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康有为联合上京会试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也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干预国事,要求维新变法,拯救国家。四月八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在松筠庵集会,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指出割让台湾将失去全国民心,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对策。 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指出前3项还只是权宜应敌之策,第4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过去举人坐公车,所以这次举人的联名上书被称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原名为《上皇帝书》,由康有为连夜起草,长达14000多字,也是康有为第二次向清帝上书。这次上书,都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定,无法挽回为理由,拒绝接受,但是,上书却在全国广泛流传。 “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领袖的地位。 台湾民主国建立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台湾民主国”建立。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到台湾,引起台湾人民的极大愤慨。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清政府命李经方为特派全权委员,到台湾办理交割事宜,命台湾巡抚唐景崧撤出台湾,迅速回京,并责令台湾官兵内渡,禁止大陆军民接济台湾抗战。台湾军民决心独立自救。 在丘逢甲等台湾士绅的动员倡议下,台湾人民于五月二日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兼义勇统领,刘永福为民主将军,陈季同为外务大臣,俞明震为内务大臣,李秉瑞为军务大臣,林维源为议院议长。又以蓝地黄虎旗为国旗,立国号为“永清”,以表明“变出非常,改省为国,民为自主,仍隶清朝”。“台湾民主国”的成立,是台湾人民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保卫祖国神圣领土而采取的一种爱国行动。 日军分两路进攻台湾,五月十一日攻占基隆;次日,“民主国”总统府兵变,唐景崧化装逃回大陆。十五日,日军侵占台北,“台湾民主国”败亡。 日军占领台湾·义军纷起抗敌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李经方在日舰上会见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签订了交接文据,台湾全岛和所有附属各岛屿及澎湖列岛等沦人日本侵略者手中。 同时,不甘当亡国奴的台湾人民纷纷组织义军,以徐骧、吴汤兴、姜绍祖等人为首领,痛击日军。刘永福也派分统杨紫云率领新楚军会同台湾义军共同抗日。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下旬,日军主力近卫师团分两路进犯通往台中的门户新竹。在这次新竹保卫战中,共打了大小20余仗,牵制日军达两个月之久,姜绍祖、杨紫云牺牲。 光绪二十一年(1895)闰五月,日军攻占新竹后继续向南推进,六月攻陷苗栗、大甲溪。黑旗军吴彭年部及义军吴汤兴、徐骧等部退守台中重镇彰化。日军由汉奸土匪引导,猛扑彰化东门外八卦山;又派精锐部队近卫师团以快枪快炮环攻。八卦山失守,吴汤兴、吴彭年等战死,徐骧率余部突出重围,退往台南。彰化陷落。 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十三日,侵台日军入侵云林,次日又犯大莆林。在陆路战败后,日军急派兵舰10余艘攻击台南各海口。十六日,台湾军民收复云林。八月,日军反攻,云林、大莆林再次失陷。 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下旬,日军以海路攻台南,牵制刘永福部,以陆路攻嘉义。二十四日,日军用大炮轰塌嘉义城墙,嘉义陷落。九月四日,日军又攻占台南。不久,日本宣告台湾“平定”。但是,台湾人民并没有屈服,继续坚持反抗。 颐和园建成 光绪二十一年(1895),颐和园建成。 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兴工修建颐和园。它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金、元时期,颐和园所在地就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区,称为瓮山和瓮山泊。明代在这里建造了好山园,改瓮山泊为西湖,在瓮山南麓和西湖岸边建造圆静寺十刹,称为“西湖十景”。 清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孝圣宪皇太后祝寿,于瓮山南坡正中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扩展西湖并点缀亭、台、殿、阁等,成为著名的清漪园。同时改瓮山为万寿山,改西湖为昆明湖。咸丰十年(1860),园林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为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1895)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颐和园再次遭劫。翌年重修,成为今天的规模。 颐和园的建造,是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基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吸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皇家园林。 全园由宫殿区和园林区两部分组成。 宫殿区不大,在全园主要入口东宫门内,东去只通圆明园,北达前山,西南为前湖,位置适宜,是慈禧皇太后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在东宫门内建有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规模为对称布局,内建有殿堂、朝房、值房等建筑群。 园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分为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两部分。 前山(万寿山的南坡)及山前的前湖(昆明湖)是全园的主体。这里,湖、山、岛、堤相结合形成一幅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内有中央建筑群,包括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佛香阁建在山南正中高台上,体量雄伟、造型敦厚,气宇轩昂,成为颐和园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它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整个前湖区,色彩富丽,金碧辉煌,极富皇家气派。前湖开阔浩渺,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它把整个湖面划分成3个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岛上建有龙王庙、治镜阁、藻鉴堂,三岛象征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其中龙王庙岛最大,有石砌17孔桥和湖东岸相接。西堤以及堤上的6座桥模仿杭州西湖苏堤的“苏堤六桥”,使昆明湖更神似杭州西湖。 后山(万寿山北坡)和后湖(一串人工小湖),其景观与前山前湖迥然不同。后山清净而富野趣,后湖曲折而深邃。后山的建筑物数量不多,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其他都各自成小园林。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随处而立,装饰清雅质朴,与整个环境气氛十分协调。后山、后湖山嵌水抱,“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后山有谐趣园、霁清轩,其中谐趣园是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园中之园,甚为精致,富于诗情画意。 颐和园作为大型皇家园林,是中国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P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