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着眼睛出生的人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是睁着眼睛出生的,就像苏格拉底,像伏尔泰,像伽利略,像康德……”最近迎来百岁、头脑依然敏锐的意大利作家朱塞佩·普雷佐里尼1 在《马基雅维利的一生》的开头这样写道。 当时睁着眼睛出生的人并不止马基雅维利一人。后世称当时欧洲其他国家所处的时代为中世纪,却称同一时期意大利所处的时代为文艺复兴时期,这里大有区别。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1469 年5 月3 日出生于佛罗伦萨城。从他家到亚诺河上的韦奇奥桥(意为老桥)只需一分钟,过桥去市中心的领主广场(又称市政广场或市政厅广场)走大路也不过5 分钟。 佛罗伦萨中心偏南是一片盆地,亚诺河流经此处,在古罗马时代人们便开始在此居住。这里是这个城市的起源。城墙夹河而建,沿着城墙从北向南步行也不过四五十分钟。这里生活着7 万人,一有风吹草动,整个城市便会立即反应起来。 步行5 分钟即可到达中心区,这里无论如何也该算是“城中心”了。在马基雅维利时代,佛罗伦萨的“城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 一般称为韦奇奥宫(意为旧宫)的市政厅位于领主广场。市政厅前的广场几乎总是佛罗伦萨发生重大事件的舞台。从韦奇奥桥到广场这一带,挤满了丝绸商、毛料店和行会(arte)的房子。自然,那些银行也根本没有想过要让总部离开这个“城中心”,虽然它们的分行遍布于北起英国的伦敦、南至埃及的亚历山大的广袤大地。 从政治中心的领主广场去宗教中心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不到5 分钟,沿途以及在这座佛罗伦萨主教堂周围,艺术家的工作室鳞次栉比。工作室(bottega)尊重匠人的传统,都开在城中心很普通的四五层楼房中的第一层。二层以上通常是师傅和徒弟们起居的地方,为了防止火灾,厨房设在顶层。 在这种格局之下,一层的工作室没法不对外开放。著名师傅指导的工作室与院子相连,通常相当宽敞,路人很容易看到里面的工作情形和已完成的作品。这种工作室同时也是艺术学校,在这里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艺术家们成天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事创作。 雕塑家多纳泰罗的工作室也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前的广场上。他在意大利北部的帕多瓦创作了佣兵队长加塔梅拉塔的骑马像,一举扬名海外。他后来回到了佛罗伦萨。 “在这里不断有人说我的坏话,这些坏话刺激我更加努力学习,结果赢得了更大的名声。”这就是多纳泰罗回来的原因。 当然,如果只是一味地被贬低,多纳泰罗恐怕也不会一味地抒发爱乡之心。没有认可就没有艺术。首先,当时佛罗伦萨人的“坏话”是指内行人的批评,这也是一种刺激。外行人的批评有害无益。当时作品的质量至今仍然吸引着外国游客,这已经证明“坏话”并非来自外行人。其次,这里有买家,没有比购买作品更高的赞赏了。佛罗伦萨的艺术之花绚丽绽放也源自旺盛的内需。 佛罗伦萨人强悍有力,说起“坏话”来毫不客气,不会顾忌你是否在海外受到好评,或是在国内是否拥有势力强大的赞助人。可听着“坏话”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也不是仅满足于虚名的人。 多纳泰罗如此中肯地吐露心声,却也留下了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热那亚商人向多纳泰罗订制一尊青铜头像。做中介的科西莫·德·美第奇是美第奇家族的主人,当时佛罗伦萨事实上的统治者,也是多纳泰罗的赞助人。艺术家出色地完成了青铜头像的制作,商人也很满意。但是在热那亚商人看来,多纳泰罗索要的制作费不合常理,说制作铜像的时间只有一个月或更短,即使按照每天工钱半个弗罗林,他的要价也太高了。 于是多纳泰罗生气了,说:“你这种人不要来买雕像,去买豆子更合适。”说着就把刚刚做好的铜像扔出窗外。头像重重地摔在地上,成了一堆摔扁的铜块。热那亚人后悔了,说愿出两倍的价钱请他再做一尊。可是多纳泰罗连听都不听,科西莫再劝也没用。 和多纳泰罗一同主宰15 世纪前半叶佛罗伦萨艺术的布鲁内莱斯基也不乏这种故事。 佛罗伦萨决定根据布鲁内莱斯基的设想建造首屈一指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但由于他的方案在建筑技术上太具有革命性,赞助人羊毛业行会(Arte della Lana)感到害怕。行会希望给大胆的布鲁内莱斯基踩踩刹车,决定派著名雕塑家、建筑家吉贝尔蒂和另外一个人作为工程的共同监理人,跟着布鲁内莱斯基。 布鲁内莱斯基对此深恶痛绝。他根本不希望也没有要求派监理人。一项大工程大张旗鼓地动工了,布鲁内莱斯基却称病不出。布鲁内莱斯基不来,日子却在一天天逝去,两位监理人一筹莫展。他们告诉羊毛业行会,仅靠他们二人工作无法进展。行会领导被迫进行抉择,要么废掉布鲁内莱斯基的方案,采用其他设计建造穹顶;要么让布鲁内莱斯基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干。长时间商量以后,行会代表来到布鲁内莱斯基家,告诉他指挥工程的只有他一个人。不消说,第二天一大早布鲁内莱斯基就出现在了建设现场,一脸若无其事的样子,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P24-27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需要称赞一下盐野七生,一个女性在写历史的时候,写出了男人写不出的气魄和壮烈来。 王石万科集团董事长-历史在她笔下如同缓缓展开的色彩斑斓的巨幅油画,栩栩如生又冷静透彻。盐野七生的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 王巍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我曾带着盐野手绘的地图在佛罗伦萨四处寻觅马基雅维利的故居。在维罗纳的一个酒店里,看到一幅将意大利历史描绘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展示了几十个诸侯公国,几百个影响欧罗巴文明的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军事等名流的来龙去脉。