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史》创造了研究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世族、门阀制度和门阀政治及其演变的良好条件,提供了南北朝南北政权的时间对照表等价值★ 作者高敏学问渊博,著述丰硕,在史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先生从事秦汉史研究40余年,有《云梦秦简初探》《秦汉史论集》《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秦汉史探讨》等著作问世★ 本书以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本为基准,在将《南史》《北史》、八书相比照的基础上,又参照《通志》,同时一一验之于赵翼、钱大昕、王鸣盛等前辈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汇集而成唐人李延寿之《南史》与《北史》,合称《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其中《南史》叙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事,合四代之正史《宋书》、《南齐书》、《梁书》与《陈书》而成南朝史,简称《南史》,凡八十卷;《北史》则叙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之事,合《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成北朝史,简称《北史》,凡一百卷。由于二者所叙均非一朝一代之史,故相对于专叙一朝一代之断代史而言,历代均以通史目之。首倡此说者是唐人刘知几。他在其《史通·六家》篇中,就把《南史》和《北史》同纪传体《史记》并列于通史。他还列举了梁武帝时期成书的上起汉武帝时期下终齐世的《通史》六百二十卷及北魏元晖所撰二百七十卷的《科录》,然后就举及李延寿之《南北史》,谓:“皇家显庆中,符玺郎李延寿抄撮近代诸史,南起自宋,终于陈;北起自魏,卒于隋,合一百八十篇,号日《南北史》。其君臣流别,纪传群分,皆以类相从,各附于本国。”他*后总结说:“凡此诸作,皆《史记》之流也。”很明显,刘知几是把《南史》、《北史》列入通史的第*人。高敏教授吸收前人成果,对《南史》及《北史》进行校勘,具体做法是:**,分别以中华书局标点本《南史》及《北史》为基准,再以相关正史及《通志》有关纪传分别同《南史》、《北史》核对校勘,其中《南史》部分,还同《建康实录》相应部分对照,从而分别找出《南北史》在删削八书、增补八书和失校诸方面的例证。然后分别按《南史》卷次和《北史》卷次集中列出。如此,开卷即明《南史》或《北史》何卷有哪些地方删削、增补于八书及有无失校之处。其所以格外强调《建康实录》校补《南史》,在于此书成于唐代,时近南朝,内容又纯为南朝史地等资料之故。第二,关于《南史》或《北史》删削八书的地方,一般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删所当删和删之不当、因删致误、因删致疑。凡删所当删者,既不录出,也不指明,置之而已。而删之不当者,为了节约篇幅,只录个别明显不当者,并简略说明其删之不当的缘由。凡是因删致误或因删致疑者,则比照录出原文,且说明其致误、致疑所在。并随卷验证赵、王、钱等前辈所云之是否准确。第三,关于《南北史》增补于八书的部分,除个别条外大都录出原文,并说明此条为某书某纪或某传所无,或曰此条超出某书某纪、传或直云为《南史》或《北史》所补,借以醒目。至于所增补史料的重要与否,须视其用途而定,脱离具体用途而评其重要与否,往往流于鼠目寸光之见,故不多作评论。至于新增人物传记,各于卷首统一列出纪传名称,均不录原文,借以精简篇幅。第四,凡《南北史》之失校处,均随卷列出。其中《南史》,特以张忱石先生点校的《建康实录》及《通志》等书补校。校勘记有失则补之,无则置之。无法判断正误者,仅录出而已,不妄定是非。总之,一切视实际情况而定。《南北史》同八书互异处及可以相互补充处,间亦以随卷附之。第五,凡涉及《南史》、《北史》词语理解者,或对某卷某传有特别感受者,原拟随笔附及之,稍示我的肤浅体会,但为压缩篇幅,只保留极个别的条目。第六,本书按卷次标题,引文以中华书局《南史》、《北史》的册数与页码为序,以便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