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崛起的东汉
作者:李默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4:21
东汉自冲帝以至桓帝中叶都是外戚的天下,皇后之兄梁冀权势高涨,胡作非为。士大夫如张纲等人被迫退回田里,否则就面临下狱或杀身之祸。 顺帝死后,梁太后抱着他两岁的儿子置之宝座之上,定为冲帝。冲帝在位一年,夭折。为了利用幼弱,梁太后与梁冀密谋,又从皇族中选定一个8岁的孩子,作为政权的象征,是为质帝。但质帝幼而聪明,他在八岁的时候,便认识到梁冀是一个跋扈将军,因而不合傀儡的条件,所以不到一年,这个可爱的孩子遂被梁冀毒死。接着而来的,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这就是桓帝。 桓帝即位,即封梁冀为三万户,增加梁冀所领大将军府的官属,倍于三公;又封梁冀的兄弟和儿子皆为万户侯。并封梁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人五千万,加赐赤绂,和长公主同等待遇。梁冀入朝可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朝会时,不与三公站在同一席子上,十天到尚书台办公一次。从此以后,事无大小,都要经过梁冀决定,才能执行。不但文武百官的升迁,要先到梁府去谢恩,就是皇帝的近侍,也都由梁冀派遣,皇帝的一举一动,都要报告梁冀。又隔了两年,总计梁冀一门,前后有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三人,其余卿将伊校57人。在位20余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 可笑的是,梁冀等人假装做出整顿吏治的样子,于汉安元年,派遣大使徇行郡国,考察风俗。其中有一位年青的使者张纲,独埋车辆于洛阳都亭,不肯出发。他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并且上了一封奏折,指责外戚,指责梁冀一族纵恣无底,陷害忠良。忠言逆耳,张纲反因此被贬出朝歌。梁冀依旧作威作福。 安世高到洛阳 桓帝建和二年(148),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到洛阳,翻译佛经,传播佛教。 安世高即安清,本为安息太子,继位不久即让位于叔父,自己则出家修行,精研佛法。他经敦煌到洛阳后,认真学习汉语,从此在汉朝从事佛经翻译20余年,译出佛经35部41卷,如《安般守意经》等。他还在中国传布小乘佛教禅定论,对后世禅学有一定影响。安世高还是汉译佛经的创始人。 安世高译有一经说“杨枝”可以使“口齿好看,方白齐平”。由此,刷牙习惯不久即由印度传人中国。 各地纷纷起义 顺帝时,朝政贪污腐化,骄奢淫侈,农民则求草根树而不可得。在这样的天灾人祸中,农民纷纷揭竿起义。 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遍及江浙、两湖、中原、赣皖等地。151年,海盗攻杀今浙江佘姚、奉化、鄞县和会稽官署;扬州六郡的农民起义遍及49县,官吏死伤甚多;144年,九江一带盗贼自称无上将军,攻烧城池,劫掠财产。160年,劳丙在山东聚众起义,攻打郡县,杀掠汉朝官吏;145年,张婴在扬州、陆官在安徽宣城,先后聚众起义;同时,安徽库江、和县等地民众也组织攻打官府,杀掠权贵。 这些起义大多持续时间不长,规模也不大,但他们到处攻陷郡县,杀戮长吏,甚至发掘皇陵,实为汉朝心腹之忧。时人称为盗贼蜂起。杨秉、朱穆搏击宦官 外戚、宦官的虐政,酿成了士大夫反对其政治的斗争,早期杨秉、朱穆甚为坚决。 杨秉是东汉名臣杨震之子,长期隐居山村,开学授徒,而不仕朝政。不惑之年后,始入仕,历任豫、荆、徐、兖州刺史,为官勤政廉洁,两袖清风。147年,杨秉入宫,旋即官拜太尉。当时宦官专权,从中央到地方,显职多为宦官控制,他们贪赃枉法,怨声载道。杨秉于是奏请罢免其罪恶昭彰者50余人,并请免去侯爵,获得成功。杨秉在朝尽心尽职,宦官气焰不得不有所收缩,为朝野称道。 朱穆为冀州刺史时,水灾暴发,数十万户流离失所。而宦官赵忠却擅自用玛瑶、玉匣为父殉葬。朱穆乃依法开棺并欲治其罪。桓帝闻知,反将朱穆治罪,幸有太学生请愿得免。 反击宦官,到后来,便发展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126~144)时张陵在西蜀鹤鸣山(一名鹄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开创的早期道教教派,因信奉该道的人必须出五斗米,或称因其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得名。同时,因张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他为天师,“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张陵(34~156),又称张道陵,字辅汉。