一瞬间,我体验到了卑微和崇拜,也叹服盐野女士把握历史的勇气与能力。 盐野七生在这部著作中介绍了马基雅维利的一生,展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画卷。本书与作者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罗马人的故事》《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十字军的故事》等在叙述上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又独立成篇,在历史长河中撷取一叶,铺陈发华,读来引人人胜。 本书第一部着力于介绍马基雅维利的生活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相关情况,交代时代背景;第二部重点介绍马基雅维利的职场生涯,包括主要经历、业绩、相关历史事件和遭遇;第三部着重介绍马基雅维利失意后的奋斗经历和著述生涯,介绍和评价了他的重要著作和成就。 本书不是历史研究专著,也不是小说或虚构故事,而是报告文学般的真实历史普及读物,有史料依据,完全面向大众。作者在本书中采用了类似电影或电视剧的叙述手法,总体上依据时间顺序叙述,根据需要在时间和地理两个或其中一个维度上将镜头拉近或推远,问或插入一些其他画面,尽量使对几百年前的场景、事物的叙述更加生动和通俗易懂。因此,夹叙夹议也是本书写作手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在叙述时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将自己学习、研究历史的心得和成果融在了书中,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对主人公的描写之中,使作品充满了时代感和生命力。 作者曾经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说:自己虽然身为女性,但在创作时从来没有自觉地去意识自己的女性性别角色,也没有专门从女性的角度用女性的眼光看待自己所要写的那段历史、那些事件和那些人物。尽管如此,从书中的表述和描写上,我们还是能够细细地体会到作者的女性情怀和手法,比如叙述的绵长、描写的细腻等。作者在本书中使用的语言平易流畅,不失那种谈心式的、娓娓道来的口语风格,可读性强,老少咸宜。 根据本书的特点,我们对翻译的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晓畅、生动但又不随意改变原作风格。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一是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不能直译的或直译出来译文语言过于生硬的地方,则采用有限度的意译方法;二是译文的词语和句式选择尽量平易又不失文雅、庄重,力求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三是译文力求生动、简洁,富有趣味,争取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当的可读性。为了便于读者(特别是对欧洲史了解不多的读者)阅读,使读者读来不觉突兀或因对背景知识了解不够而感到阅读困难,我们按照以下原则为本书做了一些注释: 1.做注的目的在于使一般知识水平的读者能够较为顺利地阅读本书,并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增长相关知识。因此,一般知识水平的读者能够了解的内容不再做注。 2.对书中已有相关叙述以及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障碍的内容不再做注。 3.注释尽量简洁明了。 4.可以做注但限于译者能力没有找到相关资料的没有加注。 我们不是专业历史学者,虽然在翻译和做注的过程中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仍不敢保证译文和注释完全准确和充分贴切。如发现译文和注释内容不妥、不正确或不必要,请出版社和读者、专家匡正。中文译名的确定基本依据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版《马基雅维利全集》,尽量做到与之一致;在确定中文译名时我们还参照了意大利文原名及英文译名;对某些限于条件和水平没有查到西文原文的,我们根据日文做了音译。虽然这类译名不多,我们还是恳请出版社、读者,尤其是专家不吝指教。 我们有幸参加了中信出版社组织的盐野七生女士的《罗马人的故事(xv)·罗马世界的终曲》《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以及本书《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中译本的翻译工作,参加了中信出版社安排的作者访华的部分接待工作,其间与作者朝夕相处,甚至同她交上了朋友,既接触了原著,又接触了作者,还接触了我们用作翻译参考的各种相关书籍或书面资料、网络资料和有关数据库,从中学得颇多,对作者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书中所涉历史有了更多了解,对翻译工作有了更多的切身体会。我们对翻译“日本作者用日文创作的西方历史读物”所带来的语言和知识面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译名问题不再抱有恐惧心理,能够勇敢面对,不但要解决自己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力求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当然,我们的翻译绝非十全十美,一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恳请广大读者,尤其在网络发达的当下,恳请广大网民提出宝贵意见,以鞭策我们不断学习,提高翻译水平。 最后,作为译者,我们感谢出版社的努力、读者的阅读和社会的评论,所有这些给了我们勇于承担译文文责的勇气,必将成为我们今后从事翻译工作的动力源泉。 田建华 田建国 2015年8月1日于南京九华山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