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通史》集彝学研究*新成果之大成。全面研究了有文字记录的彝族世系谱牒,以考古资料为据并结合相关文献, 全面、系统、立体地论述了上至远古、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彝族及其先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观点新颖,材料繁富,论据充分,对彝族历史的研究可谓精、深、透。是书之出版,丰富了中国民族史的内容. 体大思精,独具学术创见。 “彝族”这一民族称谓是公元1954年进行民族识别后才使用的,在此以前,没有彝族这种称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汉文文献中,先秦至两汉时期叫“巂”、“昆明”,汉晋时期称“叟”,南北朝至唐初称“爨”,唐朝中后期到宋朝称“乌蛮”,元、明、清三朝多称“倮倮”。在彝族文献中较为统一的称谓则为“尼”,这个称谓在今天彝族内部各支系的自称中均能找到其曾经存在的印迹,诸如撒尼、尼苏、尼泼、聂(尼)苏等。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彝族诺苏支系,直到今天自称“尼”,称汉族为“说”。 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目前,以土著说为主。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比较充足,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中国彝族通史》的观点是彝族起源于金沙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的中国西南地区,认为,任何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大民族,都不会只有单一的来源。彝族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它的主体是古代西南地区的原住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来自北方的、东方的、南方的和西方的各种人群,逐渐形成了现在这个统称为“彝”的民族 《中国彝族通史》,共4卷6编, 其编撰突出“通”之要义,以中国古代正统王朝的兴替作为时间主干,并结合彝族先民发展的历史特点,划分为“远古至战国时期的彝族先民”、“西南夷与南中夷帅和爨氏统治时期的彝族”(秦汉至隋)、“南诏国与大理国时期的彝族”(唐五代宋)、“土司制度时期的彝族”(元明)、“改土归流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彝族”(清)、“民国时期的彝族”共6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设立为一编。在每编中又设具体的章、节、目进行撰写,凡46章206节623目,在一些目的下面尚列有子目,次子目。体例宏大、结构严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