相传为汉留侯张良后裔,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少年时就研读《道德经》及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书籍,曾进太学,通晓五经,被推选进“贤良方正直言报谏科”。东汉明帝时曾做过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县令。后隐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学习长生不老之道。朝廷征召他为博士,他假装患病,没有应征。和帝即位,征召他为太傅,封为冀县侯,三次下诏相召,他都未接受。顺帝时,他开始在蜀鹤鸣山修道,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他为天师,自称三法师正一真人,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自著《老子想尔注》,造作道书24篇。其教义源出于古代神鬼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谶纬神学思想和黄老思想,还杂揉了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五斗米道教导信教者悔过,并用符水咒法治病。 张陵共有弟子三百多人,以王长、赵升最得真传,他死后,其子孙承袭天师道法,其孙张鲁曾在巴郡、汉中建立过长达30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五斗米道才得以公开传播。后在唐、宋、元三朝均被帝王册封。天师之职世代承袭。元以后统归于正一道,五斗米道才正式消失。《太平青领书》出现 建康元年(144),《太平青领书》被呈献于朝廷,汉代道教的发展由此可见其盛。 东汉是道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道教早期经典《太平青领书》大约形成于东汉末,由术士于吉编定成书,共4部170卷,用白绢抄写,朱书标目。为增加神秘色彩,伪托是在曲阳(今河北曲阳)泉上得之于神人的传授。该书内容荒诞不经,多是阴阳五行、神鬼玄术。《太平青领书》对于民间传播道教有很大影响。它是流传至今最早的道教经典。后来道教也是沿着书中所谓道术发展下去。其提出的“太平”思想,引起乱世中农民的共鸣,甚至影响到以后的“太平道”、 “太平军”、 “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 《太平经》流传 《太平经》是著名的道教经典,关于它的形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一说是张陵《太平洞极经》144卷;还有一说是汉顺帝时琅琊人宫崇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170卷。现在《正统道藏》里收的《太平经》包括3部分:《太平经》原书170卷中残存的57卷,大约成书在东汉中晚期;《太平经钞》10部,每部一卷;《太平经圣君秘旨》共7页。 《太平经》是最早的流传到今天的道教经典。通常将汉顺帝时琅琊宫崇所上其师于吉写的《太平清领书》作为《太平经》演变的来源。《太平经》是道教的原始经典,因为初期的道教并无系统教义,而《太平经》的出现使这一状况改变。《太平经》糅合了巫觋杂语,阴阳五行思想,某些佛教义理和谶纬。 东汉中叶以后,由于封建王朝统治者一贯的横征暴敛,再加上水旱灾害不断,疫病四处漫延,人民痛苦万状,巨鹿人(今河北宁晋)张角顺应时势,奉《太平经》为其主要经典,创立太平道。宣传《太平经》的道教神学与道术,反对剥削敛财,反对《太平经》中“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并用跪拜首过、符水咒语的方式为人治病,使百姓信服。太平道创始人及主要领导人的名号都是根据《太平经》思想而来。 《太平经》书中大力反对剥削和以强凌弱,宣扬救穷赈急和自力更生,还提出“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所描述的太平世界公正和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各得其所。这种改良思想尤其是“太平”的理想引起当时人们强烈的共鸣,影响波及“太平道”、“太平军”以及“太平天国”。P4-10
|
若本书不能下载,请微信扫描右下角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别院书香”,书友将给您分享本书。 若下载压缩包有密码,同样扫码关注,回复“解压密码”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