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酒泉民族史


作者:孙占鳌,张宏伟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3:50


  在一定的地域内,经济活动的相互交往,逐步增加了语言的相互沟通、互相交流。沟通交流的双方相互吸收对方的方言与词汇,逐渐融合,又会形成一种新的共同语言。部落联盟的组织及主体的部落宗教信仰、礼仪形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长期影响,会逐步形成思想意识、文化形态、心理素质方面的共同体,这种地域、语言、经济和心理素质方面稳定的共同体就是最初的民族。
  民族在原始社会经过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到原始社会末期而形成,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酒泉早期民族的形成,基本符合这一规律。但民族也随着时间的历程而变化。由于战争、迁移、自然灾害、民族通婚、杂居及文化融合等原因,一些古老的民族逐渐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那种由于民族之间各种关系而产生的新的民族,其过程与由部落而发展起来的民族过程不同。它是在社会发展的更高水平上,由原来的古老民族经过同化、分化与重新融合而形成的,这是民族形成的另一过程。
  二、酒泉的早期民族
  20世纪30年代,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瑞典学者布林,在酒泉市肃北县塔崩布拉克发现约1500万年前的“甘肃古猿”化石,证明酒泉曾经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经过古猿人、直立人、智人的漫长岁月演化,到距今约l万年前,酒泉人类逐渐进人旧石器时代。距今4000年前后,进入新石器时代。最初,人们以打击方式制造石器工具,过着以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生活。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人们结合成一种稳定的集体,几个有亲属关系的氏族又逐步发展成部落。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破坏了部落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使部落聚合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民族逐步形成。
  人类自从走出原始社会以后,受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类民族: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占据着一些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从事着农业生产;而游牧民族则活动在广大的地势高寒草原区,进行放牧和狩猎。历史上,这两大种族之间劫掠与被劫掠的争斗一直不断,彼此消长。酒泉最早的民族————羌族,可能就属于游牧民族的一种。. 夏、商、西周时期,生活在酒泉的主要是羌、戎两种民族。羌人是以畜牧为主要生活资料来源的游牧部落人群,兼有狩猎、采集活动,在条件适宜的地方,也从事简单的农业种植。戎人是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生活资料来源的农耕部落人群,兼营发达的饲养业,也进行狩猎活动。
  酒泉羌戎人努力继承古羌人的文化,创造出了驰各中外的火烧沟文化,为丰富和发展“西羌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火烧沟文化遗址距今约3700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该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距玉门市区20公里。火烧沟遗址以墓葬为主,墓葬的形式大多是竖井带台的侧穴墓,墓坑大多都是东西方向,呈长方形,并且尸骨都是头东脚西,这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一种葬俗。给死者佩戴金银首饰并将其作为死者的陪葬品,是火烧沟遗址的一大特点。在许多墓坑中,死者不论男女,大多佩带金耳环。有一部分墓葬,无论男女,都在头部有一枚骨针,似为古人的椎发工具。鼻饮环,发椎结,耳垂金银铜宝,显然是一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联系我国古代典籍中夏商之时甘、青大部分地区都是羌族活动场所的记载,可以肯定,在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在西北地区的火烧沟生活的,是古代羌戎民族先民的一支。P8-9
  《酒泉民族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族观为指导,全面记述了酒泉有史以来酒泉各民族发展的历程,论述了各个时期民族问题、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演变。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得到了酒泉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市长康军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前言;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尹伟先教授审阅、修改了全书;酒泉市史志办公室刘生平、庄飞提供了部分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支持《酒泉民族史》编纂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历史资料缺乏,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10月





上一本:南京六朝文化 下一本:横跨欧亚--中世纪旅行者眼中的世界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酒泉民族史的作者是孙占鳌,张宏伟,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