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溶造舰于蜀中 272年正月,汶山(今四川茂县北)白马胡兵侵扰各族。益州刺史皇甫晏出兵抵抗白胡的进攻,他手下门将张弘设计杀死皇甫晏,反说皇甫晏有反晋之心。广汉(今四川战都平原以东)太守王溶发兵进攻张弘,接着王溶又征服了少数民族胡人的搔扰,平定了益州。 晋武帝正在与羊祜商量如何灭吴的大计,看到王溶平定益州,羊祜便向晋武帝密陈让王溶留在益州治水军。晋泰始八年(272)夏,晋武帝下诏任命王溶为益州刺史,王溶到益州后奉诏罢屯田兵。大作舟舰,搞得轰轰烈烈。益州别驾何攀认为屯田兵只有五六百人,如果造一艘大船的话,后面部分还没有造好,船前头部分早就腐朽了,何攀建议不如召集各郡兵士几万人在一起连续造船,这样一艘大船便可在年末的时候造成。王溶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万余士兵聚集在一起大造战船。到完工时,大舰长一百二十步,可容纳2000余人,船上用木材筑成城楼,四周都有门,而且船上可骑兵往来,规模确实很大。时人对此评论:“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王溶造舰,为晋攻吴作好了准备。苟勖造笛律校正管口 西晋泰始十年(274),苟勖设计并制造了一套笛律,并解决了“管口校正”问题。 苟勖(?~289),魏晋间乐律学家,字公曾,颍阳(今河南许昌)人,开始任职于魏,晋朝时任中书监,泰始五年(269)升任光禄大夫,主管乐事,逝世时官居尚书令,被封为“济北成侯”。 所谓笛律,是一种特制的、有固定长度和型制的笛,用来为奏乐的各种乐器调校音高,起正律器的作用。苟勖制造的这套笛律,型制如现代直吹的箫,共12支,分别以十二钟命名为黄钟之笛、大吕之笛等等。 笛律在吹奏时,由于空气振动引起的气柱长与管长之间有一定差距,故需对管长和孔位加以调整、校正,这在现在律学中通称“管口校正”。校正管口,除了上面提到的管长和孔位外,还涉及到管径、侧孔位置、吹口等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荀勖根据他的实际经验及复杂的计算与检验,得到了某律管的管口校正数相当于该律律长与比它高四律的律长之差的计算公式。可表不如卜: k=A0-64/81A。 如黄钟笛的管口校正数k等于黄钟律长A。减去姑洗律(高于黄钟四律)的律长64/81A0;所得的校正数k就是黄钟笛上宫音(黄钟宫)孔位与吹口的相距长度短于其空气柱长的差数;再由三分损益法计算而得的黄钟笛长减去该校正数值k,即得黄钟笛的实际长度,其他11笛的管口校正数与笛的实际长度,依此类推。 荀勖笛律在“管口校正”数据方面的成就,是管口校正规律的最早发现,对中国律学史和世界律学史都是一个贡献。 司马炎诏造六宫 晋泰始九年(273)七月,晋武帝发布诏书,号令天下公卿以下的人家准备女儿入选六宫,如果有故意隐藏不报或者是逃避者都以不敬论罪。一时间天下哗然,有女儿的人家每天都诚惶诚恐、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在选美人宫过程中,晋武帝非常喜欢卞氏女,想选她入宫充当妃子,杨皇后告诉晋武帝卞氏三世都是皇后世家,地位显贵,千万不能把她入选进宫,否则有辱尊贵,而且她也不可如此屈从这种卑位。晋武帝听后大怒:“我堂堂一国之主,我想要的谁也阻拦不了我!”他不再要杨皇后选美,而是亲自去挑选合适的女子,在一大群待选女子中,晋武帝看中了的就在手臂上以红纱缠绕,凡选上的女子,如果是公卿之女则封为三夫人,如果是九嫔、二千石、将校以下之女补良人以下。 晋武帝如此选美,使得当时社会的许多人家不再愿意生女儿,在应诏入选的强大社会压力下,许多女子穿破衣服,故意将容貌搞得污秽不堪借以逃避入选六宫的厄运。晋泰始十年(274)三月,晋武帝诏取良家及小将吏女五千人人宫挑选,母女号哭于宫中,声闻于外。 汲冢竹书出土 晋咸宁五年(279)十月,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冢,盗得古竹简书10车。 不准盗得的一大堆竹简书中,有魏国书“纪年”13篇,记叙夏朝以来至魏安聱王2000年事,其中所叙之事与经传所载的有很大出入,是一笔很值得研究的宝贵历史财富;有《穆天子传》等5篇,叙周穆王游行四海之事;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书总共几十篇,整个竹简书加起来大概有10余万字。竹简上的字都是蝌蚪文,是用漆书写在竹简上的,每片竹简写有46个字。因年代久远,加上盗墓者破坏,墓中挖掘出来的竹简多数简札散乱,残缺不齐,竹简出土以后,司马炎(晋武帝)下令将它收藏起来,由学者苟勖、和峤、杜预等人略加整理,依据竹简提供的材料整理出15部,87卷。在荀勖、和峤之后,卫恒、束皙相继完成最后的整理工作,并把它译成今文。总共花了十年时间,终于整理出了《穆天子传》、《竹书纪年》,《汲冢琐语》3部书。P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