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知识阅读


作者:顾萍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4:38


  为什么古人尊称对方为“足下”
  在古代,臣下称君主,或同辈互称,都可以用“足下”这个称呼。如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乐毅,本是魏国人,出使燕国时,被燕昭王留下任大将。他为燕昭王报仇雪耻,率领燕、赵、楚、韩、魏多国联合部队伐齐,获大胜,攻占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但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将他撤职审查。乐毅害怕被杀,就逃走。后来,他写信给燕惠王解释这件事说:“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先王”指燕昭王,。“足下”指燕惠王。又如,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鸿门堡村)宴请刘邦,项羽谋士范增示意项羽堂弟项庄舞剑助兴,乘机刺杀刘邦,情况危急。刘邦托词上厕所,离开筵席。为了拖延时间,留下张良周旋,自己抄小路回到灞上军营。刘邦离开鸿门宴以后,张良给项羽和范增送上礼物时说:“沛公(刘邦)喝醉了,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这都是臣下称君主或下级称尊长为“足下”的例子。《史记·季布列传》载:季布有一位老乡,名叫曹丘,曹丘要求与季布交朋友,并解释说:“我是楚地人,足下也是楚地人,我和足下结为朋友,把足下的名声传播到四方,这对足下有什么不好呢?”这是同辈以“足下’:相称的例子。
  不管是下称上,还是同辈互称,“足下”一词都明显地带有敬意。
  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要用“足下”一词呢?
  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有一大批人忠心耿耿地追随他,介之推就是其中之一。后来,重耳返回晋国登上国君宝位,就大封功臣。但介之推却不要官位俸禄,逃到山上隐居。晋文公再三派人上山邀请,介之推还是拒不接受。晋文公就命令放火烧山,想通过这个办法把他逼下山,谁知介之推抱着一棵树不放,结果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悲伤,就下令把这棵树砍下一段给他做了双木屐以示纪念。之后,每当他看到木屐时就要感叹:“悲乎,足下!”从此,“足下”就成了尊称。
  《异苑》的这种解释十分有趣,但一般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注释中引述了东汉蔡邕的另一种说法,更为可信。蔡邕说:“足下”和“陛下”、“左右”、“侍者”等一样,都是表示极度尊敬的一种套语。古人在君主或尊长面前说话做事都要毕恭毕敬,为了表示这种尊敬,不敢正眼平视、不敢直呼其名,不敢直接对话,只能请君主、尊长的左右卫士或手下侍者,或“陛下”(台阶下)卫兵转达意见。后来,就以“左右”、“侍者”、“陛下”、“足下”来代称对方了。
  与“陛下”、“足下”相似的尊称还有“殿下”、“麾下”、“阁下”等。“殿下”本来也是对天子的尊称,但汉代以后就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了。唐代以后只有对皇子、皇后、皇太后才可以称为“殿下”。“麾”本指古代军队中的旗帜,“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因为将帅身后一般都高举着一面大旗。“阁下”本是对古代大官如三公宰相的尊称,因为他们可以自己设置馆阁召集智囊人物帮助出谋划策,后来一般的刺史太守镇守一方,有权开阁收罗人才,因而也就可称为“阁下”了。到唐代,尊称下移,一般老百姓互称也可用“阁下”这一敬语了,现代书信中仍保留着这种用法。
  与以上尊称相关又略有区别的是“膝下”。因为子女幼年时常在父母膝下嬉戏活动,所以子女称呼“父母大人”时在后面加上“膝下”两字,用来表示尊敬。
  至于“在下”一词则不是尊称,而是谦称,不是称人,而是称己。古人座位排列也具有严格的尊卑意识,尊者在上座,卑者在下座,因而人们自我谦称时就叫作“在下”了。
  P67-68





上一本: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下一本:儒日中天--汉武帝的辉煌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知识阅读的作者是顾萍,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