亡,到南北朝的结束,分裂的时间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 分久必合,这次合,是由杨坚所创立的隋朝来完成的。 杨坚出自北周,隋朝脱胎于北周。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早年追随宇文泰的功臣,在北周立国后,论功行赏,晋升为大将军,并成为掌握政权的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被赐姓普六茹氏,爵封隋国公。 杨坚小名叫那罗延,凭着家庭的显赫背景,凭着自己出众的才干,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一系列的高官要职,在父亲过世后,袭封隋国公。尤为重要的是,他以政治联姻的方式,多角度地直接与皇帝成了姻亲:他的妻子是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七女,而妻姊、独孤信的四女是周明帝的皇后,由此和周明帝成了连襟;他的女儿杨丽华是周宣帝的皇后,由此他又成了国丈。隆盛的地位,特殊的关系,高超的才干,廉洁的作风,再对比北周诸帝荒淫平庸的形象,长足地提高了杨坚的政治声望,在汉、鲜卑实力人物的支持下,营造了以他为首的势力集团。当年仅八岁的周静帝——北周的末代皇帝——上台后,他取得了总揽军政的辅弼大权,成为能摆布皇帝的大权臣。 按常理而言,人的欲望总是和其地位成正比的。 目睹君主的无能,目睹皇室的腐败,杨坚逐渐萌发了最高的政治欲望:禅代北周,圆皇帝梦。他先后采取了三个步骤:以开明的姿态,改革的精神,清简法令,废除为人们所痛恨的苛政严刑,身体力行地提倡节俭,阻止奢靡之风,以争取人心;接着,他伸出铁腕,无情地镇压了挽救北周的反抗势力,特别是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三大地方军事势力;然后,屠杀北周诸王,彻底铲除了北周政权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 无助的周静帝只能拱手将权杖交给了杨坚。 公元581年,杨坚走上皇位(庙号文帝),宣布国号为隋,年号开皇。 建立新朝的杨坚,以实现南北统一为自己的使命。其实,想实现统一的,杨坚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已大有人在,且南北都有。短暂统一过北方的十六国之一的前秦君主苻坚,曾挥百万雄师南下,但因内部的民族矛盾,在淝水之战中竟遭惨败。东晋的桓温等诸将,也曾多次北伐,终因条件不成熟而功亏一篑。 这些统一战争虽未成功,然为后来者开了先河。到杨坚之时,统一大业已瓜熟蒂落。当时为什么是由北方统一南方,而非反之?关于这个问题,韩国磐先生从双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三方面作了细致的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几点是:北方的均田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南方的大土地私有制则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北方中央集权渐呈上升趋势,南方的人才选拔则承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北方的府兵制构成了有效的军事体系,南方的军队则令出多门。(《隋唐五代史纲》)笔者觉得在上述的分析上,至少还得加上一点,即北方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带有浓烈的“蛮族”色彩,具有擅长攻击的剽悍战斗力,而南方虽有高度的文明,然在文明创造着相对富裕生活的同时,南人原始的勃发生机也遭到了软化与弱化,两方对垒,军事上谁优谁劣自不待言。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