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开精装,2011年1版1印,三秦出版社出版★ 《西安府志》成书于乾隆年间。它是西安自明代设府之后仅有的一部府志,清代仅有一部综合介绍西安地区历史情况的专著,也是仅有一部以“西安”冠名的古代志书,广征博引,缜密辨析,历来受到历史、方志学界推崇★ 本书为纲目体,直排本。本次校点,改为横排,对原书卷、目次序及内容和记述顺序未做变动,但根据横排方式及内容需要,对原书版式做了适当调整,并根据内容层次加以分段 ★时间跨度大,上自夏、商、周三代,下讫清乾隆年间,内容涉及古代西安的自然地理、建置沿革、名山大川、人口户籍、贡赋物产、风俗民情、胜景古迹、艺文金石、历代大事、职官、人物、选举等十五大门 ★ 主要特点:一是资料性强,尤其注重明清资料收录,食货、户口、田赋、徭役等均有统计数据;二是体例严密完备,列目详尽全面;三是收录人物众多,包括职官2936人,社会人物2009人,选举人物5491人,共计达10436人之多;四是收录不少其他文献所不载的内容,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高清乾隆四十一年,陕西巡抚毕沅赴避座暑山庄晋见乾隆皇帝,“请先将关中府志重加修辑,荷蒙俞允”,随即部署《西安府志》纂修工作。由西安知府舒其绅主持,聘请时在陕西的清廷内阁侍读兼《一统志》馆纂修官、著名学者严长明着手编修。《西安府志》历时四载,至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编纂完成。全书凡八十卷、卷首一卷,内容涉及古代西安的自然地理、建置沿革、名山大川、人口户籍、贡赋物产、风俗民情、胜景古迹、艺文金石、历代大事、职官、人物、选举等十五大门,五十一类,号称“上可佐朝廷四库之储藏,下可备西安一郡之文献”,“不独使后之守此土者入境问俗,坐而言者得起而行”,“则此书即为郡守之治谱可也”。作为记载西安三千年来历史变迁的资料著述,清乾隆《西安府志》在具备传统地方志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更有其突出的特征。一是权*性。清代是我国地方志编纂的繁荣时期,而乾隆一朝又是清代方志编修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方志纂修,无论是修志理论、还是编纂实践,都成果迭出、日臻成熟。大多数地方志书都以现职主官领衔主持,由知名学者执笔完成。这种官方总领、学者参与的修志体制,保证了清代方志较高的质量和品位,因而具有相应的权*性。《西安府志》就是这一时期方志的典型作品。二是唯一性。在乾隆《西安府志》纂修之前,并没有一部完整的西安地区方志资料可资借鉴。严长明在《略例》中说:“是以今所编述,虽因实创。”乾隆四十四年《西安府志》的编纂完成,可以说填补了方志历史上没有全面、系统记述西安地区志书的空白。三是资料性。乾隆四十四年《西安府志》是方志编纂中“纂辑派”的代表作品。其所引用的资料,除《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等十四种“御制”、“御定”书目外,经、史、子、集都有涉及,包括经部书籍八十八种,正史及编年史书三十八种,地理类书籍一百五十三种,别史等其他史部书籍一百五十种,子部三百一十九种,集部一百七十四种等等,总数约千种之多。在搜集资料方面,严长明等人做到了凡与西安相关的典籍文献“莫敢或遗”。当然,对于搜集到的大量资料,严长明等人并未不加甄别地使用,而是进行了严格的考证和筛选,其标准在于“莫敢或滥”。从《西安府志》所选用的资料可以看出,严长明等人广征博引、缜密考辨,以儒家正统经书和正史为主,又从历代政书、类书、方志、笔记、各类杂著以及金石资料中再加以广泛搜集。该志记述内容时间跨度大,上自夏、商、周三代,下讫清乾隆年间;空间范围广,涵盖了清代西安府及所辖长安、咸宁、咸阳、兴平、临潼、高陵、县、蓝田、泾阳、三原、整屋、渭南、富平、醴泉、同官、耀州等十六个州县,其资料来源广泛,甄别严谨,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东汉定都洛阳,于关中置雍州,后依汉武帝时建置,分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仍号“三辅”,长安为京兆尹治所,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仍然十分重大。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长安先后成为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多个政权的首都所在。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杨坚即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侧“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的地方建造新都“大兴城”。唐代改大兴为长安,并进一步修建和完善。至盛唐,长安城规模盛极一时,唐朝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宗教习俗、城市建设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西方文化也通过唐长安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唐长安成为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世界上大的国际性大都会。其城区面积约八十四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九点七倍。其形制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日本国的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以及唐东北地区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高度仿效了长安城的建设规划。 唐代以后,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东移,长安失去了国都的地位。五代时,后梁在此设大安府,后唐设西京京兆府,后晋置晋昌军,后汉、后周为永兴军。宋代设永兴军路京兆府。元设安西路总管府,皇庆元年,改名为奉元路。明朝洪武元年,正式更名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一直沿用至今。在宋、元、明、清权力更迭和政治、经济重心变更的过程中,西安逐渐淡出了国家政治、经济的核心区域。但是,在稳固西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西安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西安作为西北重镇的地位一直未曾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