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厉县 祖厉县是会宁县之古称,有西汉安定郡与东汉武威郡属祖厉县之别。最早见诸史册记载的是《汉书·地理志》,在安定郡之条目下有:“武帝元鼎三年置,户四万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四,县二十一”,内有“祖厉,莽日乡礼”的记载。 《后汉书·郡国志》武威郡条目下有:“祖厉故属安定”的记载。西汉、东汉之祖厉县城具体建在什么地方,目前方志界尚有争论。1994年版《会宁县志》依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守忠之说,认为西汉祖厉县城在靖远河靖坪,东汉祖厉县城为县南十里铺窝铺汉古城。2007年版《会宁县志》载《汉祖厉县城考》(李志中、万全琳)认为西汉祖厉县城在头寨子镇马家堡村河坪,东汉祖厉县城在郭城驿镇大羊营。 会州、西会州、新会州 会州、西会州、新会州3州名均为会宁县历史沿革中的名称,其中会州之名使用年代最长,约800年左右;西会州、新会州二州名分别使用14年和10年。公元1214年前后,三州治所在今靖远县辖境,此后迁至今会宁辖境。 会州之名始见于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正月。废帝二年四月,魏相宇文泰西巡,途经今靖远地界时,有当地富户张信罄资犒六军,宇文泰大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州治会宁,此为会州之始,州治在今靖远县境。这也是今白银市辖境内最早出现的州名(《白银市志》则定为西魏大统十三年,即548年)。过了65年,到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将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由会州改名的会宁郡又改名为西会州,以别于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移往鸣沙之会州。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废鸣沙之会州,仍改西会州为会州名,过了两年,到贞观八年(634年)又将会州改名粟州,同年旋复会州名。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在州改郡中,将会州又改名会宁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在郡改州中,又恢复会州名。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会州全境陷于土蕃,属汝遮辖境。此后,直到北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党项族头领李继迁焚毁会州城,会州成为北宋、西夏交战之前沿地。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北宋五路大军攻打西夏,今白银市全境沦为宋夏交兵之地。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将苗履筑会州城,其城在今靖远县城;又于州西南百里筑会州新寨,名会川城,此城即是郭蛤蟆古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今白银市全境黄河以东为金人占据,黄河以西归西夏。直至金宣宗贞佑初年(1214年前后)西夏占领会州全境,金迁会州治所于郭虾蟆城,取名新会州。至此,会州治所始迁今会宁辖境,结束了会州治所在今靖远辖境660余年的历史。 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年),将西宁县升为西宁州,今会宁辖境内便有两个州级建置,一为郭虾蟆城的新会州,一为张城堡村东的西宁州。但只过了4年,到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两州皆被西夏占领。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将郭虾蟆从西夏人手中夺得会州(郭虾蟆城)。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金元帅郭虾蟆坚守孤城3年,终被蒙古军攻破,郭虾蟆自焚。蒙古军旋将会州治所南迁西宁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人会州。元顺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会州一带地震强烈,诏令改会卅I为会宁州,从而结束了会宁县称会州的历史,计会州之名断续使用800年左右。自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将会宁郡改名西会州始,至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废鸣沙之会州,西会州恢复会州名后,再未出现西会州名,西会州在会宁建置史上仅使用14年。 新会州筑于宋元符二年(1099年)。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将郭虾蟆从西夏人手中夺回新会州,恢复会州名。新会州名在会宁建置史上仅存在了10年。 乌兰县 乌兰县在会宁建置沿革中先后存在530多年,期间还曾移治。据《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七记载,乌兰县“本汉祖厉县地,……周武帝西巡于此置乌兰关,又置县,在会宁关西南四里,后移东北七里平川置。”北周武帝宇文邕西巡在保定三年(562年)。乌兰县何时移治?据《元和郡县图志》载,乌兰县“因旧城内沙石不堪久居,(唐)天授二年(691年),移于东北七里平川置。”即今会宁县头寨子镇马家堡村。乌兰县废于何时,史乘未见明确记载,推断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会州全境被吐蕃占领后改名,于城北30里新筑汝遮城,马家堡古城便荒芜了。乌兰古城作为县治前后达530多年。P11-13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他还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省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