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执中鉴西的经世致用与近代社会转型


作者:苏中立/苏晖     整理日期:2023-02-03 14:31:26

  本书详细地论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曲折发展历程,经世致用所包含的以史为鉴、重视实学等主要内容,经世致用思潮在明清之际和鸦片战争以后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形态,以及其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书后用较大的篇幅详细论述了如何弘扬中国历史上的经世致用思想。
片断:
一经世思潮:曲折发展
“经世”一词,首见于道家《庄子·齐物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根据该书注疏的解释,经世是“典漠”、“典浩”、规则的意思。《后汉书·西羌传》中说:有人“计日用之权宜,妄经世之远略”。此处的“经世”,则有“经世致用”一词中的经世之含义,指出经世者不仅要考虑眼前的“权宜”之计,而且要有深远的谋略。祁隽藻在1859年为“有心经世者”张穆的《蒙古游牧记》所写的《序言》中说:“陈古文之书则贵乎实事求是,论今事之书则贵乎经世致用,二者不可得兼,而张子石州《蒙古游牧记》独能兼之。”“读史者得实事求是之资,临政者收经世之益”。这里将“经世”与“经世致用”并提,二者是指论今事之书,是就政治方面而言的。梁启超曾在一些论著中反复谈及经世和经世致用。他说:“所谓‘经世致用’之一学派,其根本观念,传自孔孟,历代多倡导之,而清代之启蒙派晚出派,益扩张其范围。”他既概述了经世致用观念之沿革,又说明了它的内涵在不断扩大。事实正是这样。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是*早提倡经世致用的学者之一。他在世时,既将经世思想注人儒家经典,又周游列国,企望说服列国之公卿士大夫等上层人士按照《周礼》的模式去经世、救世。战国中期的孟子,表示要继承孔子、周公和大禹三位圣人的经世之业。《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记载:“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波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虽为道家《庄子·天下》篇中所*先提出,但它更适合表达儒家的经世思想。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作《礼记》一书中的《大学》篇,提出了三个纲要、八个条目,就是宣传“内圣外王”的思想。三个纲要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内圣的功夫,即把人们自己内在的明德阐发出来;“亲民”则是外王的事业,即将明德推己及人,达到新民的目的;“止于至善”是说达到至善为止,也就是理想的*终实现与完成。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项属内,是教育人们做内圣的功夫;后三项属外,是推己及人,成就外王的事业。内圣外王、三纲八目,可以说是历代儒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其终极目标在外王经世。
古代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从西周开始,官学中开创了“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办学传统;春秋中后期兴起的私学,也是“学而优则仕”,为社会培养参政的人才,即使是不能参政的平民百姓,也要学习政务的管理,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以天下为己任,目的都是为了天下。所以当时还没有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避世情况②。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儒家主张经世,诸子百家也都主张经世。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墨子在《墨子》一书的《尚贤》和《兼爱》篇中把尚贤、兼爱与政事、治乱、贫富联系起来说:“尚贤”为“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兼爱”为“天下之治道”,“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道家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愿过问政事,实际不然,在《庄子·天下》篇中,不仅主张明发“内圣外王之道”,而且力图“周行天下,上说下教”,“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以达到“救民”、“救世”之目的。
经世致用思想虽然在上古时期就产生了,而且一直延续不断,...





上一本:外国名花风俗传说 下一本:名居天津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执中鉴西的经世致用与近代社会转型的作者是苏中立/苏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