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交通局和市文化局于2003年11月起,联合开展了对桂林市境内的历代修建的古路、古桥、古驿站(包括凉亭)、古渡口、古关隘等进行普查。桂林市交通局、市文化局共同制定《桂林古代交通建筑物普查工作方案》,成立由两局的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的“桂林古代交通建筑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桂林古代交通建筑物普查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普查对全市12个县交通文物比较集中的74个乡镇共480多个古代交通建筑物展开了调查,整理形成了《桂林交通文物》资料汇编,2006年3月起,按照《桂林交通文物》的资料整理方式,市交通局和文化局安排人员对此次普查的开展图纸绘制、图片整理、资料编排校订等工作。编排文字资料5万字、绘图20多幅、编排打印照片300多张,形成了《桂林交通文物》(第二卷)资料汇编。即今之《桂林交通文物图志(上中下)(精)》。 本书由黄家城、冼培芳主编,全书编辑体例较为严谨,按文物调查档案、图片档案,并测量绘出工程图,极具史料价值与档案价值,亦可作文化旅游之指南。 《桂林交通文物图志(上中下)(精)》由黄家城、冼培芳主编,记录的是: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桂林的交通建设,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春秋时期,楚共王“奄征南海”,修建楚越通道,开创了桂林铺路架桥的厉史;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凿渠而通粮道”,在湘漓分水岭上修筑了灵渠(湘桂运河),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的纪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